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楊照談書】藝術蝦《漫步裡的台灣美術》第1集

【楊照談書】藝術蝦《漫步裡的台灣美術》第1集

2025/4/3
logo of podcast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杨照
Topics
楊照:本書介紹了台灣美術史上的重要画家及其作品,並將這些作品置於台灣的地理和歷史情境中進行對照。書中以散步的方式,將台灣美術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作品串聯起來,讓讀者欣賞台灣美術史。60、70年代台灣快速經濟發展,導致了农村的消亡和傳統景觀的消失,這反映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林安泰古厝的搬遷事件,體現了城市發展與古蹟保存之間的矛盾。 席德進的藝術生涯經歷了從學院派到現代主義,再到回歸鄉土的轉變。他為古蹟保存奔走,體現了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鄉土的認同。在美國的經歷,讓他認識到藝術創作需要堅持自我,並最終回歸台灣鄉土。回歸鄉土後,他的創作風格轉向水彩畫,並以台灣的古建築和自然風光為主題,達到藝術創作的巔峰。本書以1920-1970年為時間範圍,探討了台灣美術史,並試圖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 藝術家:我試圖用散步的方式,將台灣美術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作品串聯起來,讓讀者欣賞台灣美術史。透過描寫60、70年代台灣社會變遷,以及林安泰古厝搬遷事件,來反映城市發展與傳統文化保存的矛盾。我詳細介紹了席德進的藝術生涯,從他早期的現代主義探索,到後來回歸鄉土,以及他對古蹟保存的貢獻。他的藝術創作,體現了他對土地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我選擇1920-1970年這個時間段,是因為這是台灣社會自我認同和劇烈變動的時期,藝術家們在這個時期的創作,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

Deep Dive

Chapters
本書以散步作為引線,串連台灣美術史重要人物與作品,讓讀者更容易親近理解台灣美術史。作者以一批拍攝於80年代初期的淡水老照片為例,說明照片如何帶領我們觸摸過去,感受歲月流逝與變遷。
  • 以散步方式介紹台灣美術史
  • 運用老照片引起讀者共鳴
  • 台灣美術史與地理歷史情境的對照

Shownotes Transcript

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兆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兆谈书本节目以台卫矿电台 FM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您播出我是杨兆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源流作版的新书艺术家他所写的漫步里的台湾美术从书名我们大家可以了解这几个重点一个是台湾美术尤其是台湾美术史当中重要的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而另外一件事是要把台湾美术的这些作品放在台湾的地理里

跟台湾的历史情境进行对照艺术家他在他的次序里就说从 70 年代乡土运动兴起至今台湾美术史研究开枝散叶优秀的学者投入期间

带来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不过对大众而言美术史仍然是一个有距离感的陌生领域光是看到大量的专有名词人名风格解析已经让人望而却步遑论产生兴趣所以他才有了想要用散布这个容易让人亲近理解进而产生共鸣的方式来介绍美术史这就介绍

简单的大概告诉我们这本书的用意要用散布的方式或者是以散布作为一个线索将美术史当中的重要人物以及重要的作品贯穿在一起让读者可以领略台湾美术史

它要怎么让我们有散步之感呢?我们可以以这一段让大家稍微有所认识跟理解在书里面艺术家就提到了他说几年前淡水国际国务馆收藏了一批拍摄于 80 年代初期的老照片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黑白底片所具有的对比和颗粒感为这些老照片带来了独特的气质

岁月无声它们像是一扇又一扇的时光之窗观看的时候总让人有一种可以触摸到过去的感觉同时又惆怅地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变化

这批照片出自于一位退休的美术老师苏莉莉之手 1982 年当时还是少女的苏莉莉拍下了星球交替当中的淡水风景那个时候淡水人口渐渐增加都市更新的脚步迎头赶上了这座古老的小镇这段期间她透过手上的相机捕捉到了居民们的生活记忆还有现在早已经消失的人文景观

艺术家说其中有几张照片让我印象深刻一张是小镇的拆迁现场挖土机正无情地拆除古老的巷道和建筑而一位年轻学生在现场聚精会神的写生用画笔来记录城市的变迁另外一张则是带着斗笠的妇人站在柏油炉前的画面他们望着新建堂中的水泥公寓见证了新时代的来临

这一切风景的变迁可以往前追溯到 60、70 年代的台湾那是一个衔接过去跟今日的转折点随着十大建设展开,逐渐对变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模样高速公路、国际机场、环岛铁路、重工业、核能发电厂一连串建设带来了突破性的经济成长

农业人口逐年下降制造业跟服务业就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结构涌现出大量的中产阶级然而在量力的经济成长背后却导致了农村的消亡传统古厝老庙被陆续的拆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以及缺乏美感的水泥住宅新的城市面貌涌现一点一滴蚕食着过去的风景

1978 年,林安泰古厝搬迁事件是陈氏冯金编签的另外一个缩影早在两年前,台北市政府已经决定要将东化南路拓宽为林印大道展开工程评估之后,赫然发现,林安泰古厝就在施工的预定地上因为这座古厝没有被列为古迹,因而就面临了被迫拆除的命运

当时的林安泰古厝仍然有为数众多的灵性族人居住他们以六房为一轮

每天早晚轮流到镇厅上巷来祭拜祖先仿佛时光仍然冻结在从前然而古厝周遭的景观早就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 60 年代的时候附近是一片稻田到了 70 年代末期已经是高楼林立只剩下古厝孤独的身影犹如一座矗立在水泥丛林当中的孤岛

面临拆除之际专家学者们为了要保证这座老建筑而四处奔走

这个时候就地拆除再在异地重建的建议附上了讨论的议程并且获得了市政府的认可成为解决城市发展跟保存古迹的方案消息传行之后林安泰古厝作为全台湾第一个被搬迁的古迹当时就成为全岛注目的焦点参观人潮大量的涌现大家都想要在动工前一睹古厝的风采

1978 年 6 月工人在领姓族人的建成底下象征性的用小龙头敲下了地块建材开启了古厝的搬建工程庞大的建筑群被拆解成无数的零件在仓库静静的沉睡了 6 年最后在 1984 年基隆河畔的殡葬公园完成重建作为民俗文物馆使用至今

在许多为保存灵安处古厝而奔走的人们当中有席德进席德进他在 1923 年出生到 1981 年去世他的身份很特殊他并非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而是以一位乡土画家的身份偷生古籍保存的行列当灵安太古厝仍然在旧址的时候席德进就时常到那里写生也常带朋友去参观

在得知古厝会被拆除的消息更是义无反顾的和市政府周旋呼吁原地原貌保存古厝的立场他在《艺术家》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台湾古建筑体验》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回响提升了社会大众对古籍保存的意识也间接组成了 1982 年《文化资产保存法德意立法》

西德晋在文章里说古迹是历史的见证他记录了古人生活的历程留给后人回顾观照辩测我们不至于迷失而误入歧途指出了一个民族的方向西德晋在 70 年代以古建筑为主题的创作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这个时候也是西德晋满腔热血为古迹四处奔波的时期

除了领埃泰古筑之外,彰化孔庙的宝珠云洞也感到了他的身影由于时代快速变迁,使得希特勤他对传统建筑景观的消逝,产生了一股珍惜的情感这些情感透过艺术,浓缩在希特勤的创作里开创出独一无二的水彩风格希特勤是相同美术运动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

他出生在四川的普通农村早年追随西草在现代主义运动时期战斗头角

但又在 60 年代开始致力于民间艺术的研究对生活的土地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语言他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他来到台湾的人生下半场他又经历了什么这是一段精彩又曲折的漫漫旅程

1949 年,国共内在接近尾声,大量外省人随着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开启台湾史上第二波大规模的渡海移民。

前一年年轻的习得进随着青年军两栋馆室踏上了台湾的土地这个时候他刚从杭州驿专毕业求学的生涯有一半的时光是在战火当中度过虽然艰辛但仍然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然而离开学校了之后那才是他探索艺术的起点

抵达台湾不久,席德进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嘉义中学担任美术老师。

嘉南平原艳丽的阳光海岛型气候的多变特性还有和大陆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就带给了这位年轻画家很深的体悟他借鉴摆脱了学院派的影响从对生活景物的观察着手跌跌撞撞尝试更贴近大自然的创作方式多年之后

回顾这段时光,习得静说,我想我的着力是好的,我是慢慢地在找寻自己。虽然南台湾的自然风光为习得静带来许多创作的灵感,但他的心里总是有一股透不起来的感觉。他并不想要当一个平凡的老师,度过平凡的一生,也不愿意像一个传声筒一般每年重复同样的内容。

年轻的他渴望到大都会闯荡成为职业画家他尤其渴望能够吸收那些来自于海外议坛的消息这是资讯必在的乡下没有办法提供的于是在嘉义短暂停留三年半之后谢德进辞去了教职来到了台北展开了他的新生活

1950 年代因为韩战爆发西方文化随着美元取代了日本的音响西方画坛上最新颖的观念也就跟着传进到了台湾成为新生态画家们他们的艺术准则 1957 年崇尚抽象画的现代主义运动应运而生习近平也在这波浪潮当中加入了东方画会以极大的热情展开抽象画的创作

不过当时他除了画抽象画之外仍然画了不少写实作品当有人问到他的感受的时候他的说法是画写实的对我是一种享受画抽象的对我是一种发泄在 1957 年投入抽象画创作的时候习得进举办了首次个展展出的画作不论是抽象或曲像都展现出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尝试

画展十分成功作品几乎全部售出使他成为当时台湾极少数只靠卖画就能维持生活的职业画家

虽然西方思潮不断的涌入但这些都是从画册或者是海外杂志辗转而来的二手资讯对于一心想要成为国际级画家的希德琴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她一直在找寻到国外闯荡的机会终于 1962 年她等待许久的机会来了这一年美国国务院派人来台湾领选现代画家赴美考察艺术她积极争取机会

得到了这份殊荣台北的生活结束了这一年席德进 39 岁回顾台北 10 年的创作历程他画过油画水彩水墨等不同的美彩有写实也有抽象作品他不断的漂泊也不断的尝试过着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努力找寻属于自己的艺术现在他有机会去美国他会获得什么呢

不论如何这段在国外生活的经验就是会替他日后的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想问我们也会很好奇习得进会在美国获得什么呢休息会儿回来告诉大家

哈囉大家好我是于泰嫣聽見台北的聲音就在台北廣播電台 FM93.1 AM1134

心灰的月光 请守护它什么若有一种 让幸福洒满整个夜晚

感谢你去收听扬州谈书本节目以太为狂电台 VS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回到播出到九点半今天为大家介绍这是远流出版的新书艺术家他所写的漫步里的台湾美术

在这本书里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锡德经》而《锡德经》也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把它放在不只是台湾美术甚至更进一步的是台湾的地理风情当中好好的来与认识

在书里艺术家就提到习得庆他在 39 岁的时候得到了美国国务院邀请的机会去到了美国他才发现这个时候纽约的话坛已经不再流行抽象画了取而代之的是普普艺术普普艺术提倡的核心价值是把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带进到创作里把握现实创造出通俗的属于普罗大众的艺术

过去的抽象画太过注重内在精神反而离真实的人生太过遥远了于是那些被抽象主义所比起的具象元素又重新被画家找了回来

尤其是 Handy Warhol 的作品,像是可口可乐商标,Marilyn Monroe,玛丽莲梦露的肖像,乃至于商品海报都能够是艺术创作的题材,展现出美国人现代生活的样貌。不务艺术的出现带给希特勒金当头棒喝,没想到在台湾被推崇被资的抽象画在海外已经成为过去式。

他就渐渐地体认到画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原则以为追赶流行学习他人的画风你就会失去自我

希特勤在美国生活了一年这段期间他一边画肖像画来赚取生活费一边四处参观美术馆之后又前往欧洲游历并且定居在巴黎他在巴黎生活的时候居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座东方美术馆收藏了大量中国的书画书籍瓷器等藏品熟悉的事物出现在异国他乡让人格外感到亲切

习得静就开始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不一样的想象于是他就成了这座东方博物馆的常客他总是待在博物馆的图书里留恋于中国古老的建筑跟民间艺术当中久久不能离去他本来打算到西方去追寻最新的艺术风格到头来却重新体悟到自身文化让人感动的一面这当然让他始料未及

走在巴黎街头有一个声音一直萦绕在希德金的心头是不是该回台湾了

虽然国外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站在这氛围也很自由,艺术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加上他也还没有达到成为国际级画家的目标,种种理性的考量都告诉他应该留在巴黎,然而从感性上来说,他必须回到台湾,就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生活,他的艺术才有办法成长,他的心灵才能找回平静。

每当去到的美术馆站在许许多多的名座之前这样念念头总是不断地在心头涌现席德金非常想念那些色彩强烈的庙宇亲切的乡村炎热的气候跟阳光

回台湾去吧那块土地才是艺术的原乡这是艺术之都巴黎都无法带给西德金的 1966 年在海外漂泊四年之后西德金回到了台湾这个时候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要将创作落实在自己的土地上画出永恒的风景

返台之前,他在寄给友人的书信上,殷切地写着:我日日夜夜在盼望,快快回到那个阳光照射的台湾土地。习得进在台湾美术史上有很高的分量,他不但是现代艺术的实践者,也是第一个由现代回归乡土的画家。几年之后,70 年代的台湾社会步入了乡土运动的浪潮,

这个时期就成为习得进他一生创作的巅峰回到台湾之后习得进的创作经历了油画到水彩的转变 1969 年他画了歌颂中国人系列那是他以油画创作相同题材的高潮因为从小在农村成长他一直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希望能够记录那些为了生存而奋斗的农民

因此他跑遍了台湾的乡村为当地人速写再将观察到的感受转换成为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在歌颂中国人的系列当中不论是沧桑的老妇蹲坐在长椅上的老人人物背景都是对比强烈的几何色块这些色块的造型取材自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巧妙地将现代跟乡土融合在一起这个系列完成了之后希德金就渐渐结束了创作风格的探索将他的全部心力投入在水彩画的创作上有画和水彩画这是差异很大的媒材其中一个差异就显现在对于画布或者是纸张的敏感度上

画油画的时候厚实的色彩可以一笔一笔逐层覆盖画布的种类比较不会影响到技法的表现然后对水彩画而言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紫苍的选择对创作的技法印象显出假设画质干得快使用渲染法就会变得很困难

尽管勉强画出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许多水彩画家来说画质的选择掌握了成败甚至也是塑造风格的关键当习得进开始投入水彩创作的时候发现了符合他创作理念的纸张那就是日本的画仙尺

这是一种适合户外写生吸水力强可以兼容水彩跟水墨技法的宣词因为发现了新的画质希特勤得以实现将水彩跟水墨技法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构想终于开创出非常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

西德靖在 70 年代的水彩画成了后人对他的重要记忆创作的题材大多是台湾的古建筑和自然风光画里的色彩不再那么强烈而是在墨色和彩色之间呈现出低饱和度的调和感

他的画看不到人的存在但是有人的味道不是单纯的古迹而是自然跟人文的结合带给人十分温暖宁静的感受

西道金花了很多台湾的古建筑像是彰化永景的渔山馆竹通的澎屋板桥的林家花园和台北的林安泰古厝等地他说古厝指引了绘画的道路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泉源与此同时

习得进也在丹江大学建筑系担任讲师带着学生到古厝里去踏茬将这份对土地的热爱扩散出去让大众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建立起对家园的认同 70 年代也是习得进的艺术创作趋于成熟的时期

他建立起了鲜明的风格找到了值得奉献的艺术内涵并且在 1979 年他确立了接下来努力的目标他想要以民间艺术的观点来改革传统水墨画达到新的艺术成就

然而当这一切的梦想正要起飞的时候他才恶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快要走到尽头了 1980 年西德金被诊断出胰脏癌末期而在 1981 年因病情恶化去世只活了 58 岁

在人生最后的一年当中尽管身体极度虚弱西德静仍然坚持到户外写生他知道他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创作有时候一画就好几天他常说只要到大自然当中画画那就什么病也都忘了

席特金在人生最后时期的作品大部分以山景作为主题他用画笔流畅大面积渲染远景画出彼此堆叠的山巒或许是想家的缘故即使画着台湾的风景却映射出了故乡四川的景致

一个生长在四川的农家子弟年轻的时候离乡背井来到了台湾因为战争再也回不了家乡见不到亲人然而习得进把他乡当作故乡开拓出创新的风格并且将自己对于乡土的热爱扩散出去为古籍保存做出了许多贡献

艺术家用这种方式呈现西德镜这就是他特别要强调前辈画家留下了什么样的足迹又该如何在散步的过程当中再发现属于今日的风景这就是他感兴趣的题材

他也特别讲到了他将美术史书写的范围定调在 1920、1970 这两个时间点因为这两个时间点在台湾的社会历史上它是自我认同社会发展剧烈变动的时期于是就促使了艺术家们去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

我要去哪里而这之中所激发出来的能量为艺术创作带来养分也形塑出那代人独特的风景观对作者艺术家来说美术史如同一个时代的表情带我们从更有温度的角度切入去找寻今日生活样貌的源头

他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份从什么样的角度写这本书呢他就说我是一个业余的写作者主业是工程师兴趣是画画或许这是因为这样的斜杠的条件才有完成这本书的可能花了半年的时间他是先完成了美术史的书写之后接着展开了漫画

都能够更认识我们的美术史

我常常想着如果随意拦下一个路人问他台湾美术史大部分人可能会说那是什么我不是很清楚厉害一点的或许会知道陈胜波是哪位但如果改问成对西洋美术的认识那很多人都可以朗朗上口讲出范古莫内毕卡索等知名画家而且或多或少都听过范古所经历的各种苦难故事

这样的对比重点是台湾美术史需要不断的被传送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散步本身是他需要分享的一种认识美术史的方式那艺术家就希望大家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会想要跟着书中的散步地图走入美术史发现的现场这是他对于这本书拥有的热情的告白

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