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照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赵谈书本节目于台北广播电台 FM1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我是杨赵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漫游者出版的新书书名叫做《观念的形状》副标题是《72 件文物看得见的中国哲学》作者是厦门大学的教授张熙
这本书的内容在谈中国的思想跟哲学尤其是古代中国人对于这个世界他们是以什么样的观念来认识来掌握的不过他写作的方式比较特别作者在书里面列出了 72 件文物分成 18 个主题来探索来呈现中国的哲学思想例如我们来看一下他特别提到了山林的这个分类
这部分主要谈的是从东汉到三国再到魏晋不同的哲学体系不同的思想架构的形成早在西元前 134 年汉武帝就决定以察局制度作为官员的选拔方式也就是委托地方官员透过风文香理的舆论发现口碑良好的人然后将他们拔作进政府系统来做官
查举次一直沿用到东汉末年皇帝们希望这些被查举出来的人寻回举止和民教价值观相一致是民服气势的贤良方针但到了东汉末年民和实相分离的情况远远不断渴望做官的人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有事之士
按照民教的规范要求刻意标榜装腔作势有察觉之责的人也沽名钓誉透过轻浮任性的频频举动想要给自己贴上世人善用的美誉这两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导致察觉制度完全失效起于寒门的曹操垄断东汉政权之后急需人才效力
但他既认识到伪世名教导致假冒人才层次无穷又对高门士族所奉行的名教本身心存鄙夷所以他就提出了伪才士举的新的标准意思是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你就只要考察他的办事能力不用在乎他的行为举止是不是合乎名教这是对名教的讽刺和否定
君主渴望人才,人才也渴望被禁用其才。人才评价标准是君主地业昌盛和社会经营自我实现的共同指南针。
面临不同历史任务的君主当然有着不同的人才观曹操死后曹丕以畏待汉并且接受了天下一时难以统一的现实这样曹魏政权开始思考如何长期执政的问题就必须在有家室的人符合名教的人和有本事的人之间找到任用的平安点尽可能来建构一个广泛的执政基础
新的问题导致新的思路
曹丕在大臣成群的建议下试图德才卫兵举决定实施九品官人法也就是由各州郡推举一两个人才品品官员将他所封文所制的人才分九等加以品品之后纳入人才筹备库供政府今后宣发使用能不能找到各官合理的标准来发现人才品品等级从而
让人才充分涌现各尽其用这是史观九品观人法成败的关键为了便于操作上书郎刘少编转了一部奇书《人物之》这部书的一大特色就是突破了从外在居子来品品人物的旧见识
转而强调以行动观心思以言词观精神以外在的举止观内在的态度他的根本用意是要穿透明的表象而直达实的本质这样一个人的内在性情就成为人物品品最核心的要素对人的内在性情投入了巨大的关注这是朝魏时期的文化风尚
民士们崇尚性情的慷慨流露并透过文学书写方式加以表达从而形成了标评千秋的建安文学
西元 222 年建安妻子时 31 岁的曹雌在完成洛阳朝觐准备回封地征程的路上路过洛水不知怎样受到了触动这位才高八度的文学天才心里突然荡漾起丰富的感情于是创作了一首《洛神赋》
这首诗玄幻而凄美,在想象的世界里虚构了诗人和洛神的偶遇。神女且言且歌柔情如水,恶落飘逸。诗人则如儒家经典诗卿所教导的那样,虽然爱慕自情,意欲言表,但终归发乎情而子于礼。神女被诗人打动,但人神殊途的命运,终究难以抗拒。
梦醒时分,神女遭遇,飘然离去,而诗人的心里,就只剩下无尽的惆怅。这首《凄美而爱上》的诗当中,有着曹雌内心最真实的性情。一个半世纪之后,同样有着真性情的画家顾凯芝,就化成了著名的人物画《洛神复图》。
遗憾的是如同顾凯兹所有的画作那样今天我们只能够见到这幅画的几个模本就人性而言不同的人内心世界差异巨大这导致他们跟世界的相处方式大相径庭我们有的时候就将由内心质量所导致的行为模式称作一个人的品质在《人物志》其中有这一篇叫做《九真篇》
刘韶就根据人的品质把人分成五等最尊贵的人身心都能够处于综合境地拥有书中反复提到的中庸之志在这种人的内心主办美好的人类品质以平衡均匀不过不失的比例相协调从而支配他的性情使他的仪态举止言辞都十分和谐得体
这种能够至中和的人就是圣人次一等的人具有中和之德但还不够充分属于大雅之人接下来是某一方面突出但是综合起来看又不够均衡的偏才大雅之人和偏才都是需要细心识别任用的人才而最没留的两种人
要么是将偏财之子推向极端,见走偏锋过犹不及,要么是有偏财之子却没有横操结手的投机客,那就算不得人才。在刘少看来,世人用人的短之,就是圣人识别人用大雅之人和偏财之人,而防范远离末流之人。
那么什么是刘少所说的圣人?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当中,圣人本来是一个高频概念,但不同思想流派还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圣人概念的理解差异很大。在人物之成熟的西元第三世纪,随着汉代儒家经学的衰落,先秦老庄道家思想正逐渐地从边缘地带进入到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中心。
人物制的圣人观念就甚受影响尽管治中和是得道圣人的理想人格但是从老庄道家的本意来说并不指望圣人去建功立业比如说就老子的思想而言圣人之圣在于守着不生从而能够在纷乱的人世当中实现自我的保全和长久
而庄子的思想则认为圣人之圣在于既能够从容周旋于事又不为人间是非所伤始终拥有精神上的自在和独立对于先秦原版的老庄道家思想来说
圣人不纠缠于纷乱的人间事物因此圣人应当淡泊宁静不偏私不专美他们是心灵的大师始终能够将欲望控制在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程度不期待不贪图不渴望他们还能够跟外部世界建立一种犹如轴跟轮毂的关系牵动世界而不反过来被世界所牵动
所以人物制的圣人观念虽然受到原版道家思想的强烈影响但归根到底其实是先秦主道思想的杂肉或者说是一个儒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新版老状道家思想
这个圣人观念的真正原型既不是老词也不是装词是孔词人物词当中有很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值得认真对待的见解但这部书的哲学原创性相当有限
刘少只是将他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形成的看法跟见解做了运用跟总结还算不上第一流的哲学家身于朝魏末年的天才哲学家王毕才真的是一个易如解道的哲学大师
《诗说新语》当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能够说明王毕的思维能力一天刚满二十岁的王毕去拜访大明市裴徽裴徽已经耳闻王毕的才学就问他说按照老庄的看法无是根本的东西可是孔子却似乎从来没有正面讨论过无这是什么原因王毕回答
孔子体察到无并且体察到只要语言一谈论无无就变成了有所以从不谈论老庄始终都在有的层面谈论无所以他们可以反复不停的去解释相对于有来说什么是无但实际上却永远无法达到对于无的本质的精确阐释在这一段让裴晖听过了之后赞叹不已的对话当中
王毕明显地把孔子排到老庄之上在王毕流传后世的著作《饶子注》当中他始终认为只有孔子才真正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进入了老庄所说的圣人体悟的状态这个体道的大圣人孔子所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在与道合一的同时透过道在万物当中的自然生化来治理世界
圣人之所以以无为本,是因为无是道的本质,从而也就成了世界的根源这个认识是王毕思想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梁汉时期的思想世界曾经被杂融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家学说的宇宙论哲学思维支配
在那种思维模式当中当面对什么是世界的根源的时候人们试图给某种实体性的回答指出某一个东西实实在在构成了世界资源比如太一
而王毕他的成就就在于他彻底克服了宇宙论思维模式将这个问题处理为一个思辨性的问题用思辨的方式去探讨万事万物在形而上一以上的抽象根据或者说哲学本体由此古代中国思想的抽象化水准就被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种本体论思维的建立
于是就标识着魏晋玄学的成熟而魏晋玄学当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跟思想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记录在张熙他所写的这本书里我们休息一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听见台北的声音拥有颗热情的心
有爱与梦想的电台被广播 FM93.1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是漫游者出版的新书《张熙所写的观念的形状:72 件文物看得见的中国哲学》书里面记录了一种文物那是在中国三国道西晋末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流行的一种冠装随葬品造型奇特,拥有繁复精致的冠景
那里往往被四气空降堆积起一个以顶部亭台楼阁为收敛中心的多层人物建筑雕塑小品其中的人物有的奏乐歌舞有的杂耍逗笑十分的热闹无数只鸟儿匍匐在亭台楼阁的屋檐旁边仿佛要把它给拖起来飞向某一个位置的地方
对于这类器物的真实用途,今天的人们不得而知只好猜想,有的人认为它是装古物的存储罐所以也将它命名为叫做古仓罐但更多的人则认为,它并没有日常器具的功能而仅仅是用以承托死者的灵魂帮助死者去往富贵安详的死后世界,所以称之为叫做魂瓶
博物馆选择保持中立以外形特征作为依据称之为叫做堆鼠罐
其实古仓观未必就不能同时是魂平古物跟神灵在我们的祖先的思想当中本来就联系的异常的紧密祖熟的周密当中富有魂灵的观念早在仪理当中就已经有确切的指示相信纯良的观中安握着祖先的神灵祖先永远和他的后人生活在一起
这大概是人们选择将一个看起来像古物储存馆的器物加以改造雕饰埋入到地下的根本原因收藏在南京六草博物馆的青草堆树楼雀文瓶就是一件工艺精彩的堆树馆
它自带纪念,制作于天策元年,也就是西元 275 年。这一年,东吴末代皇帝孙昊进入他执政的第十二年,冠绅素贴着麒麟、凤凰、寿寿。上部堆塑的部分,则整体构造为一座带有门雀的三层式宫殿建筑,还有两层平台。下两层有几个人拱手聚座,
扮演着傍用的角色最上层是一个圆顶的巫室屋顶和两层平台的四周都有仙鸟正式牵引最不寻常的是顶层巫室四面的门口端着着四尊做高肉计着通间衣接缠定音的佛陀
这间堆树观和青瓷右下材与人文盘口壶一样都出土于帝王级别的南京江陵上方东武大墓尽管堆树观上佛头的位置安排得更为尊贵突出超出了一般的装饰性含义但仍然停留在和中国传统神仙思想相对等的地位上服务于两汉以来的灵魂神仙的意识
将佛陀当作神仙世界当中的一位和早期来华佛教徒所传教义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原始佛法密不可分原始佛法由释迦牟尼创立后来分裂成为奉行原教旨的上座部和分化而来的大众部之后受大众部影响形成了大圣教派也把上座部称为小圣佛教
24 期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佩尔他曾经将释迦摩尼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中国的孔子并称为轴心时代的三位圣人将释迦摩尼看作圣人看作智慧长者而不是法力无边的神灵救助这其实也是像作不教法的出发点所在
在上座部看来释迦牟尼是一位人世间的求道者他所求的道就是要灰身灭智消除世间无常对人心灵的折磨和困扰从而达到内在精神的空极涅槃状态因此为了要避免受无常世界的干扰
上周部就特别强调修行者远离人群远离社会远离自己的欲望去过一种境遇隐顿的生活
从而实现对自我的破除以及心灵的彻底解脱最后证得阿罗汉国上座部的这些教义和修行的方式虽然强迫要破我执但所要破的那个我其实是困匿在人间充满欲望和渴慕的心动主体上座部佛法所要成就的是另外一种我
一种彻底去除了物质成长,只在精神当中圆融完满的新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上作部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既以修行者自己作为中心,但也强调,修行的根本目的是要获得全新的精神体验境界,
也就是在这一点就使得大乘佛教觉得上座不思想当中自立心还太重陷入了不应该的执着当中
细细的考察教义的话无论是在哲学思想上还是在修行方法和目标上上座部佛法和中华传统神仙思想是有相当分歧的比如说神仙思想追求永生或不死但上座部思想刚刚好是强调生命不过就是细碎固执的偶然堆积生死全赖缘起缘灭并不值得心灵
但是早期佛法传入中国的时候精微细致的上作部教义还来不及被中国人慢慢品味而禁欲苦修升华的上作部宗教观念看起来和神仙思想还有修仙实践在兴趣点上相当接近
同时为了克服在异质文化传法的诸多不便,早期来华的佛教徒也有意识地借助中国传统神仙思想当中的概念和原理来比复解释佛法。汉环帝时期,资深来华弘法易经的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就以这个策略而大获成功,最终得以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一代高僧大德。
其实真正将释迦牟尼当作法力无边的最高神是大乘佛教不只如此大乘佛教还建构了一个以佛祖释迦牟尼为最高神的佛、菩萨、罗汉、比丘、居士等级系统
因此尽管从伊犁上来看,小圣佛教跟修身思想有一定的匹配度,但对于中华世界的普通民众来说,将大圣佛教系统当中的佛陀和菩萨当作神灵实际上更加的容易。
东安某年开始饱受饥荒灾害和战争祸乱所苦的底层民众已经不敢奢求在此生成仙就只渴望能够稍稍缓解已经将他们折磨得不成样的苦难对他们来说这个目标即便此生不能够实现也一定要想办法在来世达成
正是在这样的民众心理背景之下,大圣佛教的佛头和菩萨就迅速的被当作神灵加以崇拜,从而也为大圣佛教在普通民众当中赢得了声誉,赢得了信众,开辟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民众路线。
在大乘佛教思想神灵化的过程当中最具备有中华本土文化特色的神旧那就是观世音信仰的形成最迟到了西元二世纪目华伐经在印度成书这部强调次立立塔的大乘佛教经典不久就被西境的僧人祖法护移译到汉语世界里这部经书的第 25 品叫做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讲述了法力无边的观世音菩萨如何以三十二种变化身来解救在世间受苦受难的普遍大众的故事在大圣佛教的信仰当中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只为了要解救众生而道驾此航进入婆娑世界这位伟大慈悲利他而且法力无边的意欲神灵
对于身陷战乱之苦的中华世界普通人民来说这真的是寄托心灵的最佳对象人类的情感永远是艺术塑造的真正大师早期观世音菩萨像比如现存于北京故宫西晋时期的铜观音立像刻画的是男神佛教大师的形象但随着中国人对这位印度佛头尊崇跟依恋心理的不断强化观世音菩萨像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在汉语文化圈就逐渐的女性化母性化
观音老五的名号最终响彻整个东亚地区并影响到东南亚妈祖民间信仰的形成然而不管在一般的民众当中多受欢迎如果不能进入上层的精英文化圈特别是不能够跟中国自己的文化经典相结合那么作为一种外来信仰跟观念佛教仍然不可能在中国的文明当中真正的扎根
佛教进入中国文化的真正契机就这个时候还需要耐心等待永家南独了之后魏晋玄学的发展事实上已经停滞谈玄论无的魏晋玄学将庄子推上中国古代经典舞台的中央
偏安江南的东晋世人贵族在聚会当中,言必称庄子住虽然郭相对明教跟自然的调和也成为他们调和入史跟理论根据但是圣明之下,确实难复理解庄子的思想资源这个时候也已经耗尽了新见解始终难以出现一直到一位大圣僧人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那我们看到这位大圣圣人就是支道林而我们今天可以在一份文物上那是现场于吊灵圣博物馆捐本四射人物画这是涵干的神军图
这幅画讲述的是四缩心语当中关于知道灵的故事所以透过这幅画我们得以认识知道灵我们同时也能够透过关于知道灵的记载更进一步的明了在未经玄学的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后来佛教的教理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不同的思想是如何进入到中国在中国扎根
这就是将思想观念和器物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呈现方式这本书是张希的《观念的形状》72 件文物看得见的中国哲学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