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用人方面提出了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全面历史地分析干部,不仅要看一时一世,还要看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二是在实践中识别和考察干部,通过长期的群众斗争来挑选和培养接班人;三是依靠群众识别和考察干部,走群众路线,因为群众对干部的能力和特长最有发言权。
毛泽东认为周恩来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精明能干,办事极负责任。他赞赏周恩来在具体组织和政策执行方面的卓越能力,并认为周恩来是一个聪明过人、宽容大量、第一流的组织者和政治家。毛泽东还特别提到周恩来在鼓舞别人献身革命方面的才能。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负责宏观决策和战略设计,而周恩来则负责具体组织和政策的执行。毛泽东将统战作战计划等事宜委托给周恩来,自己只关注最关键的问题和最主要的战场。周恩来在实质上扮演了副统帅和总参谋长的角色。
毛泽东认为罗荣桓是一个老实人,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待人宽厚,是做政治工作的理想人选。罗荣桓在担任红四军政委期间,与林彪配合默契,将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使林彪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淮海战役中,毛泽东非常重视肃毓提出的不同意见,将其叫到中央详细汇报,并在河北富平城南庄召开书记处会议专门研究,最终采纳了肃毓的合理建议。这一决策对南线作战的整个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了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
接下来您将收听到档案揭秘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悬而未解的尘封档案备受瞩目的历史人物真实还原的热点事件我是沈宁海跟随我走进档案揭秘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 理论家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超凡出众 举世公认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 其军事和政治谋略使中国共产党屡屡柳暗花明 长立不败之地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那慧眼识诸的统帅才能和善于领导身边聚集着的那一批足智多谋生死与共的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是如何做到慧眼识才统将有方的在作战时需要当机立断的同时他又是如何做到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从善如流的
对于有些干部毛泽东为什么不用其长反用其短在任用干部的问题上他又是怎样做到德才兼备任人为贤的呢我是石宁海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毛泽东的用人智慧和艺术上
关于任用干部的问题在全民族抗战初期毛泽东就曾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在 4.5 亿人的中国里进行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若领导者是个狭隘的小团体是不行的党内仅有一些猥琐不识大体没远见和能力的领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
只有依靠成千成万的好干部革命的方针与办法才能执行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战争才能出现于中国才能最后战胜敌人为此他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1967 年 6 月 7 号毛泽东又谈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原因之一就在于用人得当
他更称赞唐朝女皇武则天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毛泽东很重视也极善于识别干部为此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练就了一双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他经常用历史上刘邦曹操的典故教育全党要为财事举人尽其才他多次讲
领导干部要明白善用物者无器物善用人者无废人如何识别干部在他看来一是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世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即要对干部的社会关系经历和工作表现做全面历史的分析而不能以一点眼面以偏概全
第二是在实践中识别和考察干部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第三是依靠群众识别和考察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干部好还是不好有何特长和能力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
毛泽东的以上用人原则最典型的体现在周恩来身上主要源自他对周恩来的长处极为洞悉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是高于毛泽东的遵义会议后周恩来成为毛泽东的主要助手
后来的四十多年两人一直维持着这种肝胆相照心有灵犀的合作关系格局究其原因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抱负使他们走到一起有相知而相互信赖及智能互补毛泽东认为周恩来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从不拉帮结派而且精明能干办事极负责任
于是毛泽东统筹全局着重于战略设计周恩来负责具体组织和政策的执行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周恩来还有意识的是自己主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在周恩来身上毛泽东看到他是对事业全心全意献身准备做任何牺牲的一个聪明过人宽容大量第一流的组织者和政治家
他在周恩来身上看到鼓舞别人献身革命的卓越才能而这样的革命能把中国从外国压迫和内部一蹶不振的状态中挽救出来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推举为党和红军的实际最高领导人这绝非偶然对从事武装斗争的政党来说军事才能是决定谁成为领袖的最关键因素
周恩来就是最早把毛泽东当作一个军事天才来看待的 1932 年 10 月宁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受到排挤周恩来却尽力争取让毛泽东留在前方指挥作战可见他对毛泽东军事才能的佩服
当然周恩来也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和重大决策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经常扮演两个角色不仅在政策决定前当顾问而且在政策决定后当执行者在不少宏观问题上他的思想和毛泽东有差别周恩来多次说过
毛泽东是搞战略的,而自己只能搞点战术,当助手是否当得好还没有把握。尽管这是自谦之词,可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实施政策的过程是一个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因而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策略,有时还要加以必要的修正。
从这点来看毛泽东确实是慧眼识珠发现认识到周恩来方方面面的才干而且将其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统战作战计划等事宜都委托给善于出谋划策和灵活具体推进的周恩来自己只关注最关键的问题和最主要的战场周恩来所起的实质上是副统帅和总参谋长的作用毛泽东在宏观决策上有办法而阻止多谋周恩来在中观微观决策上有经验且睿智周到
毛泽东总是确定某种理论和某项计划的大轮廓而把细节留给行政人员比如毛泽东的统战谋略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坚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这当然高明之志可此宏观上的统战谋略毕竟还很抽象要将其贯彻下去而且收效则必须将其分解和具体化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中去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上述统战谋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论述制定出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军事工作民众运动地方和党派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更加具体的对策既符合目的性又有可操作性毛泽东和周恩来正是难得的既能看到森林又照顾到每棵树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最佳搭档
1949 年 3 月 13 号毛泽东在七节二中全会上做总结讲话时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要同民主人士商量但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姓氏是内阁总理当年 12 月 2 号毛泽东在给柳亚子的信中又写道周公却有土窝之牢
后来他曾对许多人感慨我们的总理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服务员的工作都关心到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选用重用也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用人之道
1930 年林彪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长,但是谁当军政委让毛泽东颇费脑筋。因为林彪军事才干虽然英言薄发,但是性格是孤僻倔强,少言寡语,别人很难跟他交流共事。即便如此,毛泽东仍然一分为二地看待并发现、挖掘他的优点,想办法令其扬长避短。
经过在众多军中干部群里逐一的排查比较慎重考虑权衡再三以后毛泽东最终选中了红四军第二纵队的党代表罗荣桓他的理由是罗荣桓是一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言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发现了罗荣桓很多可贵的品质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速营时下班查铺
罗荣桓任红四军政委以后果然是不负众望非常注意御事跟林彪商量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尽心竭力睿智德法地将红四军的政治工作包括后勤工作做得是有声有色就算是林彪对罗荣桓也无可挑剔两个人配合的相得益彰是林彪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后来罗荣桓又担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等职与林彪一道领导指挥了东北解放战争也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委以重任罗荣桓后来在军队政治工作方面成就卓著成为唯一一位正宫干部出身的元帅毛泽东对肃毓的发现和重用更是当时军事上的佳话在抗战时期肃毓卓越的军事才能已经被毛泽东察觉
不说别的 单提肃玉在 1939 年初八分钟骑袭天险无胡关斗门一战就可以明证他在敌人重兵合围的心脏地带只会上演了一幕天降骑兵的活剧尽管这场战斗只是他屡出其谋用骑兵见其公戎马生涯中的一个小战绩可是他百里奔袭虎口拔牙的铁军豪情至今让人叹为观止 拍手叫绝
如此多年战斗实践的积累和锤炼他的指挥艺术到抗战胜利之际得到了升华毛泽东对这员大将的捷报频传和雄才大略看得非常清楚 1945 年 9 月肃毅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内战爆发以后肃毅在苏中战役中率三万人迎战国民党军十二万人七战七劫被予以很高的褒奖
在解放战争初期肃毅在南线屡战屡胜后来华中野战军与肃毅的老上级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会合这时产生了如何行使军事指挥权的问题 1946 年 10 月 15 号毛泽东明确奠令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肃毅负责
从而使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苏玉创造出一系列彪炳史册的重大经典战役当陈毅将首个战役方案报告军委时毛泽东还专门去店询问此案是否和苏玉研究过可见他对苏玉极为重视和信任
后来苏玉具体组织指挥了宿北 鲁南 莱坞战役都获得大胜其中莱坞战役创三天间敌七万多人的记录陈毅称赞苏玉的指挥愈出愈起 愈大愈妙朱德位居新中国十大元帅首位被誉为红军之父 永远的总司令
毛泽东称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并在很多时候将军事交给朱德具体挑大量欲有大事急事也常委托朱德去办在解放战争初期他曾让朱德以总司令的身份去进查纪解决一度作战胜利不大的问题
朱德不负众望指导和帮助进查纪野战军连续取得了清风殿战役和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探索了攻坚战的经验对于彭德怀毛泽东曾用水赶横刀立马为我彭大将军的诗句高度评价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大无畏的作战精神每逢危急关头他都重用彭德怀 1929 年他让彭德怀保卫井冈山
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最艰苦他任命彭德怀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对于刘伯承毛泽东极其推崇他的军事才干在长征途中刘伯承被任命为长征先遣队司令员
毛泽东也非常看重邓小平举重若轻大刀阔斧和干脆利落的工作才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让刘邓两人搭档一个举轻若重一个举重若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屡战屡胜 1947 年他让刘邓一道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决战中他又任命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接着让其指挥渡江战役
邓小平在国民党高层得有虎将之名源自淮海战役这一战中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的七个兵团两个随境区 34 个军 86 个师一共大约 80 万人结果被以邓小平为书记的前委指挥的 50 万解放军打得一败涂地被歼 55 万人蒋介石赖以起家的黄埔嫡系绝大部分将领被此战来了个一锅短
对于贺龙 毛泽东不仅多次称赞说 贺龙有三条 对党忠诚 对敌斗争坚决 联系群众在解放战争时期布置陕北工作时 他将前方交给彭德怀 后方交给贺龙贺龙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全力支持和保障了西北战场的作战
对于陈庚毛泽东欣赏和喜欢他的智勇双全和豪爽乐观在解放战争初期陈庚率太岳纵队歼灭胡宗南王牌整编第十一旅等部五万多人而受到毛泽东的表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毛泽东让陈庚配合刘邓大军和陈肃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岔
在朝鲜战争后期他又选陈庚为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培养技术军官的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这些都充分证明毛泽东在用人方面可谓是慧眼识才 统将有方毛泽东主张军队要有军事权威在作战时需审计独断的同时又要倡导发扬民主 集思广益
所以凡战前他除了自己深思熟虑之外还非常注意倾听各级指挥员的意见建议 1948 年初在南线中原战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宿玉、陈庚、谢夫志三路大军犹如三把钢刀插入敌军的腹地完成了战略展开
但此时国民党军队在中原战场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还能集中较大的机动兵力对我三路大军实施战役性进攻为了改变这种处境中共中央根据战略形势决定抽出部分兵力渡江南下以调动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把战争进一步引向敌后
1 月 27 日,毛泽东致电肃玉,确定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第一、第四和第六总队由肃玉率领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以吸引敌人二三十个旅远回防江南,破敌改变战略部署。肃玉接到命令以后,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再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其渡江南进虽可威胁牵制敌但也可能遭敌围追堵截不便抓住有力战机打可能打胜的仗难达预定战略意图
其二 要改变中原战局 势必要同国民党打几个大歼灭战而若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 则势必分散我军兵力增加我打大歼灭战的困难 从而难以在短期内改善中原战局不如集中兵力于中原地区 大量歼敌 从而改变整个战局为此 肃毅三次致电直沉中央
当然中间他也表示做好南下的准备等待中央的进一步命令毛泽东非常重视苏玉提出的不同意见建议将苏玉叫到中央直接详细汇报并在河北富平城南庄召开书记处会议专门研究最终采纳了苏玉的合理建议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变动对之后南线作战的整个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也展示出毛泽东广纳重言从善如流将帅协谋的指挥风格后来战争的实际进程恰如肃毓所料这一重大决策构成淮海战役的最初蓝图接着肃毓的三次关键性建议又促成此役由小到大的推进演变
在淮海战役中毛泽东是怎样采纳速遇的建议的而对于有些干部他为什么不用其长反用其短在任用干部的问题上他又是怎样做到德才兼备任人为贤的呢欢迎大家明天继续收听毛泽东的用人智慧和艺术下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石宁海
欢迎您在总台多个新媒体平台收听环球资讯广播的节目或参与互动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客户端随时收听节目关注总台环球资讯微博了解更多国际热点本期节目选编自党史文汇原作者孟宏编辑海宽制作小蕾监制蔡耀远感谢大家收听
显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悬而未解的尘被受瞩目的历史人物真实还原的热点事件我是沈宁海跟随我走进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