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和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外交文书需以英文或法文书写。由于清政府缺乏精通外语的人才,导致外交事务处理困难。因此,培养翻译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京师同文馆应运而生,旨在解决语言障碍问题。
京师同文馆最初以培养翻译人才为主,仅开设英文、法文和俄文课程。1866年后,逐渐增设了天文学、化学、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以及法学、历史等社会科学课程。1869年,丁伟良出任总教习后,进一步改革课程,使其成为一所综合性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大学。
丁伟良在1869年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不仅增设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还组织翻译了大量法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书籍。此外,他创办了《中西文件录》,向中国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
京师同文馆的法学教学以国际法为主,由丁伟良亲自主讲。学生通过学习国际法,掌握了外交与领事关系、战争法等知识。丁伟良还组织翻译了《万国公法》等法学著作,这些书籍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帮助清政府更好地理解国际规则。
易新是京师同文馆成立的关键人物。1860年,他奏请开办京师同文馆,并亲自操办师资选拔。他顶住顽固派的压力,增设了天文、化学、医学等科目,将同文馆从语言培训机构转变为综合性学校。他还推动学生出国考察,并为他们申请加官进爵,极大地推动了同文馆的发展。
毕立干是京师同文馆的化学教习,他在1871年正式履任后,一直从事化学教学工作。他翻译了《化学指南》和《化学产源》等书籍,将近代化学引入中国。他的教学和翻译工作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认可,1885年被赏赐四品顶戴。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注重从简单句子到复杂文章的过渡,学生不仅进行笔译,还参与口译活动。高年级学生经常参与涉外事件,获得实际翻译经验。同文馆成为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翻译中心,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