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兆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兆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 F93 联谊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回到播出我是杨兆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原流出版的新书作者他的本页是工程师不过他喜欢画画而且他对于台湾的美术史带着一种自发的热情所以他写了这样的一本书这就是艺术家他所写的《漫步离的台湾美术》在这本书当中他特别带我们回到台湾美术史的原点上从日本开始讲起
1901 年,东京各大书店的畅销排行榜出现了一本引人注目的新书《水彩画指南》在文艺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书全方面解说了水彩画技巧
还附上专卖西洋话剧跟参考书的店铺地址读者们屈指若鹜出版第一年卖出两万本的佳绩三年之后更是卖到 15 刷非常畅销在日本各地掀起了一波学习水彩画的热潮延续这股热潮不少画家也陆续出版水彩技法相关的著作一时之间报章杂志上涌现讨论水彩技巧的文章
水彩讲习会更是在全日本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二十四期初期的日本正是民族自信心十足的时代经过民族违信三十年的经营国力飞速成长对外战争接连获胜使得日本获得了可观的利益
几身世界列强连带就推动了经济的成长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美术也从国粹主义的枷锁当中解放了画家们渴望跟国籍接轨而水彩画正是和世界交流的有利方式因为这个原因水彩画一下子席卷了日本社会展现出势不可挡的魅力也成为人们眼中鉴赏跟创作的美彩
这个时候的日本水彩画带有印象派明亮富有色彩的特点以乡村风景作为主要题材就深深影响了石川青衣郎他的水彩风格他笔下的风景总是浪漫的有着鲜明的田园木歌式的风情这样的风格随着石川青衣郎来台任教而被引入到了台湾
石川青衣郎的影响力不只限于他指导过的学生还透过在报纸发表评论塑造了大众的艺术观点 1920 年代开始在台湾蓬勃发展的水彩画从某一个程度来说可以视为 20 世纪初日本水彩热潮的延续
不过随着台展创办岛内艺术越来越丰富开始出现专业画家的身影有从东京美术学校学生返台的学生有受聘来台担任台展评审的审查员也有一具台湾的日本画家他们带来了日本最新的艺术风格也带来了以油画作为主要创作媒材的观念水彩画无可平凡的走向下坡
首届台产评审,颜悦陶富他曾经在这篇文章当中一针见血点出水彩画遭遇的困境比起油画更容易受到技巧约束的水彩画动辄陷入传承师法的老道当中希望水彩画家们深刻的反省如果忘记挖掘自己本身独特的情节那么一来,绘画就仅止于工作的层次罢了
水彩画退潮的另外一个表征是他渐渐失去了台展的舞台到了第六届台展西洋画部就只剩下一幅水彩画入选那是十岁青衣郎一手提拔的德意门生蓝应鼎
蓝印顶他所画的《商港》虽然水彩画浪潮随着 1932 年四川青尔郎离台退了下来不过这对新美术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隔年日本独立美术协会在台北的巡会展对推广油画有了退波助澜的作用
画展当中那些前卫的野兽派超现实画风掀起了一股学习前卫艺术的旋风虽在画家们纷纷改画油画跳脱怀旧的田园木格式风景观该以更有个性的方式去描绘台湾的风景
石川青衣郎的影响力渐渐就被倾向于野兽派的演乐陶府给取代了油画也就成为 30 年代之后台湾画坛的主旋律对于水彩画的没落美术史家严娟英她是这样评论的仿佛大海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台湾水彩画的潮流退了下来渗透入社会文化泥土的底层
在还没有出现专业美术市场的日治时代能够以画家作为谋生职业的人少之又少画家们要能够生存必须要有一个足以安身理命的工作有的人比较幸运能够从事和绘画有关的行业他们大多是学校的美术老师工作内容跟兴趣比较接近不至于受到太多的干扰比较能够专心发展自己的绘画技术
还有另一类画家,必须从事和绘画毫无关系的工作他们有的人出身富有的家庭,在长辈的压力下继承家业绘画就成了他的业余爱好也有的人迫于现实生活,不得不对经济状况低头从事和美术无关的工作,业外的精力提供了创作的养分
艺术之路反而成了他们反抗的武器成就不一样的画业
史川青藝廊指導過的學生大多數將水彩畫視為西洋繪畫入門的跳板之後都投身在油畫的創作裡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始終堅持以水彩畫來進行創作而李蔣淮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是史川青藝廊的第一個台灣學生也是台灣最早的水彩畫家
倪蒋怀出生在 1894 年到 1943 年过世他成长于十分了瑞芳 1910 年他就读国语学校二年级的时候图画课才刚成为独立的课目主要教授铅笔素描和水彩四川青衣郎也在同一年进入国语学校担任教师指导学生画画
每周一小时的绘画课虽然不长但已经出于在你讲话的心中种下了西洋美术的种子当时的国语学校是培育公学校教师的摇篮
毕业了之后李讲怀被分发到暖暖空学校去任教这个时候正好是十川青一郎开始在台湾活跃的时期筹备的一晚活动中就都有李讲怀的身影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随着毕业而结束反而更加的紧密发展出亦师亦友的情谊
这段期间四川青衣廊邀请了很多日本画家来台旅行并且展出作品总督府也很重视这些知名画家的到访希望他们能够将台湾美好的印象带回母国作为老师得力助手的李讲怀很可能正好利用假日协助接待这些画家并陪同四处写生从中学习他自己的水彩技巧
1916 年,台湾的矿业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强劲需求,蓬勃发展,瑞芳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矿场,金、铜、煤产量都是全台第一。李讲怀的妻子来自于基隆矿业大亨严家,在妻兄的建议底下,教子各约到期了之后,李讲怀就转入了矿业发展。
起初开店经营牡丹行后来则是承包煤矿的开采经营
许多人进入社会之后往往因为忙于工作跟家庭生活而放弃了兴趣然而李享怀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尽管工作忙碌他没有间断对于艺术的热爱在许多留下过足迹的写生地当中基隆和古沿线的矿城和他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为了运输煤矿这些地点都有火车或者是台车轨道
他时常搭车去矿场巡视并在车站附近停留作画有的时候他也会为了要找寻写生地而走到很远的地方
这些矿城地处偏远附近有秀丽的河谷郁郁重重的森林又在铁道上奔驰的火车虽然不是台湾八景里那样的一种风景名胜却充满着相同色彩一人景致透过李讲怀的话笔就以一种理想化的形式留存了下来
隋才对倪讲华而言不只是对三层生活的日常观察也让他感到某种程度的归属感透过写生他和老师和画友连接在一起或许在那刻他真实的感受到自己也是一位画家实现了从未完成的梦想
如果说此川青衣郎是新美术运动的破种者那么李讲怀就是这片新生的艺术土壤灌溉是非的原定
他在台湾美术史上并不是以绘画创作著名而是以首位艺术赞助者的身份广为人知新美术运动在石川金银廊二度履台时期蓬勃发展李讲怀也从这个时候就投身美术赞助从最早的七星画会到后来的赤岛社李讲怀默默承担了大部分的幕后工作尽其所能提供经费支持
如果有画友遭遇了经济上的困难或者是要出国留学生活费没有着落他也十分类于解囊相助在画家举办课展之前他也还透过自己的人脉先带画家去百会商社老办请对方预购作品或者是赠送奖学金来支持艺术活动
在石川青衣郎的鼓励之下李讲怀有了成立专门机构来培育台湾美术人才的想法他开始积极寻觅合适的场地也购买了石膏像画架绘画用具等设备经过五个月的筹备 1929 年 7 月在大稻埕蓬莱格餐厅对面的一栋洋房里他独自成立了台湾绘画研究所
诗字内容相当坚强有石川青衣郎、蓝应鼎、陈志祺等人提供对绘画有兴趣但没有机会接受美术训练的人学画可惜当时台湾社会绘画风气还没有普及招生一直不太顺利研究所到 1931 年 1 月底就结束了运作
虽然在外界看来,李讲怀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实际上他的事业远不如想象中顺利。第四世界大战结束了之后,煤炭需求骤减,价格大跌,连带影响了台湾煤矿产业,再加上中日交恶,煤炭出口进一步萎缩。
李享淮就只能够咬紧牙关苦撑公司一度濒临倒闭直到承包了瑞芳二坑又称淮山煤矿的采矿权之后李享淮他的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
可以想见,李强还是在这样拮据的情况底下,持续投入新美术运动的推广,有的时候甚至窘迫到必须典当家总的财务,才能够支付活动所需要的经费。
在这本书里艺术下他的视野他的关怀很特别例如就特别凸显了李讲坏在台湾美术运动史当中他的重要贡献以及特殊地位我们休息一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这颗城市多么美阳光空气山河水
聽見台北的聲音充滿幸福的滋味台北 Radio
感谢您去收听杨赵谈书本节目以太平管我们电台 FM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您播出到九点半今天为大家介绍正式艺术家所写的漫步里的台湾美术他在自己的序文里面有特别提到
那他苦思醉酒是关于红铜的介绍红铜画的是幻想作品从未涉猎风景画没有写山地可以踏茬那要怎么写呢他是从红铜曾经在庙前书下挂画供路人参观这件事情出发
开始找寻他的露天画廊并且以此作为起点一路走访到他曾经生活过的海边盐村进而了解了是什么样的土地孕育出如此原创的艺术他写《红通》的这一篇就是从这样的地理描述开始的位于台南北边的沿海聚落包含北门、将军、七谷、嘉里、雪甲、西岗等地
自古以来被当地人称为盐分地带
这里四季日照重组强劲的海风吹向内陆一望无际的嘉南平原边缘上遍布着渔温和盐田就在这个远离城市跟文化运动中心的地方诞生了独特的文学被称为盐分地带文学盐分地带文学主要描写海边盐村的风土人情一方面展现当地人在贫瘠的土地上和大自然奋斗的生活
同时也歌颂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还有抵抗殖民统治的斗争精神由于新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个地方也有诗人之乡的梅域在 1930 年代孕育出像吴信荣郭水潭等一批优秀的诗人
大约在同一个时期新美术运动以台北大稻埕作为中心如火如荼地展开但这里当时静悄悄的不像文学上的陈旧没有什么知名的画家或发展出独特的绘画团体一直调到战后 70 年代洪通他是 1920 年出生到 1987 年去世横空出世
才让盐分迪迦在美术史上留下短暂而耀眼的痕迹《红通》的崛起跳脱了美术发展的常规就这么突然的出现在大众面前在全岛夸起了一场强烈的旋风又迅速的消失如同一场美术史上的快闪秀作为这场快闪秀主角的《红通》
并不是符合人们印象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精英相反的他是一位来自社会底层父母双亡没有受过教育只能够以帮人放牛打零工为生的小人物他理当是严分抵押世人们所歌颂跟关怀的对象但谁也没想到
这个对象有一天竟然自己拿起了画笔大声的对这个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呢?1969 年某一天,刚满 50 岁的洪通突然非常认真地告诉妻子,他将开始全新创作,不再工作为了达成这个心愿,他不惜向妻子下跪,真的统一由妻子独自扛起家计,而他彼此在家专心作画
从未画过画的红通为什么突然间不惜放弃工作也要全新创作这真的已经没有办法去研究知道真相了如同宇宙大爆炸一般它就这样开始了原本淡薄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创作而有所不同唯一的变化是引来了村民的闲言闲语大家都把它视为一个游手好闲不识生产的废人
每天画着奇怪的鬼画符简直就是疯了的确孔通完全依靠他的心灵本能作画没有人可以理解他吃了无数的鼻门羹找不到画廊愿意展出自己的作品最后只能够克难的趁着每一年南昆生戴天府王爷诞辰庆典的时候将作品挂在庙前的树下供来来往往的相客观赏
除了好奇跟轻蔑的眼光之外洪通什么都没得到谁会相信这个贫瘠的海边园村能够开出艺术的花朵 1972 年洪通照例带着画作来到南昆市戴天府前的树下展出这一天却出现了意外
一位来采访的记者十分惊艳于《红通》的画作拍了一些照片传给当时担任中国时报海外专栏的主编高信江同样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于是高信江决定挖掘这位素人并且介绍给读者高信江在《人间俯瞰》里发表了一篇《红通的世界》
他在文章里写着,红通的话就这么带领我们回到生命最原本、知朴、最灿烂、新奇的感动,那不是任何深度或异情的事,而是一种超脱、一种还原、一种最孩子气的真实。他的人也和他的话一样,走在尘世外面了,也可以说走回生命本身了。
奇迹发生了一个在家乡被视为疯子的素人画家偶然间得到了远在台北的专栏主编的机上开始被看见被重视通往海边沿村的泥土路上也因为慕名而来的访客而扬起了阵阵的尘埃
村民们每天看着穿着体面的都市人来到偏僻的远村求看红通的画作或拍摄采访都感到非常困惑不过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个人们眼中的疯子或许真的有不平凡的地方只是红通的艺术离他们的生活实在太遥远早就已经超过了他们理解的范围
这些为了红通而来的访客当中包括了熊市美术杂志的采访团队经过半年的走访跟策划 1973 年 4 月号熊市美术推出了长达 11 篇专文的《红通特辑》一时间洛阳紫桂创下十天就再版的纪录此时的红通一躍就进入到了台湾美术界的视野成为当时华丹上最热门的话题
这股红通热在 1976 年来到了最高潮当年 3 月红通画展在台北美国新闻处浩浩荡荡开幕同时搭配报纸媒体连续几天大篇幅的强力报道使得红通成为全岛的焦点人们蜂拥到展览会场只为了一睹媒体口中的神奇画作
这次成功的展览为红通所带来的巨大的名跟利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原来这么值钱随之而来的是世俗的贪欲跟诈欺以及成名了之后数不尽的烦恼成功来得太快反而压得他喘不过气展览之后红通回到家里谢绝所有的访客也拒绝卖话只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创作量锐减的红通一直到 1981 年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作品了这个时候他的生活依然贫困渐渐的红通这个名字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这股热潮也沉寂下来
虽然红通热潮退潮了,但美术的历史并没有停下它的角度,红通的出现就像一个微不足道的火苗,为 70 年代的乡土美术运动燃起了熊熊烈火。
艺术家他自己的经验是某一个夏日的周六早晨我开车前往位于台南跟嘉义交界的北门虽然那片岩地仍然属于台南的一部分但从市区出发要花上大约 50 分钟的时间过了郑渭溪之后我开上滨海公路这条高架道路横祸在盐分地带的土地上左边是大海右边是渔温
两侧都是满满的蓝色带给我一种心死在水上的错觉明媚的阳光照得水面波光粼粼点缀着低矮的树丛还有几间陈旧的农舍风景非常漂亮没多久我来到了一个被余温包围起来的小社区将车停在附近一处开阔的石塑场上
这个小社区就是红通古居的所在地虽然来到了红通故居实际上已经找不到他最早开始创作的地方了唯一可以让人追忆的是一块筑立在空地上布满了红色铁锈的立牌上面刻着素人画家红通出身地我站在那里
感受当下沉淀在阳光里的宁静 50 年前的热潮早已过去不过这个小聚落仍然残留着红通的足迹入口处的大庙新安空一楼是红通的一项世界展示着一些红通的作品和照片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一张红通坐在椅子上翘着脚的模样那也是他们对他的普遍印象
四处溜达两只小狗懒洋洋趴在路边看着我被高温晒得连飞两生的欲望也都没有了附近余温的马达大大大地运转着见其连绵不断地水化我发现几栋明窄的墙壁上画有复刻的红灯画作彩绘虽然少了原作的色彩跟灵气仍然为这座平凡的小社区带来了些许艺术的气息
离开统统生活过的市区之后我打算寻着他可能走过的路径前往不远处的南昆山戴天府远远望去戴天府还有它附属建筑拔地而起漂浮在余温的水面上宛如来自天庭的海誓尘楼从宽大笔直的柏油路转进一条余温间的泥土路缓慢走着我的步伐在身后扬起了阵阵尘埃
我不禁思考重填了个孤独又富足的灵魂是否抱着画作走过同样的小径前往戴天府前的大树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只可惜踩踏在渔湾上的足迹早已经被海风抹去了除了泛黄的照片和陈旧的杂志之外似乎没有留下一些什么就像他从未走过一样
我在途中经过了一棵大叶懒人树旁有一间红砖屋、铁皮屋视线穿过枯黄的芒草辉煌如同一幅美丽的水彩画从前来拜访红通的人或许也曾经注意过这片风景吧在那相同美术运动萌芽的年代这种淳朴的景致也应该曾带给许多人创作的灵感
帮我们带回到红通创作的现场用这样散布的方式来呈现非常奇特台湾美术史上红通的这一页这内容收录在艺术下所写的漫步里的台湾美术感谢您的收听下礼拜同一时间我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