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5 杨照谈石黑一雄“我辈孤雏”(一)

05 杨照谈石黑一雄“我辈孤雏”(一)

2020/3/17
logo of podcast 杨照书话

杨照书话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是,2017年的诺贝尔奖颁奖的时候,得到了这个至高荣誉奖项的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因为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所以,他有一些小说陆续又能够翻译成为中文,出了新版。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他其中的一本重要的小说作品,原来的标题叫做《When We Were Orphans》,中译本翻译叫做《我辈孤雏》。   石黑一雄这位作家,因为他2017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在国际文坛上面的声名更加地为人所熟悉。一看他的名字,当然知道他是出生在日本,1954年出生在长崎,他是Kazuo Ishiguro,中文的汉字写作石黑一雄。不过,才不到6岁的时候,1960年,他的父亲到英国国家海洋学院从事研究,所以就把整个家庭搬到了英国。然后,他就一直在英国长大。大学的时候,石黑一雄念的是University of Kent,后来又转到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去攻读创意写作的学位。他在1982年出版的《群山淡景》(内地版译作《远山淡影》),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重要的奖项,因此而在文坛上面崛起。   接下来,他陆续写了几本重要的长篇小说《浮世画家》,然后1989年的《长日将尽》。《长日将尽》不只是替他争取到了英语世界当中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那就是“布克奖”,同时改编成为好莱坞的电影。这个小说还有小说的作者,在国际间有了更大的名声。1995年,他出版了《无可抚慰》(内地版译作《无可慰藉》)。2000年,就是出版了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When We Were Orphans》,《我辈孤雏》。   这本书的重要的特色,是它表面上采取了一个通俗类型小说的写法。他写的是侦探小说,从一开始这个“I narrator”,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他最重要让我们认识,就是从小他就想要做一个侦探。不过,毕竟这是一个严肃的小说,而不是通俗娱乐的侦探小说,在叙事的铺陈跟展开上面,石黑一雄做了非常非常费心精致的安排。   例如,我们刚认识这个叙述者“我”的时候,我们很快就被带到他在英国寄宿学校的这段经验,他回忆14岁生日的这件往事,往事本身就非常的有趣。他14岁生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当时他有两个好友,带他到镇上的茶点铺去享用烤饼跟奶油蛋糕,帮他庆生。那是一个下雨的周六的午后,店里面座无虚席,每过一会儿,就会有满身雨水的镇民走进到店里面,四处看一看,然后呢,对这三个小孩,投以不满的眼光,觉得他们应该要把座位让给人家。还好他们认识这个老板娘,老板娘平常就照顾他们,在他生日的这天下午,他们就觉得更有十足的权力,可以占用店里面最好的位置。那位置在哪里呢?就在那个拱窗旁边,窗外还可以看得到小镇的广场。   那天聊什么,大半忘了,不过等东西吃完的时候,要收礼物,他却难以忘记。两个同伴相互使了眼色,然后呢,其中一个把手伸进到背包里,拿出一个包装成礼物的包裹给他。这种就是小男孩的把戏吧,所以,撕开包装,撕开一层还有一层,撕开一层还有一层,每撕一层,两个朋友在旁边就在哈哈大笑。这一切都已经显示了,包裹拆到最后,那应该是一个开玩笑的东西。但是,最后从包裹里冒出来是什么呢?是一个皮革的盒子,然后它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扣片,打开来,里面放的是一把放大镜。它是一个有象牙镜柄的,然后是1887年,在苏黎世制造的放大镜。   刚刚已经讲到了这个情境。这个朋友是故意要作弄他,所以送了他放大镜。但是收到这个礼物,他非但不以为忤、被他激怒,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欢天喜地。抓起放大镜,把桌上的成堆的包装纸扫到一边,正在兴头上,甚至也没管包装纸有没有掉到地上。他立刻拿这个放大镜,来端详桌布上面的奶油,聚精会神地看。隐约听到两个好朋友捧腹大笑,这个礼物就是要调侃他。等到他抬头,他才有一点点尴尬,他也不好意思的暗停下来。其中的一个同学就说:“我们觉得既然你立志要做侦探,你会需要这种东西。”所以用这种方式,就是告诉我们,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就立志要做一个侦探。   但是接下来,再一件事情,那是六年级的下学期。他记得的是,有一个印象,当他走进到了教室,阳光刚好从狭窄的修道院的窗户泄下,照亮了悬浮在空中的灰尘。老师还没到,不过他比其他同学来的晚,同学已经三五成群坐在书桌、长椅啦、窗台等处。他刚好走近,五六个同学围成一群,他们全部都转过头来看,他才意识到大家都在谈他。他来不及说什么,其中一个同学,就指着他说:“诶,这个人想要当福尔摩斯,可惜他,长得有点太矮了。”有几个同学笑了出来,笑声里面没有什么恶意,但他却记得了。   那这两件事情,就表示大家都知道他立志想要当福尔摩斯,想要当侦探。不过,小说里面另外告诉我们:他想要当侦探,可是他刻意隐瞒,不让别人感觉到他想要当侦探。所以,这两件事情它为什么会让人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很意外,为什么同学都知道他想要当侦探。显然他藏的不是很好。所以开头让我们用这种方式认识他,但接下来我们也会好奇,好奇是说,那为什么他会想要当侦探呢?   这本来是好像是一个很轻松的一个“narrator”,他到了在英国念寄宿学校的时候,他就想要当侦探。可是慢慢,一点一点的展开,一点一点的展开,例如说,他又把我们带到了他的一段人生当中,关键重要的场景。那个关键重要的场景是在海上,他要从不知道哪一个遥远的地方要返回英国,所以,有着起航时同行的旅客。他遇到了当时跟他一起回到英国这趟旅程的这个大人,这个大人当年护送他,表示他还年纪还很小的时候,护送他回到英国。然后呢,在这个往事的回忆当中,接下来又有了冲突。这个冲突是,这位当年的上校护送他,一直记得,他在船上心情非常的不好,是一个哭哭啼啼的小孩。所以这个时候,上校很惊讶,他长成了这样的一个成年人,这样的一个青年人了。可是他自己记得的,他没有觉得在船上他这么小,或者是,他要表现出是一个哭个不停的小鬼。   好,这两个中间的差异,又推展开来,又让我们了解了,他为什么想要当侦探,一个非常特别的事情——什么叫“When We Were Orphans”。当年他从哪里回到英国?他从上海回到英国。他原来在上海长大,他的爸爸跟他的妈妈是在上海英国的叫华洋公司里面担任职员,而这个华洋公司是一个很特别的公司,而且这个华洋公司跟他爸爸跟他妈妈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这要到小说的后面才更进一步地展开。   这里面我们开始察觉到不对劲的地方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为什么会孤伶伶的跟着这个上校,由这个上校护卫底下回到英国,然后进了寄宿学校呢?再进一步我们就发现,因为先是他的爸爸,接下来是他的妈妈,这两个人,对他来讲最亲近的人,先后都在上海失踪了。所以,他突然之间变成了orphans ,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在没有爸爸跟妈妈的情况底下,他们就只好决定把他送回到英国来,去投靠他的姑妈。甚至连要从上海回到英国,都是这么样一个危险的旅程,因此才把他交托、交付给这个上校,把他带回英国来。所以更进一步,他为什么想要当侦探,这背后就变成了personal(私人)的关系、personal的原因,因为他想回去找到他的爸爸跟找到他的妈妈。用这种方式建立起这样的一个叙述者“我”的基本的身份。   然后呢,在叙事的进行的过程当中,石黑一雄,也做了特别的规划。这一本小说一共有七章,在这个七章,每一章设定了不一样的时间点跟不一样的地方。快速地看一下这七章的时间跟地点,我们大概就可以猜得到小说用什么方式推展。   第一部刚开始的时候,1930年7月24号,在伦敦。接下来1931年5月15号,伦敦。1937年,4月12号,伦敦。再下来,1937年9月20号,那就是上海华茂饭店。这个后来在英国成功地成为侦探的“I narrator”,他要回到上海,去寻找他的父母。这就是《我辈孤雏》在小说的类型小说上,侦探小说所给予我们那种,特别或者是简单的吸引力,像是一个回去寻父寻母的侦探故事。当然,这个小说要写的不止如此。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