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书是《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这两位兄弟,他们都是重要的学者。在他们的人生当中,曾经有过这么一段两个人长期分离,但是呢却透过书信,一直不断地有紧密互动的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情境、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环境,所以留下了这一批非常难得的书信。这个书信呢,时间是从1947年到1965年的年初,这个时候呢,夏志清先生跟他的哥哥夏济安,两个人不断地书信来往。 他们两个人真的非常非常的亲密。我们从书信里面可以清楚的看出来,他们什么都说:说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议时政,真的叫做推心置腹。我们其实从书信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字里行间洋溢出来那样一种,今天可能大家不太容易想象,但还是可以感受并且大为感动的那种兄弟之间的情谊。他们两个人不止是兄弟,而且你清清楚楚,彼此互相为对方最深刻而且最信任的朋友。 更进一步的是,因为两个人都是学者,所以在他们自己的学问的追求跟研究上面,有了很多的讨论。另外,这两位学者,他们共同的特性都是:一方面,对于当时的时代有着敏锐的观察;另外一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因此,在他们的生活里面,也就有了一般人的生活里没有那么多的话题。包括了他们谈电影,他们谈看到的书,他们谈当时在激烈的变化当中——可以想象,从1947年之后,例如说1949年,两岸之间的这个巨大的变化;到后来美国跟中国之间的关系,包括了1950年爆发了韩战(即朝鲜战争),一路到越战,一路到两岸关系当中的各种激烈巨大的变化。当然,也都进入到他们的人生当中,变成兄弟两个人彼此互相通信以及交心的关键的背景。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那个时代,其实要用这种方式紧密地通信并不是那么样的容易,毕竟那是没有网络的时代。那个时代,每一封信都必须要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慢慢地写下来。还不止如此,很长的时间,他们要通信,必须要用航空信纸。现在可能很多人也都不太了解什么叫做航空信纸了,航空信纸就是非常非常薄的纸,为的是在寄信的时候那会很轻、相对比较轻,可以减少邮费。 航空信纸很薄很轻,因此相对的,信纸的成本也比较高,买起这种信纸来,你就会有点心疼。所以,也很自然的,在写这种航空信件的时候,一般大家的平常的习惯,是只写寥寥几句,把重要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关键生活上面、关键的事情交代清楚就好。但是,他们两个人有这么多的话题想要说,以至于他们必须用蝇头小字,尽可能在一张纸里面多塞一点点东西。所以,当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信件,所保留出来的原件,让我们真的会觉得那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的感动。 这样的书信留下来,竟然在这十几年的时间当中,留下来了几百封,将近有600封,这已经非常的难能可贵了;另外可贵的地方是,这600封书信竟然也都保留下来。所以今天我们才可以在夏志清先生的夫人王洞女士的这个主编,以及找了中国大陆的一位非常热心的学者——季进,组了一个编著团队,把这一批书信原原本本地出版。 到目前为止,《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还没有出完。跟大家介绍,我们所看到的,是最新出版的第三卷。这第三卷它包含的内容是从1955年到1959年,这两兄弟他们两个人,彼此互相通信的110封信。这110封信,王洞女士呢就给了我们一个背景的介绍跟背景的说明。这里面这四年当中,关键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夏济安本来一直希望在美国,能够找到他未来事业的一个变化跟发展。他试图要写英文小说,他也想要进到美国的重要的学府里面去教书;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那么样的顺利。所以最后,夏济安毕竟还是回到了台湾,到台大外文系教书。 他一进到了台大外文系,那个环境,那个背景,包括他的学识、包括他的为人、包括他的个性,立刻就对于台大外文系产生了冲击,而不止是受到了学生的爱戴。接下来,他得到了上上下下、许许多多丰富的资源,因而他得以创办了,我们在讲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杂志这个系谱上面,最关键其中的一本杂志,那就是《文学杂志》。那因为有《文学杂志》的存在,所以使得夏济安得以鼓励当时进入到台大外文系跟他念书的这些学生,让他们开始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的写作。 这中间就包括了后来大有名气,自己自行在大二的时候,就组织创办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台湾文学杂志,叫《现代文学》的白先勇。以及白先勇他们这一班,这些后来都在台湾的文学史上面,留下重要名字的人,例如说王文兴、例如说陈若曦、例如说李欧梵,或者是欧阳子等等这几位。他们都是因为受到了夏济安在台大外文系,以及创办了《文学杂志》的影响。 这一段历史、这一段过程,一部分也就记录在我们今天跟大家介绍的《书信集》的第三卷当中。这个时候,夏济安到了台大外文系,他有了不一样的身份,他俨然变成了一个文坛的领袖。而且他有着那样的一种品味跟他的敏锐的眼光,而又看到了当时台湾文坛正在发生的一些青年的写作者。例如说在书信里面,他也提到了余光中,说余光中当时已经变成了头号的、首要的诗人;然后他也对于余光中,他的诗,以及余光中的翻译有了一些他的评断。 再有意思的地方是,这是夏济安在台大外文系,经过了他的生涯的这个转折,所产生的“公共”这个领域上面的变化。但是夏济安他还有另外一面,在更早的时候,在《夏济安日记》——那是他在1947年左右,在上海以及其他地方他教书所留下来的记录。 《夏济安日记》更早在1970年代,也曾经由夏志清他的弟弟把它整理出版了。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轰动。《夏济安日记》之所以造成轰动,那就是因为,夏济安那个时候,在台湾的文学史上面,已经明确地确立了他的地位。所以大家都认为,夏济安是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了不起的老师、了不起的文学的领航者。但是在《夏济安日记》当中,当年夏济安大概30岁上下,我们却看到了一个非常不一样、很感人的一个夏济安。那是一个一方面感情如此的充沛,却在追求跟实现感情上面,如此的敏感、如此的胆怯、如此的瞻前顾后的一个年轻的男子。 他最重要的,在日记里面记录的,就是爱上了班上的一个女学生。所以接下来就基本上都是在他自己心里面的“自寻苦恼”。实际上,日记里面提醒我们看到,他对这个女学生实际的行动少之又少;看到这个女学生就怦然心动,接下来心里面就一大堆的联想、一大堆的想象。 他在感情上面,一方面容易动情,而且一旦动情都动情动得非常非常的深。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于自己追求女性的这个自信,他大概在所有的男人当中,他排在非常非常的后面。所以我们在这批书信里面,另外又看到了类似的,在《夏济安日记》当中,所呈现的这个情节跟这样的主题。那就是在外文系教书,教到了一定的程度,夏济安就对弟弟说,他立了一个志愿,这个志愿很重要,因为这个时候他有他的身份,他有他的地位,为了避免遭人误意,他不能够再追女孩子了。虽然这个时候,他年纪其实仍然不是很大,而且他对于周遭的女性有过很多很多的想象。可是,为了要保有自己作为一个外文系大教授、大老师的这种地位跟身份,其实有一部分从书信里看得出来,为了自我保护,不愿意再冒险去碰触爱情当中可能的失败。所以他就决定,他不再追求任何的女子。 这件事情,做弟弟的夏志清——这个时候呢夏志清已经成家,刚刚成家。夏志清在爱情上面、在婚姻上面,都比哥哥要来得有经验得多,也来得顺利得多。所以,倒过来,弟弟一直不断地刺激提醒哥哥说,“你要多去跟女生接触,你不要老是把自己关着。你不可以因为觉得自己是一个大教授,你就不接触女生,你就停止了你的爱情”。所以这方面,两个人就有了他们不同的态度反映在这批书信里。所以这一批书信,仍然保留了许许多多夏济安对于感情上面的内敛、非常深沉的一些犹豫,还有敏锐的自省。 不过另外一方面,可能也就是因为,夏济安这段时间没有明确的对象,所以兄弟两个人通信也多了很多外在的,包括家庭琐事、朋友来往、读书心得、评论电影、还有讨论台湾文坛,夏济安所看到的,希望夏志清能够知道的。这是一批非常有趣的书信,读这个书信,我们看到这两个兄弟,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生活,还有更重要的是,他们留下来,特别属于那个时代的思想。 休息一会我们回来继续聊。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