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云南哈巴雪山接连发生两起登山事故,一位26岁向导和一位22岁大学生先后遇难。这两起事件并非典型的高海拔山难,而是由于准备不足、风险意识薄弱等原因造成的意外,引发了我们对户外探险安全、社交媒体影响以及商业开发等多方面问题的深入思考。
意外的发生并非偶然
第一起事故中,一位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在带队途中突发脑梗去世,这在哈巴雪山近30年的商业开发历史上实属罕见。第二起事故中,一位大学生未经审批,独自选择了一条非主流路线攀登,因穿着单薄、缺乏高海拔适应性训练和体能储备,最终导致失温遇难。这两起事故的共同点在于,遇难者都低估了高海拔环境的风险,缺乏充分的准备和风险评估。
社交媒体的双刃剑
哈巴雪山以其相对容易攀登的路线和便捷的交通,近年来成为许多年轻人“人生第一座雪山”的打卡地。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和抖音,在推波助澜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平台直接连接了向导和客户,降低了成本,却也导致了价格竞争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向导为了追求利益,可能忽视安全问题,加剧了风险。 这种“短平快”的文化,使得许多人轻视了高海拔环境的潜在危险,盲目跟风,缺乏必要的准备和风险意识。
商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哈巴雪山的商业开发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当地村民积极参与雪山经济,新建房屋、发展民宿等,经济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漏洞,报备流程执行力度不足,监管存在盲区。 过度竞争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进一步增加安全风险。 我们需要在商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当地居民能够持续受益,同时避免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未来:心中有数再出发
哈巴雪山的案例警示我们,户外探险并非儿戏。我们需要加强对户外爱好者的安全教育和风险意识培训,引导理性参与户外活动,避免盲目跟风。 同时,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商业开发,对向导进行资质认证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共同努力,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确保哈巴雪山可持续发展,让更多人能够安全、理性地享受户外探险的乐趣。 最终,我们需要将“心中有数再出发”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次户外探险都成为一次安全、难忘的经历。
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拥有合适的路线和海拔爬升高度,技术性要求较低,不需要复杂的绳索技术和攀登技术,因此被认为是入门级训练首选的雪山之一。
2024年10月2日,一位26岁的向导在带领徒步者时突发疾病去世;10月4日,一位22岁的徒步者未经审批报备,从虎跳峡区域进入景区后失联,被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死因为高原反应。
张启灵和他的同伴在攀登哈巴雪山时,未进行高海拔适应性训练,穿着不足,未讨论过保险、失温和高原反应等问题。张启灵的同伴因高原反应和寒冷提前下山,而张启灵继续攀登,最终因失温和高原反应遇难。
哈巴雪山的登山历史始于1995年,当时一位当地村民首次登顶,随后由专业探险者进行商业开发。随着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哈巴雪山逐渐成为大众化的登山目的地,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的推广,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
哈巴雪山的登山经济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许多人通过提供向导服务、出租马匹、开设民宿等方式参与其中。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许多年轻人选择留在村里从事与登山相关的生意,而不是外出打工。
张启灵的家人对他的登山行为感到不解,认为他不合群,并希望他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安定下来。尽管家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但在他遇难后,家人通过翻阅他的日记和视频,试图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并对他表示敬佩。
哈巴雪山的登山活动存在高原反应、失温、滑坠等风险。许多登山者缺乏高海拔适应训练和必要的装备,导致事故频发。此外,未经报备的登山行为也增加了风险,因为缺乏专业向导和救援支持。
哈巴雪山的登山活动通过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广泛推广,许多当地向导直接与客户对接,降低了成本,吸引了大量希望以较低费用实现登山梦想的年轻人。这种推广方式使得哈巴雪山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主播 | 魏倩,《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余物非,《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2024年10月2日和10月4日,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哈巴雪山接连发生两起事故,一位26岁向导在带领徒步者游玩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仅隔一天之后,又有一位22岁的徒步者未经审批报备,从虎跳峡区域进入景区后失联,被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倒在了4200米的哈巴雪山上,法医鉴定其死为高原反应。
哈巴雪山是一座海拔5396米的积雪山峰,因为有合适的路线和海拔爬升高度,被认为是入门级训练首选的雪山之一,近年来受到年轻人的广泛追捧,甚至成为不少人的“人生第一座雪山”打卡地。
两位登山者为何来到这座雪山?都只20多岁的他们,缘何接连在此发生事故?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这座山峰如何成为年轻人追捧的“人生第一座雪山”?当流量涌入户外圈,我们又该做哪些准备?
事件发生后,《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余物非前往现场调查,采访到了遇难者家属和多位相关人士。本期节目,我们将同他一起,了解此次事故的背后并讨论户外探险的相关话题。
备注: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名字“张起灵”,是遇难者生前一直使用的化名。事故发生后,他的家人希望我们在报道中使用这个名字,以作纪念。
【时间轴】
00:01:36 一座雪山接连发生两起事故
00:05:12 现场还原:“第一反应这个人真的穿的特别少”
00:13:20 在户外圈,哈巴雪山是怎样一个存在?
00:28:55 “张起灵”到云南后
00:31:57 10月2号,26岁的向导之死
00:37:47 从探险者到大学生,哈巴雪山如何成为了户外打卡地?
00:57:14 户外探险VS事故风险,当地应该如何平衡?
01:04:51 当流量涌入户外圈,“心中有数再出发”
延伸推荐:
——————
编辑:天健
剪辑:译丹
《现场!现场!》是一档由《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记者主理的,关注社会新闻现场的播客。
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Talk三联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丨 中场时间 | 我有一个朋友·董晨宇 | 多一种生活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