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兆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兆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 FM93 联谊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我是杨兆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我为生命书局策划主编的《斩读民国人文》系列这系列的第一集一共有十本书就是对于在民国思想上有重大成就的这些作者为他们编选其同时再加上解释他们为什么重要的道德文章今天要特别为大家介绍的是《解读张太炎》
张太炎在从清末经历的革命建立民国的这个过程当中他有着重要的地位重要的角色他在晚清末年他提供革命的主要的力量是抵制气壮箭化革命的目标比如说我们相对来比较孙中山坚持的是多面革命进展
除了驱逐大陆恢复中华之外至少一定要加上建立共和和平均地权后来系统化就成了他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成立同盟会的时候关于孙中山他所提的平均地权观念曾经引来了许多的质疑跟批评
就连原本新中会的同志都有很多人不了解平均地权的意义那就更不要说那些要被吸收进来组织同盟这是同盟会嘛那这些其他人呢如果连已经倾向革命的人在东京留学的精英分子都搞不懂平均地权
这样的口号喊出去能够吸引谁能够感动谁相对的张大言直接了当多了对他来说他就一再的表示革命就是排满革命行动就是推翻满境革命的基本理由就是复仇
那是种族之间的历史恩仇满人入关建立政权杀了汉人压在汉人头上两百多年汉人不应该再忍受所以应该要起而赶走满人这叫做革命这种逻辑多么清楚多么简单又多么容易可以进行情绪动员张太炎的简单拍板离场直接对上了在日本的时候梁启超的致命弱点那是属于保皇会的身份
保皇会是以保光绪皇帝为目的也就是从这个逻辑上看保卫满人皇帝满洲政权这很明显的违背了汉人本位很明显遗忘了满人对汉人的歧视
因而以张太炎来对付梁启超那就是可以用排满对保皇另外张太炎对梁启超还可以在学问上一较高下革命战争当中就拿
张太炎作为重要的武器张太炎他自己说即王命东迎行妾为古今皆会寒小学会寒二叔客居聊起日批大许说文久之绝断贵王朱见居为地在东京的时候张太炎他就从事对于文子学的探索对后辈留学生开讲将中国字一个字一个字拿来解说
图写每一个字都有其来历字意字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一时风靡除了张太炎他自己先后写了《小学答问》《文史》《新方言》这几部书之外好几位学生也留下了丰富的笔记资料在当时东京留学生之前张太炎这样上课竟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大作用
革命派因此得以倒过来,避逆改革派,保皇派。哎哟,你们过去认为,比我们有知识有学问,看看吧,以张太炎的标准,你们连中国字都没有真的懂得几个吧?你们有谁可以有办法这样认识,这样讲字呢?在张太炎他的学术次第上,文字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自己说,中年以后,驻传建成,虽间中苦奇,得出经思者多精要之言,不过四十万字,若其物论是文史著书,可谓一字前景矣。这段话,他选出了自己中年以后最重要的著作,明确提到的只有两本,而文史占其中的一本。
文史就牵涉到张太炎他是以溯源的方式来研究中国文字所以称之为文史就是开始的史也牵涉到他试图要汇通传统的小学领域当中文字学跟圣印学的特殊切入点给他灵感的是六术当中的转注
作为照此原理分类的转注到底是什么跟假借要如何区分张太炎就提出了他认为最精密最严格的定义那是凡说解大同而有同韵或双生得转者则归之转注换句话说是不是转注必须由这两个字的读音来决定不能够单纯从字形或者是字义上能够判断能够看得出来
而同韵或者是双声的关系也不是发生在两个字今天的读音,就必须要去追索有了转注现象的时候那个时代的发音,那于是也就必须从声韵学上去考证,乃至于必须旁证方言的遗留痕迹。张太炎进而思考,
转注甲介乃至于形声其实都是中国文字扩增的方式这仍然是溯源的来看古代文字数量很少后代延伸到九千字唐宋之后又增加到三五万字
这过程不是任意随便的也不是一个字到另外一个字的演发而是必定要和各代的语言发生关系所以应该要用语言声韵作为底来弄清楚古今语言的变化轨迹如此而有了张太炎他对于中国文字的系统观又影响了张太炎他写文章的风格他形容自己的文章叫做《傲言不询》
深奥不容易一眼看动另外有着很多的眼神枝节
也就不会依照大家熟悉的章法来呈现张太炎他解释形成这样的行文习惯背后的用心是御史雅言故训附庸于常文恶意思是他对古文字知道的太多了很自然就像把以前的这种用字的方法也是更符合文字创生规律的用法还原放进到自己写的文章当中让古字它的
他的用法成为现今的习惯他写文章最早尊崇的典范是清代的汪忠李兆洛
到了 34 岁之后,自觉地改变了。卓耀元次于他大量阅读了《三国两境》的作品,对原本佩服的汪忠、李兆洛,他就有了不同的评价,认为他们能做长文平常的文章,却没有办法应付《义理论证》的需要。
关于异议理论证那就必须要再远说到东汉像是众长筒、崔石他们写的那种文章那才有至高典范另外和三国两境的文章相比汪忠、李造洛他们就显得局促
追究这种清代风格的行政,来自于对宋代古文、欧阳修、王安石、苏氏等人他们文风的反动,宋人物为漫演,是一种打开拓展的写法,而清代的文章转而内缩,寻求结构井然皆知。
三国两境文章在这两种相反倾向的中间气质卷书不会觉得拘谨束缚也不会词不达意
这个时候读慧晋文章张太炎另外有一份他的强烈动机那是他接触到了佛教尤其是受到的法相中为识学的影响必须要找到能够谈旋理的写法要表达旋理那就当然望中立造洛他们的风格是不适用的甚至连秦汉高文恐怕都做不到吧
张太炎的字数不见得都能够在他写的文章当中得到印证然而却清楚地铺成了他对于中国文学章法的历史式分辨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在字数当中跟前面所提到的那本《文史》放在一起也就是张太炎视为自身代表作另外有《奇物论史》
《奇物论》是当然这是来自于庄子《奇物论》对庄子的这一篇详细的诸解而《奇物论》会得到张太炎如此高度强调背后却有长远的阴由首先是他自己说于少年读字经时通典诸书旁极当代证书而已不好送学又无异于佛事
这仍然是他遵循清代学术主流而来的特性重考趣而轻易理
刻意凸显实学价值,将宋学还有佛事都视为虚学。然而同样是受到了时代气氛的影响。30 岁之后,张太炎开始读佛书。时代气氛为什么会让佛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一项原因,张太炎曾经在演讲当中解释过那时受到了西方思想官民的冲击,
探索西方之所以强大以西方为模仿学习的榜样就逐渐注意到基督教的关键地位和关键作用西方历史发展脱离不了宗教统一的宗教是西方文明确确实实的基础
那么是不是中国也需要宗教来促成文明进化呢?康有为因此而坚持孔教,就是等于要将儒家宗教化,将孔子奉为教主。在参与《食物报》短暂的期间,张太炎就已经察觉了康有为背后自为教主的这种心态,并且嫉妒不以为然。
康有为视孔子为庶王这样六经解释是孔子用来替后世顶顶太平制度的脱骨改制文献但是很有意思康有为他字号长庶那就是认为自己还长于庶王吗
所以提倡恐教看起来真正的目的,是要满足康有为自己当教主的狂妄野心。恐教的问题在张太炎写这篇文章前后又有了新的纠结,那就是袁世凯复辟称帝的计划当中,提倡恐教也是其中的一环。
配合恢复地质的保守举措思想和社会价值上就用恐教来取代宣腾一时的种种新潮流 1913 年年底张太炎发表了《不建立恐教义》
在文章当中说孔子于中国为保民开化之中不为教主孔教本非前世所有则今者苦无所废末之废则亦无所复矣对他来说这就是孔教是行不通的更根本的理由那就是儒家根基于现实主要的关怀在俗世人际伦理孔教
孔子更是明白反对对于超越权威的崇拜硬是要把儒家打造成为信仰那就太勉强了但孔教必然行不动基督教又在中国全无基础很难一次进来得到人心真诚的信仰想想所以在中国如果要提倡宗教认为宗教那么重要
还有什么选项那很显然就只剩下佛教了所以在民国的思想当中佛教就占有很特殊的地位而佛教和张太炎的思想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休息一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
感谢您继续收听杨道探书本节目与台北公众电台分出在联谊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了播出到九点半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是三民初举的《斩读民国人文》其中的第二本《解读张太炎》。导读是由我写的,为大家介绍张太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尤其是专注在他的思想的形成,还有他当时文章跟思想在中国社会,在民国的建立当中所发挥过的作用。
前面提到了张太炎因为诉报案,所以去坐牢。在那段时间当中,张太炎就有了时间,也有动机来理解佛教。他读了《瑜伽实地论》、《英明学》、《唯识论》等,大为责服,转而相信玄理无过能加瑜伽者。
很明显的张太炎选择的都是佛教当中带有高度思辨性质的内容后来更明白主张当时的环境当中法相中为嗜学最切合中国的需要尤其是在西方科学带来严格知识主义和逻辑思考的潮流当中
就只有像微视学这种细密分析导向的思想可以适应现在的需求之所以看中之所以标据其物论是因为这就代表了张太炎他的关键转向从考证诗学他转向毅力乃至于转向旋理思考其物论是在形式上是等于装置其物论文本的考试
然而张太炎自认在这里他综合了法相之理甚至正因为是跳录到佛教的唯识分析才做到了使庄山武千言字字可见
超越了过去郭相陈玄英等人对《奇物论》这一篇的正视还不止如此经由这样对于《奇物论》的考试张太炎贯通了老子也改而能够欣赏宋儒不过他对理学的干法还是不同于传统
构成理学核心的诸路之争他把他摆在一边因为他既不喜欢朱熹也不赞同陆向山他肯定的是二陈也就是陈浩成一兄弟接着张太炎他又说到了他的医学研究研究易经
因佛老入老庄再迁徙到易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魏晋时期这就称之为叫三旋然而张太元他对待易却完全脱离了玄学玄理转而放进到他的史学观照当中易经是以六窑皆阳的前卦和六窑皆阴的空卦作为开头继之以屯卦和蒙卦
张太炎他从十一当中的续卦得到的启发他特别的凸显臀蒙这两卦的重要性臀卦的臀是草妹的意思蒙卦的蒙指的是幼稚也就是一个群体的开端另外一个是个体的童年在这里已经发挥了记录对张太炎来说是前世的功能
如果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看我们就会看到有关狩猎生活也就是农业之前的描述
更有伦理婚姻制度固定下来之前人群互动状况再进一步从官卦可以看到神道社教宗教的起源从赤和卦可以看到刑法的变化从原始肉型转而得到文明修饰从笔卦则看到了政治制度是如何由部落囚帮进入到封建五等等等等等这样的想法
我们就看得出来是很明显受到了社会进化论的影响
另外也和张太炎他看待他研究文字的这种溯源的模式相互呼应张太炎在学术上的成熟年代和他参与革命是同时的无论是大环境或者是自身的经历都使得他深深摄入了政治不过一心排满把革命取消在种族复仇上在清末给张太炎带来了名声跟影响力
却在满清被推翻了之后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失落冲击事实上他之所以在 1914 年写下这篇《自数学术词帝》想到这张图上就是为了要应对这份失落采取了回顾来世路的方式试图确定这些努力不是白费有自己读到间接的成就更有可以垂直未来的长久价值
自述学术次第开篇第一段就提到了戴政说戴政著书穷老然而戴政著书的方式主要是发凡起立也就是指出方向给了基本规划和示范然后就交给后人去填补相关的内容这当然就是戴政他作为一代学中的一种气魄不
博覽广设各种领域找到了学问的门禁但当然不可能靠一个人的精力做这么多的研究所以除了自己的著书之外边历繁历也是一种方法
戴政之后果然就有像惠东彭绍生等人继承他的学术如今做出了相当成绩来张太炎自己也是博览广设的人所以就表示他也希望把自己比作太政那种等级的学中不过他就感受到时代情况的差异觉得自己所处的是叫做江宋进衰的时代如果他要放笑戴政
恐怕是找不到有会动彭绍生那种等级的学人来继承并发扬广大所以他自己的学术提要就必须做得更多更扎实不能只举大纲要让学生从中自己判断是大是小红字在人前面提到了 1914 年张太炎 46 岁经历了和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的对立
所以他在文章当中感慨:"晚更患难,只知命不久长,即终生而允,不过与礼当协定,传之其人。"他受到了真实的威胁,预感自己"命不久长",另外更受到了"雪风去遍"的冲击。他意识到自己的学术积累,在由民国造建所象征的新时代当中,有了合法性危机。
就必须要主观的努力进行整理并且予以宣扬可是吊诡的他的整理宣扬一部分更彰显了这些想法过时了在民国情境当中张太炎成了传统学术的罪口电军和两起招数里的民国思想先锋就形成了确凿的对比尽管在此之前
民国元年二年张太炎跟梁启超都曾经积极投身在国会还有政党活动当中张太炎的涉入甚至还早于当时一度滞留在日本回不来不回来的梁启超然而到了民国三年在政局政党的北京表白政治看法的时候张太炎却说于政治不胜以代议为然攘在日本以作代议然否论矣
他反对代议制度最主要的理由那就是国体变更为民主依照历史也不能够一下子进变法治更不能骤然更改社会习惯这是非常强烈的保守立场
表示即使国体改了制度跟社会应该继续保留原有的传统状况而非常讽刺的当年在日本张太炎是被归于激进革命阵营两起捎被视为是比较保守的改革派甚至是保皇派
然而那个时候在东京梁启超就已经大力鼓吹要新民也就是说光是改革政治法律制度对梁启超来说都不够彻底了
这就回头证明当年张太炎的激进是完全建立在排满的这种绝对种族主义的立场上掩盖了他在对于政治社会文化等等这些方面张太炎实质极度保守的态度
到民国都已经建立了他在讲到关于政治上的思想跟看法梁启超仍然把重点放在对于例如行审的检讨还有对于励志的关切行审另外就联系到他的另外一项学术重点那是他要整理民移民知识分子的著作后来他就特别提到
自己和总统孙公,也就是担任过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向来论证多所不合,唯独对于现代制度当中应该有主管立制的督察院,也就是物权宪法当中的监察权,孙中山所提出来所定定的监察院,两个人之间看法是一致的。
孙中山在南方另立政府他积极怂恿将平政院写入约法当中就变成了国家制度的一环延续政治思想张太炎也提到了他的法律法学的意见那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将传统的清律与现代化那就牵涉到要引进西方的法律
张太炎他并不是法学的研究者但是从他的学术脉络当中他认知了文化跟法律的连结他也就特别关注新法律和中国原有的社会习俗可能脱节的问题来自西方的现代法律观念
强调法律和道德分离但就在这一点上张太炎强烈的质疑法律真的可以跟人情习俗完全不相关吗而人情习俗又怎么可能不牵涉到道德
事实上很多所谓现代的法律意识是从西方人情习俗所拓画出来的反映了西方的道德价值判断并不真的和道德无关所以在这方面张太炎他所发表的意见在那个时候事实上也是有很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这本书总共选入了 40 多篇张太炎的著作跟演讲而从字书、学术次第可以看到张太炎他的思想跟环境变迁之间的关联在学术上张太炎和康有为的这些违心派相对立他受现实刺激而大张排满旗帜写革命文章和鼓吹力显的梁启超不同立场
因为政治而经历了曲折促使一位以考据自豪的普学大师从国古宗教当中翻炒出能够因应时局的破学需求而成为改变时事治学的文化使者
今天读张太炎的文章可以从中西之学的正当当中找到因应时局变迁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在这样的环境底下要为大家编选张太炎选集而形成这本书名很简单就叫做解读张太炎的书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