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楊照談書】楊照《展讀民國人文系列-解讀陳垣》第1集

【楊照談書】楊照《展讀民國人文系列-解讀陳垣》第1集

2025/6/4
logo of podcast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杨照
Topics
杨照:我将介绍《解读陈元》一书,旨在探讨陈元作为民国时期重要史家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历程。民国时期是一个思想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致力于为新生的共和国寻找新的文化和社会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成为重要的知识形式。陈元作为民国四大史家之一,其学术生涯与那个动荡的时代紧密相连。尽管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共产党,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作为民国思想人物的本质。我的研究表明,陈元的学术思想主要形成于1949年之前,深受梁启超、张太炎等人的影响。他早年专注于目录学研究,后在宗教史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我认为,陈元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他的学术贡献和人生经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我希望通过解读陈元,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落探讨了民国时期史学大爆发的背景,以及陈垣等民国四大史家(陈垣、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在动荡时代取得成就的艰难之处。 重点介绍了民国史学研究的特殊环境和挑战,以及陈垣在中国大陆以外知名度较低的原因。
  • 民国四大史家:陈垣、吕思勉、陈寅恪、钱穆
  • 民国史学大爆发的原因:传统知识与现实脱节,转向史学研究
  • 民国史家面临的挑战:政治动荡、学术分裂、资源匮乏
  • 陈垣在大陆以外知名度较低的原因:政治环境、学术成就的局限性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赵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 FM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我是杨赵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我为三明书局所策划所主编一系列的《斩读民国人文》其中的第三册

这解读的对象选集所选的作者是陈元他是民国非常重要的一位大使家这本书的书名很简单直接就叫做《解读陈元》

陈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位史家而在民国作为一位史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这就牵涉到了赞读民国人文之所以有这样的一套书最关键的那就在于英贵民国出思想人物

当时的人在 2000 年的帝制崩溃瓦解之后,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共和国,但到底什么是共和国?要如何建立共和国的不只是政治的体制,乃最发展出新的现代、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新条件,这就必须要

去寻找新的答案在寻找新的答案的过程当中又必须探索不一样的知识形式这就让民国有这样的一种特别初思想人物的情况而在摸索找到新答案的过程当中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形式

什么是民国史家呢?历来在史学界有现代四大史家或者是民国四大史家的说法那这四位就是陈元、吕斯敏、陈寅科、岸、钱穆不过很值得大家了解的是要在民国时期成为大史家多么样的不容易

首先,民国是一个史学大爆发的时代,在前面放进到《占读民国人文》这个系列当中,两位学术思想人物,那就是梁继超和张太炎,他们因为不同的理由,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历史高度重视,也都在历史的领域当中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就是受到了这股大爆发潮流的影响,而且梁继超是一个

两起操张太炎他们的心力成就也就参与心术推高了这个浪头

这么多人才投入史学领域,其来有自,一整代的读书人原本读的是中国传统书籍,接受教育、瞄准科举,累积了扎实丰厚的国学知识,却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受到了国将不国的巨大威胁冲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一身学问,越来越和现实所需脱节,看起来越来越可疑。

处于传统核心的经学必定无效了理学被视为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落后人伦观念在重重消去法运作之后勉强算是能够筑起一道堤防暂时赌注几乎要摧毁既有一切的大浪的就只有历史至少中国有独特的历史不容否认至少学习历史可以提供现实改革的基础

于是内代的知识活动就非常明显地向史学的方向推起在下一代更进一步吸收熟悉西洋知识的人才形成之前研究中国历史重塑重估中国文明的价值就成为民国初建时期的热门显学

30 年代出现了全盘西化的呼声要将中国传统文化都抛弃掉全盘西化作为口号很响亮震撼人心

不过如果要落实,那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全盘西化怎么个全盘法,是连中国文字都不要吗?中国文字在学习运用上特别的困难,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刺激起因。先是提倡用白话来取代文言,接着进一步有将中国文化简化的提议,很快的改革主张推向极端,

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放弃这一套图像文字系统该以罗马拼音代制

但这条路即使到了中共建国早期 50、60 年代那个时候一方面推动简体词另外一方面推动汉语拼音那就表示朝着废除中文的价值观最终要以拼音来代换中文字但这条路毕竟还是走不下去形式上的残留到 80 年代也测废了

汉语拼音后来还是确定就成为辅助性的类似我们国语注音符号的功能而不再是中国文字的未来形式全盘西化走不通甚至走不远一部分的原因那就是即便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他们自己的根底也都还是中国传统学问你怎么可能用主观的力量把这些

洗干净了具体补偏的状况是中国学问面临危机因而整理过故这是胡适所提出来的这样的一个想法这样的一个口号就成了各方共同支持的号召不管是要保存或者是要重新诠释甚至要严厉批判既有的传统显然

都同样必须先进行一番彻底的整理在整理国库的这个国库当中原本地位最高的是经书是经学

然而在现实的冲击底下,最早显露出难以辩护的荒谬性,也是经和经学。如此古老的文本被用那么崇拜的态度研究一次一句,耗费了历来文人多少的时间多少的精力,于是就被认定了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招来了非常严厉的负面批判和攻击。

大家都知道鲁迅写了非常精彩的《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当中,形象化披育性地描述了中国古书上所说的道理,千言万语,总括不过就是吃人二次。经学的道理是吃人的,诸词的道理也是吃人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够靠以自觉的态度来保存历史有了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可以用来整理中国历史以历史的普遍性作为合法性诉求让这一代人他们过去所学到所积累的知识得以不必全盘的抛弃还能够有所用处于是大部分的知识人这个时候他们的关怀都朝向史学偏移都涉及了历史的探究

在这样的潮流风气底下你要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大石家何等不容易石家所做的研究必然要建立在丰富的石料上而那个年代石料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是书籍

所以要当史家一定得要拥有庞大众多的书籍学哲学的不必然需要一大堆书学历史的却不只要读很多书研究著作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有很多的书随时在你身边让你可以运用

于是哲学家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哲学研究带着走但相对的史学家离开了庞大的史料书库几乎就没有办法做研究了也就是说史学家尤其经不起动乱动乱就打乱了史学研究一地一地条件对史学研究非常的不利然而中国近代史学热潮兴起之后没多久

国家就陷入了长期的战争动荡当中了前幕非常有名的经典名作《国事大纲》它也被当作传奇始祖这传奇性在哪里呢那就是除了内容的根本成就之外前幕当时写这本书的写作环境跟过程那是抗战军心

钱穆随着西南联大这个学校迁徙到四川再到云南走了那么长的距离搬到那么远的地方他自身能够带多少书呢学校的图书馆又能够带多少书呢

离开北京的时候,钱木被迫留下了他身边将近五万册的藏书。在云南写《国事大纲》的时候,他身边能够用的书甚至不到五十本。他靠长期读书教书这有限的笔记,再加上他脑中所储存的知识,竟然能够写出这样的一本,内容简要但甚意分层的通识剧作。

真的令人惊讶不安如此动荡如此还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做出众多突破性有意义的史学研究这真的太难太难了热门人才积极的领域要出类拔萃分外的困难

然后另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政治局面所带来的分裂隔阂就使得任何一个人要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跟尊重又是难上加难

前面跟大家提到的这所谓的民国四大史家当中我们看前幕他在 1949 年离开大陆避居到香港 20 多年之后他才转到台湾这样的生活背景很容易让他的学术成就在台湾和在大陆都遭到忽略

因而他能够挤身四大行列相当程度凭借的是 1949 年大分裂来临之前他就已经建立起了地位节目早期先后出版了《现行诸子戏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这种大布头的历史著作

大胆挑战当时的学术明星学术权威例如顾洁刚梁启超他摆出了这样的态度另外刚刚提到了在抗战艰难环境当中他还完成了国师踏钢这就在知识圈创造了他的传奇印象

我们再看另外的三位,他们在 1949 年之后都选择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了之后,吕斯敏很快就在 1957 年去世了,所以这是相对幸运的,因为他就夺过了随后狂风暴一般袭来的种种运动,反右,大躍进,文化大革命等。

于思敏的著作相对也就比较能够完整的保留他的生命跟他的地位也就比较不受政治局势的影响维持了稳定守尊重的状态相对的张英克的处境就艰难多了

一方面他的演技恶化势力无法恢复失去了正常做研究的基本条件另外一方面陈寅克和新政权之间一直关系紧张在他心中产生了矛盾的感受刺激他放弃了原本做中古时的大格局大气魄

转而他挑选了明清史当中的偏僻小题目小题大作先后完成了《论蔡三元书后》和《柳如是别传》这两部非正统的历史著作呈现详情文人的心思和抉择这样的变化就使得陈一克一度在两岸都遭到冷落几乎要被遗忘了

却在 70 年代之后因缘机会得以重回亥甲两岸的知识事业当中

陈一克晚年诗文诗证和陆建东的《陈一克的最后二十年》都扮演了退破阻拦的重要角色不过最关键的当然还是陈一克他在早年史书当中所展现出来的惊人剥削程度还有突破性的历史论断让新一代的读者跟学者仍然不得不折服

在这样的背景底下我们来看待我们来理解成员成员他有些什么特殊之处呢成员为什么在中国大陆以外包括香港台湾较少为人所知他的成就又在哪些方面休息会儿后来告诉大家又在上海的声音

感谢你继续收听杨赵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公安电台 FM930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我是杨赵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我替三位书局策划主编的《斩读民国人文》其中的解读成员这一册

陈元他出生在 1880 年到 1971 年以 91 岁高龄去世 1949 年的时候也算他已经将近 70 岁了而且共军进入北平陈元他当时的身份是北平福人大学校长福人大学是由罗马教会在中国成立的大学解放之后当然不可能维持原有的情况几经折充到 1971 年

到 1953 年的时候,富仁大学被并入了北京师范大学,而陈元就转任北师大的校长。到 50 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学术界的管控越来越严格,高龄的陈元都感受到强大的压力,他在 1959 年提出了助党申请,取得党员身份之后还必须要表现出感恩戴德的心悦,

因为这样的政治地位,也就使得陈元在这二十年间没有重要的史学研究问世,也难怪他在中国大陆以外所受到重视,远远不如吕斯敏,更不如陈颐克和钱穆了。不过凭心而论,陈元绝对有资格列明儒,

民国四大世家顶得起这个荣贤虽然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还享有甚高地位活了二十多年不过从学术跟思想的角度来看陈元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国人物意思是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和他的思想内容都是活在民国的时代之下所提出的

和民国的动荡局势密切关联密切呼应陈元他的字数他自己说他把他的生平分成钱、雇、权

毛一共四个阶段用四位曾经被他奉为榜样的人物来彰显他自己每一个阶段的信念还有他努力的方向第一个阶段钱指的是清朝的大学问家钱大兴固则是明末清初知识分子代表固言武权是黄忠希的弟子帮助老师完成宋元学案的

而毛呢和前面的钱顾全身份都不一样指的是毛泽东

成员的毛阶段,也就是他人生的第四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和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大致同步,也就是从 1949 年开始。这段时间,他继续教书,继续当校长,但和前三阶段当然就很不一样了,他在这个阶段几乎没有产出任何够分量,有影响,值得一提的史学论著。

这是毛阶段,也就意味着成员接触并且认真研读了毛泽东思想,被毛泽东彻底折服。看来,有了毛思想在他的心里,原来的史学史家思考也就退位消失了。作为史家的成员,他的学术思想基本上都形成都表现在 1949 年之前,

所以尽管陈元一直到 1971 年才去世我们仍然能够把他看作是民国思想人物承认他是民国四大世家之一放进到民国思想系谱来考察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那就是陈元他是广东新会人他就不只和梁启超同乡而且他知识学问的养成和梁启超张太炎有着同源关联

梁继超和张太炎他们的学问技术都是来自于阮元所创设的《薛海棠》

阮元担任梁光总督一度兼任广东巡抚在广州他前后待了九年对当时广州的风气他深感不满因为南方近期发达尤其是在广州有着非常传言的贸易史贸易传统这里的有钱人能够培养出善于靠科举的子弟在求取公民方面

颇有掌握然而也因此这里看待读书的态度明显是以功力导向缺乏更深层应付考试以外的积累

而清朝建立之初为了要拉拢民意名,就在一般的科举之外,另外立了博学红入科,遵从讲理那些真正有学问的读书人。到了乾隆朝,编四股全书,就更进一步扩大朝廷当中这方面的人才金融,建立了更明确的知识传统。

也就表示在北方有两条清楚的读书脉络而且博学红儒的地位是高于单纯为科学而读书的阮元自身他是考据学的学者来到了广州就发现博学红儒这方面的知识在南方稍有发展所以他就特别设立了学海棠来提倡正统的经学考据学

考取学进入南方得到了一个好处那是经济发达连带的应数就容易了可以运用这里发达的出版活动编印《学海棠经解》这一大套书这也就是黄金经解后来又有续黄金经解提供了经学主要参考书让更多人方便使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又刺激了目录学赞叹方的发展

大家可以参考云石先生他所写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这本书里面以丰富的史料铺成了明代一将中国社会形成的特殊世上可依的家族结构而陈远就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当中

这种家庭里通常大儿子必须继承家中的商业活动往下的其他小孩就看他们的才分有本事能够读书的就专心准备科举考到了公民就可以来提升至少是维持家中的社会地位读书不在行的那就去帮忙家业维持收入承认他家中的主业是药材商

很成功也积累了相当的资材陈渊从小进学之后他展现对于学问的高度兴趣照理说他应该就走上考试仕途然而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当时广东新兴学风影响了他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专注于研读目录学多年轻呢

12 岁那个时候他因为准备考试已经读了很多古书进而接触到曾经风靡一时的目录学名著这是挂名张子东所编撰实际是由他的手下穆克大家集体完成的书目答问叫答问是假设有困惑的读书人问

到了清光学年间要读中国书应该如何读读哪些书依照什么样的顺序依照什么样的分类这中间关键的是特定时代背景

这个时候距离编程四股全熟的乾隆超经过了一百多年而且是前家学派考技学大胜的一百多年考量这段时期的学术著述成果需要有可以补充修正四股全熟的新数目张之洞乐意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学官地位

本来由满人皇帝主持的书墓总机工作一百多年后转而由汉人封将大吏张志东接手整篇也让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经历了太平天国之乱之后清朝政治结构的大转变书墓大坤当中洋洋洒洒列了两千多本书它的规模震撼了当时 12 岁的陈远进而激发了他在学问上的雄心壮志

中国书海真是浩瀚光是基础入门就得读这么多书陈岳立志要好好找到这些书来读这些书而家中的经济条件南方的出版流动状况让他给次一的大量买书

这个时候他花了几笔大钱一笔是花 8 两买了四股全书目录提要另外一笔这是花了 120 两买了一套真本 244 让我们对比一下给大家比较清楚的概念成员的父亲这个时候注意到这个小孩的读书买书的方式

意识到他爱读书但并不是依照去应科举考试的方式来读书当然就开始担心他的前途那这个时候在南方做生意的有钱人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呢就是

想想先帮这个小孩捐一个贡神资格也就是用钱帮助他在考试境界上先把他推入门捐一个贡神要花多少钱还买一套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一样是八两你也就知道那家里会一次花 120 两来买书那是何等的大手笔捐了贡神的确产生了刺激推进的作用

让成员去参加了秀才考试但是没考上

他很不服气自己已经读了这么多书怎么还考不上呢遇到了一位同乡前辈听他说他是读课写硬考文章前辈就斩钉截铁告诉他科举卷子不能这样写啊那到底要怎么写呢到这个时候发奋要考上秀才很自然就用上了南方读书家庭的招数去

去把过去三年各地考试得到高分的卷子都买来读到这个时候科举考试成绩南方人远远领先北方人一部分也就是因为南方有这种资源有这种准备考试的习惯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查看一下吴庆子的《如临万事》当中,马二先生跟匡超人的故事,就能够了解当时编这种考试参考书,已经是一门大行业,有人专门去搜罗这些高分的文章,另外有些人负责编选和写分析指南。

就是因为生意做大了马尔先生在小说里他一个人做不过来于是找了旷朝人来帮忙陈元在这样的环境底下靠着这种恶补的方式考上了秀才不过很快的他的科考道路毕竟是无以为继

陈渊前面跟大家提到了他是 1880 年出生超过了 20 岁的时候考上了秀才而那个时候废科举的呼声已经很高了到 1905 年科举考试就正式废除了

于是陈元他就一方面回到了自己原先的读书道路上另外一方面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以家中的资源加入了清末的报刊杂志热潮当中 1904 年他 24 岁他就参与创办了时事画报画报是那个时代的新媒体在没有相片印刷的情况底下

以线条画的方式将新闻现场画面予以重现其中最有名最成功的是上海申报而时事画报就采取了这种最时髦的形式来吸引读者成员他在人才辈出的年代博览群书想考细究

最后他是在前面跟他提到他特别感兴趣的目录学以及在民国时期非常独特的一个领域那就是跟宗教史这方面他有了丰富的成果

而且他不只是住宿他更勇于担负知识分子的责任他曾经投身在政治界、学术界种种各种不同的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民国的这样的一个情境底下去推动变革所以陈元值得我们知道值得我们认识还有陈元他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目录学、宗教史方面的各种不同的洞见

仍然到今天值得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的传统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明天的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