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是Walter Benjamin他的论文精选集。 华特·本雅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二十世纪非常难以定义的一个思想家,因为他甚至没有一本非常清楚的一个专著。他一辈子花了最多的时间,十四年的时间,他做了巴黎的Passage(拱廊街)的研究,但是这个研究呢,并没有完成。 而且他早在1940年的八月,当时他试图要逃离纳粹的统治,他逃到了西班牙的边境上。在西班牙边境上面,他早在1940年的九月,他为了要逃离纳粹的统治——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他逃到了法国跟西班牙的边境。不过在当时,德军已经占领了法国,想要离开法国,必须要先逃到西班牙去。他随着一小群的逃亡者,试着要跨越法西边界的比利牛斯山,到达了叫做Port Bou这个西班牙的小渔村。不过这群人,包括本雅明,他们好不容易到达的时候,却被当地的村长勒索。这位村长呢,甚至扬言如果不配合他的要求,他要把这群人送回到法国去,交给Gestapo(盖世太保)。就在到达Port Bou那一天的晚上,1940年9月26号,本雅明呢,他吞下了大量的吗啡自杀。隔天早晨,他被发现的时候,其实他还活着,他却又尽了最后的力气,阻止其他人为他洗胃救治。然后呢,他离开了人世。而且就埋葬在,对他来说非常非常痛苦,只待不到一天的这个地方,叫Port Bou,这是本雅明,他人生的悲剧性的终局。 到他1940年去世的时候,他其实并没有什么样的专门的著作问世,可是他实在是一个太了不起、太杰出的思想家了。所以到了1955年的时候,他的一位弟子同时也是好朋友,那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的大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就帮他编辑了两册《本雅明文集》,这就以德文,也就是本雅明他原来所使用的语言出版了。 在这个之前,本雅明他在整个,不要说是国际,就是连在欧洲都默默无名。写了很多的作品,但少有能够出版的。到了1968年,这个时候另外一位重要的二十世纪的哲学家,Hannah Arendt(汉娜·阿伦特)。她呢,鄂兰(汉娜·阿伦特台译名)呢,担任了第一部本雅明他的作品的翻译,英文翻译。这本书后来出版,书名叫做《Illuminations》,《启迪:本雅明文集》,这个文选,选的呢,就是阿多诺1955年的德文版里面的,一部分的文字。所以再下来,透过Hannah Arendt,还有另外一位Susan Sontag(苏珊·桑塔格),她在她的《Under the Sign of Saturn》(《在土星的标志下》),这一本1980年非常重要的思想畅销书里面,她写了17位思想艺术大师,其中就引用了本雅明,所以进一步地,就把本雅明推到了英语世界当中,开始被认识。 在台湾,另外有一个人对于本雅明被介绍进入到台湾,让我们认识他,是有非常重要的帮助,那是John Berger(约翰·伯格)。约翰·伯格的《Ways of Seeing》 ,《看的方法》在台湾是1989年翻译出版的,因为在书里面,他大量援用了本雅明的这篇文章的看法——这篇文章的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篇文章也就收录在我们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中译本当中——所以使得台湾的读者开始知道、开始认识了本雅明。 到1998年,第一本本雅明的中译本叫做《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出版。这本书里面,就收录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还有《摄影小史》等等其他的作品。然后这次,《本雅明精选集》是首度收入他大量代表性著作的中文译本,所以有着比较不一样的意义。也就意味着,长期以来大家听到本雅明的名字,然后如果对于本雅明有更进一步的好奇,想认识的话,现在就可以藉由这本书,稍微比较完整的知道,本雅明究竟真正写了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尤其是在社会、时代、还有艺术,各种不同的文本之间,本雅明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帮我们揭露了多少,我们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重要变化现象,所以才使得他变成了这么重要的一位思想家。 本雅明他是在1892年出生的,出生在柏林。他的父亲最早是从事银行业,后来呢,转而经营古董和艺术品。本雅明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柏林童年》,有中文翻译本,还可以。不过是一本旧书了,希望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找看,不见得能够找得到。不过这本短文集就是他的一个回忆,他描述他自己在作为一个敏感的孩童,所成长的那种生活的氛围。他最早就读于柏林的腓特烈皇帝学校文理中学部,然后呢,因为他的健康出了问题,为了要疗养身体呢,他转学到Haubinda(学校名)去。这是乡下地方的一个寄宿学校,他在那里呢,就认识了后来创办维克斯多夫自由学园的一位德国重要的教育改革家,Wyneken(维内肯),而且深受其影响。两年之后,他重返柏林腓特烈皇帝学校就读,他就积极地参与当时激烈反对资产阶级的青年的运动,这就是他的关键的一个背景。 这个关键的背景反对资产阶级,因为这个时候的,整个欧洲的思想气氛,有着强烈的左翼的影响跟左翼的潮流。他接受左翼的思想,并且呢,参与在左翼的运动当中。本雅明人生的,接下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那就是他爸爸在他通过高中毕业考之后,就资助他去巴黎旅游,这趟巴黎之旅对他的人生来说就是一场永久性跟决定性的体验。 他对于巴黎有一种长期的喜爱,而且更重要的是,巴黎启发了他对于,究竟什么叫做资产阶级?究竟什么叫做机械时代?还有在资产阶级崛起之后,在人类科技带着我们进入到机械时代之后,我们会对于艺术,产生些什么样的变化跟影响?这件事情永远就留在他的思想里面,变成他长期关怀,更进一步也是让他做出最大观察,以及分析贡献的,其中的一个领域。 例如说在这本文集里面,就收录了一篇短文,这个短文的叫做《巴黎,一座19世纪的都城》。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巴黎的意义在哪里?他说:“巴黎大多数的Passage,就是这种采光廊街,都是在1822年之后,那15年当中,所建造的。这种采光廊街兴起的第一个条件,是当时纺织品买卖的蓬勃兴盛,所谓的Magasin。”Magasin是最早的法国的,百货公司的这个名称。这个时候有一种东西叫做“Magasin de Nouvelles”,新商行、新百货公司开始出现。他们既是第一批设有大型仓储的商号,也是百货公司的前身。巴尔扎克曾经描绘这个时期的巴黎,是“从玛德莲教堂到Saint-Denis(圣丹尼门),所陈列的商品,就是一首伟大的诗歌,正吟咏着色彩斑斓的诗句。”这种采光廊街是奢侈品的交易的中心,它们的构造跟布置,恰恰显示艺术开始为商人而服务。所以为什么本雅明要花14年的时间,研究、调查、以及去写他关于采光廊街的这本大书。关键就在于,采光廊街对他来说,特殊的历史性格。 这种采光廊街的兴起,也就意味着,商人——资产阶级在巴黎取得了统治地位,所以它的变化跟影响无所不在。尤其最关键的是,这种艺术以及美学的标准,在这个时候开始,就受到资产阶级的控制和影响。艺术不再是为贵族而服务的,艺术也不再是为了艺术家而存在的。艺术这个时候,开始受到资产阶级的变化跟影响,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些购物廊街赞赏不已。而且在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他们一直都是外地人造访巴黎的观光的胜地。早期的巴黎观光指南是这样表述的,说: “采光廊街是工业时代奢华的新发明,这些上方架着玻璃的顶棚,地面铺上大理石的廊道,贯穿了一组又一组的建筑群。而屋主们当时也都赞同,这种带有商业投机意味的工程,在这些从上方直接采光的廊街上,有巴黎最高贵优雅的商店林立在两侧。因此,这些廊街本身就是一座迷你的城市,或者是一个迷你的世界。” 而且这个时候呢,煤气灯才刚刚发明,巴黎的采光廊街就率先架设了第一批煤气灯。采光廊街的形成,当然就有这个第二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建筑业开始建造,钢结构的建筑,而且也在这样前提下,才能够使用大量玻璃。法兰西帝国的主政者认为,这种钢建筑的技术,为当时正受到古希腊建筑美学支配的建筑艺术,带来了创新的浪潮。不过,建筑理论家Fourier(傅里叶)却表达了当时人们普遍的信念,也就意味着:虽然这种新体系的,建筑艺术形式已经形成了,但古希腊建筑式样的准则仍然是建筑的主流。所以就像拿破仑,几乎没有认识到国家的功能性已经是资产阶级的控制工具一样。他那个时代的建筑大师也没有发觉,营建的原则正以钢铁的功能性质来主宰建筑,所以人造的建筑材料,随着钢铁的发展,首次出现在建筑史上,并在往后的一百年当中急速的发展。换句话说,这种玻璃廊街以及它所产生的,这样一种美学的标准、跟美学的价值,跟工业化的社会是有这么密切的关系。 本雅明用这样技术、科学、时代来切入美学的变化,这是他非常非常独特的分析的洞见跟角度。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