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和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外交文书需以英文或法文书写。由于清政府缺乏精通外语的人才,导致外交事务处理困难。因此,培养翻译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京师同文馆应运而生,旨在解决语言障碍问题。
京师同文馆最初以培养翻译人才为主,仅开设英文、法文和俄文课程。1866年后,逐渐增设了天文学、化学、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以及法学、历史等社会科学课程。1869年,丁伟良出任总教习后,进一步改革课程,使其成为一所综合性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大学。
丁伟良在1869年出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不仅增设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还组织翻译了大量法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书籍。此外,他创办了《中西文件录》,向中国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
京师同文馆的法学教学以国际法为主,由丁伟良亲自主讲。学生通过学习国际法,掌握了外交与领事关系、战争法等知识。丁伟良还组织翻译了《万国公法》等法学著作,这些书籍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帮助清政府更好地理解国际规则。
易新是京师同文馆成立的关键人物。1860年,他奏请开办京师同文馆,并亲自操办师资选拔。他顶住顽固派的压力,增设了天文、化学、医学等科目,将同文馆从语言培训机构转变为综合性学校。他还推动学生出国考察,并为他们申请加官进爵,极大地推动了同文馆的发展。
毕立干是京师同文馆的化学教习,他在1871年正式履任后,一直从事化学教学工作。他翻译了《化学指南》和《化学产源》等书籍,将近代化学引入中国。他的教学和翻译工作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认可,1885年被赏赐四品顶戴。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注重从简单句子到复杂文章的过渡,学生不仅进行笔译,还参与口译活动。高年级学生经常参与涉外事件,获得实际翻译经验。同文馆成为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翻译中心,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
与您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时代的变迁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
他为清政府培养了大量的外交人才并易借了一批近代西方著作对晚清外交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为培养语言人才而成立的京师同文馆逐渐变为一所综合性的教育机构他不仅开设天文 化学 数学 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历史 法学等学科也有一席之地
其中法学教学以及相关书籍的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清末洋务运动的背景下京师同文馆是怎样应运而生的京师同文馆的课程是怎么从单纯的翻译转变为综合性的教育机构的
在这其中,晚清重臣易新、文祥以及西方人丁伟良、毕立干等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是石宁海,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
1858 年 6 月 26 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一条规定四后英国文书具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此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悉即不用配送汉文自今以后欲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6 月 27 日,《中法天津條約》也規定凡大法國大縣、領事等官有公文照會中國大縣及地方官員均用大法國字樣,為為辦事妥肅之便亦有翻譯中國文字一件複製,其復件務盡力相扶
后大清国经诗有通世安晓且能译大法国言语即使大法国官员召会大清国公文应用大法国字样大清国官员召会大法国官员公文应用大清国字样自今以后所有议定各款或有两国文词辩论之处总以法文作为正义由此语言成为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交往的重大障碍
朝廷的官员都不懂得外国语言文字办理外交诸多不便之处 1839 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时候可供林则徐使用的翻译人员只有袁德辉等几名英语水平有限的同事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由于没有可用的翻译人员清政府与列强交涉都是依靠被关押在天津的犯人黄惠莲
而相反西方列强却拥有自己的翻译人才有的是在华生活多年的传教士比如美国人丁伟良有些是高薪聘请的华人比如张同云、梁植他们的英语水平明显高于清朝的雇员于是培养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公亲王易新在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奏书中提出组建培养语言人才的专门机构
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之人请斥广东、上海各派二人来京伪差,以备询问也查语外国交涉事件必先实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忘岂能妥协从前,俄罗斯馆文字曾立定设立文馆学习具有深意
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语言文字之人请斥各该省都府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并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彼资学习其派来之人仿照俄罗斯教习之力后期薪水两年后分别勤度
其有成效者给以讲序四八级学习之人于文字言语稀能通晓即行停止俄罗斯语言文字仍请斥令该馆妥义章程认真督课所有学习各国文字之人如能纯熟即奏请给以优奖恕不至日久废迟
奏琴上报以后几经周折,以培养语言人才为目的的京师同文馆在 1862 年夏天正式建立了。一开始京师同文馆只在俄文馆之外设立了英文馆和法文馆,英法俄每个语种各设一个班。
由于招收的学生年龄相差悬殊 程度不一为了便于教学 将汉语程度较高的学生编为一个班 放在前馆 主要学习外语而汉语程度比较低的学生放在后馆 除了学习外语之外还要补习汉文当时在京师同文馆担任教师的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英国人鲍尔滕是京师同文馆聘任的第一位英文教习
1863 年又聘请了法国人斯莫林、俄国人柏林分别担任新设立的法文馆法文教习和俄文馆俄文教习 1866 年以后除了外语教习之外又陆续聘请了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目的教习比如研究物理的欧里斐硕士研究天文学的方根拔与洛三卫硕士
专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德珍博士研究化学的比利干与施德明博士经过几年的发展经师同门馆不再限于语言教学天文学 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法学 历史学等学科也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它也逐渐从一所语言培训场所演变为一所综合性的与现在大学类似的教育机构
1869 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丁伟良出任总教习一职,他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一份 1876 年的课程表当中可以看出,学生们除了学习语言、数学、天文等课程之外,还要学习各国历史、法律、经济等课程。八年课程表中列明,
首年认字写字 浅解词句 讲解浅书二年讲解浅书 练习文法 翻译条子三年讲各国地图 读各国史略 翻译选编四年树立启蒙 代数学 翻译公文五年讲究格物 几何原本 平三角 弧三角 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艺术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功法练习艺术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复国测练习艺术这份课表表明在学生八年的学习生涯中语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课程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其中法学被安排在第七年学习内容以国际法知识为主由丁伟良亲自主讲为了升任教学工作丁伟良在 1868 年返回美国耶鲁大学师从耶鲁大学校长研习国际法
从目前所见的资料来看,当时学习国际法课程的学生人数并不多。1879 年有 9 名学生参加了国际公法的大考,1888 年为 8 人,1893 年为 12 人。当时学生接触的国际法知识已经涵盖外交与领事关系、战争法等内容。这一点从历年的考试题目中可见端倪。
比如 1878 年同盟馆年考国际公法士提示前史之权自主之国皆有之何以辨之此国前史彼国有拒而不接者其故何也史臣有四等誓言其序等等
另外丁伟良还组织学生们意见了大量的法学著作比如《万国公法》《法国律例》《公法辩览》《公法签章》《中国股市公法论略》《陆地战力新选》《各国通商条约》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京师同文馆创办的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人物首先就是义新
他是清末杨戊派的首领大力支持曾国藩等人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在咸丰初年被封为"公亲王"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他被任命为全权大臣负责谈判事宜跟英法俄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 年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咸丰帝死后,易辛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任义正王掌握实权
易新是京师同文馆得以成立的关键人物 1860 年易新奏请开办京师同文馆并亲自操办师资选拔一开始他试图从国内选拔但是不尽如人意于是聘请外国人鲍尔腾为首任英文教习
在天文算学馆事件中,易心顶住来自顽固派的压力,不仅增设了天文算学一科,还趁势开设了化学、医学、物理等科目,将同文馆改造成为综合性的学校。对于京师同文馆的教学、考试,易心都非常关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还在 1866 年奏请京师同文馆的学生出国考察。
查自各國換約以來,洋人往來中國,與各省一切情形日真熟悉而外國情形中國未能周知,與辦理交涉事件終於隔抹臣等久擬奏請派員前往各國探其利弊,以期燒石端倪,借資籌記若令前往該國游歷一番,亦可增廣見聞,有必學業
另外,易新还为出国考察的同文馆的学生们申请加官进爵由此可见易新对同文馆学生的厚爱可以说同文馆的很多重大事件都跟易新紧密相关难以分割丁伟良对易新有如下的形容和评价公亲王身形瘦削,肤色有黑因近视而眯风着眼用过去时态讲他当时并不漂亮
儘管他現在仍然活著,然而他行為舉止既和藹又優雅說話迅速而有力,給人以有自主力量的印象實際上他沒有公親王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管大臣廣為人知實則掌管政務的各個分支但他總是聽從下屬的意見他的講話不過是總結了下屬的考量
作为一个皇帝的儿子和另一个皇帝的兄弟,公亲王是中国当今统治者构成材料的良好例证。不仅是一心,1859 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的文祥也为京师同文馆创建付出了心血。1860 年,他随公亲王留经议和,1861 年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文翔奉行易心的主张,竭力推行杨武新政。在京师同文馆的问题上,他跟易心保持一致,是京师同文馆很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丁伟良这样评价文翔,他在国内政治和对外政治中的地位如此显赫,仿照普鲁塔克的先例,我应该把他列为与李鸿章平行的人物。
普鲁斯有一次向我说到文祥称他从未遇到过更强有力的智能的人确切地说中国像美国一样并无总理一职但文祥近十年担任军机大臣称得上是实际上的亲国总理他影响之大同时代的中国政治家中无人可比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丁伟良和毕立干
丁伟良 1827 年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里沃尼亚 1846 年年仅 19 岁的丁伟良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毕业随即进入新阿巴尔神学院攻读神学 1849 年 11 月获得长老会牧师资格的丁伟良前往中国传教 1850 年到香港接着辗转来到浙江宁波开始了传教生活
丁伟良来华后的头几年在宁波开办学校,讲授文化知识,发放旧祭品希望以此吸引人们信仰基督教,但收效甚微在与清朝政府接触的过程中,丁伟良意识到走上层路线更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而明清时期来华传教的帝马窦、南怀仁、汤若望、张成等人的做法也给丁伟良颇多启示
于是 1862 年丁伟良移居北京希望在北京有更多机会跟清政府的上层官员接触在北京期间丁伟良跟易新、文祥、李鸿章、曾继泽等人都有密切往来丁伟良曾受邀参加李鸿章的七十大寿他描述李鸿章是所有总督中最有权势的七十多岁时仍然思维敏捷、腿脚灵便
在所有交往人员中曾继泽与丁伟良的关系比较密切曾继泽经常向丁伟良讨教英语欧洲历史 地理 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在送给丁伟良的一把团扇上曾继泽用中英文题字称赞丁伟良学究三才胜者图 实该万有未通儒文君兼责中西术 双取离龙 何下诸
丁伟良则称赞曾继泽性格刚毅 智力超长作为政治家无论在海外代表他的国家还是在国内参政议事都表现出中国人最好的素质谨慎 忍耐与坚强由于文化的差异丁伟良通过走上层路线的企图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
1865 年 3 月在驻华外交官蒲安臣的推荐下丁伟良就任清政府新办的语言学校京师同文馆第三任英文教习 1869 年丁伟良出任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一职对京师同文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增设了许多新课程而且组织人员翻译了大量的法学经济学地理学数学等书籍为清政府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另外丁伟良在 1872 年创办了《中西文件录》该刊物每月发行 1000 份将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适时地介绍到中国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1894 年丁伟良因为健康原因辞职回国 1898 年清政府筹建京师大学堂孙嘉奈褒举丁伟良为总教习
1916 年 12 月 17 号丁伟良在北京去世与妻子同葬于西直门外丁伟良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对于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可以说是贡献颇多我们再来说说京师同文馆化学及天文教习毕力干他曾在法国著名化学家让巴蒂斯特·布森哥的实验室工作过
在来华前担任另一个法国化学家安塞姆·佩恩的助手 1867 年京师同文馆聘请比利干来管执教担任化学教习但迟到 1871 年他才正式履任在后来的 20 年间他一直在京师同文馆从事化学教学工作 1894 年他在巴黎去世 10 年 57 岁
为了方便教学,比利干在 1873 年与连镇子合作翻译了《化学指南》一书这是一本《化学入门》书籍,一共有 15 卷 1882 年又与京师同文馆副教习成林、王忠祥合作翻译了《化学产源》此外,比利干还利用闲暇时光翻译了《法汉合璧词典》和《法国律例》
《法汉何必此典》又名《中法文翻译名义》书前有徐永仪和李鸿章的序文于 1891 年同时在北京和巴黎出版《毕立干的为人和工作》深受众人的好评赫德称其为年轻有为的法国科学家王文韶在《法国律例》序中说《同文馆化学必教习》系法国好学深思之士
即便是遭受比利干非议的丁伟良也认为比利干在把近代化学引入作为炼金术老家的中国这件事上他立下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由于他勤奋工作的态度以及教学、艺术取得的成绩清政府在 1885 年赏给他四品鼎盖
京师同文馆英语教学措施的最大特色是注重翻译实践从八年制西学课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京师同文馆的核心课程就是翻译包括由简单的句子翻译到文章信件翻译的过渡逐渐涉及西书的翻译除了注重笔译之外同文馆的学生也大量参与口译活动尤其是高年级的优秀学生
他们参与一些涉外事件得到了很好的翻译练习京师同盟馆成为洋务运动时期继上海江南制造局以后最重要的翻译中心
自 1862 年创办到 1902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门馆历时 40 年在这 40 年的办学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多少著名的翻译家和外交家但是这个时期的毕业生毕竟是我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批外语人才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石宁海
欢迎您在总台多个新媒体平台收听环球资讯广播的节目或参与互动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客户端随时收听节目关注总台环球资讯微博了解更多国际热点本期节目选编自红河学院学报原作者万奇周编辑海宽制作小蕾杨颖监制蔡耀远感谢大家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