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呢,是钱锁桥先生所写的《林语堂传》。“林语堂”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在阳明山上,还留下了一个非常清雅而后小巧的一个林语堂的故居。林语堂的故居,是林语堂到了人生的最后十年,1966年,他来到了(中国)台湾,然后他在阳明山上找到了那样一个地方,用他自己过去的经验设计了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自我的居所。那个自我居所有着非常清楚强烈的西班牙风格,然后坐落在山上,可以有相当好的这种山水美景尽览其中,然后另外创造了一个小的庭院。一直到今天,如果大家休假的时候有空,到阳明山上去林语堂故居走一走,你都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个非常不一样的人,这个不一样的人是在他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作为一个作家。 不过在钱锁桥的《林语堂传》里面,他要另外凸显林语堂非常重要的两个角色,这是五四运动一百年,五四运动一百年,五四运动所创造出来的这样的一个从西方影响底下中国不得不回应的、巨大的文化的运动,因此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不同生活、生命的态度,还有各种不同的思想架次。所以要凸显的第一个是林语堂与过去百年以来中国的历史之间、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另外一件事情是,林语堂作为一个思索者、思考者,他思考文化加思考东西关系,他思考人究竟应该在这样的一个现代,不再是那么单纯民族文化的环境底下,要如何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式。所以,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中国文化重生之路”。“中国文化重生之路”指向林语堂,因为他非常特殊的生命上面的经历,所以最后他所提出来对中国的看法跟想法,一大部分并不是针对中国读者的,他绝大部分的著作是用英文写的,面对的是英语的作者,并且他在英语世界里面得到了空前的成就。他曾经,像他的《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这几本,用英文所写成、向西方读者来介绍中国文化东方哲学的书,在美国甚至到了英国都是重要的大畅销书。 而林语堂之所以能有这样一种特别的角色和地位,这跟他的经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讲到了林语堂故居,这是1966年到他1976年他去世,最后十年他所住过的地方;这个地方依照他的人生旅途来看,算是相对待的比较久的地方。 林语堂他在1895年出生,在1905年之前他待在福建漳州五里沙村,那是他的祖籍地,他出生的地方,在那里待了10年,他的童年岁月。但是到了1905年,他就为了求学,然后就到了厦门去念书,接下来,1911年,六年之后,他又到了上海,去念圣约翰大学。再来,1916年,他到了北京。1919年,就是我们刚刚讲到,整整100年前五四运动发生的那一年,林语堂离开了中国,去到美国,去哈佛大学就学。接下来,他一度再转从法国到德国。在1923年,他得到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学位;1923年,同时这一年得到了学位之后,他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的英语系任教。1926年,他又到厦门,去担任厦门大学的文学院长。1927年,那个时候,那一年,林语堂他就在武汉。接下来,1928年到1936年,八年当中,他待在上海。然后呢,在抗战爆发了之后,他在美国的友人,这个友人呢其中重要的一个朋友是鼎鼎大名的赛珍珠,跟她的先生华尔西,在他们的努力的劝告之下,林语堂移居到了美国,后来一度他又搬到法国去住。所以他壮年时期,他的写作跟他的生活,主要是在美国以及法国的坎城居住,一直要到1966年,离开了中国30年之后,他才又搬到(中国)台湾,度过他的晚年。 因为这样一个特别的经历,所以林语堂他的思考以及他曾经参与过的事情,跟其他同代的知识分子,会有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这本传记的重要以及特殊之处,也因为他的这种特别的经历,所以林语堂不管是在(中国)台湾,或者是中国大陆,都不算是有非常深刻的根基。 刚刚讲过,他的重要的主要的面对的读者是英文写作的英语的读者。虽然有一度,台湾将他用这些英文所写的著作,包括他的小说、他的论著,翻译成中文,也一度掀起了浪潮,但毕竟不管是从语言上的运用,或者是他的交友,他的来往;所以到了1976年,他去世了之后,接下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他的著作遗产的执行人,林太乙女士,也就是他的二女儿。他的二女儿林太乙长期以来在香港编中文版的《读者文摘》,那个时代的《读者文摘》,它在中文世界里面,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相应的也就让林太乙可以把自己的父亲林语堂的在中英文之间的交界,各种不同的成就以及沟通在于发扬光大,同时也就保留了林语堂先生的名声跟他的遗产。不过等到林太乙女士也去世了之后,在过去这十几二十年当中,进入到21世纪,感觉到林语堂慢慢的就被遗忘了。 这本书在相当的程度上面是要回顾,让我们不要忘记,曾经不只是有过林语堂这样的一个人,在书名的副标题里面讲到,“中国文化重生之路”,也就是希望我们同时保留记录的,不要遗忘掉,除了鲁迅,跟胡适,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最重要在文学、在思想上面,中国现代的两条路线之外,另外还有林语堂的路线。 “林语堂的路线”就必须要从他的生平特殊的经历开始讲起,那就是他不是受传统的中国教育长大的一个人。刚刚讲到了他出生在福建漳州,接下来他去到了厦门,他不只是出身在漳州,而且他出身是在一个基督教熏陶以及有着非常早期洋人影响的一个家庭当中。林语堂他的家是福建漳州坂仔,这是一个小山村,距离厦门大概是112公里。在1905年,也就是林语堂他10岁的时候,村里就建了一座新的教堂,这座教堂本来是一个泥砖的建筑,屋顶不怎么牢靠,负责这个教区的美国的牧师,叫做Warnshuis(范礼文),他从美国特别订制了一批钢筋,帮这个教堂屋顶做梁,同时呢美国传教团体还送了一口钟,给这个新的教堂,跟钢筋一起运了过来,一座15公尺高的钟塔,于是呢在1905年这个时候,就矗立在新教堂的门口,新建的教堂变成了村里最受瞩目的建筑。再加上美国的资源,让当地的基督徒非常的高兴。不过当然,在那样一个时代也就产生了另一边的紧张跟冲突。有一些村民当然有不高兴,所以一个乡绅出面,就向村名募捐,在新的教堂正对街硬就是故意盖了一座佛庙,佛庙里放了一只大鼓,只要教堂里的钟一响,这边的鼓就打。这种对垒,让教堂里面的一帮孩子特别来劲,他们经常就争先恐后去拉钟绳敲钟,一定要赢。 然后呢,参加这场宗教战争,就在基督教的这边,有一个叫做林和乐的孩子,这就是林语堂,当年他十岁,他的父亲林智成,是负责修建那个教堂的牧师。林语堂后来喜欢在作品里面把自己称作山里的孩子。真的,他的确是在福建的一个山里面长大的,可是山里面绝对不是一个封闭的山,你可以看到,他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牧师,在基督教的传教热情之下,这种西方的文化跟西方的思想已经进入到了林语堂的家里面。林语堂的父亲是一个基督教的牧师,然后呢,身为牧师的儿子,传教事业必然带来了家里面跟教育上面各种不同西方的文理;所以接下来几乎也是理所当然的,林语堂十岁他离家去厦门,去哪里呢——去鼓浪屿。鼓浪屿是另外一个受到西方影响非常深的一个地方,到今天,鼓浪屿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钢琴博物馆。为什么会有钢琴博物馆?因为钢琴很早就进入到了厦门,进入到了鼓浪屿。他在那里上了教会学堂,这是林语堂人生的起点。从他一开始的时候,他跟英语,他跟西方的文化、西方的世界就结上了非常密切的关系。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联经出版公司的新书,钱锁桥先生所写的《林语堂传》,书名副标题叫做“中国文化重生之路”,我们重新了解林语堂是怎么样出现的,他从幼到长,他的学历,他的各种不同成长的过程,同时也让我们回顾了那个时代,西方文化、西方的教育体制,进入到了中国之后,有一些什么样的重大的据点,在这些据点上面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 林语堂他在厦门鼓浪屿念了教会学校叫做寻源堂,这个寻源堂要修的课程包括了英语、中文、算数、几何、天文、物理、生理和历史,这是一个教会的学校。林语堂他不止是进了教会的学校,更重要他从福建山区里面的那个小村落里面,进到了厦门当时的那种西方科技进步的环境当中。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蒸汽发动机,然后他看到了法国跟美国的水手,更重要的,还看到了他们这种洋人的行为跟洋人的习惯。像有英国的足球队到鼓浪屿来比赛,就让教会学堂的学生去帮忙在那里端茶送水,在鼓浪屿那个时候就有洋人的球类俱乐部,洋人男男女女就在这里社交,相互拥抱;林语堂跟其他这些中国学生,他们就趴在窗口偷看。到1907年,他还在学校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派了美国军舰到厦门来访问,林语堂跟其他的教会学堂的学生也有机会参与接待。1911年,林语堂毕业于寻源堂,你看这是哪一年,这是辛亥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这个时候,很显然,新的时代所造成的这种刺激,因而家里面做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让林语堂去上海念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这个时候、在上海在中国的历史、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它真的有非常特别的地位,所以为什么在台湾、在台北,在新北市我们也看到原来的新埔工专,后来他们争取,一直不断的努力要让他们恢复圣约翰大学的名义,这就是一位圣约翰大学是有着它自己非常悠久的历史。这所大学创建于1879年,是英国圣公会所主办的,当然是一个教会学校。林语堂在1911年入学的时候,圣约翰大学就已经是在中国最大最有名的教会大学;然后从圣约翰大学所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非常了不起的。除了林语堂之外,他的上下届的毕业生校友,最重要的是中国早期尤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国际外交界能够有一些名头的这几个重要的外交官,例如说阎慧卿,例如说施肇基,或者是更有名的甚至是顾维钧,他们都是出自于圣约翰大学。不过圣约翰大学当然不是特别为了培养外交家而设计的教育,圣约翰大学最多的校友其实是整个中国,尤其是在上海,当时非常热闹而且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个买办;上海的买办,高级买办几乎都出自于圣约翰大学,这是圣约翰大学它的特殊的角色,以及它特殊的地位。 圣约翰大学之所以能够教育出外交官,当然也教育出许许多多的买办,因为它的的确确是用洋式的教育,这洋式的教育最清楚地显现在,例如说重视体育。所以林语堂在学校里面学会了打网球,打篮球,还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而且呢,还是1915-1916年学校田径队的成员,曾经拥有学校一英里跑步记录的记录保持者。然后呢,除此之外,圣约翰当然提供了非常非常优良的英语训练的环境。因此,林语堂作为中国的文人,他有一项其他人没有的特别的资历,能够跟他相提并论的在这方面大概只有张爱玲——那就是他最早的作品就是用英文发表的。在圣约翰大学的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这是一部英文小说,这英文小说里面当然就以他自己在福建乡村成长的一些回忆作为素材;然后呢联系上既然是圣约翰大学,既然是基督教的家庭出身,当然就联系到了对于“上帝”的信念。所以用这种方式,他在圣约翰大学以非常杰出的学生身份,毕了业,毕了业之后呢,他已经变成了洋派十足的一个青年。这个时候他到清华去,更进一步的进修。在清华当然就要搬到北京去,然后这个时候,他在北京呆了三年的时间,这是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 因此对于像林语堂这样的一个人,他到了北京,它所产生的最大的冲击是,他突然之间发现在这个中国文化的中心,他的中国性,他的中国人的身份,是非常非常可疑的。因此呢,他虽然一方面在这里,正因为他自己的身份,就已经代表了“新”,所以他反而感觉到自己对于老中国,或者是中国的“旧”,是拥有遗憾的。因此他开始自觉的去吸收,“到底中国的传统是什么”,以及在这传统当中,要如何跟现代可以接轨,有些什么样的因素,有些什么样的方式。林语堂自己的说法是:“三国演义里的英雄好汉故事,任何一个中国洗衣店的员工都比当时的我要来得熟悉。我从小就知道约书亚用羊角吹垮了耶利哥的城墙,这是旧约圣经当中的故事。不过,当我听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羞愧愤怒至极,因为还没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他继续说,“我生活在自己国家,却被剥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当时教会学堂出来的孩子就会遭遇这种尴尬。所以我下定决心,投身于民族觉醒的大潮流当中。”因此开始了他有意识的离开教会的这种西洋、纯粹洋式基督教教育的内容,然后呢去钻研,什么是中国社会,什么是中国的传统。 到1917年,他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所以接下来,他就用英文写了这可以算是预示他后来在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于在东西交流史上最重要的身份跟地位,他用英文写了一篇长文。这篇长文要解释的是什么叫“right”,或者什么叫“ritual”,也就是中国的礼,礼貌的那个礼。他的这个文章呢,他要解释“礼”在中国的社会究竟拥有什么样的功能。你要了解1917年,这个时候新文化运动已经在如火如荼展开,马上再过一段时间,就到了非常清楚的五四运动,就爆发了五四运动。这个时候呢,已经有了各式各样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所谓比较的批判。这是对于中国文化,视之为其核心最邪恶,乃至于拖垮了中国,让中国无法与西方竞争的、最可怕的一种元素,最可怕的一种力量。 但是林语堂却用完全不一样的角度,要去解释要去了解,“礼”为什么在中国可以维持那么久,它必然承担了什么样的一种功能,所以他的说法是:“礼是一种姿态与尺度,赋予中国社会体系各种要素,某一种和谐道德的次序。”所以礼在中国社会再重要不过,正因为他有这样一种非常特别的角度,他是先在成长过程当中,没有接触到中国的传统,他是在基督教的家庭里面长大,念的都是教会的学校,想的、运用的、思考的都是英文。等到他到了北京,他突然之间感受到这种传统民族文化的号召,他才用已经长大了,甚至也是已经受过了西洋跟英语思考训练的这种眼光,回头来认真的了解中国人是什么。因此,他就具备有一方面是一般的中国人现在这种中国环境当中,像鲁迅他们对中国的一种厌恶、对中国的一种愤怒。因为感觉到,这个中国在现实底下,它是如此的耻辱,它是如此的衰弱。在另外一方面,他又不像西洋的汉学家,因为他之所以要去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不得不在这上面有所用心,不然他觉得那是非常非常惭愧的一件事。 因为这样,才产生了我们可以说这是钱锁桥他试图在副标题里面所提出来的,这是“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意味着,当大家都是激愤地在那里批判中国文化的时候,林语堂已经可以平心静气地试图去了解中国文化;后来更进一步地,他要把他所了解的中国文化,用西方人能够看得懂的方式把它写成英文。而在这中间,既然要让西方人能够了解,他不可能都告诉西方人说:我们的文化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的文化是一堆垃圾,应该被扫进到历史的垃圾桶里面。所以他如果可以从中国的文化当中转化出一种可以跟现代的开放民主,乃至于自由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接轨,还能够对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时代,有所借鉴、有所价值的内容。林语堂正因为他不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反而能够更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因为他所处的社会跟他的读者,是把这些自由主义的风气乃至自由主义的信念视作为理所当然的,他必须要过了这一关,他才能够跟他的英语读者能够沟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林语堂传》要让我们看到,林语堂特别的身份跟角色,乃至于用这种身份角色他所提出来,特别“中国文化重生之路”的主张,这是钱锁桥的《林语堂传》介绍给大家,推荐给大家。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