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闲音期今天的节目厉害了咱们今天来到了金光闪闪的一个录制演播室是因为今天我们有一次特别的企划然后我们今天的嘉宾也是节目的老朋友 BTR 老师掌声欢迎闲音期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跟 BTR 老师要聊一聊骑行对
对因为之前我请比特老师来聊个 5.1 论然后之前也想做一个这个 city walk 的但是那次好像没赶上趟啊但是这次呢为什么要做这个骑行是因为最近我们都受邀参加了这个罗宇威的一个金色骑旅的特别活动突然觉得要在上海搞一个这个骑车的线路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活动
然后我们俩作为资深的该溜子就是都很爱散步很爱骑车于是我们就想来做一个这个上海骑车小史的梳理因为我知道 BK 老师肯定对上海的街头据点有非常多自己的这个特别的记忆是的 是的然后罗伊威的这个新店也正好在我所居住的区差不多一两个 block 的地方所以我也看着他渐渐的这么做起来这是在这个南京西路进安寺对 长德路
南京路口然后这个漂亮的一个拐弯处我觉得我以前也经常在那个街区逛我会在静安公园那里看风景会注意到就是黄昏的时候静安寺的那个金色特别的耀眼然后它会反射在周围那些大楼的玻璃幕墙上有一种金光闪闪的感觉那这几天我经过这个长德路南京路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金光又多了一道就是又闪瞎了一点对对又闪瞎了
说到那个位置我觉得大家可能路过那边的人应该都会对那种尤其对我来讲就是那种傍晚时分然后金安寺的那个光线包括它的这个反光产生一种特别就是提示我在上海的这种感觉很拦掉时光的感觉对对对偶尔还有一些街头艺人在那边唱歌对对对它会有个配乐所以这个声音气味光线似乎都交织在一起
就那个地方我觉得就是说可能是上海最有上海性的部分对对可以这么讲等到我们节目上线的时候罗伊威的这个亚洲旗舰店应该已经开幕路过的朋友应该可以亲身去感受一下我们说的这种感觉而且这次罗伊威还特别与哈罗单车共同发起了金色骑旅的企划邀请在上海的朋友们可以在街头扫这次活动特别设计的一款金色单车骑着它去探索这个文化生活的一些地标
那么罗伊维为此定做了一个金色棋履的先进画报里面有这 16 个地标的一个详细的介绍和路线还有非常有趣的这个品牌故事当然还有我们 VTR 老师撰写的上海七星文化小史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跟品牌结合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探索来解锁一个新的上海和罗伊威像贝加老师说的就是那种蓝调时刻的天空和金砖反射的光运是他个人记忆里面一个上海性时刻我觉得我们顺着车辙在轮毂上漫游上海的时候也能嗅到更多上海的味道
非常推荐在上海的朋友们可以跟着罗宇威的金色路书去看一看这些点啊都特别有趣我们今天也会来做一些推荐所以我们今天就是来聊一聊自行车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嗯那
那所以在聊骑行的时候我们首先想跟毕加尔斯聊聊就是我们的自行车情节因为我是那天在想的时候说我聊这个话题我配吗但是我想了一下其实我还挺适合的因为我算是一个自行车发烧友我数了一下我就从那个上学买的车到现在我一共拥有过六辆自行车就是其实也有点太少了但是我现在尤其是你那么年轻就有六辆那说明没有买过什么好我也有六辆
因为我年纪大那是不是没有买过什么好的然后我就在想说每个阶段其实自行车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体验它其实对我来讲就意味着自由和一种能力的延伸所以我们今天先来聊聊我们的那些自行车记忆好
你的第一辆自行车你记得是什么时候是一个大人的自行车因为我是 1974 年生的那我到初中这个阶段正好是 80 年代那个 80 年代的时候自行车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对我们来说那大人就会说你去学一学但是那个时候就没有这种专供小孩学的
但我那个还是勉强可以坐上去那个腿已经长得够长了我当时住在瑞金尔路然后就在旁边一个高栏路人比较少那我就在那里学会了那就起来起去摇摇晃晃就会了后来念初中开始因为学校离家里正好有两公里两三公里那么恰好就是一个骑自行车非常方便的一个距离
所以就开始骑车了那这一骑就骑到大学大学是在复旦你知道复旦也很大对吧那在这个校园里面你也是要骑车的所以我就在想如果你家里附近也需要骑学校附近也需要骑那骑不是需要两辆车吗那时候还没有共享单车
所以我就是每个周末我就骑车从淮海路一直骑到福代那么这个路有点长大概可能要骑个一个小时左右对 要然后这个当中有点无聊因为最后那条四平路不是很长直直的嘛然后有一次我周日晚上骑着骑着我就有点睡着了然后我也不知道睡着就晕晕乎乎的然后我就骑着车一直撞到了那个上街沿上那个旁边的一个东西
哎呀这是我醒了然后这个整个前轮它都有点凹陷然后我想那也没办法先存在路边然后第二天再从学校回来把它再去那个修车库就是把车存在路边对把车存在路边然后第二天再去换轮子
是非常傻的一个经历但是还好应该去年吧看到那个郑州大学生骑车我还当时觉得挺热血的因为我们大学都干过这种事就是骑一个特别远的距离一般是骑到城市的中心比如说可能北京你就往天安门骑然后那个上海你就往外滩骑基本上都要骑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这样的
是 那个时候而且去往外滩有一座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桥就是有一条跨越苏州河的桥叫吴松路桥后来他拆掉了对对对 就是当时好像引起了一些热议对 当时我都是骑吴松路桥来这个桥呢 它的坡度有点高那上海那个时候的下水道就城市的这个下水系统还不是很好
那我记得黄梅天的时候六七月份下桥的时候就会下到一个积水里面那时候我们上海人就喜欢穿那种套鞋就是橡胶的那个高筒的套鞋那么套鞋虽然它防水但是一旦水进去就完蛋了你又很难倒出来所以我们的这个下桥之后我的这个套鞋里全是水然后骑到前面这个就很沉了像一个水桶一样再拖下来把里面的水倒出来
再挤到复旦区就特别傻所以那个时候其实自行车就是像现在开车一样是一个很常见的一个通勤工具对重要的交通工具吧应该是但是那时候会有这种自由感吗就是你能自己骑辆车很拉风啊想起了王小帅的这个骑辆车的上面有我觉得尤其是你下桥的这个部分就是你下桥的时候又借助了这个本身的冲力嘛嗯
尤其是晚上也没什么人一下子冲过去有种速度和自由的感觉你说自由很有意思我当时不是给那个罗一卫写这个小史吗我就发现在一九几几年就是二十世纪初的时候自行车刚来上海的时候他有个叫法叫自由车自由车对就正好应对了你说这种自由的感觉我以前可能也是上学的时候跟您说的这差不多就是因为校园嘛很大而且可能我以前住在青岛
它就是那个距离坐车很尴尬走路又太远所以一般中学生都有自行车啊对然后现在尺度有关对吧对但现在那个上海这个尺度太大了就是其实没办法说日常靠骑车完成那我就是比如说会专门找些时间去崇明岛骑那个公路车或者有的时候天气好啊我就在上海的滨江就是其实那个速度已经很快了基本上我们的巡航可能都 25 以上了
所以其实它不是一个很日常的那种功能比市中心的快车都开得快了已经 25 很快了对因为日常可能就是大概 15 左右吧就已经很快了对其实因为我是最近刚好看了一本书很有意思就是那个有一个法国的经济学家叫赫兰他写了一本书叫自行车的回归 1817 到 2050 其实他就在讲说这个自行车是怎么被发明然后怎么流行然后又怎么
冷落又怎么复兴所以说这本书它里面给了一些很多的视角我就才意识到原来自行车它是一个这么有文化符号意味的东西就它当年的发明其实还说起来很巧它跟这个印尼有关 1815 年的时候这个印尼的坦布拉火山爆发然后造成整个的那个全球饥荒欧洲就杀了上万匹的马
结果第二天交通工具就短缺了然后到了 1817 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德莱斯被归功于现代自行车的发明人他就发明了一个轮子其实那时候还是木头轮子一前一后中间有个小座位然后有个把手可以调方向但其实主要动力就是靠脚灯
那后来怎么又变成现在这个自行车呢其实后面要跟那个内胎和外胎的发明有关系其实这两个牌子大家现在都非常熟悉一个叫邓洛普一个叫米其林其实到 1890 年的时候那个米其林发明了外胎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自行车才诞生因为你刚才提到自由我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有趣的就是自行车的发明带来两个意外的收获因为当时它作为一种上流社会这种玩物女性很喜欢骑但是那种非常繁琐的裙装不太适合于是就进行了裙装的简化开始穿裤装非常自由
一下子促进了女性的解放还有一个就是带来了米其林餐厅因为当时米其林他坐轮胎嘛他鼓励大家就是骑车的时候把路上的好吃的餐厅记下来就有点像咱们现在大众点评吧然后时间长了就变成一版一版的这个餐厅的标记和推荐然后我觉得这就是很有意思因为这个自行车的起源和它的早期演化跟我们所有人第一次接触自行车的感觉是非常像的
就是它让你从一个小的空间有了一个延伸的能力你可以骑车出去看看对讲得非常准确因为我觉得当一个人很小的时候你的世界也是很小的就是你只能在离家两三条马路的地方玩就是你的活动范围受限但一旦有了这个车之后你的活动范围就扩大了一圈所以这个我深有体会就是
我们脑子里小时候我说的我的上海只是那么几条马路但是一旦有了车之后它一下扩展到原来的好几倍说到上海的自行车就是想起那个繁华的这个电视剧里面其实也能看出来就早期阿宝还没有这个 food 之前还是自行车的是的大家都是在弄堂里推着自行车
然后后面就是有钱了开始开这个凯迪拉克了但是那个自行车给他带来的这种早期的那种自由感其实是应该印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记忆之中对也有点像长大成人的某种标志去年也有一本书就是陈冲写的猫鱼不知道你看过吧就这个猫鱼你
你记得吗那个封面就是一辆自行车那为什么他要选一张封面是自行车那是因为陈冲最早开始去上影厂上班不叫上班就是演戏他是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去演戏的那现在看来难以置信风华绝代啊对对对沿路这样其实早期那个自行车历史它就是一个作为身份符号的那时候也不知道都市了就是说它其实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玩物
对他后面他的命不太好就是当他终于从一个奢侈品然后慢慢变成了一个市民交通工具的时候汽车也出现了对尤其是经历了竞争了对所以这本书我觉得他里面最有意思的就是他讲了这个自行车跟汽车的搏斗史然后这个就跟我们整个城市的形态有关系那不得不说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人生活的城市其实都是以汽车为主的
是就我们生活在科布西耶式的一个现代就是你出门要去远的地方你要汽车上干道但是我们骑车就是如果你有骑车习惯的人你会知道其实自行车它需要的是那种网状道路就你这个街区和街区之间不能离太远
而且它不是横平竖直的像上海那些适合骑行的道路都是有点曲折和弯所以它不适合汽车更适合自行车对所以我们现在其实这个是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这个现代城市规划洗礼之后导致我觉得是个拼接状态
就是你看上海其实有一部分蛮适合骑车比如说咱们下面这个一直从黄浦到徐汇到静安横赴丰茂区就是说白了是前租界区对就是有小马路的地方有这种毛细血管道路的地方
毛细血管对这个好准确但现在其实我觉得整体的转变就是大家意识到自行车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和一种方式所以你看到像在哥本哈根啊像荷兰啊荷兰自行车王国嘛我去了趟这个阿姆斯特丹真的也被吓到就那边的车速太快了
自行车车速车速快而且它的车又多然后它的车道也非常舒服感觉就是为你考虑过来而且那边的人就是刮风下雨都骑车因为荷兰是个低地国家它经常飘个小雨然后我觉得那边人就是经常那个手都不扶把就这样骑车刷的过去了
是是是我在那个苏州河边也看到两个外国人看起来特别高胆也有可能是荷兰人他就是双脱手当然我们不建议这么干主要是我们做不到他就是在这么挤过去我就惊呆了而且那个马路都甚至有点不是那么平整的苏州河那里
对所以按照那个贺兰的说法其实他为什么要把这个从 1817 到 2050 呢是因为他觉得自行车的回归意味着现代都市人对于他们理想生活的一种想象的回归就是可能也许我们可以恢复到这种靠自行车来完成主要生活活动的这么一种状态
是的 我看那本书我也翻了一下最后有一个桑贝的漫画我印象也很深他就讲到爸爸回去到了那个门口看到这个车的进出一开始是自行车后来汽车多了但后来汽车太多了对吧又堵车了他又决定骑自行车了我觉得这种平衡也是随各种车辆的一种动态的一种平衡哪里堵了我可能这个就更方便了所以这种潮流可能是不是一个线性往前的
它还是一波一波的可能一开始大家对汽车都有一个速度崇拜因为这个里面讲到就是早期一个是通过这个大工业流水线把这个汽车的价格打下来了那个二战之后福特这个 T 型车可以卖到几百美元那这个太便宜了大家就是肯定是渴望速度然后还有包括那个时代的那种未来主义想象
那自行车它虽然比马快比步行快但是它没有汽车快啊但是问题就是像您说的就是如果太快了然后车太多了这个城市又变成另外的样子了对我觉得上海有过一段就是特别堵车的年代不知道你有记忆吗
可能就是在八年或者十年前就是博会之后的有一段特别车多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我有个经验就是在南北高架我打了一辆车然后他在那里堵了将近有半小时以上然后堵到一半那个司机回过头问我他说不好意思先生他说你还记得你要去哪里我超忘了我就想你怎么提出一个那么哲学的问题
我就告诉他目目的地他说你赶时间吧他说你不如下去骑个车我想到那个南方高速小说里的那种感觉就是好像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但是有的时候太快以至于被卡在路上的时候真的就迷失了最终的方向你就忘了你要去哪里我觉得那个很哲学虽然他是真诚的问题
因为我看到这个书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就是它统计说节假日之外用的是法国的数据它说城市居民每天其实位置上只移动三四次而且其中三分之二的出行距离都在一公里以内那也就是说其实骑车可以满足我们大部分的需求但是我们现在如果选择
只有汽车的话对吧你其实上海现在就有种很尴尬比如说我从我住的地方来这里那个五公里啊一个不干不尬的对很尴尬很尴尬就是走路肯定走那只能地铁加上自行车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所以其实至少还有这种可能而且上海也是这个算是中国自行车的一个大本营吧因为我们能够想象的国产自行车品牌像什么凤凰啊永
永久啊这都是上海的这个民族品牌对其实最早就是凤凰永久还有飞哥嘛就是天津那个飞哥但是他们都跟那个日本人一开始做那个昌和制作所有关那后来国有化之后它变成了永久牌我觉得永久很有意思的一个点其实最吸引我的点倒不是车本身我觉得是永久这个 logo 的设计嗯
因为他把永和酒做成了车轮的样子就非常的形象然后就是一刻入脑一滴入魂然后就想到了这个字品牌和车的样子之间的一种融合我觉得这个很了不起我还问我爸我说你的第一辆自行车他说当时就想买一个永久然后当时要 120 块钱
一个月的收入好像才三四十块吧就是我爷爷的收入他说所以觉得有点贵后来好像是买了一个小牌子好像八十块钱那八十块钱也是两个月的工资了所以他宝贝那辆车宝贝的不行天哪那个时候真的是啊我就也看到有很多是配给制的年代对吧那个作为四大件之一你这个车不是随随便便能买的你是需要一个自行车票
那个票甚至上面还有截止日期就是你拿到票的时候你万一没钱你也就没用了对吧所以那个年代这个车是不可想象的它的地位是不可想象的是那个时候有一辆自行车相当于就你家里现在有了一辆小汽车对差不多可能是爸爸在骑但是妈妈也需要用比如说要买菜要接送孩子孩子有的时候是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对就是它像是一个家庭的焦点它是一个家庭出行的一部分
那种生活我们现在其实很难想象是的然后我也看到一个译文就是说那个时候呢这个车牌自行车是要有车牌的车牌要去捐税的那么你这个车牌是可以继承的
但现在来说你的车牌是不能继承因为车牌是行政许可那个开修的车牌是不能继承的那车是可以继承的但是那个时候就是一块车牌都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反而现在自行车没有这种准入门看了对我 200 几年的时候其实还在骑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车还是每年要去交一块大概十几块钱上面有个税牌的还有自行车行驶证的现在都没有这种事情了
我是觉得大概比如你看在上海这十年看下来我都觉得自行车的存在好像它的气质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你现在越来越多能看到这个骑一些特别复古的小车的人对复古的漂亮的小布什么的对小布流行包括山地车山地车对我刚才在那个张员喝咖啡然后他对面就开了一家那个复古自行车店哇我觉得都不敢看价格
看看很吓人的然后我就想到其实早期张源也是上海一个很重要的时髦的据点然后那个时候还办过什么自行车对当时我查资料查到张源是第一次办脚踏车大赛对赛人很有意思把这个名字都改了自由车然后自行车但自行车其实是一个误导性的名字他并不会自己行所以
脚踏车是一个很务实的脚踏车是如实描述你的脚要踏所以是脚踏车所以他办了一个叫张远脚踏车大比赛然后那个时候是在 1903 年你想想看 1903 年连车都没几辆了所以他就很早的这样一个但早期的自行车可能就是
就你前面讲的他最早发明的时候那个轮子不是超大的吗对他前面是个大的后面是个很小的其实是不稳的对他又不太稳的然后后来渐渐的才变成了现在的自行车的这个样子所以这个扯开讲一讲就是
就是这个车的名字也会体现出这个自行车的进化应该这么讲吧因为就说中文是这样子自行车自由车脚踏车那外文比如说法语里面一开始是 velo 是两个轮子的意思后来变成了英文里叫 bicycle 然后其实法语里叫 bicyclet 就是 bicycle 加上 ett 意思是一个小小的东西的后缀就是当你的这个车越变越小的时候它在语言上它也变小
所以变成了这么一个东西所以觉得挺有意思的点就是这个语言体现出了一个自行车的一种演化的历史对就是如果大家看那个自行车的发展史会发现其实它一直在被改进就像刚才说的它从这个 1817 年有了这么一个想象之后后面就不停的给它改进包括比如说它的这个最重要的这几个部件啊胎啊然后框架啊然后包括发明了现在越来越多的这个材料
因为我最近也在升级装备嘛你现在骑的是啥我现在就是想弄一辆探车因为我就觉得这个骑了探车再骑旅驾的车又会觉得这个旅车非常的重那你有拍那种骑行视频吗有啊有啊我试着拍过有放在网上吗还没有我有一次就有一个朋友拍了这样的视频放在网上我觉得我很爱看这个
很治愈很疗愈是吗因为其实我以前有一个有趣的习惯就是我在 Google Maps 上用那个鼠标点那个街景图那么就很慢嘛我发现大家拍的骑行视频很像你快速的经过一个地方我觉得这种速度感以及让你一下子了解尤其是有些人是在国外或者一个风景区拍的嘛所以很治愈我觉得而且这种流动的感觉像电影里的一种
用轨道的那种镜头他就直接过去看得很安神有点像就是以前电视结束的时候那个看到一个鱼缸就是他是处在一种无意识浮游状态催眠的状态其实我骑公路我为什么会骑呢就是因为当时觉得很抑郁嘛然后后来就也不知道听了什么播客的建议就是说这个汽车上瘾所以有很多种鸦片比如有白色鸦片是滑雪什么有蓝色鸦片是冲浪
还有一种绿色鸦片式骑行然后正好去年夏天特别热我就跑到崇明去住着然后开始骑车是这种感觉就是你在巡航的时候
其实你是完全放空的好像就是那个景色它会自动的占据你的注意力你也没工夫想别的东西对而且也没在刷手机对就是它那个速度其实蛮快的所以你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控制但是又没有说弄得很复杂你必须要很投入你还可以抬头看看风景清新歌什么的
但是等这一两个小时过去你会觉得你出了一身汗而且你的大脑完全放空了它其实有点像泪冥想状态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为什么很多人他骑公路车上瘾会上瘾对当然在城里骑就是另一种感觉是一种随时可停下的感觉就是一种漫步的感觉对对对因为我就在想你说这个如果打车去你路上看到一个很好的招牌你连下车都不可能
对啊我不能说你停一停让我拍个照片对对对我就对你这种散步党你肯定是觉得那个自行车带来的这个控制感要更强一点对的确是而且如果我去到一个不太熟悉的社区我去年有一个经历就是我去了天津因为我只有很小的时候两三岁的时候去过一次然后后来听说很好玩因为天津那个地方其实有一个就是很多那种领馆区的地方很适合骑车就像咱们的这个
外谈青岛的八大观对有点像就是说历史建筑很密集的去但是呢我因为其实是要去阿拉雅我是在天津短暂停留半天所以我既需要就是快速的看一下又想就是好好玩一玩所以我就骑了个随便骑了个共享单车我就绕着这个迅速兜一圈我觉得共享单车有这个特质就是你可以很快的了解一个社区
或者说一个特定社区的一个基本面貌你全部逛了一圈我车来来回回骑了几遍之后我发现那个有意思的点我再下去仔细逛就相当于先看书先把目录翻一遍对对对哪个章节有趣再进去看一遍对他帮助我快速的翻目录我其实今年去那个摩尔本也是这样就是我当时租 Airbnb 有一个吸引我的点就是这个房东说可以提供自行车
我说这太好了因为就是其实你在国外你人生地不熟你一般要么就是这个 Uber 要不然就是公共交通嘛但无论哪一个你都做不到那种随时可走可停对而且外国很贵那些对很贵然后我就骑他的那个车把那边绕了一圈而且澳洲很多的公园嘛小社区其实真的觉得特别舒服对就是回来就想复课一下但后来发现挺难的因为如果你在上海你想有一个这样的
感觉你必须去选择你的这个区域活动范围对上海就是有很多区是适合起但也不是所有的对吧所以我经常也是骑一些比较固定的线路就是你前面说的那些横赴那些风貌是因为那里又是林荫道又有很多意外的风景
我有一次就骑在延庆路上我就这么随随便便骑过去然后就看到延庆路的它沿街有个小窗小窗上怎么贴了一个海报什么什么展览我想你那么个小房子里怎么可能有什么展览车停了一下我就下去一看结果它是这栋楼的顶楼阁楼有个展览
然后我就上去看哇这个展览还很有意思是一个插画家他画的就是这个马路上的老建筑然后他每一张建筑旁边配了一张他拍的照片就是既有他的手绘又展现了这个街区的历史所以他藏龙卧虎但是你骑的时候不知怎么就看到对就是那种在某种规律生活里面的偶然性会让你的生活一些点缀你会觉得其实每一天都还挺不一样的会有一些发现嗯
而上海还有一个就是穿弄堂吧穿弄堂有些弄堂是可以自行车穿过去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会骑着穿穿看有没有能穿过去那有些地区呢其实也很神奇像老的城隍庙那个地区你知道最近他们不是在经历一个城市更新的过程因为我原来住黄埔我经常夜骑就是在那边就什么人民路啊
对现在那一块不是都变成空城了吗它都在改造那么在改造的时候呢它把有一些路封掉了但是呢里面还有一些居民所以它有一些路呢是通的所以造成了原先这个老城乡变成了一个像迷宫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会骑着自行车进去通通看它通不通我再转头再出来就很好玩我发现骑车有一个很棒的体验就是你可以不用导航
因为就算你走错路你就掉头吧就那种通过肉身和这个空间来摸索试错最后找到一条路的那种感觉和你完全看到好像人只是一个执行机器一样感觉很不一样而且这个你亲自经过了这些地方你就认得了就像你乘地铁是不一样地铁是一个超级链接对
这里到那里上来但是你前面一点点的路你就是不认识的像我的感觉就是我在上海上学那四年因为当时也是觉得好像这个城市太大了你完全 hold 不住然后永远都是地铁要不就打车永远都是点到点比如说我来过这个南京东路好多次南京西路我好像
对它的这个方位感没有理解但是直到我生活在市区之后我就骑着车乱穿然后一下子慢慢就知道比如说我现在从华海中路出发去三公里以内的地方我基本就不用导航它最后达到一种就是这个身体记忆的效果是的然后有一次我会玩那种就是从一条路出发然后看到一个路口如果哪个路口如果直行是绿的我就直行如果拐弯是绿的我就拐弯
有点像在做一个随机游戏因为我知道你经常就是在上海就是在利用偶然性做一些创作然后我就想他最后会把我带到哪去呢最远的一次把我带到了那个红中路就是长宁就已经我想这边已经不大认识了要不然往回走吧
这个游戏感我觉得这个提的很有意思的就是自行车的确可以有很多游戏性那种游戏性体现在上海马路的这种曲折蜿蜒当中就特别有意思因为它不是那种直直的横的直的你就没什么游戏性你这个正是因为它这个路是歪的
对有的时候你骑着车也有调方向了对上海还有我就刚前面讲穿弄堂也是一个因为穿弄堂的有意思地方在于它是一个你的地图上并不存在的路是一个当然我更多的是步行去穿因为不是所有弄堂都可以骑自行车我还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点是有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奇怪的视频就是有人在家里面骑自行车就是他是豪宅真的很大
这个限制我的想象力就是他这个东西虽然你看到他怎么从厨房骑到哪里就看那种视频嘛就有点像那个江文那个电影里面拍过这种对对对就是你很大用骑车来体现出他好大我有了新的生活目标以后在家里骑自行车我们现在就有的时候要在家里训练那个公路车只能给那个后轮安一个那个架子
其实就像一个自行车跑步机因为我就是去荷兰嘛然后发现了荷兰这个自行车文化很奇妙之后我就去看一下我说为什么荷兰人这么爱骑自行车其实它也跟这个战后荷兰的它要寻找一些民族认同感有关系因为当然这个地方战前就非常爱骑车是因为当然跟他们的那个女皇很喜欢骑车有关系所以骑车一直在荷兰人民心目中就是一种这是我们民族性的一部分
那后来呢因为荷兰它又是一个汽车工业不是特别发达的你看我们现在想不到什么荷兰制造的车所以他们就提出一个口号就是说我们要做这个自行车之国他们就差把这个印在国旗上了然后后面他们为了这个提高技术设施建设他们还收税
骑自行车的人要收税所以呢这个税不能白收那你就搞配套呗所以几乎干道都有自行车道搞车道对吧对所以我们现在如果大家去荷兰旅行的话会发现基本上这个自行车道是标配这个跟法国就不太一样你这个书里的荷兰他作者最初困惑他的问题就是说
那你说欧洲诞生的自行车为什么可是欧洲每个国家以及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城市这个自行车文化都不一样比如说你看法国那个 Strasbourg 就是著名的这个也是自行车之都嘛而且 1903 年就有环法了但为什么现在在巴黎汽车其实没有那么方便这个也是因为跟他后来的这个城市规划也担心到太多有关系
对对我觉得每个城市的特色跟自行车的关系也很有意思在香港我就说香港没什么人骑车你发现吗然后有几次我看到香港人在骑车他们骑在哪里呢他们骑在那个丁丁车的轨道上因为后来我想了想这是合理的他那个车就是频次比较少而且他的速度是一致的就是你的车速跟那个丁丁车慢慢的那个开是差不多你骑在
汽车道上就不行了对吧所以我觉得这个他有些是一些送外卖的人他会会起我一下就想到那个甜蜜蜜里面那个李小军骑着那个那应该也是个二八大杠之类的车对就像咱们的外卖骑手现在骑一个电动车的感觉对那个时候是载重的他对张满宇说你怎么那么重对对就是其实因为我们今天本来还没准备聊就是说其实在那个
影像里面啊包括文学里面其实自行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你比如说随便一想你想到这个甜蜜蜜啊我想到偷自行车的人啊那种感觉就是它好像真的是一个伴随着整个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符号嗯 是的
如果骑车探索城市或者就把如果自行车在你的这个生活日常里面扮演一种角色的话你的生活你的那个速度感或者说你的整个的这个附近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个我觉得是骑车给我带来最重要的一种提示吧所以我们说到这个所谓的骑行文化就是骑车
探索城市这个在你的生活里真的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的话其实我们的速度感啊我们的这种对附近的感知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会变得更惬意然后可能就没有那么的紧张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今天要来强调这个骑车这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所在而罗伊威这次跟共享单车来做这个活动我觉得也是想让更多的朋友来体会这种感觉一起来感受这种附近性啊公共性的这种找回对
对你的社区怎么探索周围的一个社区往往都是因为自行车而变得更加便利对对因为我看到荷兰它的这个复兴过程中就是在战后它有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就是要提出这个
城市庭院这么个概念就是说把这个一个社区的车辆给它限制比如说外来的车不让进那街区内部的车呢要把它的速度限制到不行后来大家觉得可能实在是太慢了最后就改到了 15 就是
跟自行车的速度一样然后呢他还有一些要求比如说他说这个路是属于沿街的这些居民小孩你可以在上面随便玩骑行车然后沿街的这些窗户就不设窗帘这样的话这些孩子们玩可以随时处在这种看护之下这很像那个雅各布斯那个美国大城市的私语声里面讲的嘛就是说你的这个街上有眼睛所以你的这个街会更安全然后也是一种
守望相助的一个大家的这个伴熟人关系比如大家如果看那个爱情神话好东西会觉得说那样的生活是不是更有趣味那个我就在想那个趣味到底是哪是什么后来想想就是因为有一种伴熟悉感对就比如说你经常光顾的小店然后你这个接缝私邻其实你们也没有必要成为朋友或者说成为熟人你只需要有打一个手脸然后并且有的时候时不时能照应一下
比如说你今天手机没电了你可能问他临时借点钱或者打个电话什么的就这些事情我们好像觉得在城市里面太冷漠了好像不会发生可是你在一个你经常去的店里面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我觉得这样就会给你的生活提供很多这种附近感和这种安稳的感觉
对的确是的我觉得这个你刚刚讲的这种附近的感觉社区的感觉我们可以举个反例反过来如果一个城市的马路非常非常宽阔当中还有高架对吧然后如果它全是汽车专用道那这样的一来
这个路本身就成为了一个通向目的地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纯粹用来让你从 A 点到 B 点但是反过来你说如果是我们骑车的如果这个路很窄那这个路本身就成为一个目的地就这个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发现附近如果我们不小心经过这个什么横幅风貌区我觉得路边这些店都橱窗都太有意思了好想在这溜达一会儿
因为路太漂亮了所以要停留当然这是个机车带单身机的关系是因为可能一开始你就没准备停留你就于是就不规划任何的过程那如果它本身就是一个景观的一部分那我们当然也会有时候限制汽车的进入或者速度降慢一点对这个跟我作为类比就有点像你逛商场有的商场就是它会设计的曲折一点然后让你停留的时间多一点但是有的时候呢你又不想看你就乘着一个直达电梯去的一个地方
所以这个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如果你没什么东西看又要让你曲折一点那你就会生气了就没什么看着我乱逛干嘛呢所以这个你说的这个社区跟整个社区的营造也是密切相关的对对对因为比如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这个底商就是这个新楼盘底商因为我是大概什么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很恐怖因为我出差去很多城市我发现每个城市都一模一样
然后几乎这个生活形态一模一模住在小区里面然后去公司上班或者说去 shopping mall 购物吃饭然后可能周末去个什么地方玩一下就是永远都是长距离的点对点那没有我们刚才说的这堆毛细血管这个跟消费习惯也是密切相关跟互联网的发展跟流量作为一种标准来统治我们的世界都有关系
在上海的话如果我们去分析街区和居住区间的差别你会发现比如说你在乌鲁木齐路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小摊对吧买蔬菜买一个牛油果哪怕那有一些它更功能性的一些居住区它就线下来就比较少了它要快捷它要便宜所以每个人追求的东西可能略有不同
那对我自己来说我就相信我如果去骑个自行车去买菜和我在河马上去线上买个菜那两者之间都会有一些考量可能我需要买一块猪排但是我喜欢的猪排呢是边上那个要有一层油的那这层油呢又不能太多去线下买就可以挑嘛
那你新鲜上河马买你又不能写在备注里让河马小哥去帮你调浪费人家时间不可能都是标准化对啊所以这个标准和这个当中细微的一些偏好之间你如何达成一种平衡就是有的时候说效率的提升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不应该是唯一的进步对的时候这个多样性的关系很重要对
我之前有一个感受就是我有时候喜欢买点花什么的然后我就发现如果我从这个线上订购基本上这个到的这个花呢可能就会掉一半或者就是会出现那种养不活的可能是他没弄好那我是会发现其实有这种街头的这个
推着自行车在移动花摊虽然他们卖的价格是小贵的可能会高出 50%左右但有的时候我会在那边买因为我有时候觉得他好像也是在装点这个城市我就在想如果你不为他消费他就活不下去那如果没有人为他消费这个东西会马上消亡所以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在夜晚在这个空空荡荡的街道上点着灯然后推着一自行车的花在那或者今天阳光特别好然后他在那边坐着
你会觉得它让这个城市更美了一点于是那个这种感觉给了你一个冲动让你想去买一束花我觉得这个我们应该服从这种感受就是不应该老觉得说哎呀上网买更便宜我上网买吧你就应该跟着你这种美的感觉让它活下来
对而且体验说不定更好你可以跟他聊聊天而且他卖的花的种类一般都会更多而且他的花其实选的更好因为他们其实要更快的周转所以他的那个花一般会比那种冷藏的花要质量好在家里放的时间也更长
其实因为我在想那个我们刚才说的去补个胎啊买个花啊或者说这种菜市场就大家好似看上去它没有什么效率而且好像也没有标准化甚至有的贫困也没那么好但他们的存在对我们的生活有价值他们其实还在贡献一些多样性和一些特别的体验而这个体验
不是完全靠效率提升靠这种什么电商互联网规模效应就能够给覆盖的至少目前还完全做不到所以呢有的时候觉得如果我们一方面又在抱怨生活的单一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消费习惯又很诚实那就是变成一个矛盾对就是有的时候我觉得就是你确实要为这个东西付费你不可能急要又要你要想让它存在那你就得让人家活下去对对因为这种体验本身可能也是值得的不是说单看这个东西的价钱对
我在那个横幅那边溜达我就有一天晚上就特别开心是因为我走过那个普希金的那个雕像我看到今天的花怎么跟昨天的不一样因为我每天都经过那儿有很多人在献花我就在想说哇上海是一个什么城市上海是一个连普希金雕像前的花每天都有人换的城市我觉得这些人他肯定不是以效率为导向的他为什么要给普希金献花呢他肯定是带着一种他的情绪他的生活状态
他把这个给仪式感化了所以我是觉得如果一个城市能包容这些东西而且如果他非常均匀的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那这个城市一定会很有温度其实给雕像献花这件事情我也有观察就是其实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向前也是经常有人献花的
然后那个它不是那个红色主题讯息吧不是那种而且是看得出是私人是自发的自发现的因为它那个包装很朴实的就像那个路边买来那个然后就沿着那边走啊你还会发现比如说什么长乐路又开了新的黑胶店啊然后你说我就说这黑胶店怎么能开下去呢就是有人买吗
后来说买了还挺多的真有钱然后包括会出现一些什么临时的小吃摊然后你就说突然走到那饿了然后或者说看到就是这个情侣被街头流浪猫他们会在隔一定距离蹲着看着这个猫吃完嗯
我觉得这些都是这个城市给人的一些软的印象但这些印象就连锥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在一个城市生活的感觉你讲到喂猫我想起来了我曾经看到一个人就是他就是用自行车骑着然后他就是喂好多猫的你能看到他这个喂猫有点像食堂打饭一样
大家把东西都装在自行车上然后他就沿路有几个点他都知道那里有猫然后他就到了那里呢他就咬几勺然后就继续骑车去流动食堂摊就在思南路那里我是看到的特别有意思虽然那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可能不太同意这种猫的但是这种景观吧我觉得这个城市它最终的形态是由所有居住在这里的人的这种互动和这种
就是纠缠产生的它其实不能说只有一家说了算比如说政府很强势或者说开发商很强势商业的力量很强势但是社区和穿行过程中他们也是一部分还是要看到大家的这种要给大家存在感要不然这个城市是太平了对对那你前面讲到那个黑胶店是不是也在我们这次骑行线路里面
Fruity Shop 你说的那一家对吧正好是那个长乐路上的那一家长乐路上这种小店真的挺多的特别的就是你一路骑过去既有时髦的也有一些非常古董的店就是卖一些老古董 Vintage 啊对 Vintage 的店然后有一些就是更平时的老古董就比如说他卖一些什么饼干盒子我有一次看到那个以前小时候吃的饼干盒子堆的那么高
然后是他就是旧货店收来的我原来工作室在那个复兴中路上嘛那个就在上交音乐厅旁边就有一家卖那个旧书的他那个旧书还不是说多抓鱼那种旧书是那种老书就古董书就是就是说已经绝版了的比如七几年的什么那个嘉春秋之类的东西然后他会用一个非常精致的一个塑料套
对对对亮闪闪的我也吃过那种然后我就说有人买吗他说无所谓我就是每天把它摆出来它摆很大对对对我就觉得也是一个很美妙的情况你想你在那边逛对吧那边什么音乐学院交响音乐厅这个黑市公寓突然发现来到一个旧书店你买两本小书走了对于来上海旅游的人这是一个多么棒的体验我们去欧洲不就
不就是为了逛那些小店但其实这种店在上海也有不少你有问过他这书哪里来的吗他说是他自己的对我也有一次问他他说是他家传下来的他说消耗完了就消耗完了他不是收来的他不是卖旧货的人所以他就无所谓吧这种心态还是挺好的但是也是因为他有钱对不对
对这个确实需要加点比较厚我们前面也简单提到就是说这次罗宜薇的这个金色骑驢还配套做了一个现金画报这现金画报里面就有这种 16 个点位的详细介绍其实他们都是上海特别有
西班牙印记或者说将议传承或者就是说特别重视这种本土社群的连接营造的什么一些文化地标那么这 16 个文化地标串起来呢就是行我们概念是说做一个这种上海的金色录书你在哈罗的这个 APP 里面也可以找到这些点位我觉得这个就变得很有
自发性然后也很强调他的个性化这个就不是说这种哪里红大家都去哪里所以我觉得这个可以让比特老师来给我们做一些推荐比如说你自己最最钟情的是哪些嗯这个比如说哪几个是你自己觉得特别喜欢特别想去的
首先我先说一个攀一路上面的那家面包小店我前几天正好在影城看电影那影城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去那家店喝个下午茶然后就跑到那里就看到贴了这个金色汽笛的海报然后好多人都想说这是什么呀因为那个车当时还没有出来所以这家店我经常很喜欢然后你在攀一路上也特别容易经过那另外一家对我自己意义很大的就是娇男画廊
就是《娇男话郎》它特别有意思它既在安福路的所谓的宇宙中心它又在弄堂深处它弄堂一直走到底才是我去年写过一本小说集叫《上海娇男》那篇小说集里写到的话郎就是这个娇男上海
所以跟他的这种亲缘关系我今年开始做一个就是翻录旧磁带的一档播客也叫上海胶囊我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因为你会觉得有一些旧的物件旧的声音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一样存在的
那么这个上海交通那个画廊也是同样的他在那个弄堂深处他似乎有一种非常奇异的别有洞天的感觉而且他那个是西班牙式的房子跟那个罗伊威的品牌也很搭然后里面的一大片草地然后他的那个画廊主是一个意大利人他中文讲得很好因为来中国八年了然后他在里面养猫自己种蔬菜
然后做一个小画廊就特别特别美所以建议大家都去玩一下然后我有一次去娇男画廊路上还发现了一件非常奇异的事情去那个娇男画廊的这个当中会经过他们的一个社区中心那个社区中心的一个
信箱旁边就不知怎么结了一个结就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蝉在那个信箱的外部去结了个结从来没有发生过那我就想到冥冥之中这个胶囊和这个东西发生了一个关联
那另外一个我也推荐的就是五一路上那家叫建末的那个也是个画廊我也认识这家店的店主他以前就是跟我们一起在建安别墅里一起搞那个 266 图书馆的时候他是我们店的前台店员所以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小姑娘现在在那里卖一些日本的器物所以一座都做了十来年了应该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然后还有的是一个如果讲到罗伊威它因为是个西班牙品牌这个里面也有一家西班牙餐厅叫 Tesbos 就是三只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它当时是
几个西班牙人和一些上海的合伙人一起开的在复明路上在复明路最早他是在延庆路上后来搬到复明路上然后这个店跟我也有段奇妙的故事有一次我冬天也是去这家店就是跟几个朋友吃午饭吃完午饭之后我们就一起骑着车从那个复明路上骑到静安寺那骑着骑着我朋友就说他说
他说你怎么浑身都在飘毛啊然后我就想起来哎呀我就一看我发现我的羽绒服有一个洞哈哈
然后这个毛就不断地飘出来天影散花想起来是在那个三只狗吃的时候太开心了我就没有看到后面因为很冷嘛弄了个取暖器我就不知怎么就烧到了一个洞然后我对这个餐厅就是一直有这么一段奇遇也是跟骑车有关因为你开始走几步可能没有发现但是你速度一出来之后这个毛就飘出来了虽然损失了个羽绒服但是听这个
似乎还蛮浪漫的还会再去吗会去我还经常去因为那家店里面的那个尤其是中午的那些套餐就很好吃跟罗伊威最相关也我去的最多的可能还是塞万提斯图书馆因为塞万提斯图书馆因为他经常办一些活动他的那个文化活动非常的多丰富多彩有一次我就在那个塞万提斯图书馆的外面他们搞了一个舞蹈活动
就是在沿街所以吸引了好多好多路人然后他那里的展览都是免费的然后都是经过我经过安福路的时候都会去顺便看一眼这样子但是孙科别墅也有很多展览孙科别墅挺好玩的就是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的保险柜就是那里有一个很小的秘密的房间有一次做展览的时候他本来开开来了我说这是什么呀他说这是个保险柜因为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保险柜是因为
它大的像一间房间就是它是一个房间式的保险柜你整个人可以走进去的藏了很多钱以前用来干嘛的藏钱的呀
所以就是这些点位我觉得选的非常的好然后很多地方都值得一逛有些地方我就甚至觉得他选的挺意外的但是又可以玩比如说像福德里公园这个地方是挺新的不知道你去过吧大沽路上大沽路上应该是刚刚也改造完刚刚造完他这个改造我能看出来是经过了一些精密的设计的嗯
因为它有一座假山假山上有个瀑布都是很小但是这个假山七拐八拐的然后让你一步幻景能够看到这个公园的不同的景色我觉得上海在一些社区营造的一些小的那个方面是做得很好的那个地方也是方便停车骑车都是可以逛的对就是这个整个的规划里面既有呃
好多点位对吧对一些文化的据点然后比如说画廊啊老建筑啊博物馆然后还有一些时髦的比如说小酒吧小餐吧 Bistro 然后 Fruit K-Shop 对口袋公园我会觉得它更像是一种就是浓缩版如果比如说一个朋友来上海玩三天的话我会推荐他也许骑着车逛逛这些点他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上海对说白了这些点其实他更多的是强调他的这个
文化意涵和趣味性历史感然后也美我们并不是说它多么出篇或者说多么的热门对然后这个当中也有很多就是可以看出日常的这种日常的感觉以及一种工匠式的将议的这种感觉那种这种感觉往往是会被大数据消灭的所以沿着这个地方去逛一下我觉得是一个
你看到了一个上海但是这个上海你说是不是更加经典的上海呢是有可能的它比那些就是旅行手册上的上海可能更具有潜力吧尤其有一些是年轻人特别爱的像口袋公园这种就是具备了很多可能性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就是这个口袋公园它没有安排你干什么
但不像武康大楼他就安排你在那个鞋子拍那么一张照片但是口袋公园里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这个就是很难得对所以我觉得罗宇威这次的策划还是很有诚意的就是也很符合他自己的这个品牌的调性就非常强调匠心然后非常时尚但是又很有趣味所以是让年轻人和就是我现在这个阶段的我就特别喜欢这种
比较收支的有趣那种太 bling bling 的我就想躲远一点我觉得这次罗伊威其实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和你身边的人和这个城市发生互动对很温和但是很持久所以我觉得这个利益是我特别喜欢而且我也就特别真诚的
那我们怎么参加这个金色骑驢的活动呢行那我给大家做做简单的介绍就是或许这几天已经很多朋友在街头看到了就是印着这个罗伊维 logo 的这个金色单车很漂亮可以发朋友圈就是你在春天的上海的街头这是一个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下在 2 月 21 号到 3 月 6 号
你们可以通过 Hello App 去找这些散落在街头的金色单车然后按照这个金色 APP 里面这个金色录书来去走访这些文化地标然后你也可以去参加这个金色棋旅的挑战赛去赢得限定的勋章
好的那我们今天说了这么多呢其实还是想借这次的这个策划来跟大家分享一种城市生活的状态对我前面提到的这次金色旗履的这个金色其实就是罗伊维之家的外立面的这个金色对我来讲他这个金色会让我想到暖阳还有麦穗包括那种日落时分的那种特别灵性的时刻会唤起你记忆中的那种明亮啊温暖啊
对对对然后我觉得这个就是也不是说前面推荐这个七星线路就是大家非得按照这个意义去打卡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如果你也能骑着这个金色单车发现一些更有趣的地方也可以和曹宁和那个先天七分享欢迎来我们的那个评论区下面做一些补仪有一些遗珠也许你的眼光可能比我们的这个规划的要更精彩
对你的金色眼光好那我们谢谢 BTR 老师也欢迎大家多关注这次罗宇维的金色旗履特别活动我们下期再见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