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6 杨照谈史景迁“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四)

06 杨照谈史景迁“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四)

2020/3/8
logo of podcast 杨照书话

杨照书话

Shownotes Transcript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书,是史景迁的《大汗之国》,他搜罗了长达七百年来,西方人对于中国的种种的记录跟想象,尤其特别专注在那些不是中国事实的西方想象。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本收集在他的书里面,那是博尔赫斯的《歧路花园》(内地版译名为:《曲径分岔的花园》)。   藉由那样的一个瑰丽的想象,尤其是动用了博尔赫斯自己最喜欢的迷宫的主题。他用这种方式呈现中国,或者是把这样的一个主题摆放在遥远的中国,让人家觉得,永远的异国、永远无法被西方人跟欧洲人所掌握的那个遥远国度里面。他说:迷宫在中国,中国的花园跟欧洲的花园非常的不一样,因为欧洲的设计师,并没有本事把建筑工法跟美学合二为一。中国的花园无一不蕴藏着经纬的寓意,深藏于平凡无奇的设计当中。当你漫步在中国的花园当中,并不像是接受某种明智的教诲,但出于树丛、小溪和岩洞的景物的配置,却能够感受到崇高的真理,或者是微妙的戒律,隐隐散发的正念人心的力量。   所以他就描述了他在广西看过经历过的中国的花园。在那里,花草树木配置的方式显然都是要营造愉悦人性的印象,然而随着游园的人越走越深,你会不知不觉感受到整座花园所呈现的荒凉氛围。景色开始暗淡,小径变得越来越冗杂繁复,似乎在走下坡,形状骇人的石头就像挂在你的头顶。然后有幽暗的洞穴,有突如其来的断崖,有非常阴森的断垣残壁。接下来更恐怖的,会出现一堆一堆没有下葬的枯骨,还有暗伏的流水会散发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声响。 这一道渐渐取代了一开始看起来动人的景物。但是你不想再继续走下去,或者害怕了这个环境你想要掉头回去,但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是一种迷宫,这座迷宫太过于错综复杂,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找得到出路。   《歧路花园》对于博尔赫斯来说,他就是要用这种方法来显现“时间”,以及把它当做是一个时间的隐喻。因为歧路花园在他的设计者的构想里面,它代表的是宇宙具体而微的缩影。然后呢,他相信,由一系列的时间同时发展,这个系列无穷无尽,不同的时间或者分歧发散,或者汇聚而一,或者平行供给,交织成为一面不断滋长蔓延、又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络。这面网络上面的时间,有的时候互相接近,有的时候分叉而行,有的时候戛然而止,有的呢,则是千百年来丝毫未有察觉还有其他时间的存在,囊跨了所有时间的可能性。绝大部分的这些时间里面,没有我们的存在。在某些的时间里,你存在,却没有我,另外一些时间,我存在,却没有你。在另外一些时间里,我跟你同时存在。   所以那个迷宫,你走进去了之后,这就是时间,这就是宇宙。你会走到哪里?你会在那里遇到什么样的人?你遇到了这个人之后,你还有可能在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地方遇见他吗?一切都是如此的不确定。   所以藉由《歧路花园》,其实波赫士要写的是,时间所给予我们的那种玄惑,迷惑的感受。不过他特地把“歧路花园”,把它,把这个迷宫放到中国去,因为中国那样的遥远,好像只有在中国,也必然要在中国,那些我们在一般理性跟现实底下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放到了中国,让大家在中国发生就有了特殊的说服力,或者是有了特殊吸引人的魅力。   另外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也写过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那是Calvino,卡尔维诺。他1979年,这是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经典作品,那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1972年的时候,他把《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这个写法,事实上先放在马可波罗跟忽必烈汗的关系的这个背景底下,写成了他的《看不见的城市》。   这个《看不见的城市》关系到忽必烈汗,他追索出现在他梦境当中的城市。忽必烈汗认为马可波罗所说的城市根本不存在,认为这些故事只不过是安慰人心的寓言。但是在其他的时候、在别的时候,忽必烈汗他心里面高兴的时候,就让他觉得自己的帝国就像是水晶制品,其中分子结晶的排列尽善尽美。因此,忽必烈开始构想一种特殊的城市,这是可以演绎出所有存在城市可能性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叫做“arche-city”,那个“原型城市”。   这种城市,它包含的相当于基准规范的一切的实物。这个时候,马可波罗以他自己设想的另外一种原型城市来回应,那是一座由各种不同的例外、被排除在外的事物,各种不同的不协调和矛盾所组成的城市。这个故事继续进行,脑海当中,忽必烈跟马可波罗的想象也就越来越深刻。忽必烈的帝国虽然日益丰饶强盛,但也越来越被自己的重量给快要压垮了,这是一个臃肿、紧绷、笨重,而且迟缓的帝国。于是为了卸下他这个帝国这样庞大臃肿的压力,在大汗的城市之梦里面,陆续就映现出,有那种像是风筝可以飞在天空的城市,那是有着像蕾丝一般布满了洞眼,它是一个一个洞的那样的一种城市,还有像是蚊帐一般透明的城市,还有像叶脉一般延伸出去的网络式的城市。   当所有的这些探索的途径,看似已经被穷尽了。马可波罗就宣称,他描述过,他已经描述了造访过的所有的城市。这个时候,忽必烈汗对马可波罗提出了一项质疑,说:“还有一座城市你从来没有提过。”马可波罗低下头。大汗,就忽必烈汗就跟他说:“威尼斯,你为什么没有提过威尼斯?”马可波罗笑了,他说:“我一直以来向你秉奏的,你以为是其他的城市吗?”忽必烈汗问他说:“但我从来没有听你讲过威尼斯。”马可波罗就说:“每当我描述一座城市的时候,其实那都是威尼斯的影子。”威尼斯,跟马可波罗所描述所形容的所有的城市,于是就叠合在一起。   所以这些城市到底存在过吗?接下来,这些城市跟威尼斯真的有关系吗?所有这一切什么是真的,什么只产生于人的想象跟偶然当中?   最后卡尔维诺把他们两个人对话推到这个极致,意味着就连他们两个人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番的谈话,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真的坐在这个特定的花园里,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面谈天说地,这件事发生过吗?还是忽必烈这个时候在遥远的沙场征战,而马可波罗在他自己遥远的威尼斯的市集里面,正在买一袋一袋的胡椒,为了这一袋一袋的胡椒在讨价还价呢?   所以接下来有了一连串的说不定,一连串的不确定。忽必烈设想,说不定我们这段谈话是发生在两个乞丐当中,一个乞丐叫做忽必烈,一个乞丐叫做马可波罗。他们一边在垃圾堆里面翻翻拣拣,堆积生锈的破烂破布废纸,一方面喝几口烈酒而有了几分的醉意。所以他们举目所及,垃圾变成了东方的宝藏,变成了东方的城市,在他们身边闪闪发光。马可波罗回答说:“也许这个世界,本来就只剩下一片充满了垃圾堆的荒原,还有伟大可汗宫殿里面的空中花园。”区隔这两者之间的是我们的眼帘,但是我们不好分辨何者在内何者在外。意味着你眼睛闭上了,你看到的是想象的世界,你眼睛张开了,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但是到底大汗的这座宫殿和花园是真的,是在眼帘以外?还是在想象的,在眼帘以内?那垃圾堆又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最后这一切我们都没有办法真正能够断定。   这两个人,一个统治者跟一个旅人,比肩翻看着大汗所发现的地图集。在地图集里面,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城市,包括已经消失了的城市,包括了还没有诞生的城市,甚至从来没有记载在文字里面的被应许过的城市,他们也在思维当中造访了,他们还观览了在梦魇当中,纠缠他们的种种不同的城市。在一刻心有灵犀的静默当中,两个人暂时立足在相同的现实上。   卡尔维诺就特别安排忽必烈汗,让他转向马可波罗,问他说:“你回到西方之后,你会不会把我告诉你的那些故事,跟你的威尼斯的同胞说呢?”马可波罗没有正式的回复,他告诉忽必烈汗,说:“听故事的人只听进去自己想听的话。你想听什么,你才会听到什么样的故事,我不知道我的威尼斯故乡的人他们要听什么,我就不会知道,我能讲什么样的故事。主导故事的,不是说故事的声音,而是听故事的耳朵。”   这一段其实也非常适合拿来作为《大汗之国》这本书的总结,意味着这些西方人他们笔下所描述的中国,关键的重点不在中国本身,而在他们的读者想要认识什么样的中国、想要想象什么样的中国,或者想要藉由中国如何来摆脱他们原来的各种不同的框架跟拘束,因而能够得到一种想象上的自由。   这是《大汗之国》,藉由史景迁那么会说故事的妙笔,帮我们集合了48位西方作者48种对于中国的描述非常精彩,非常难得特殊的一本书。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