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在范·克莱本大赛现场听比赛是非常令人难忘的经历,特别是能见证像任渊灿这样明日之星的诞生。
连士尧:
范·克莱本大赛的决赛周非常特别,每位选手需要演奏两首协奏曲。这个比赛像是在比大家如何设计一场音乐会,曲目储备量非常大,对于爱乐者来说可能比较难进入。协奏曲的挑选分组依据长度而非风格,非常神奇。沃斯堡的居民非常热爱并投入这个比赛,官方的介入也很重要。比赛允许未晋级选手继续留在现场,并提供寄宿家庭,寄宿家庭还会为参赛者提供平台钢琴。寄宿家庭与参赛者关系亲密,甚至有连续两届住在同一家庭的情况。观众非常热情,每场演出都有起立鼓掌。在现场听安娜·格涅迪娜的演奏后非常喜欢,与之前在YouTube上听的感觉完全不同。大赛促成了沃斯堡当地专业级音乐厅的建立,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吴涵老师因为四年前不好意思拒绝,所以答应担任评委。一位沃斯堡出生的赞助人因为从小听范·克莱本大赛而爱上钢琴,最终成为钢琴音乐的赞助者。在上次范克莱本大赛中既是中文媒体窗口,也是日文媒体窗口。曾采访过后来在伊丽莎白女王大赛中获得第五名的龟井圣霞。评审采用“yes/no”的简单投票制度,严格禁止评委之间进行讨论。吴涵老师认为“yes/no”制度比打分制更公平,因为可以避免极端分数的影响。在几届前将准决赛改为莫扎特协奏曲,可能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唱片对于古典音乐家很重要,但范·克莱本大赛与唱片公司的合作相对较弱,现在大赛自己经营录音,参赛者的录音都可以订购。大赛更强调为获奖者安排巡演,而非唱片合约。在现场更支持安娜·格涅迪娜,但任云灿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三协奏曲上的表现堪称奇迹。评审结果通常比较一致,评审在评判时也会考虑选手的历史定位。评审团变动较大。范克莱本大赛期间的沃斯堡非常炎热。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