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史景迁这一位耶鲁大学退休教授、荣誉教授,也是大家在中国史的研究领域里面非常熟悉的一位史学家。他在1996年耶鲁大学的德瓦纳(DeVane)讲座做了一系列的演讲,然后到了1997年,他把这部分的演讲的内容整理成为书出版。 这本书书名叫做《大汗之国》,先要稍微介绍一下史景迁。史景迁Jonathan Spence,他的中文名字是他自己取的,而且有特别的深意,还把他自己的姓,当然就是Spence,翻译成为“史”,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名字取叫做“景迁”,就是景仰司马迁的意思,他对于司马迁,对于中国的史学有非常深厚的浸淫。原来是一个英国人,在英国开始了他对于中国史的教育跟追求,后来大部分的时间他是在美国度过的。他长期是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非常重要的红牌教授;另外一部分,他做到的更惊人的一个成就,是把关于中国史的各种不同的论述变成了畅销书。 史景迁之所以能够做到对于中国史研究的这种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对于如何说故事,有他自己特别的长处;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当中去展现什么样的故事,他不会只是展现帝王将相,我们一般所熟悉的故事,他会选择各式各样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对于“中国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关于中国的许许多多复杂的议题,来做故事性的陈述跟分析。 这本书叫做《大汗之国》,里面所收录的是非常特别的一些内容。内容主要是他选择了48位作家跟他们的作品。这48位人物,他们都在他们的作品当中提到了中国,当然我们知道这48个人基本上都是西方人,而这个跟之前史景迁曾经有过的一本书稍微有点关联,他写过一本书叫做To Change China(《改变中国》)。《改变中国》这里面,这个书里面它整理的是到中国去的西方人,他们用什么样方式在中国的关键的时刻改变了中国,换句话说,这些人他们是真的有中国经验的人。 可是这一次他讲的《大汗之国》记录的,不见得这些人都去过中国。换句话说,他们不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来记录、来描述中国的,他们是因为各式各样奇怪的、不同的理由而对中国发生了兴趣。所以,有的是从知识上面去收集收录;有的甚至是出自于想象。西方对于中国的描述,他给了他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一个总纳的说法,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视作为“sighting”(观测),sighting源自于海洋航海,这个航海呢是用尽量远观的情况底下,看看能不能发现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地方,而且通常是远方。什么叫做“a sighting”?a sighting就是看到了一艘船或者是看到了一个岛的影子,那是一望、一眼都是来自于非常非常遥远的距离的观测。 所以这些作品就像是,来自于不一样的异文化的远方距离之外的、对于中国的观测,把它视作为一个一个的sighting。这些sighting有的是外交官的报告或者是诗作、有的甚至是舞台剧本或者是家书、还有一些是哲学性的短文跟小说。特别举这几种类型,也就是这不是我们一般习惯去探讨中国或记录中国的文类。然后,来自于48个不同作家的sighting,涵盖的时间非常广,始志于1253年,最后一个记录则是来自于1985年。 他把这48个sighting分成了几个不同的categories。 首先,开始的时候,就是从马可·波罗开始,马可·波罗的著作关于中国的记录传入到了欧洲,再加上刚好遇到了15世纪西方印刷术的发展,所以让欧洲的读者在1480年代,他们已经可以看到马可·波罗早期手稿的印刷的版本,包括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马可·波罗的读者,就是Cristoforo Colombo,那就是哥伦布。哥伦布就读了这本书,而且激发了他对于航海去到中国的各种不同的刺激跟想象。 史景迁把这个时期我们看到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记录,把它称之为叫做“天主教世纪”。在这段时期当中所写的,有一些是报告,有一些是论辩的文章,还有他还选了小说。这些不同的形式让中国得以以全新层次的、具体的形象,进入到西方人的眼界当中,而这些强烈的情感的趋向也引发欧洲对于中国的一系列热烈的辩论,去争执中国人的本质,还有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眼光,更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运用这些新的资料。 但是随着17世纪接近尾声之后,这个“天主教世纪”结束了,意味着天主教国家的海外增幅还有拓展的计划受到了挑战,那就是来自于新教国家的挑战,主要是荷兰跟英国。于是,荷兰跟英国人到了东方,而且他们开始接触了中国,产生了下一波记录中国的这些人。这些人他不是传教士跟“天主教世纪”的,他们去到东方的动机跟他们的想法很不一样,他们是有着国家任务的,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现实主义的外交工作者,所以他们到了中国,最明显的,就是跟中国在外交上面产生了冲突。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马戛尔尼爵士,他到了乾隆皇帝的面前拒绝进行跪拜礼,因此而产生了两者之间的非常不愉快的紧张。然后他们当然因此留下了对于中国不太一样的sighting,不太一样的记录。 在这些现实主义的外交使节之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波,主要发生在法国,那就是法国社会、法国读者,他们,尤其是一些大思想家,他们用中国来建构自己在哲学思想上面其中的一些重要的观点。最重要的叫做伏尔泰,伏尔泰他把中国刻画成为一个“哲人王”所统治的一个国度,因此用中国来对比对照西方,在政治上面、尤其是在文化跟政治结合上面,长期的失败。所以中国这个时候被抬高成为一个模范,成为一个偶像。而包括孟德斯鸠、莱布尼茨、赫尔德这些人在内,他们都把他自己所想象的美好、理想的元素跟成分,堆到中国的身上,而产生了一种非常瑰丽的、中国风的、特殊的想象。 在启蒙主义之后,接下来这本书非常重要,而且独特的贡献,那就是史景迁搜集了从简·奥斯汀(Jane Austen)这位了不起的英国小说家开始,有了叫做“女性的记录者”,简·奥斯汀的小说Mansfield Park(《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里面就引用了马戛尔尼的日记的片段,并且以弗朗西斯-威廉·奥斯汀(Sir Francis William Austen),也就是简·奥斯汀她哥哥曾经被派驻到广东的亲身的经历,而在小说里面写了部分跟中国有关系的内容。史景迁也就特别提醒我们: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女性的“sighter”,或者是女性的观测者,这些女性的观测者里面有很多是美国人,因此他们笔下对于中国风貌的描述,也就有了性别和国籍的双重新观点。 然后再下来,同样发生在美国,还有另外一种中国的影像、中国的形象出现了。那是19世纪的中叶,中国的劳工远渡重洋移民到美国。配合这个时候美国的铁路的新建,需要大批的移动劳动力,所以华工这个时候变成了重要的力量。但是对那一代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们所不熟悉、觉得陌生、那么样奇怪的中国人进入到他们自己的国度里面。因而,用什么样方式去描述跟记录这些中国人所带给他们的感受?我们就看到了,包括马克·吐温(Mark Twain)或者是弗朗西斯·布勒特·哈特(Francis Brett Harte),他们有他们关于这些新移民,完全离开了既有的中国文化脉络底下,他们的一些记录跟一些想法。这些作家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创造出美国后来扩展到西方,特有的一种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对于中国当然是充满了敌意的,最有名的那就是“傅满洲”这个角色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点。 再下来另外一个category,另外一个分类,则是从1895年到1915年当中,法国人从两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经验跟集体观测当中,精炼出另外一套观点,在史景迁的书里面,它把它称之为叫做“新异国风情”。什么是“新异国风情”?它的特色是什么呢?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