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6 杨照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二)

16 杨照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二)

2020/4/3
logo of podcast 杨照书话

杨照书话

Shownotes Transcript

今天所介绍的这本书,是《本雅明精选集》,它的主书名,就是采自于这个文集当中,其中的一篇文章,叫做《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是一个非常难以被定义,非常被难以形容的一个作者。   很关键的一件事情是因为,他所写的东西跨的领域非常非常的广,而且还不是按照一个领域一个领域来写他的文章的。他的最重要的地位、以及他的成就,也就在于,把我们认为是分属于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跟看法,把它结合在一起,然后去挖掘其中的联系。例如说,当他在讲19世纪巴黎的时候,他特别挑选了采光廊街,就是Passage,作为他的关键。Passage有什么样的重点呢?所以他一步一步为我们推演。首先Passage要能够形成,它要有一种生产的背景。这个生产的背景首先是:出现了有钱的纺织商人;接下来是要有钢结构建造、钢铁的变化和发展,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这种技术上面的突破。在1820年代末期——钢铁的变化跟发展,他又把它推原到1820年代末期——最重要是关于火车的测试,到了1820年代,人们终于确认,火车只能够在铁轨上面行驶,于是呢,这就塑造了钢铁材料的使用,获得了决定性的推动。   铁轨是最早的人造建材单位,也就是建造物——我们看到后来的钢梁,或者是钢骨结构——的前身。不过最早的时候,人们仍然避免把钢铁用于房屋的建造,就是没有人想要住在钢铁造出来的房子里面。可是钢铁可以用在公共的这种新的建筑里,尤其是采光廊街、展览大厅还有火车站。这些当时都认为是某些暂时性目的而兴建的建筑物,并不是说建筑本身是暂时性的,是说这些地方,是让人暂时呆在那里的公共的空间。然后跟钢铁同时开始发展的是玻璃,玻璃也被用于建筑的领域。不过促使玻璃日渐成为房屋建材的社会条件,要到二十世纪的时候才真正的形成。所以换句话说,19世纪非常特别的地方,是钢铁跟玻璃开始被运用,但是,运用在公共的空间里。这种新的生产工具的生产方式,虽然一开始仍然受制于旧的生产工具——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本雅明受到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所以谈的是生产工具跟生产关系,尤其是跟人类的集体意识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表露愿望的意向。   所以呢,随着采光廊街,随着这种新的建筑形式的产生,也就产生了新的人跟建筑之间关系的观念。起初人们建造这些廊街是为了商业活动的目的,但是例如说,到了傅里叶的心里面,在他的构思里面,他就开始想:应该用这种方法来满足人类居住需求。另外呢,就在这个时代,几乎是同时的,也就产生的绘画上面联动的,一些美学上的新的发展,那就是panorama,这种全景式绘画的出现。所以他特别把这两件事情,有联系在一起。绘画随着全景式绘画的创作,在艺术里面崭露头角,就如同建筑随着钢结构的采用,而在艺术里面脱颖而出一样。当全景式的创作已经蓄势待发的时候,巴黎正好出现了采光廊街。人们为了让全景画可以完美地仿效自然,孜孜不倦地运用了一些绘画的技巧,试图逼真再现自然风景,在各个白日时段的变化,或者是夜晚月亮的升起,甚至包括好像在画面里面,可以让我们听的到瀑布的鸣响一样。当时重要的大的画家,例如说让-路易斯·大卫,他就曾经指导门生,以模仿大自然的方式,从事全景画的绘制。当全景画致力于惟妙惟肖再现大自然的变化的时候,这种艺术的观点,也就启发了后来照相术、乃至于电影的问世。   全景式的绘画还同时催生了,叫做全景式的文学。这种全景式的文学包括了《101本书》,《法国人的自画像》、《巴黎的魔鬼》、《大城市》等等,干嘛呢?都是要用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帮我们,像是完整地呈现了法国,呈现了一座大城市。这些由各种不同的小品,集结在一起的这种文集,它在精神上面,符合了全景画生动逼真的前景,还有含藏讯息的背景。全景画不止宣告了艺术和技巧的关系即将出现大翻转,而且还表达出,人们当时新的生活的感受。   城市人在19世纪期间,一再开始有了他们自己的一种身份的认同。身份的认同是对应对照于乡下人,那城市人就开始必须要找到,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凌驾于乡下人,凌驾于农村的这种优势。然后接下来,更进一步的,他们尝试把农村、乡村带进到城市里。所以城市在全景画里面,便扩展成为一片自然风景,这个自然风景当中,乡村是这个风景当中的一部分,但是是为了服务城市人的一种自然享受而被放进在里面的。   所以也就在同样这个时候,银版摄影法跟照相术发明了,银版摄影法跟照相术更进一步的,就把原来绘画所无法达成的,这样的一种完整或者是全面的讯息,就把它给包纳进来。所以绘画所能够提供的讯息,跟照相相比较,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为了要应对照片所带来的挑战,所以画家们他们也必须要做出调整。他们就开始在画作里面,去强调图画的色彩的要素,这就是到后来,为什么到了二十世纪,色彩独立在形状之外,变成了美术的主流。因为形状、形体或者是物体,如果在描述跟再显上面,照相一定比绘画要来的完整,而且要来的细致。不过在早期的银版摄影的时候,这种照相术只能用黑白的方式呈现,所以还没有色彩。因而相较于照相术的形体的准确度,跟丰富程度,绘画就只好转而强调色彩。用这种方式,把绘画跟照相术结合在一起,本雅明等于另外提供了我们一个美术史的,非常精彩的一个解释,他在帮我们说明,为什么到了二十世纪,在绘画的领域当中,色彩越来越重要;而形体,尤其是模仿现实当中的形体,就退到第二线,甚至越来越不重要?   也就在这样的一个变化跟发展当中,才产生了达达主义,才产生了立体主义,才产生了到后来的抽象画。这些东西,离开了摄影或者是照相术,对于绘画所产生的挑战以及冲击,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予以认识跟理解了。这就是本雅明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贡献,也就是在过去一般的知识的领域当中,我们是分开对待的许多不一样的东西,在本雅明的视野里面,他把它全部放在一起。然后呢,他最重要的就是一直不断地在探讨,这几样不同的、这些被区隔开来的知识,他们彼此之间其实内在的非常丰富的联系。他尤其特别专注在,所谓资本主义时代,或者是换另外一个角度,叫做机械复制时代——这个机械复制时代,这种技术来自于科技,可是它不会仅限于在科学或者是技术上面的影响,它会影响到人如何看待艺术作品。更进一步的是,彻底改变了艺术作品的性质。虽然长期以来,在人类的历史上,艺术作品可以复制,一个人所做出来的东西,总是可以被其他人仿制出来。但是在过去,复制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例如说古希腊人,他们只知道两种机械性的复制方法,一个的叫做浇铸,一个叫做压印。他们就只能够用这两种复制的技术,来生产青铜器、陶制品或者是钱币。除了这个之外,其他的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没有办法用机械性操作来进行复制的。到后来,随着木刻技术的发明,图画、图像才变成,可以被机械性复制的东西。   再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印刷术才让文字作品,可以藉由机械大量复制生产。复制的技术,接下来,随着平版印刷的运用,而进入到崭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新的、制版的印刷的方式,是在石板上面绘图,并不是在木板上面雕刻,或者是去蚀刻铜质的金属板。所以平板印刷让画图、图画可以获得大量生产的可能,而且的可以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这些都不可能跟资产主义时代所出现的,这种大量复制的可能性相提并论。于是,在大量复制的情况底下,经由机械复制所产生的艺术,就不再是以前的艺术。换句话说,也就因此,人跟艺术之间的关系,也就被改变了。   这是本雅明,他的这一篇非常重要的名文,为什么值得我们在这么久之后,不断地重读。那就是,我们让目前为止,仍然处于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环境跟心情底下,这种时代还有艺术吗?艺术有什么意义?或者我们用什么方式来看待艺术呢?   虽然这篇作品写成于1936年,距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这么样的久远。但是只要读本雅明的文章,我们都一定会得到,这样的一种感动跟震惊。意味着早在那个时代,他对很多现象的观察,一直到今天仍然持续的有效。介绍给大家的就是本雅明的文章的精选集,书名叫做《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