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吉: 我新書的标题模仿了林克昌老師當時的語氣,書中內容記錄了我學習過程中,他如何幫助我提升小提琴技巧的歷程。林克昌老師的教學方法強調先打好技術基礎,再進行曲目練習,這與其他老師直接從曲目中練習的教學方法不同。他的教學理念讓我意識到,小提琴演奏家和運動員一樣,需要進行系統的體能訓練。他認為東方人在先天條件上相對弱勢,需要通過訓練來提升身體潛能,才能勝任高難度的演奏技巧。他強調練習中的放鬆的重要性,真正的放鬆並非不用力,而是運用恰到好處的力道。他建議某些伸展類技巧應在15-18歲之後再練習,因為過早練習可能會對身體發育造成損傷。在我技術達到一定水平後,他直接用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的曲目進行教學。在學習初期,我和其他師兄弟模仿林克昌老師的演奏風格和性格,但後來發現這並不適合所有時代和審美。隨著時代的變遷,演奏風格也發生了變化,例如對華音的使用越來越少。林克昌老師教授的是基礎的演奏技巧,而最終的演奏風格則取決於個人發展。他最大的遺憾是錯過了與奧伊斯特拉赫學習的機會。在文革期間,他經歷了很多磨難,包括被批判和勞改。在香港期間,因為不會拍馬屁而無法獲得更高的職位。他是一位非常專注於音樂的人,他的生活幾乎全部圍繞著音樂展開。他建議學生每年至少要抽出兩週的時間,完全離開樂器,去做其他事情。他的教學方法中,會先讓學生練習一些基礎曲目,比如帕格尼尼的《摩西幻想曲》,然後再進行其他曲目的練習。我出版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幫助台灣的學習者,解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林克昌老師的練習方法只是一種解決方案,還有其他不同的學習路徑。
彭博: (節目主持,無核心論述)
玉婷: (節目主持,無核心論述)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