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位于哈尔滨市的北大荒博物馆是展示黑龙江啃区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综合博物馆在第三展厅的一侧有一幅高 7.2 米宽 28 米的室内巨型浮雕名字叫《北大荒人颂》这幅作品浓缩了几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感人故事成为一代代啃荒儿女的精神画像
在实现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中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创业精髓北大荒究竟是怎样变成北大仓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首任农肯部长王震是怎样招兵买马组建十万肯荒大军的
它又是怎样在全国建成两千多个粮棉农场在北大荒的沧桑巨变中几代北大荒人是怎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他们是怎样凝聚成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呢我是石宁海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北大荒神奇土地的沧桑巨变
北大荒位于松门平原三江平原丸达山和小兴安岭地区这块五万多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曾是千百年来未被开垦的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从 1947 年起为响应毛泽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这片土地终于打破沉寂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心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理想的建设者们
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早起三点半归来兴满天啃着冰冻魔雪花汤就饭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将茫茫荒地变成了锦绣良田将丛生荆棘化作滚滚道浪将人际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在新中国发展史上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在新中国诞生之初面临着战争留下的千疮百孔又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封锁克服经济困难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任务非常的紧迫 1954 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王震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视察在途中他捧起一把黑土以后不禁感叹说你们看看这土多肥啊肥得都冒油花了
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粮食所以我主张把大批复原军人留下来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生产些粮食
1955 年初当北大荒的土地还在刺骨的寒风中沉睡时王震又在爱民大队开启烧荒现场会他亲自点燃第一把荒虎只见烈火卷着野草向远方蔓延肥沃了土壤赶走了虫害北大荒的春天也从此开启了有一次王震前往 852 农场视察并来到战士们的驻地进行慰问
当时战士们住在用泥板和树枝搭建的马架子中冬冷夏热条件异常艰苦王震来时又正值天气转暖时分屋里的冻土开始融化马架子俨然成了大泥塘一沾地就是一角泥大伙心疼王震坚决不让他住进来但王震笑着说蓝天当背大地当床月亮当灯蚊子还为我们唱歌伴奏我倒是乐在其中啊
说完他跟战士们唱起了南泥湾还鼓励大家要艰苦奋斗早日把北大荒建设成丰饶的北大仓那一夜王震憨声如雷战士们却久久不能入睡大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北大荒彻底变个样 1955 年 7 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
毛泽东提出从 1956 年到 1967 年国营农场耕地面积要大发展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准备啃荒造田 4 亿到 5 亿亩要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任务紧急 刻不容缓周恩来说为了搞好均啃 农啃工作以及管好现有的国营农场要单独成立一个部从农业部分出来
于是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增设一个部专门负责大规模啃荒造田统一管理全国国营农场均啃农场橡胶啃植和啃荒移民原先计划取名叫国营农场部最终毛泽东一锤定音干脆就叫农啃部
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辉建议从部队调一位能冲能打的将军来当部长并指名提出铁道兵司令员王震邓子辉认为王震不仅善于在战场上打硬仗而且热爱熟悉农业善于指挥部队开荒种粮最适合担任农肯部的部长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其他领导人对王震都非常熟悉认为他是农肯部长的不二人选
王振坚韧不拔,雷厉风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南宜湾成功领导 359 旅,开荒造田,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开荒种田种地 30 多万亩,年产粮 900 多万斤,把南宜湾建成塞北的江南,为陕北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粮食。
特别是歌曲《南泥湾》使当年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家喻户晓王震也因此闻名霞尔新中国成立后 1950 年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带着六万晋江部队在天山南北戈壁荒滩就地啃荒创建军啃农场
驻疆部队一年就开荒 80 多万亩当年产的粮食就能够满足驻疆部队半年的口粮担负其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的树边重任 1954 年王震担任铁道兵司令员时又以军队屯垦方式指挥铁道兵九个师的转业复原官兵垦荒造田在沉睡千年的北大荒上建立起一批军垦农场
就这样 1956 年 5 月 12 号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任命王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肯部部长对这一任命王震高兴地说我这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肯还是开荒关注历史剖析热点厘清脉络发掘真相环球资讯广播
当案揭秘 讲述事实 再现传奇王震上任时身兼述职既担任农肯部部长同时还兼任铁道兵司令员 政委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他一到农肯部上任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农肯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1958 年党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军肯农场的意见
肯荒需要大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青壮年劳动力但当时农肯部的肯荒人力显然不够王震把目光投向了军队这年年初王震和总政治部联系以总政治部名义向各部队下发通知指出
经与农肯部商议农肯部所属农场今年可以接收 6 万名军队转业的连排干部 2 万名班以下的工农骨干青年知识分子学员到国营农场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由于东北地区国营农场所需人员数量很大因此繁去国营农场的连排干部应尽量动员到东北地区国营农场到黑龙江密山农肯局所属国营农场
这份通知下达以后从三月到五月成千上万的转业复员官兵从各军种兵种各部队院校纷纷响应号召离队北上向北大荒进军
王震则坐镇北京以农肯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铁道兵司令员多重身份同军委各总部各军种各兵种打交道研究接收八万多名转业复员官兵并通过铁道部调播车辆昼夜兼程运送转业复员的官兵北上
接着王震又风尘仆仆地赶往黑龙江密山火车站他特意身着佩戴上将军衔的军服站在站台上代表农肯部和总政治部热烈欢迎全国成千上万的转业复员官兵浩浩荡荡地进军北大荒
新中国肯荒史上的北大荒战役最终有十万肯荒大军在北大荒原野上浩荡前进急促而有序充分展现了王震的指挥才能为了适应大规模肯荒的需要加强农肯部领导力量 1959 年中共中央又决定调萧克上将刘行到农肯部担任副部长
1964 年 2 月又一位长期在解放军中任职的将领陈曼远被调入农肯部任副部长王震的手下将心惠脆根据统计 1966 年前在农肯部担任正副部长的将领有十多人正是这些众多的开国将军们组成了全国百万副转军人肯荒大军的统帅群而领头的是王震上将
在北大荒艰苦创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将一生奉献给党的事业奉献给黑土地的农啃先驱们涌现出一批批将青春知识力量奉献给北大荒的英魔们出生于 1905 年的于友卿 1934 年参加工农红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南鸭子
1954 年 5 月已经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兵第五师副师长的他率部从朝鲜回国驻扎在黑龙江省汤原至伊春一带一面筹建汤原北大营一面承担起建设汤旺河森林铁路的任务当年 10 月王震将军来到第五师视察偶然间发现于友卿带着战士们利用空余时间零星开荒种下的瓜果蔬菜大火丰收就提出了开荒办农场的想法
于友卿听到王震的这个打算以后非常激动主动请您说 酬长 要搞试点 打投震 我去王震听了以后很高兴他说 这是打投震 必须打好以后要母鸡下蛋 越办越多很快在于友卿的指挥下第一个铁道兵军肯农场 850 农场在虎林县正式诞生了
这俗话说农食不等人 1955 年的第一场春雨刚落于友卿就急忙动员战士们扛起农具去开荒但由于当时物质条件匮乏战士们除了人手一把铁锹之外再没有其他工具可用开荒的效率也低得让于友卿焦心不已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于友卿想起自己先前踏荒时曾在一处山洞里发现了不少日寇没有来得及销毁的炮弹
于是他立刻带着一个中队的战士一点一点地抠一寸一寸地挖愣是将山洞里的炮弹全都挖了出来紧接着于友卿又当起了打铁匠带领队伍用废铁和炮弹头制造出了各式农具工具少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耕作效率于友卿几经探索几经改进终于研制出了 20 人拉双轮双滑梨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为了调动大家拉梨的积极性于友卿还当其老师不仅带头拉梨耕作还经常给战士们做讲解搞示范
在于友卿带领下大家伙干劲十足喊着耗子迈开步子用汗水唤醒沉睡了千年的黑土地用人里征服了沉寂已久的万里荒原
1960 年 11 月 19 号朱德委员长得知于友卿率先垂范肯荒不措的先进事迹后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亲笔提词道青年同志们学习红军老战士的不断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坚守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时间勇往直前历史成为永恒
环球资讯广播档案揭秘与您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时代的变迁 1969 年寒冬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的山河农场呈现出了一派丰收后扑鼓送粮的繁忙景象上海下乡知青蒋美华做完蓝美颜手术以后刚刚拆线急切地要求出院回厂工作
回到厂里以后 排长见他刀口发红 没有痊愈就劝他休息一段时间 但是江美华拒绝了他说 排长 现在脱骨送粮这么忙同志们都热火朝天的工作 我怎么能休息呢就这样 这位年仅 20 岁的姑娘重新回到了生产战斗一线 1970 年 1 月 13 号 江美华趁着生产间隙与排长谈心忽然听见有人急促地呼喊
不好了 修配厂失火了 快救火呀江美华起身就往外冲排长赶紧阻拦说美华 你还没康复 不要去救火要紧 抢救国家财产要紧啊江美华一边说着一边奔向火场火截风势 风筑火危短时间内整个厂房的天棚都燃烧起来厂里仅剩的两台拖拉机眼看着就要被火吞噬了
修配厂领导怕人员受伤下令不许再进火场但是心里惦记着国家财产的江美华和其他数十位青年还是不顾劝阻一头炸了进去不久正当大家在烟火中推着拖拉机艰难地向外移动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天棚瞬间塌了下来几十名同志淹没在火海中
这时一根形似火龙的蓬恒刚好也掉落下来一头压在蒋美华的肩上一头落在地上像拦路虎一样挡住了大家的去路在这时蒋美华的脑海中必须让后面的同志先出去的念头战胜了一切只见他果断地将蓬恒擒到半空任由烈焰在手上头发上肩膀上蔓延
烈火烧身这位坚强的姑娘痛极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咬紧牙关挺直腰板像铁人一般在大火中一动不动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终同志们安全脱险蒋美华却倒在了火海中在紧急送医以后经过医生判断
江美华全身烧伤 35%而且大多为三度重伤后来经党组织安排他被转往上海医治并在经历了大小 16 次手术以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1972 年 7 月,康复以后的蒋美华再次回到了他所深爱的山河农场在那里迎接他的队伍,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人们还给这位勇敢的姑娘送上了一个响亮的称号把青春献给党的优秀青年
正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艰苦努力与勇敢奉献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了美丽富饶的中华大粮仓 70 多年来北大荒每年粮食产量实现了大跨越从开垦初期年产量 0.048 亿斤到 1978 年的年产量 50 亿斤用了 30 年
从 50 亿金到 1995 年的 100 亿金用了 17 年从 100 亿金到 2005 年的 200 亿金用了 10 年 2009 年突破 300 亿金 2011 年突破 400 亿金
70 多年来北大荒人亲历数次技术跨越从机械化向数字化智慧农业迈进从手拉健康的开荒第一里向东方红五四拖拉机的初步机械化迈进从凯斯 535 大马力拖拉机向飞机航跨作业的世界一流水平迈进从无人机投入使用向发展数字化智慧农业迈进
人们赞美拓荒者歌颂拓荒牛更颂扬在艰苦跋涉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北大荒精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关东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来 鸡呆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战天斗地 百折不挠用火热的激情 青春 汗水 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画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他们以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 顾全大局 无私奉献为内容的北大荒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
肯荒英雄们跋山涉水勇往直前他们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如今红色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北大荒原心中传递
红色担当助力北大荒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仓石红色信仰让北大荒成为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北大荒正大步前行由大粮仓向大粮商国际新型食品供应商和中国农业领域的航母昂首迈进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