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楊照談書】楊照《展讀民國人文系列-解讀歐陽竟無》第2集

【楊照談書】楊照《展讀民國人文系列-解讀歐陽竟無》第2集

2025/7/1
logo of podcast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杨照
Topics
杨照:我认为欧阳竟无先生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对佛学的整理和研究。他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大藏经,试图解决当时佛经翻译和分类上存在的混乱问题。我发现,早期的佛经存在来历不明、译本繁多且改动不一的问题,这使得人们很难理解和统一这些经典。因此,欧阳竟无先生通过编定《藏要》,对佛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并确立了不可忘文生义、不可裂骨克星、不可蛮强附会、不可模糊真伪这四大原则,力求还原印度佛教的原始面貌。 杨照:同时,我注意到欧阳竟无先生对佛教的认知更偏向于哲理思考,而非信仰仪式。他认为佛教存在一个整体,研究佛教必须以此为基础。因此,他成立了支那内学院,希望通过研究和教育,找到一种批判的方式来整理佛教经典,解释佛教的不同说法。我认为,欧阳竟无先生的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佛学研究的门槛和标准,也为后来的佛学研究者开启了新的方向。例如,他的学生吕征就深受他的影响,转入佛学研究,并继承了他的事业。 杨照:此外,我还认为欧阳竟无先生对中国佛教的贡献还在于他对印度佛教的推崇和对中国本土宗派的批判。他认为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印度佛教的根本,因此主张回到印度文献本意,呈现佛法大体系的真意。尽管他的这种观点受到了太虚法师等人的质疑,但他的努力确实使民国时期的佛学思潮持续多元发展,并在文化思想大论证中占有一席之地。总的来说,我认为欧阳竟无先生对佛学研究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人们了解印度原始佛教的重要途径。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落讲述了欧阳竟无整理大藏经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对佛教认知的转变。他注重佛理的思考,而非信仰仪式或直觉领悟,并对佛教的整体性有独到见解。
  • 欧阳竟无整理大藏经,历时十年
  • 对佛教认知偏向哲理思考,远离信仰仪式
  • 注重佛教整体性

Shownotes Transcript

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兆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兆谈书办节目以台北公众电台 FM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归大播出我是杨兆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我为三明数据策划主编的《斩读民国人文》《斩读民国人文》第一集一共有十册其中的第一册

第六册他所选的是欧阳静吾的重要文章而我又提这本书叫做《解读欧阳静吾》写了一篇导读在导读当中为大家介绍为什么欧阳静吾这么重要还有在今天的教理环境底下如果我们追索静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跟变化欧阳静吾又扮演了什么样的核心角色

欧阳靖无投身在佛门,他的最主要的精神心理是放在整理大藏以及研究佛学上。中国传统的大藏固然收罗丰富,然而基本上缺乏合理的分类架构,又因为这是外来的典籍通过翻译,有很多的混乱。

首先是各部经典来历不明,甚至不确定是印度佛教当中的真实经典,还是扣来衍生依托的。其次,许多经书有超过一个译本,各本都有三节改动,也没有集合众本考据还原全貌的努力。各一本使用不同时代的语词语法,不只难以统一,更有许多艰涩难懂的地方。

就更不用提在多次传召之间出现了脱纹物质等等

夹材材本身就不通顺的翻译文字当中往往很难教织丁整欧阳静吾他就用极大的愿力不畏艰辛面对这项历史遗留下来的大课题从 1927 年开始以十年的时间编定了包括五十多种荆棘的称之为叫藏药一共有三大编等于是大藏的精华选棋

更重要的是对于这 50 多部书进行了层层的整理安排

第一层是从理论的观点进行分类分为巨摄、戒律、为事、般若、涅槃这五大类而且刻意凸显强调这样的分类架构背后有关于佛理论理发展的依据汉传佛教的教派例如天台、华严他们所盛行的叛教做法大义崎岖

第二层是每一部佛经都广为搜罗各代的译本、各种科本经过比对,从中选出了最好的版本来复刻印行选择标准主要考虑要协助读者阅读领会以文艺小畅、情同意弥为上第三层教队的过程尽量以南北宋旧课为准

查清楚原名课本译文产生的原因跟来历必须要充分的证据显示后来的课本改动有力才会对旧课文句进行修改

第四层,如果有两种翻译两种不同的内容,无法判断孰是孰非,文章表现也不相上下,那就予以并存呈现。经过这样一番深浸在佛经教堪的长期体验之后,欧阳金吾对佛教的认知更为偏向思考哲理而远离了信仰仪式或者是直觉领悟。

并且就形成了对佛教的一些根深蒂固近乎固执绝对的性质认知首先欧阳静吾认定有一个佛教的全体存在而要研究佛教就必须以这全佛的面貌作为对象作为基础作为背景在基层并光大洋人神的佛学教育上欧阳静吾就成立了支那内学院这所私人讲学机构已吸引了众多

民国文人民事而广受宗室

曾经在院研习者有 300 多人其中包括了好学不倦晚年仍然想要突破佛教教理认识的梁启超另外早年在国民党发展上再有特殊地位的陈明书还有以严强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北大生命大造的梁树明还有民国史学奠定佛教史研究规模跟范式的

汤永彤另外原佛入儒又原儒入佛成就自己独特哲学体系的雄实力这些人都在芝纳内学院跟随着欧阳靖吾学过佛学

1923 年欧阳静武他张示内学院的研究前提他说精子研究范围应劝改挂诸教范围不宽则亦衰邪昔日空有诸家期前聚业但佛教范围虽大内容仍是一贯仍有条理充实精子研究亦将由分而合以其一整体制佛教这虽然只有很短的一段话但

但里面就藏着非常大的野心天台华严自遂苦来都是以叛教作为主要延展创法的内容实在是因为佛教有太多的经典留下了太多不同的说法太多不同的记录必须要找到一种批判的方式予以整理才能够解释

印度佛教在汉末魏晋时就进入到中国那个时候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已经确立了其中最核心的一项那就是对于文字、文书、文献重视跟信任佛教的一大吸引力就来自于拥有用文字写成的庞大的佛典

接触佛教之后中国就大量的翻译佛经后来还掀起了求经热很自然的将阅读佛经就视为是最重要的成佛管道然而佛经汗流冲动的数量逐渐令人望而生畏反而变成了信佛学佛的障碍尤其佛经内容产生了那么多的枝脉甚至有着许多明显的冲突和矛盾印度佛教没有叛教

佛灭之后的扩张流转过程当中,佛教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派别,每一派每一宗都是佛教,各宗各派所信奉的经书都是佛经,从来不曾经历过一个整合的阶段,也不曾存在过强烈的整合意识跟需求。

佛经当中不同的说法是怎么回事出现冲突矛盾应该要如何看待这些都是佛教吗还是其中有真有假有高有低我们有可能将不同的教理予以整理安排吗印度佛教没有真正问过跟回答过这些问题然而进入到中国之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却绕不开避不掉要整合并且建立系统的要求

隋唐佛教不是简单的宗教信仰也不是着眼于如何将教理说得更动人更有吸引力让更多人能够接受拥抱佛教在中国建立了高度批判性的系统思想天台、华严他们的叛教都是疏逐于佛头的生命阶段分别

在第一阶段佛陀说了什么道理到第二阶段换成针对什么样的对象说了什么道理如此安排得以将佛经当中不完全能够并存兼容的理论放入到一个系统当中同时给予了一种生命成长过程的解释

中国化也就意味着在印度随着时间而分散演化的教理被刻意的收拾了透过批判分析去除了歧义混乱也就是有了强大的政权意识贯穿其中天台中提出了非常详密细致的五十八教的架构将各种教义统纳在里面如此叛教在道理上很有说服力

然而却纯粹是在中国以撕片的方式形成的并没有任何印度原始文献资料上的依据欧阳晋武他强调佛教的统整性又拒绝接受这种纯粹中国式的叛教说法他要用严格的考据方式来复古溯源印度思想

等于是要在上千年别人都找不出系统性的印度佛教教理当中去发现贯彻的系统这就是刚刚提到的欧阳金吾世上他抱持的非常惊人的庞大的野心

欧阳静吾他确立了对峙过去松散佛理言义的四大严格原则不可忘文生义不可裂骨克星不可蛮强附会不可模糊真伪

来进行他的系统重庆工作其中不可抹灰真伪尤其困难他却尽力认真的执行他就特别在支那内学院当中成立了叫做述音研究室这是扩大真伪考据的根基要借助梵文、巴黎文、藏文等各种佛典对照考所中文的文献

虽然欧阳静吾他本身对于外文对于异文化的一手掌握程度相当有限然而这方面的讲究强调就刺激挑战了当时其他佛学研究者让他们必须要回应实质上也就抬高了佛学研究的门槛跟标准而且在内选院的教育系统当中

培养出学者们不一样的视野为下一代像吕征、汤用彤或者是任继玉等人他们的学术研究开启了新的方向吕征长期投入在欧阳进吴的门下他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巴黎文和藏文他能够阅读世界佛教研究的主要典籍跟论文

吕征原来在大学很奇特他学的事实上是经济一度转入对于美学又高度的兴趣和蔡元培、朱光潜并列为早期意见西方美学进入中国的兴趣者才 21 岁他就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务长

但后来他听了欧阳靖吾讲佛法大受感动所以吕征进入到精灵课进处的佛学研究部学习然后就几乎毫无中断的追随进而继承了欧阳靖吾的学问事业树英研究所的命名来源是黄树英他是欧阳靖吾的弟子当中在梵文的学习跟圣造上曾经得到老师特别肯定期许的

欧阳金武一度将从深流法师那里得到的梵文书籍都转送给黄树英希望黄树英将来也能够西游泛土到印度去成为当代的选将

为了精进范文,黄淑英特地前往北京,师从来自于俄国的刚和泰教授,并且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刚教授的助教,也是他提醒了当时在北大讲维士学和印度哲学的梁树明,认识了欧阳静吾在这方面已有的成绩,让梁树明自叹否如,

欧阳晋武的学问跟名声借此在东南方传到了北方这一部分中国近代佛教的变化发展牵涉到很多人更重要的创造出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我们休息一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日日夜夜岁月过去走进千万里

台北好声音尽在台北广播电台 FM93.1 AM1134 陪伴您的幸福好时光大家好 我是郑怡大家好 我是刘克湘亲近自己的城市找回城市的温暖

听见台北的声音就在台北广播电台 FM93.1AM1134

大家好 我是李明德

感谢你去收听洋照坦书本节目以台北公众电台 FM930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回答播出到九点半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是三民书局赞读民国人文当中的解读欧阳静物 1921 年欧阳静物在南京高市的哲学研究会上发表了一场题目叫做《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所需的演讲》

这个标题的后半是明确呼应了当时的思想潮流不过更值得重视的是标题的前半清楚指出了欧阳晋无不同于刘淑的立场他要强调佛法的独特地位在他的著作当中再三反复凸显在人的历史上佛法无可比拟也是无从归类的地位

佛法非宗教因为佛法是一套严密的思维论证绝对不是塑造于直觉或者是情绪的信仰更没有超越的神或者是权威的教主而佛法非哲学因为哲学要推究到底找到解释世界的根本原因创立一套论理佛法却规矩到清正要用自身的体验而不是抽象的规则或者是道理作为依规

在别的地方欧阳靖武也曾经盛言佛法不是科学宗教有悲无智而科学跟哲学一样有智无悲佛法则是悲智双运

科学从经验出发不断后退去追求造国之因而佛法却是不见现天现成即逝所以难得就近进而欧阳靖吴就提出了佛法完全不同的研究法宗教有结论无研究哲学有研究无结论科学是由研究推测结论那佛法是什么呢

欧阳静吾就特别强调与结论后认真研究以穷经济道理不是借由研究来取得结论欧阳静吾就高举佛法为人生至高的学问因为涵盖了指引解脱的生死学解释意识和心理运作的人心学还有能够穷其所来救其所往的知识学这三大学问

生死学、真心学、知识学而欧阳静无给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从知识学的角度切入示范这么广大而精深的佛法是如何建立起它一贯密切的系统的而欧阳静无他来以探究佛法的根据地就是晨曦精灵课经处而来

有了支那内学院靠着他的努力就把支那内学院在这里打造成为很特别的居室道场明清时期一项醒目的现象是早年建立的禅灵清规逐渐的松弛败坏许多佛寺就沦为派系私产经营各种生意而和尚山人的地位也就相应下降难以取得社会的尊重

1912 年民国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只有短短时间的任期当中少数有具体效果的命令之一就是取消森尼制度鼓励佛教组织改革太虚法师特别创设了中国佛教写经会

仿效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改革从孙中山到太去法师反映的是社会上普遍对于既有佛寺体制的强烈不满出家丛林系统已经到了费大幅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教理教制教产三管齐下的改革要推动要能够收效谈何容易

在佛寺不被信仁饱受攻击的时候,幸好有护持佛教的居士们,发挥了起毙父亲的作用。杨仁山就是这股潮流当中最有建树的一位居士,欧阳靖武就更进一步升高了机构的研究、讲学的功能还有成绩。

自纳内学院是不折不扣的学术团体但它既非一般的大学也不是平常的教团在学术视野跟研究方法上内学院受到西方现代大学的影响然而另外一方面来到这里的研究者一心一意专注在佛法上不必遵循诵经礼佛的仪式居职又得以将快速变动的时代潮流阻绝在外

取得了大学也比佛思更纯粹的研究环境民国时期太虚法师跟欧阳靖武一度就形成了佛教界的两股主要势力欧阳靖武先是提出对中国本土宗派的理论批判认为这些宗派来历不明而且只有一万多次篇幅的大圣体性路在隋唐时期被特别的抬举成为中国佛教的基调刺激衍生出唐代

贤守中天台中又在宋朝一降迎向了禅宗净土中欧阳经文认为这个路线就偏离了印度佛教以为是作为根本接下来开展出无法

三字性八式二无我二转一四涅槃二地三量法相等主要观念的真实内容所以要复古回到印度文献本意上扩清呈现这些观念的真意以及彼此相连形成的佛法大体系

太虚法师对欧阳靖武鄙视中国本土宗派的态度感觉到不以为然而且在佛教教理分类架构上看法也不一样太虚他继承贤守天台良宗叛教的做法将佛法分成般若、为师、真儒三大类

三论冲是般若的主体玄奘法师所传的慈恩宗是为师的主体至于真儒则包括了天台、贤守、禅宗、密宗各派调轨的是太虚法师以出家人的身份在佛法传扬上最大的贡献却是提出了人间佛教的观念则通过应顺法师渡海影响了台湾后来的几个主要的教团

包括慈济跟佛光三等理论跟活动取向相反的居家如未出家的欧阳靖武还有他的弟子吕征熊十力则提出了非常专业艰深的理论思考那就不是一般的信众所能够了解所能够吸收的居士道场不必经营信众反而可以建立专门的佛法研究机构欧阳靖武他多次说

佛法证可以直言亦可以华裔谈也许多吸引一般信众足可以刺激前信的说法对他来说都是华裔谈而所谓的直言也就必然不可能面对一般的信众因而在佛寺系统之外以居士的身份打造出一座类似近代大学的研究教育机构

这是更符合欧阳进吾的目的也能够在党史渴求文化出炉的知识界占有一席之地站在居士的立场欧阳进吾主张不分出家或在家弘法能者为上也因此他格外重视老师的角色不只是认定居士可以为师甚至凸显居士最重要的贡献当然是在思考论理上为师

居士不出家不会是修持守戒的楷模示范然而居士在世可以直接立宗除了布施之外最适当的方式那就是传法甚至是传法为最大的布施功德途径欧阳静无说慧是师之体悲是师之道和智悲方为师之道作师即是菩萨行

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他为次佛家之时应该不理民众不理社会以他辈子心还有如今之志造福群生

这是一条让佛法思考专业生化,以学术形式维持和社会的链接,不至于封闭脱节的道路。这种菩萨心真正影响的不是一般的信众,无论是更广大的知识潮流,确实让佛法佛理在民国文化思想大论证当中不被遗忘而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欧阳建武他在晚年遭逢到了对日抗战南京沦陷了之后他费尽千辛万苦将支那内学院搬迁到后方的四川江津

这个经验冲击了他的印度佛教本位立场让他从民族主义的立场正面看待中国传统思想在这段时期当中他开展了关于会通诸佛的思考以前一阶段的理论核心我皆令处无于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佛法的根本精神来统设在儒家经典大学当中所说的古之域明明得者

菩萨行以他为自自立立他是一切人乃至一切生物斗助无与涅槃而灭度之这和古之运明明得者的动机理想

欧阳静无特别强调是一致的所以他说明命德者非明命德于以及也而明命德于天下也是故格物者为天下而国物也智智者为天下而智智也诚意者为天下而诚意也正心修身者为天下而正心修身也

也就表示到了这个时候欧阳静无大师徒要从原始佛教的理论尤其是聚焦在中庸跟大学上提出如佛体用一致的性的看法

不过与此同时欧阳静武还忙于在佛学内部去统合建教断教的真意还有将佛教传统当中留下来文字重整出成绩以来虽然他有以佛纳儒的思考大企图但到这个时候欧阳静武事实上他没有足够的精神力气来实现这样的企图这样的野心了

到 1943 年 2 月欧阳景吾因病逝世留下了他对于佛学融通反对分宗分派的精彩考所论理成就还有许多受到他的启发影响的弟子后辈

藉由他的努力,事实上民国的佛学思潮才因此可以持续多元发展在这方面,他的历史地位再重要不过也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直到今天如果大家对于佛教佛学有所兴趣,要有所接触

如果是要透过中文但同时希望能够远缩了解印度原始佛教来读欧阳经武的著作仍然是非常重要有用的管道这本书就是欧阳经武的选集附了长篇的导读书名叫做《解读欧阳经武》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