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的大家夏目漱石,他在人生当中所写的最后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他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明暗》这一本,正因为是他的绝笔遗作,到他去世的时候并没有完成,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中也就没有中文翻译本。不过有特别的理由,我们应该要认识一下、了解一下,到了夏目漱石他人生结束的时候,他究竟写了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作品;另外,这部小说作品,虽然并没有完成,但是到他去世之前所留下来的,超过二十万字的这个稿子,仍然有非常值得我们阅读,跟值得我们体会的部分。 《明暗》是夏目漱石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在1916年5月26号,从1916年,也就是大正五年的5月26号,一直到12月14号,在《东京朝日新闻》和《大阪朝日新闻》,在这两家报纸上面同时连载。但是到了1916年的11月21号,他写完了《明暗》,因为是每一天每一天按时连载,所以呢,他写了《明暗》连载的第188回188天,为了提醒他自己呢,他在另外一张稿子的右下角,写下了“189”三个小小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那是他明天要继续写的《明暗》第189回。 11月21号这天晚上,夏目漱石身体不舒服了,但是呢,他还是跟他的妻子镜子一起,到筑地非常有名的这个料理亭叫精养轩,一直到今天都还在,去参加他在东京帝大的后辈,叫做城野隆的婚礼。然后相当、从一个角度来看,非常非常微小的,但是不幸的事情,那就是婚宴上面,他发现了他最喜欢吃的花生。但是呢,他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在他晚年,就是一直有胃溃疡的问题。然后,他因为吃了花生,到了第二天早上他一起床呢,就觉得肚子不舒服。但是他仍然继续写,写到中午,他强忍着头痛跟胃疼,趴在桌子上。 后来呢,再也写不出来了。所以家人就把这个床铺呢,铺在他的书桌旁边,劝他暂时休息。这个时候,夏目漱石也就很故作豁达地说:死也没什么了不起,我正在忍痛地构思,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辞世的诗呢。 午饭也没有吃,他就钻进到棉被里躺下来。不过,当天下午他就开始呕吐,也就没有办法进食,那个胃溃疡恶化的征兆非常非常明显。当时对胃溃疡的治疗的方式,跟今天当然很不一样,还有太多没有突破的地方。所以,一般当时只要碰到这种严重胃溃疡,就只能够不吃东西,要让胃肠可以自我疗愈,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呢。漱石从这天开始,他连续饿了三天,当然体力更差,形容憔悴。 到了11月28号的晚上,他就陷入了昏迷,三个来负责来帮忙他、治疗他的胃溃疡的医生都束手无策。一直拖,拖了十天。到了12月8号下午五点左右,他就一直不断地叫着,“给我水,帮我浇水”,然后呢,最后说了一句话,说“我现在还不能死”。 在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就失去了意识。到了下午六点四十五分,这一代文豪夏目漱石,就在亲人旧友跟学生的环绕之下,他离开人世。他死的时候呢,是49岁,他留下了最后的这句话叫做“我现在还不能死”。 当然,我们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脑袋里面一定会想着,他不到五十岁,当他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一定非常的不甘心。他可以有各种不同不甘心的理由,不过其中一个理由,应该还是在于,他的小说没有写完。当时正在写的《明暗》,连载到188回,这188回,在葬礼结束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2月14号见报了,这就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回的存稿。这最后一回的存稿登完了之后,《明暗》当然也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 而很有意思的,是他在最后这一回,刚刚好,他就写到了故事里面的这个主角,津田,他在一个特别安排的情况底下,去见了他之前的情人清子,然后清子看着他露出了一个微笑。在看到清子的微笑之后,这整部书,夏目漱石写完的部分是一个谜,因为他就说:“津田一面走向自己的房间,一面试图弄懂那微笑的含义。”当然,因为写完这句话之后,他就去世了,我们再也不可能知道,那个微笑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但并不表示《明暗》这部小说,我们就因此没有办法知道夏目漱石想要做什么,因为有很多其他的资料可以告诉我们。包括他的“明暗”这个两个字的书名,书名“明”指的是明亮的地方,也就是现实的世界,或者是表面的行为;如果用夏目漱石他自己最喜欢的分别的话,那就是叫做“人情”,还是叫“人情义理的世界”。换句话说,“明”是表现在外面,表现在外面的时候,我们一般就是照着这个社会的规约,教我们应该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说什么样话,那是“明”。那至于“暗”呢,“暗”是在心里面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讲,《明暗》最重要就是要处理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管怎么样,你看到别人讲了什么话,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你不可能理所当然,从“明”这部分你就能够探知爱,而明跟暗,这样的双重的领域是随时都必然存在的。 因此这个小说就是要揭露、就是要探索这种明暗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以及或许在我们今天读这个小说的时候,仍然可以对我们有所帮助——在教我们、在帮助我们如何透过揣测别人的行为去探知,或者是趋近别人内在的想法。当然也可以换反面来说,那就是在提醒我们、在告诫我们,永远不要把“明”的当作跟“暗”的就是直接的联结,不要把别人表现在外面的行为、说法就当作是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小说里面给了我们好多好多的例证,让我们知道,在即使是亲人之间,我们以为应该要非常非常亲密的这种关系当中——关系包括了兄妹、包括了夫妻、包括了父子、包括了情人——光是这种最紧密的关系,你都不能够因为,这是你熟悉、天天跟你一起生活的人,所以你就觉得他讲了什么样的话、他做了什么事情,就代表他在想什么,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而且夏目漱石在小说里面,他把这种复杂的行为跟心理之间的联结,又放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跟社会环境当中,那就更复杂了。 因为那是大正初年,当他去世的时候是大正五年,这是大正初年的时代背景。而夏目漱石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完整经历了明治时代日本社会跟日本历史大变化的一个人。所以这个时候进入到大正年间,我们可以看到他写的小说,可以把它当作是他对于明治时期亲身经历的一份检讨跟评价。 明治时期最重要的当然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彻底改变了日本,有它非常高度的成就,把日本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是一个世代,30年时间,就从一个封闭锁国的传统社会,彻底地改造成为一个可以跟欧洲的强权平起平坐的现代的国家。不过,自从日俄战争,也就是明治维新的最高潮的光辉,日俄战争打赢了俄罗斯这个老牌的欧洲国家之后,明治末年,就开始那个被藏在光灿成就背后的这种暗影,也就变成日本再无法忽视的一种挑衅跟困扰了。 所以《明暗》这个小说,在这个意义上面,它又是检讨:到底夏目漱石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明治维新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所以另外了解和读这部小说,我们也要看一下夏目漱石跟明治时期,这个时代之间的关系。 夏目漱石出生在1867年,当然已经提到了,在1916年他去世了。他出生那一年刚刚好,就是孝明天皇去世,然后明治天皇继位。到逝世的那一年,是明治天皇死掉之后的五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从他成长到他活跃的这时间,都落在明治时代,所以夏目漱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明治作家。 夏目漱石,他成长在这个日本用超快步调变化的明治维新的潮流。从小时候到十五岁,那仍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社会,所以他受的教育仍然以汉文作为基础。但是十五岁之后,他就不得不接触到,或者是被笼罩在排山倒海而来的西方文学跟西方文化的影响底下。以至于到后来他离开日本到英国留学,再从英国回来。这段过程、这段经验,对于他后来变成了小说家,以及他写什么样的小说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我们休息一会儿,回来再继续聊。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