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楊照談書】張玉法《學海遊蹤:張玉法回憶錄》第2集

【楊照談書】張玉法《學海遊蹤:張玉法回憶錄》第2集

2025/3/11
logo of podcast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楊照談書-臺北廣播電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张玉法
杨照
Topics
杨照: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将为大家介绍张玉法教授的新书《雪海游踪》,这是一本关于他一生回忆的书籍。张玉法教授是台湾非常重要的史家,他在八十多岁时完成了这本回忆录,记录了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和学术生涯。 张玉法: 我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尤其是在战乱时期从山东流离到台湾的经历。我在学术界活跃多年,编写了许多历史教科书,这些书籍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我在近代史研究所的工作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尤其是在编写《中华民国史》和《中国现代史》时,我深入研究了这段历史,并为其奠定了叙述基础。

Deep Dive

Chapters
在这一章中,张玉法的早年经历尤其是在战争期间的流亡生活被详细描述,以及他如何在此背景下步入学术界。
  • 张玉法在山东义县出生,因战乱辗转流亡到台湾。
  • 在澎湖定居期间,张玉法经历了从学生到士兵的转变。
  • 他在台湾师范大学以及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接受了高等教育。
  • 张玉法在基隆中学任教期间,兼任政大的课程。
  • 参加新闻研究所后,他强调新闻所的课多为技术层面。

Shownotes Transcript

探索文学领域品味人文历史深入科学科普哲学心理的奥妙思辨让杨照谈书成为您探索知识世界的指南欢迎收听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收听杨赵谈书本节目为台北广播电台 FM93.1 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大家播出我是杨赵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这是三民族群的新书

书名是《雪海游踪》副标题就让我们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张玉法回忆录》这是台湾非常重要的史家张玉法先生在他八十几岁的时候他所完成的他自己一生回忆在回忆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玉法一生他曾经遇到的一些重大事件当然他的主要的生活的活跃领域是学术界

这就是为什么书名叫做《雪海游宗》不过在他成为一个学者之前他经历了战乱战乱过程当中他从原来的家乡山东义县一路战乱流离来到台湾而在来到台湾之前有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在那里发生了重大的事件

我们看他的这段回忆,他说学校在广州大约一个多月,当时山东的七个联合中学和青岛林中都集在广州。集于广州的其他各省流亡学生不多,所知的有荷兰大学的学生,他们暂住在中山堂。我们刚到广州的时候,曾在中山堂周边以及两岩下落脚。

局势越来越紧张当时大陆各地无处可去比较安全的地方只有台湾、澎湖、海南岛这些岛区澎湖防卫司令官李正清从青岛撤退到海南岛的第 21 随境区司令刘安琪他们都是山东人也都欢迎这批山东流亡学生去那里老师们的考虑是海南岛距离广东比较近

澎湖台湾距离福建比较远为了安全就决定去澎湖国防部次长秦德纯也是山东人主张将这批流亡学生接到澎湖当时台湾窃言不准大陆地区的拜宾流亡学生等入境秦德纯就特别去跟台湾省主席兼东南行政长官陈诚跟他说

抗战期间,山东流亡学生追随政府到四川参加十万青年从军保卫国家,所以陈诚就特许这批山东流亡学生去澎湖。澎湖防卫司令官李振勤,他是第四十军军长。四十军在河南安阳跟共军作战失败,蒋介石派飞机将四十军的残兵和干部接运到澎湖。

李振青觉得这批山东子弟是很好的兵员,所以尽心尽力将七个连中和青岛连中的七千士绅接运到澎湖。七千士绅分批集合在广州黄埔码头。李振青先后派了两艘舰艇来接运,一艘是"集合号",一艘是"妖动 5"的陆艇。

即可号运兵船先到一批联中的师生去搭乘中途发生故障船员履修不成打算要弃船有老师用枪逼

船勉强开到渝翁岛师生顺利下船回程船就沉没了我们第四连中师生坐的是调动 5 号登陆艇因为船舱都有坦克车船很稳我和几位同学坐在甲板的边上甲板中央堆满了饼干作为我们的口粮没想到一场大雨

饼干都泡了水,不止不能吃,湿饼干发出来的味道令人想吐。中途有一段航路比较颠簸,船员说正在过黑水沟,这个地方水特别深,行船比较危险,不过总算顺利通过。我们的船是 7 月 5 日傍晚离开黄埔港,在 7 日的凌晨到马公港靠岸。

当时的马贡港没有码头下船之后是走在用木板铺的小道上岸的师生上岸了之后老师跟女生被安排住在马贡小学男生一律住在澎湖防卫司令部我们到澎防部大操场之后每十个人编为一班有一个士兵当我们的班长照顾我们的起居

我当时年龄小没有自觉只觉得生活有人照顾比流亡途中要来的安适 1949 年 7 月 7 日在澎湖被编为兵之后过了几天到 7 月 12 日晚上学长们传来俄语明天早上起床之后大家把行李捆好带着到大茶厂集合我们不当兵要走出司令部去马公小学当学生

我和班里的同学不知其所以然只好照俄语行事 7 月 43 日一早起床就整理行囊班长来阻止我们不理他之后带着行李到大操场大操场上同学们闹哄哄的三五成群司令部周边的城墙上都占满了枪兵把枪瞄准大操场同学们不成形的有几位学长带着往大门的方向冲

大门一带有几十个枪兵枪上带着刺刀对着学生群众高声喝刺谁向前冲就刺谁将此了十几分钟之后有位军官吹哨子要同学静下来到司令台前集合说司令官要来训话

我们是司令官为三统大家长也听说司令官要来好像觉得有救了就到司令台前排队之后蹲下来

不久一辆吉普车停在司令台的左侧一位个子不高看起来有点跛脚的军官住着拐杖点点勃勃走上司令台到讲座前把住的拐杖往桌上一摔大声吼骂他妈的谁叫你们来的之后说了几句动感情的话你们流落在广州无处去是我把你们接来的司令官正在讲话的时候

一位学长李树民举手报告司令官我有话要说司令官说有话上来说李树民出离了之后准备从左侧走上司令台走到半途有一位枪上上有刺刀的枪兵站在那里

司令官向他使个眼色他就拿起枪向李树民的胸部刺去李树民一转身刺到右手背鲜血直流李树民用左手压住伤口当即跪下请司令官饶命司令官说把他带去医务室包扎在李树民被刺的时候另外一位学长举手打算要表达意见刚刚从后方出列就被枪兵刺到臀部

当此之际同学们不知如何是好全场一片哭声司令官就在这个时候离去了指挥官宣称司令官有令同学们按高矮排队大家不敢再有什么意见只好乖乖排队排了许多长列我年纪小想跟本家哥哥张玉成排在一起玉成知道厉害一手把我向排尾的方向退你小孩子打架

到后面去我被推到四五个人以下指挥官来了排好排好我就入列神情烧定指挥官在我前面第二个人的地方用手臂分开说以下的同学向左转走到操场边去等候稍后我追着一批年纪小个子矮的同学被带到马公国小

张玉成和大部分年纪长个子大的同学则被留在司令部后来知道他们再度被变成了兵住在云旺岛的同学也用相同的方式变兵几百个年纪比较小的男同学被带到马公国校和女同学还有老师合为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

司令官李振青兼任校长由原来三年中校长王志行担任代校长司令部送饭给我们吃伙食很坏每天用半截汽油桶送一次南瓜糙米稀饭根本吃不饱

有的同学为了抢稀饭,跌到稀饭桶里头部烫伤了,头发大部分没有再能长出来司令部队从司令部带到马公国小的男同学仍然不死心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常常有指导员来劝诱我们你们的大哥哥们都在群中吃大鱼大肉白米干饭你们在这里吃南瓜糙米稀饭,何苦来宅

同学们不为所动后来司令部的人干脆挑选一些个子比较大的带回军中又说你们的大哥哥在军中出操很辛苦你们去帮他们做饭洗衣服有的同学动心了有些同学吓得不敢去吃饭一场惊风骇浪总算慢慢平息了

1949 年 9 月学校开学我仍然上初中一年级学校的伙食慢慢有所改善有一天司令官来跟我们讲话说你们没有经费你们吃的都是司令部节育下来的司令部和你们的大哥哥省吃俭用来养活你们我们听了觉得有些感动

过了不久,学校成立电讯班,让有兴趣的同学学习打电报。经过半年的训练,派去群众服务。大陆灾包救济总会对我们很照顾,拨来了一些美院的黄豆和结层块的奶粉。此后我们以黄豆作为主要的副食,把奶粉块擀成了粉和面粉一起和,蒸馒头。

吃饭的时候十个人一组炖在操场上围着大半连棚煮黄豆每个人可以分得一小碗黄豆煮得很熟瓢一点油花肥肉丁吃起来味道不错只是一天两顿都吃就有点腻了

在澎湖同学们的营养不是很够而老师们仍然不忘锻炼我们的身体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洗漱之后教官集合带我们跑步秋冬季风强风中带沙迎风好很吃力而风沙打脸眼都睁不开了

回程比较轻松由于风沙大澎湖的树都种在一排房子的南侧而且长不高但我们常逆风而跑不跑的时候则唱反共歌曲

打倒恶口反共产反共产反共反共反共打入去歌声雄壮士气高昂我们也组织城户队一早列队去街上呼喊同胞们起床了不要醉生梦死了惊醒了不少梦州人有人开窗看看我们马医生讨厌就把窗户用力关上了

尽管澎湖的环境不好我们对功课很认真上课的时候虽然坐在寝室的地铺上授课的老师一流同学们听讲也很专心当时有了教课书了我们用红笔把课文画了一遍又一遍我当时不贪玩很爱念书成绩经常在班里可以列为前一二名但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得志体群

我的体育很差也不太合群因此很少得到奖赏多年之后张玉发将他当年在澎湖的这段经验这段记忆给写出来写在这部《雪海游》中张玉发回忆录当中我们休息一会儿等我回来继续聊

只是日日夜夜岁月过去走进千万里台北好声音尽在台北广播电台 FM93.1 AM1134 陪伴您的幸福好时光大家好我是郑怡夜清清叹息只想告诉你没有爱情的地方

感谢你去收听杨赵谈书本节目以台北广播电台本社在内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九点为他播出到九点半今天为大家介绍这是张玉发教授他所写的《薛海游》中也就是他的回忆录在他的回忆录当中提到了一件事那是我们了解的认识的张玉发这是重要的诗学家

他的教育背景是台湾师范大学实地系毕业不过谈念的却是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关于新闻研究所这一段

张艺法的回忆是,退伍之后,我一方面在基隆中学教书,一方面去政大上课,请教务处把课排在我政大没有课的时间,有的时候还要和同事调课。基隆中学的校长王忠乐,原来是师大课外活动组组长,对我很照顾。

教主任是世大教育系毕业的学长跟我一起住在单身宿舍并且在同一个伙食团里教员当中世大毕业的也很多我虽然大约有一半的时间不在学校但排课没有发生问题训导主任还让我见导师

政大新委研究所每年召考 8 个人,课也不多,虽然有研究生宿舍,我也很少住。另外一方面,同学们有一些是报社的编辑记者,他们像我一样,也是有课即来,无课即走,因此彼此相聚的时间不多,常有来往的有黎建寅、陈晴,这两个人性格潇洒,易于相处。

李建寅毕业之后留校担任讲师退休之后去大陆杭州住了十几年近年又回台湾居住陈琴毕业了之后在国师馆任职以画家为名英年早逝两个人都没有进入新闻界值得特别一提的同学当中有黄文雄

平时沉默垮颜之后留学美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倾向台独 1970 年曾经在纽约某次讲进国被美国治安机构逮捕之后潜逃回到台湾从事安全工作读研究所本来以为有高深的研究但新闻所的课像编辑学、采访学等几乎都是在技术的层面

写论文的时候重回历史本行以王洪君老师在《大众传播学》里所讲的传播理论研究先秦时代的传播活动及其对文化与政治的影响

王洪君王老师对题目有些迟疑,所主任曾旭白老师没有意见。新闻所的老师们谦称他们对于现行的资料不熟,所以我就去请大致时期的赵铁汉老师指导。赵老师说:"我只管史料应用,理论你自己负责。论文写了十多万次,由曾旭白、王洪君、赵铁汉、张冰生、

成盘五位老师考试论文顺利通过之后由嘉兴文化基金会资助商务艺术馆出版在政大新闻研究所毕业了之后想留在新闻所当讲师曾旭白主任说没有缺额想要进中央日报但因为不是国民党党员不得其门而入

跟张博敏一起去参加新闻行政人员特考虽然以优等入去当时担任高教司长的王洪军老师说如果没有人事关系不会有人用你们不得已去拜访士大历史系主任朱云宇老师朱老师说士大也没有缺额但郭廷毅老师在中央研究院主持的近代史研究所刚成立也许需要人帮忙

心里想这应该是祝老师的推托之词我怎么能够拿一本古代史的论文去申请近代史所的工作呢但没办法只好一试所以去拜访郭廷义老师我写了一封信给郭老师说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带着论文去府上请教郭先生没有回信

届时我到了郭老师的门口按了一下门铃郭老师来开门我把论文打给他他并没有让我进门就只说我看看论文再说我就告退了过了几天郭老师找人通知我到浸石所一谈那是 1964 年 7 月 2 日跟我同时去浸石所见郭先生的还有我的中学同学台大历史系毕业的陶英辉

殷惠因为在报刊发表有关赵立文的文章指出郭先生的近代中国史诗日子有错误受到郭先生的赏识我和殷惠和郭先生面谈了之后郭先生说现在没有缺额但你们可以做临时人员

要英会做临时助理员或做临时助理研究员过了半年,英会就补为正式助理员,我在一年以后补上了正式助理研究员当时中研院研究人员的等级从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到研究员一共四个等级

我进进士所之后刚开始跟英会在一个研究室标点四国兴党受研究员李玉树的监督标点四国兴党结束了英会被调去编中俄关系史料受研究员王玉京监督我被调到简报室配给我工友一名由我把港台地区中文报纸上有史料意义的标题用红笔画出

公有剪贴之后再分类拿去装订这些简报资料不知近史所图书馆是不是仍然收藏后来美国有十所大学出钱要近史所调查台湾地区所藏的近代史资料便从目录并且集内容大要

郭廷宜老师就派我和蓝旭南前往南投草屯抄写中国国民党党史会的史料目录并且择要调出档案及其内容大要我们在草屯租屋住了半年调查结果再加上禁史所的外交党目录就印成了十大本邮印的《中国近代史资料调查目录》

张玉法在教育学术界其中很大的贡献在他任职济世所的时候他编了广为被运用的历史教科书这部分他也有所回忆他就说因为在各历史研究所兼课收集了不少资料编了不少教材 1970 年代李国启为东华书局要稿要出版《历史重书》约我写《中国现代史》

我把在这个之前各大学的讲义加以整理不计缺漏提名中国现代史教稿

出版之后反应频频当时中国现代史是大学生必修之课写此类教科书的很多可能涉及校路竞争就有人向警备总部检举我的书有思想问题说用西元而不用民国纪念称孙中山而不称国父于是一度传言警备总部要尽数抓人

那读者抢购反而洛阳只贵那个时候国民党一党专政管思想的是文化工作委员会受处于是当时文工会主任有朋友认识文工会总干事毛某就要我写信给他说明

宋楚瑜邀请当时跟控制思想有关的单位商讨处理办法出席者有国史馆、文工会、党史会、国家安全局等单位的代表党史会跟国史馆的代表都主张禁书其他与会者讨论力比颇有争论最后文工会主任宋楚瑜做结论作者张某在中研院

在中研院做研究的学者研究院是国际知名的学术机构动观国际视听这本书问题看来不大可以派人跟作者谈谈能修改更好所以之后呢党史会就派蒋永敬来请张玉发自变犯蒋永敬是史学界人

张玉发就回忆我说历史之法有灵敏不悔的传统至于用西元社会一般人甚至政府也常用在研究院写学术论文以世界各国的读者为对象纪元一向用西元历史人物的名字也不用尊称

跟历史学者容易沟通此后不见再有人挑剔不打不相识此后跟党史会主委秦孝仪礼尚往来相敬如宾跟蒋永庆更成了好朋友中国现代史事件风声大雨滇小确定这本书带来很大的效率当时中国现代史是大学必修课

中安科学校是以中国静态史为必修课李国琪所组编的历史丛书由吕时强写静态史吕时强因为眼睛不好一直没有动笔

东华书局就要我写,我自然不便写,为了应付各级学校的需要,东华书局编辑部就找了我写过的一些和近代史有关的资料,东拼西凑,提名,中国近代史出版。我看了非常生气,要求回办,书局老板三天两头带着礼物来进试所,要求我为他写中国近代史。

我不得已就把在师大书记部教书的讲义拿来整理完成了《中国近代现代史》这本书

大约有十多年中国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都很畅销每年能够买几千本版税收入几乎比薪水还要多但所谓销路因为是学校用书到教育部把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改为选秀之后销量就大为减少不过身为作者我不大在意销路只在乎有没有书局为我出版

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出版同时发行由中华民国时稿这本书是因中研院吴大游院长的呼吁而写吴院长虽然研究物理但他对人文学科非常的重视希望近代史研究所能够写一部三四十万次的中国近代史供一般读者阅读认为我们的许多专题研究太专了没有人看

进史所的同仁没有理会后来吴院长就把他的希望透露给联合炮的记者说准备请刘广进院士写一本中国近代史吴院长理想当中的中国近代史从晚清写到当代刘广进院士他治晚清史就约我跟陈永发帮忙我写民国史永发写中共史

吴院长很高兴他所主持的一个基金会就资助我们 10 万美金作为雇佣助理两年之后我完成了四五十万字的中华民国史稿陈永发完成了六七十万字的中共 70 年史

刘院士的稿子虽然没有整理出来联金公司就抢先保护我们两个人的输出版了中共 70 年史的效率我不清楚因为有的大学开中华民国史的课所以中华民国史稿每年也有几百本的效率这段期间

东华数据老板认为我的书效率不错要我写《中国同事》我不敢答应后来老板写了一份不写交稿时间不限字数的合约给我我勉强签字我竟断断续续写了 20 年写了八大本约有 300 万次提名《中华同事》

这当然就是张玉发他让大部分的读者所认识的重要的几本著作那是教科书但同时也奠定了那个时代对于这段历史的律师叙述基础张玉发先生今年 89 岁出版了他的《雪海游》中张玉发回忆录感谢您的收听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