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北冰洋达到巅峰,但随后因与百事可乐的合资合作,北冰洋将商标使用权签给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更注重生产百事可乐,导致北冰洋品牌逐渐被边缘化,最终在 2004 年正式退出北京市场。
1988 年,北冰洋与百事可乐合资成立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北冰洋占 45% 股份。合资公司初期仍生产北冰洋品牌,但逐渐转向生产百事可乐,最终导致北冰洋品牌被边缘化。
2004 年,北冰洋正式退出北京市场,主要原因是合资企业更多地生产百事可乐,北冰洋品牌逐渐被边缘化,销量大幅下降,最终只剩下 4.3 万箱,不足鼎盛时期的 1%。
1985 年,北冰洋从汽水品牌升级为公司名称,北冰洋食品公司成为北京的龙头企业。当年汽水供不应求,工人需三班倒生产,年产量达到 500 多万瓶,销售收入 1.32 亿元,利润和税金超过 2000 万元。
北冰洋在 1988 年与百事可乐合资时签订了商标使用权,主要是出于对合资的信任与诚意。然而,这一决定最终导致北冰洋品牌被边缘化,合资公司更多地生产百事可乐。
1951 年,邓毅厂长接手制兵厂,设计了雪山白熊图案的北冰洋商标,北冰洋汽水正式诞生。首批 80 万瓶汽水上市,迅速受到市场欢迎。
20 世纪 80 年代,北冰洋不仅是宴请外宾的第一国饮,还是北京人的集体记忆。1983 年,北冰洋汽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1990 年代初,北冰洋因资金不足、机制束缚、管理陈旧等问题,逐渐失去市场份额。1994 年与百事可乐合资后,合资公司更多地生产百事可乐,导致北冰洋品牌被边缘化。
2024 年 2 月新一批中华老字号品牌公布
拥有 88 年历史的北冰洋榜上有名然而茂蝶之年的北冰洋却经历了令人难忘的荣耀令人唏嘘的沉寂和令人惊叹的重生他曾经是现身天安门城楼的第一国尹却在中外合资的大潮中淹没了销声匿迹十多年之后又以老国货的品牌品质和新国潮的形象气质重出江湖
再归来看似一切如旧实则焕然一新北冰洋是老字号涅槃重生的故事更是民族品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在阵痛中成长的缩影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冰洋后来是怎么成为第一国瘾并走进千家万户的
在中外合资的大潮中顶胜一时的北冰洋为什么没有等来品牌的壮大反而从此急转直下呢在民族品牌复出的过程中老字号北冰洋又是怎样涅槃重生的呢我是石宁海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中华老字号北冰洋的艰辛与荣耀上
在北京北冰洋不只是汽水的代名词还是北京人的集体记忆承包了几代北京人的夏天 1983 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拉开序幕当镜头从台上的主持人马济转到台下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时候细心的观众发现侯宝林和每位演员旁边的桌子上都赫然摆着几瓶北冰洋汽水没有纸贴商标的玻璃瓶
瓶里淡黄色的汽水显得格外亮眼如此高调的亮相春晚在北冰洋、老人、张洪林眼里却并非值得大写特写的时刻从 1965 年进场张洪林跟这家老字号相伴了 40 载在退休前他是北冰洋食品公司的党委书记在他的记忆里北冰洋的传奇与荣光那是不胜枚举的
北冰洋汽水一度是人民大会堂 政协礼堂钓鱼台国宾馆国宴的指定饮品 1970 年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宴请尖不寨国王西哈努克基夫人一起观看宴会桌子上摆的就是北冰洋汽水 1984 年到 1990 年担任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司长的赵庆云曾撰文揭秘中南海宴请外宾的饮料清单周总理在世时就提出用我们国产的
20 世纪 80 年代,我们一直坚持这一规定使用青岛产的啤酒、矿泉水北京产的北冰洋汽水和黑龙江产的黑加仑汽水四川产的天福可乐再加上清茶,用这些来接待外宾在鼎盛时期,北冰洋不仅是宴请外宾的第一国饮更是属于几代北京人的集体记忆
那时一毛五亿瓶的北冰洋汽水还是不大不小的奢侈品不过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疏为不易 1936 年商人王宇生投资在北平天桥路长街开办了私营的北平制冰厂这就是北冰洋的前身了冬天从陶然亭的冰面上凿冰存在冷库里夏天出售
只有十多个工人的小厂子效益还不错 1937 年初就更名为中国制兵厂但可惜没过多久七七事变爆发制兵厂被日商强行地租赁专门为侵华日军冷藏海鲜、肉类好不容易盼到日本投降小小的制兵厂却没迎来第二春
1947 年 9 月制兵厂资不抵债连电费都交不起只能关门打击一直到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接手已经倒闭的工厂召回停工待业的工人们命运坎坷的制兵厂这才起死回生北京市新建制兵厂由此诞生在一开始制兵厂的主业还是人造兵
到了 1951 年第三任厂长邓毅接手后来风米京城的北冰洋汽水终于诞生了如今的北冰洋老人啊几乎都没见过邓毅厂长但每个人都能说出他的故事邓毅厂长请人设计了雪山白熊图案的北冰洋商标有人说厂长特意聘请了北京画家设计也有人说只是随意找了办公室的一个会写美术字的职工画完直接就报工商局注册了
商标的创意更是简单的不可思议有人说冰棍饮料得凉快哪最凉快北极北极画什么雪山白熊就这样 1951 年这只大白熊随着 80 万瓶汽水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北冰洋汽水虽然备受追捧但是罐装、加盖全靠人工效率不高如何量产成了卡住大白熊脖子的难题转机发生在 1956 年大白熊赶上了好机遇支援首都建设的热风涌动一大批上海名店、名牌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南演北飞在周总理的邀请下民国时期就在上海落户的屈臣氏汽水厂正式入驻北京
由居城市为北冰洋汽水带来两条汽水罐装生产线还有一百位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这两条生产线年岁不小最早是美国人用来生产可口可乐的装在航母上专供美国大兵后来居城市给可口可乐代工才到了上海然而这样的老旧设备在当时的国内已经算先进当年北冰洋汽水产量增加了一倍达到五百多万瓶
上海迁来的生产线这一用就将近 30 年进入 1980 年北冰洋终于再次从国外引进了新的生产线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过去偶尔解馋的奢侈品被人们一箱一箱地搬回家于是在那些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孩子的记忆中北冰洋承包了他们的夏天养着脑袋的北极熊玻璃瓶金属盖滋滋的气泡响这就是童年的味道
拎着尼龙袋装上空玻璃瓶去小卖部换汽水是暑假最惬意的事彼时北冰洋就是汽水汽水就是北冰洋在安乐林路 22 号现在的天天家园小区的老厂子门口全北京的个体户和流动商贩或蹬着三轮车或开着小货车天天排大队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沙子口外
每人限量 60 箱还得拿空瓶子换来晚了就得等第二天 1985 年是北冰洋的鼎盛时期这一年北冰洋三个字从汽水品牌正式升级为公司名称北冰洋食品公司成为北京的龙头企业那时汽水供不应求甭管主任还是工人都得三班倒大家忙得没有足够的时间睡觉
1988 年是北冰洋付出前最辉煌的一年《北冰洋志》清晰地记载着当年北冰洋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 1 亿元销售收入 1.32 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利润和税金加起来超过 2000 万元但就在高歌猛进时谁也没想到北冰洋汽水竟有一天会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对于当时的跨国联姻北冰洋与百事可乐的故事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开始 1988 年百事可乐进入中国的第七年终于把罐装厂拓展到了中国北方根据当时的政策百事可乐不能以独资企业的身份在中国生产经营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国企当对象
刚好北冰洋想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于是 1988 年百事可乐跟北冰洋有了第一次接触当时双方共同投资成立了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这是百事在中国北方地区的第一家罐装厂生产线上的产品是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大股东却是占 95%股份的北冰洋食品公司
北京百市正式投产的第一年奇特的营销模式让北京市民大开眼界在北京最热闹的王府井百货大楼门前百市举办了一次免费品尝活动如今司空见惯的赠饮当年那是新鲜事价势刚一拉开好奇的市民就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百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所谓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北京百事的饮料车间同在安乐林路的北冰洋厂区北冰洋库房主任马瑞奇发现百事的生产线人数少而且百事车间的工人待遇也不一样用今天的话来说 绩效奖金是大头同样在饮料车间 北冰洋的工人当时拿 100 块钱而百事工人干得好的就能拿四五百
马瑞奇眼中的点点不同折射的正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国有企业普遍遇到的机制束缚
我们回看 40 年前中国汽水版图本土汽水品牌林立除了扎根京城的汽水一哥北平阳沈阳有东北老铁最爱的八王寺天津又曾作为末代皇帝溥仪婚礼饮品的山海关青岛又占据整个山东人民味蕾的劳山可乐武汉又传承自 1891 年的汉口二厂滨江牌汽水
上海有最时髦的汽水大王郑广和广州有被誉为全国最佳运动饮料的亚洲汽水四川则有一度冲出国门的天福可乐这些牌子无论哪一款都是当年称霸一方的饮料之王这八大汽水的销量一度占据了中国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大潮涌来资金不足 机制束缚 管理陈旧 社会责任一连串的包袱逐渐羁绊了国产饮料的步伐 1990 年北冰洋以 200 万元巨款赞助北京亚运会盛名仍在 但只有自己人才知道大白熊已经有了举步维艰的征兆到了 1993 年 八大国产汽水的市场占比已经下滑到了可怜的 4%
国产饮料艰难搏击时中国改革开放再度迎来高潮国有企业与外资联姻合资建厂成为潮流以食品工业为例中国食品工业年鉴记载说 1992 年到 1995 年北京市食品工业三资企业投资额 1000 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共有 34 项而 1992 年以前总共只有一项
更重要的是那时中国正在申请恢复官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入关前夕有官员担心一旦放开市场国外可乐巨头进入中国国内的饮料市场将溃不成军那到底是背水一战还是合作求生呢 1993 年和 1994 年中国清宫总会分别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饮料巨头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同时指定国内的八大汽水厂与两乐合资开厂一直命令下来八大汽水厂纷纷走上了合资之路 1994 年 2 月 18 号一场隆重的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在领导且代表 400 多人的见证下北冰洋与百事联姻签约正式成立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中方占股 45%外方占股 55%
新公司从北冰洋吸纳了 319 名 35 岁以下的技术业务骨干而其余的 2000 多名老弱病残被分流人生命运从此转折出于合资的信任与诚意北冰洋将雪山白熊的商标使用权一并签售给了合资公司然而事与愿违北冰洋没有等来品牌的壮大反而从此急转直下
与北冰洋的包办婚姻相比同样与百事合资的天福可乐多了一丝自由恋爱的味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利用天然中药材研制的天福可乐销量节节攀高东读日本 南下东南亚甚至在美国世贸大厦设立公司专销天福可乐
势头强劲的天福可乐最先招来了可口可乐的青睐 1991 年可口可乐向天福可乐抛出了橄榄汁但其提出的条件太苛刻合资企业只能生产可口可乐外方必须控股天福品牌可以另外设厂生产尽管已经签订了意向书创始人李培泉还是拒绝了这样霸道的合作条件
就在这时,百事可乐趁虚而入,对天府可乐展开了追求。比起可口可乐,百事的提议看起来更有诚意,双方合资生产天府品牌,以后根据市场需要,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部分百事品牌。1994 年 1 月,天府可乐与百事正式签订了合资协议,成立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百事控股 60%。
为此路透社还以可口可乐煮熟的鸭子飞了为题专门做了报道在签约仪式上李培全是主持人他始终忘不了时任百事国际集团亚太区总裁罗伦斯一起风发地说天福可乐是一位漂亮的新娘今天与百事这位新郎结缘一定会越来越漂亮的
冠冕堂皇的承诺让多年后的李培权反思天府品牌的衰落时更加痛心疾首合资第一年百事没有露骨的违约天府销量还能占 74%第二年百事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生产百事品牌主管部门批复同意但明确指出合资公司生产的天府可乐不得低于总饮料产量的 50%
有了上方宝剑,百事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加上天福可乐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李培泉看到的现实是,天福可乐销量骤减,从第二年的 51%到第三年的 21%,到了第十年,仅仅剩下了 2%。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不久,百事可乐在重庆市场的占有率最高达到八成以上。
当初承诺共同发展的合资企业彻底沦为了外方的罐装厂结果是合资十多年天福可乐未得分文还背上了将近三千万元的亏损包袱最终将股权作价 1.3 亿元人民币卖给了百事公司天福可乐从此彻底消失了天福可乐的遭遇并不是孤立
1993 年沈阳的八王四饮料被可口可乐收购以后商标遭封存被迫停产 10 年广州的亚洲沙士品牌合资后被雪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997 年劳山可乐停产 2000 年武汉二厂的滨江牌汽水辉煌不再最终停产到 2004 年北冰洋碳酸饮料正式退出北京市场
这一年北冰洋玻璃瓶汽水的销量只有 4.3 万箱不足鼎盛时期的 1%这是一段难以回避的心酸往事其中种种北冰洋的老人们都不愿意细谈只是不约而同地叹息说对我们来说合资是一个血的教训这七大汽水品牌几乎在同一时间节节后退最终消失在中国饮料市场
到了 20 世纪末能够与两乐抗衡的本土饮料只剩下健力宝和娃哈哈这个事件后来有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名字叫两乐水烟七军曾先后担任北冰洋的上级公司北京一清食品集团的总工程师和党委书记的邢惠明在回顾这段经历时曾这样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不是要你这个品牌它是为了占领你中国的市场占领你的渠道
我们要向西方学习管理和技术没想到的是最后却把自己的东西给弄丢了可惜当国产饮料品牌普遍意识到他说出的这些事实时时间已经过了十几年北冰洋消失的那些年呼唤民族品牌复出的声音从未停止但是起死回生又谈何容易啊
别的不说雪山白熊的商标还在合资企业手中 2007 年北京一清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与百事交涉要求收回北冰洋品牌那么北冰洋究竟是如何收回了商标使用权在民族品牌复出的过程中老字号北冰洋是怎样原味不原汁涅槃重生的而其他的民族品牌汽水又是怎样走向新生的呢
欢迎大家明天继续收听中华老字号北冰洋的艰辛与荣耀下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石宁海
欢迎您在总台多个新媒体平台收听环球资讯广播的节目或参与互动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客户端随时收听节目关注总台环球资讯微博了解更多国际热点本期节目选编自北京日报原作者杨立娟编辑海宽制作小蕾杨颖监制蔡耀元感谢大家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