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节目当中为大家介绍的是松本清张,以及他的1961年经典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品,《砂之器》。 不得不讲松本清张,他在日本战后的文化史,跟社会史上重要的地位。因为他的小说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性。他的小说当中犯罪的动机,和犯罪的事实是同样重要的,而且有的时候,犯罪的动机比犯罪的事实更加的重要。这是他在推理小说的写作上面,重大的突破。 在他的小说里面,推理要推、要查的,不是传统推理小说或侦探小说的目的:把这个谁干的这件事情,找出来让凶手绳之以法。凶手是谁?用什么手法杀了被害者?用什么样方式逃避追查? 这是过去侦探小说、推理小说所认定,应该要书写、应该要呈现的内容。可是松本清张他花了更大的力气,更多的篇幅在小说里面,是要去推理、推论出凶手的动机。 松本清张的小说基本上,总是要一度要推到,理解清楚了犯罪动机才算结案。另外在小说的写法上面,他非常杰出的一点是:通常他的小说,是必须要办案者,在能够完完整整的呈现跟追索,这个可能的嫌犯凶手他的动机,这件事情才能够被破案。所以如果你不了解动机,你就永远找不到这个案子的破案的关键。所以在松本清张的手上,就发展出一种特别的写法,后来在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予以全面继承,那就是破案的关键,藏在凶手的动机里。 小说的重大突破,并不是在现实上面出现了什么样的证物,或者找到了什么样的证人,或者是凶嫌不小心透露了什么样的证词。他的小说最关键的是心理、是动机。所以有一部分,它是社会派小说,可是这社会派小说后面,他还牵扯到心理小说,他非常擅长于去摸索这些犯案者、凶手他们可能的心理的历程。心理层面的突破,侦探要想懂了凶手可能犯案的动机,才有你应该能够到哪里去寻找证物、或到哪里去找证人的头绪,不了解动机,这些都找不到。 在侦探推理小说里面,所写的杀人的行为,和读者没有切身的关系,毕竟99.9%的人没有杀人的经验,也一辈子不会有杀了人然后刻意去制造不在场证明,去脱罪的这种做法。 但是小说揭露的东西却和当时的日本读者如此的亲近,这些读者因为他们跟松本清张小说里的凶手,犯案的人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透过松本清张的小说,他们如实看到了这些人他们的黑暗、看到他们的痛苦、看到他们的挣扎、他们在时代里面浮沉的无奈、还有他们之所以要去杀人,里面有一种是为了要保护,自己在战后这种混乱当中,意外偶然所得到的这种安稳跟闲适,于是读者不得不有更复杂、更深刻的思考。 还有这些读者和小说中的角色,他们一起经历了那样的时代,黑暗、痛苦、挣扎、无奈,读着读着也就不可能用一种无情、冷漠的态度,来面对犯罪,来面对凶嫌跟凶手的行为。意思是说,谁也不要假装那就只是凶手跟被害人的故事,那是读者,我们大家,共同活过、共同活着的那个时代。那也就反映出来,这个时代在那种状况底下,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所以松本清张就用他的小说,排山倒海——因为一本一本,一直不断地写出来,而且每一本,他有他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多样性,所以松本清张的读者,真的可以,也真的会一本一本不断地追读他所写的作品。然后每一本都给他们新的刺激,都给了他们新的感动。所以真的就是在量上面,又是排山倒海,所以逼迫日本人,不能够转过头去逃避。 30年的时间当中,他出版了800本书,再加上受到他的影响,投入了社会推理创作行列的其他作家。例如说另外一个跟他同代,在社会派推理上面成就一样很高的,就像是森村诚一。他们这些人的杰出的作品,所加起来的那个量更惊人的。因为有推理形式作为强烈的诱因,所以日本人,日本读者集体逆转了原本的逃避的心态,不得不在阅读跟讨论当中,重整自己的正义观念。去讨论、去理解、去决定自己的罪与罚的标准。 而且很快的,松本清张就不只是透过小说、书籍来影响日本社会。 他的小说又被改编成为电视、改编成为电影。 像我们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叫做《砂之器》。《砂之器》也曾经改编成为电影,那部电影在日本的电影史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所以或许有些朋友是透过电影而知道《砂之器》,或许你没有读过这个小说,所以可以顺便跟大家说一下。 电影《砂之器》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视的作品,但是跟小说《砂之器》却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最大的不同是作品当中关键的音乐。 在小说里面的音乐,松本清张刻意写的是,当时在战后,在那样的一个混乱状态底下,打破传统、突破传统,刻意弃绝了传统,所产生的一种,称之为叫做具体音乐,那是一种现代音乐、电子音乐的前身。那样的一种现代音乐在《砂之器》的小说里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如果要把它改编成为电视、电影,这个现代音乐就会造成观众的巨大的困扰,因为那种音乐听起来一点都不舒服。所以在电影里面,他是把它改编成为,大型的交响乐交响曲。因此,电影很感人的一幕,是我们所看到的小说的主角之一,这个作曲家,同时他身兼指挥家,他指挥他自己作品在演出的同时,平行剪接了他过去一生当中的许多的剪影跟过程,那样的影像上面的力量。那样一种影像上的力量,给许许多多电影的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电影一方面当然扩大了松本清张的影响力,也抬高了松本清张的地位。不过我还是要提醒大家,看过电影不等于读过小说。 如果要对于小说当中,他所书写的日本50年代末期那样的一个社会的,非常尖锐的一些观察的话,我们还是得回到松本清张他的原著上。 松本清张他的小说,大量地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即使是到了1980年代,日本电视上面有红极一时的,称之为叫做土曜剧场。土曜来自于土曜日,土曜日就是星期六,这是每个星期六固定上演的影集。可是土曜剧场都是推理剧,在这种推理剧改编当中,很自然的大量改编了松本清张的作品。就算不是改编自松本清张的作品,土曜剧场里面所演出的这种剧集,通常也都充满了社会推理的精神。 所以我们回头看,什么叫作清张革命? 清张革命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松本清张他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原本战后的、错乱的价值意识。在一二十年当中,他重建了一套新世代的正义观。正义这件事情,这个议题重新回到日本人的社会视野当中。他们日日夜夜翻开小说、打开电视、进到电影院,他们就不得不接触、不得不思考什么是社会正义?我们的社会正义的概念要如何形成,要如何确立? 所以社会推理小说在日本大行其道,当然相对的,就挤压了原本主流流行的,称之为叫做本格派推理的发展空间。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把推理小说,从原来那样的一个朝向益智游戏走去的方向,把它拉了回来,回归到小说的本质。 为什么是小说的本质?因为如果我们看西方的novel,为什么它会出现,就是为了要探讨,为了要显现社会的一致性,为了要解答藏在多元意志后面的各种不同的问题。 从社会面上面来看,松本清张的贡献就在于,引领日本人去思考——罪与罚它的道理、它的原则。那从文学面来看,松本清张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把原先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游戏化的这种推理小说,本格推理小说,硬是藉由他一个人的力量,把这样一种主流推到边缘去,重新开发出一片,我把它称之为叫做“回归小说”,意思是推理小说这个时候,已经本来快要变成游戏,松本清张让它回到小说的本位,因此而开展了非常开阔的推理的风气。 在松本清张的小说里,仍然会有凶案、会有谜团、会有不在场证明,然而他并不是依赖这些成分,来形成小说当中的悬疑。 本格派推理小说,它的悬疑是吊挂在“whodunit”(凶杀悬疑小说)。谁是凶手?然后呢,他怎么干了这件事情?这样的问题。 松本清张却有另一层,同等吸引读者,甚至更吸引读者的悬疑,贯穿在小说里面,那就是“why”。这个人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必须杀人?还有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手法来杀人?这一层的问题、这层的悬疑,就不是靠线索跟归纳可以解开了。 那要靠什么?要靠人性、心理、时代,还有社会价值的铺陈跟说明。换句话说,能够解开这层悬疑,也就呈现了人性、心理、时代和社会价值。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