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楊照談書】信世昌、彭昭英等《間關千里: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庶民的歷史見證》第2集

【楊照談書】信世昌、彭昭英等《間關千里: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庶民的歷史見證》第2集

2025/6/9
logo of podcast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AI Chapters Transcript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赵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 FM93 联谊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过大播出我是杨赵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信士昌教授他从主编的《见官千里》

对于这本书,秦教授写了一篇主编序,他说,人类因为战乱等原因而大规模离乡背景迁到外地,古境中外都有,不论是被迫离散或者是主动的移居,其间就必然有许多深刻的故事值得探索。

距现今已经达到 3/4 世纪的八年抗战到两岸分治期间那是一个极度动乱的大时代在兵荒马乱前千千万万人被迫辗转流离例如在 1949 年前后短短数年之内就有几百万人离开中国大陆有些到西方流区有些就近

迁到韩国日本或者是东南亚各地有几十万人南迁到香港澳门更有多达 150 万以上的居民跨海迁到台湾这几乎是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人数之多规模之大甚于东进永家南渡也非各朝代的天灾病乱所造成的移民可以比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和家乡亲人完全音讯断绝三十多年之后才得以重新联络这是举世少有可能至今只有南北汉的百姓分割可看比例当时无论是百姓或者是军人在行指之间祸福难测性命如蝼蚁

无论知道千或不千的下场会如何而同时即使失去台湾的家庭也有亲人因为各种原因被征兵远赴海外各地也都受到战争的巨大冲击而这上百万家庭的悲欢历和故事在人类学上弥足珍贵颇有记录的价值但被明确记载下来的比例很低

多半只是在亲朋故旧间口耳相传而上一代虽然经历过这些不可思议的战乱和颠沛流离却往往只轻描淡写告诉词律一些梗概很少提到细节随着时间推移距离那场大变动超过了 70 年

这些事迹即将阴末到了必须要紧急保存的地步信使长就说我和多位学者谈到这件事大家都有同感才起心动念邀请了十几位任教于大学的学者和师长来撰写他们家里长辈或者是亲戚辗转流离的事迹作者群的学术背景从人文到社会科学都有

在各个学术领域都有他们卓越的表现也都有心赚稿但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提笔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清楚家中长辈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况还有迁徙的来龙去脉等细节赶紧深入询问他们可能已经超过 90 岁的父母而

另外,有些长辈已经过世了,就只能够访谈相关的亲友并且查询资料,来澄清长辈一部分的经历,都觉得很遗憾,竟然没有及早询问。经由长辈们所描述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令人有歌诗之感。

而他们来台湾的缘由各自不同迁移的路线跟过程也多半艰难曲折甚至惊心动魄即使现今要迁居到另外一个城市都破费周章更不用说在动乱当中交通困顿的状态要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够大船大机来台

艰辛就更不是下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想象而思念故乡是人之常情这些长辈离乡背井之后仍维持着原乡的语言和生活系数还一直盼望可以和亲人见面

许多人在两岸隔绝三十多年之后又得以和亲戚联络上甚至返乡探亲但也有许多的长辈再也没有回过家乡这本书不是虚构故事是许多家庭的气势每位作者都经过谨慎的求证写下这些诗迹里面对于许多长辈当年生活经历的描述和现今的社会文化大不相同

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社会百代的记录,弥足珍贵。在书里面收录了伊兰大学陈福教授他所写的这样一篇,光是在标题上就显现出特别曲折的故事,祖孙间令人难以忘怀的事。

陈复教授开头说 50 亿年来我最大的发现就是人常不是自己人总觉得是自己在做生命当中的各种抉择

却不曾意识到这些抉择背后很常来自我们祖先带给我们的文化集体潜意识我们是活在这样的巨大的背景当中在显意识的投射中行处作火与动静举止因此生命的主体性来自垂直轴和水平轴的一大群人

甚至包括已经离世的人和在世者在内对你的综合影响因此谁能够回避自己的出身呢

不能或者是不敢直面直接背景,就始终只能够活在个人主义的幻想当中,对于自由意志有一种太过于纯真的信仰。陈复说,我常羡慕在台湾的贫苦族人,在部落不在而且文化遗失的状态当中,竟然能够通过文献或者是访谈,甚至跟祖灵的格式接轨中,将自己的族群认同重新构筑起来,

这就只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始终跟祖先长相左右才能够活出自尊自信然而我总不能因为羡慕贫富族人就对外出说我是个贫富族人我如果因为政治不正确的考量就不承认自己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外省人

我不只是活不出自尊自信更不获得其他族群的接纳我最终只是个花果飘零的社会边缘人因此我想针对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带给我的影响做些描写还原陈富就说我的爷爷奶奶和公公婆婆都是来自大陆的外省人这是相对于本省人而有的说法我在同龄世纪本来

没有这个对比概念因此我自然就不曾意识到这件事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只知道有山东人江苏人浙江人河南人广东人和福建人大家都是中国人却不知道有本省人和外省人

在我中年之后,默然回首《前生往事》,不禁深感这个背景,对我的人生带来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而且当我发现自己念国中的时候地理课本前几册,除了世界地理之外,内容全都是中国各省的地理。

这让我莫名的相仇不只是获得了滋润更获得了某一种文本的证实我曾经狂喜而贪婪的啃食借由阅读跟学习这些知识来认识我自己

我并不想说只因为环境的批变,就倒过来说自己曾经活在楚门的世界里。但我不得不说,我的童年经验如果被放在台湾这块岛屿来复看,其实已经有如明日黄花,这是一种特殊时空背景地才会拥有的生活经验,而且再也无法复制跟重现了。

活在此刻的你如果从未来反观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说离开故乡就是离开家人不离开故乡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那离开或不离开都始终是在离开家人每当我想到这里就会发现世间已经没有比这个更惨绝人寰的事了我的奶奶妮丽她原本是住在定海杭州和上海的千金

家里有着好些同仆跟丫鬟在伺候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他最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自己在定海的老家友好寄进院庭过年前爹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合院空地前晒书晒画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天津担任银行行长的父亲黎智耀过世了奶奶弟弟具有多重语言的天分但身在沦陷区里

看到日军残酷的欺负中国人甚或羞辱妇女

在学期间奶奶坚持不肯学日文等到抗战胜利了她和母亲黎初试住在西湖流浪文英杭州市永金门绍华巷 5 号但那个家同样残破不堪这时我的爷爷陈寿夫带着通讯部队来到杭州从事复员工作发现国军在接收杭州的过程当中强占民宅他

他基于公益帮忙百姓争取拿回被抢夺的房屋其中他帮的一个人就是我奶奶他们在绍华巷的家两个人因此相识相恋并且结婚婚后剩下了我的大伯陈祖英和我的父亲陈祖宏两个人

臣父就说:我曾经问奶奶,你有去西湖玩吗?她的回答是:怎么没有,西湖就在奶奶家外面了,我们常去划船。湖中有个景点,叫三潭映月,那是三座石塔,可以用来测量水深。我还曾经扶着其中的一座石塔照相呢。旁边有个岛,叫银洲岛。

这种异象和日月潭很像日月潭有九花叠象不同世界露出水面的石花树木就不一样你就知道水深旁边有一个光滑岛真的跟西湖的感觉一模一样

陈复就说在我还没有去到过西湖前我就是通过知悦谈的印象来理解西湖到底如何的美丽这不难说不是受到奶奶的影响童年的时候读着白色传就很好奇跑去问奶奶是否知道那封塔

她说当然知道啊但在我还没出生前雷锋塔就已经崩塌了我很惊讶这种如同神话一般的故事曾经真的存在于人间突发奇象就问那后来白娘子就被放出来了吗奶奶笑而不答

陈复回忆曾经自己两度在流浪文英寻寻觅觅少华巷到底在哪里询问当地人怎么问都问不出所欲然本来想说这间巷弄已经完全阴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

直到这几年忽然在网络上看到少华像被修复的焕然一新了如果有机会会再去一探相信能够看到我父亲出生的地点这就是战乱期间当中虽然出生长大在台湾的人都会有这样比较特别更远远流畅更复杂乃至于更陌生的身世来历我们休息一会儿等我来继续聊

心情放好輕鬆有影子背叛我們每一天用心關懷心病的人在這九三點一零大白宮保電台

台北好聲音 敬在台北廣播電台 FM93.1 AM1134 陪伴您的幸福好時光大家好 我是葉愛玲

感谢你继续收听洋葬台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 Fan930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到九点半今天为大家介绍这是 Netflix 的新书是由新世上教授主编一共收集了 17 位教授他们写自己的家族故事书名叫做《见官千里》有副标题是动荡年代的迁徙记录说明的历史见证在

在书中收录了张雪柔教授她写她的父亲张放来台的故事开头张雪柔就说我的父亲张放 1932 年出生在河北省昌里县

父亲的故乡是黄河下游平阴县一个贫瘠的山村抗日战争开始祖父君子出外参战常年不在家父亲和三个弟弟跟着祖母生活祖母缝麻袋糊火柴盒帮人洗衣服勉强维持生活

1939 年父亲进入济南三可街小学就读这时济南是沦陷区各小学都有免费日语夜校父亲连续读了四年夜校打下了日语的基础因为家平身为长子的父亲从小就在周日早晨排队领轴小到西边去捡食菜农洗身的芹菜菠菜暑假期间背着小木箱去卖冰棍

每逢过年过节,祖母还嘱咐他去当铺烫首饰,看尽了当铺国际的脸色,父亲很小,就展现了演讲的天赋,有一次要参加演讲比赛,因为他平时连制服都没有,校长嫌他像个捡煤球的野孩子,祖母把买小米的钱特地为他买了新的洗袜,熬夜用面粉袋缝制了一套裤挂。

老师鼓励他不要怕只要上台就会成功那年父亲虚岁失三上台演讲侃侃而谈结束的时候全场热烈鼓掌他兴奋的尿湿了裤子在济南中学的时候父亲常在济南护城河游泳日

日落黄昏回到家眼睛红肿被祖母痛打这个时候他开始对文学发生兴趣喜欢跑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刊都被他看完了 1942 年父亲木土华北旱灾他们兄弟随着祖母从济南沿黄河向南走数十里不见炊烟荒凉土地上玉米叶高粱叶枯黄

途中发现一个农民倒在树荫下瘦着皮包骨面色蜡黄眼睛暴吐中午就让父亲送两个嬷嬷给农夫这一年河南天灾缺粮饿死了三百万人多年之后父亲不断回忆故乡的景象那无边的忧郁的萧条的冬季芦西原野

苍茫的北方因为生活艰苦祖母带着孩子离开济南到安徽富阳和祖父团聚就不见祖父任何人问起总说祖父失踪了

在富阳看到来迎接他们母子的祖父父亲不认得只见身材魁梧着俊壮的中年人祖母哽咽地说这是你爸爸快叫爸爸父亲叫了爸爸却不是滋味嚎啕大哭起来 1943 年冬父亲进入安徽林泉县长官殿的国立山东临时中学就读

校长是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前身的中央党务学校第一级的张敏芝但不久换了界长难于行动同时又有孽疾这个时候祖母患病住在河南光山祖母就托人去林泉接父亲回家怕他病死在学校父亲写了一封文情并茅的请假单信送到张敏芝校长手上

校长就用毛笔批了准病假,预后返校送高粱面五十斤做路费父亲坐着手退着走两百多里春野小路到了光山祖母看到他又瘦又病,雾雾的哭了抗日战争持续着祖父一走又是半年多没有消息祖母病重带着孩子随军舰办事处迁移

河南省南部的汉川故石罗山最后迁居到商城西郊后城湾村祖母没有等到抗战胜利 1944 年冬天病逝在大别山原野飘着雪花男孩着校服哭嚎着随着一口破棺材走向凶家大碑从此李喜也就是祖母的名字不再有喜悦一个有母亲的时代结束了

终其一生,父亲归结自己早年丧母缺乏家庭温暖、敏感脆弱灵魂深处有浓厚的文人气质和人交往掏心掏肺但总是受伤受骗于是写作就成了他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 1945 年抗战胜利祖父因为隶属东北郡不属于国民党黄埔军校嫡系就被安排恢复平时辩词

重返山东济南,父亲独自留在商城,进入鱼楼高中初校。这三年,他在学校图书馆遍读了文学书籍,暑假就在图书馆做义工。这个时候,过空内战开始,学生们因为不同立场而有了血潮。同时每逢周末,同学们就纷纷溜到民宅去打麻将,父亲也学会了打牌。

在牌桌上解释运动员、画家、左翼文艺青年也认识地主老财主的顽固子弟傅清音后来长述我漂泊生涯接触三教九流有很多机会虚幻但我始终非常清楚善恶

绝不做坏事 1948 年父亲三个弟弟一个在上海依靠伯母两个在故乡外婆家他陪侍祖父住在徐州从祖母过世了之后一个家早就已经四散这个时候物价飞涨有一天祖父给他五块银元去流动市场换金元君换了钱回到家

却发现外面是钞票里面却是一叠白瓷祖父气得掉泪骂他他自责不已吓住了病从此决定离家难行父亲到南京去考大学祖父在徐州车站送他月台上垃圾满地旅客拥挤内战炮火把龙海、金浦两线炸断了虽然早在三天前就买了去南京的普通车票

哭后三天却急不上车祖父红着眼眶却嘴角微笑说走不成就留下吧我担心你这一手咱爷俩一辈子再也不能重逢了父亲说爸你放心也许过半年我就回来了兰冈皮金浦号列车近在父亲托起了他

硬是从车窗塞进到车厢父亲朝祖父挥手告别发现祖父溃溃的肩膀在怂动火车开到下一站父亲才领悟出祖父刚刚是在哭泣

而這一走父子兩人果真再也未見父親沿著金浦縣、金湖縣、浙干縣、越漢縣最後從廣州大城契格倫到了澎湖兩年之後到台灣一直要到 43 年之後父親才回到山東故鄉在祖父墳前哭泣

叔叔们告诉他爸还活着的时候老提起你用银元换金元券换回白纸的事爸后悔骂了你你赌气不回家他后来患老年痴呆症一个人去了济南火车站说要接你结果出了车祸

救护车送回来之后已经咽了气祖父一生为国效命少年丧父近五十丧妻晚年长子不知去向 1976 年夏天他跑到济南火车站说要接儿子等了十几班客车都没有看到最后他蹲在车站广场哭泣

公安巡警问他大爷你咋了他说我儿子没回来巡警说他上哪了他说我不知道围观的人摇摇头

这老头痴呆症了那天傍晚他走在济南十五店大楼附近被一辆车子撞到天昏黑没人发现倒在路旁的老人父亲到了南京以同等学历偷考大学落榜患感冒发烧不退

在城南医院诊断出患了伤寒住院 20 多天病好了之后准备到下关搭金浦县北上但济南发生了包围战接着滚轴腾县临城湘吉市县金浦县难以通畅父亲往上海去投靠他的伯父

随后从祖父一位朋友那里带了介绍信一个人直接从上海奔向湖南蓝田的烟台联合中学得到了张敏之校长收留得以安身

燕台联合中学奉教育部核准成立张敏芝被派任校长事件是 1948 年 11 月 13 日指令校址是湖南新田县梁田桥头河等地

燕台师生在 10 月经过杭州、南昌、株洲到达湖南新华县校址父亲 1943 年就是张敏之担任湾北令泉县山东临时中学校长的时候的学生 1949 年 3 月中旬共军渡江前再度加入学校而就在这个时候二叔在家乡已经被镇调进入到共军祖父被列为反东派

父亲在湖南新化县蓝田镇国立烟台联合中学读了半个多月,共军独将南下,湖南陈浅响应局部和平,学校婴儿又南迁到衡阳。5 月,山东联合中学包括济南 12345,昌伟,烟台一共 7 所学校,师生抵达广州。

当时国防部长山东省主席秦德纯和教育部长杭立武向当时的东南行政长官陈诚申请把这八千名山东青年送往澎湖年满十六岁男生遭军队编除上午实施军事教育下午继续读书所谓半训半读的方式

同学们听了都非常高兴 1949 年 6 月 28 日的傍晚即刻号货轮满载着数千名山东流亡学生抵达澎湖渔翁岛牛心湾父亲走下脚板脚上的破塑胶鞋踩着混着细沙的海水兴奋地嚷着我到了澎湖了

他从小在山村里长大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看到海岛高兴不已然而后面却是非常曲折戏剧化的情境在等着刚刚到澎湖的这位青年张放这段过程由张放的女儿张雪柔教授写出来这本书集合了一共 17 位教授他们撰写家中长辈辗转流离的事迹

这些都是动荡年代的迁徙记录这些也都是台湾庶民应该被保留的历史见证收录在这本叫做监管千里 Night and Books 的新书当中感谢您的收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