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9 杨照谈“龚鹏程述学”(一)

19 杨照谈“龚鹏程述学”(一)

2020/4/15
logo of podcast 杨照书话

杨照书话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今天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龚鹏程述学》。这是龚鹏程他在六十岁之后,实质上他所写的一个回忆录或者是自传。不过他写自传,他写回忆录,跟他写所有的书都一样,这是龚鹏程非常重要的一种独特的学问,以及写作的风格。我们可以总结一句话,叫做"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不完全是在语言上面,更重要的是龚鹏程他所写的,都有一种自我意识上面的追求。他要写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他要发挥,他要建立在自己极度独特的一种概念上。   因为他的这种个性跟他的这种风格,长期以来,当然就培养了、奠定了龚鹏程不止是在台湾,甚至包括现在在大陆的名声。他的成就,他在知识跟学问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突破。不过再换另外的角度来看,龚鹏程他自己也知道,这种风格跟这种个性,也就使得经常看起来他的所有的作品,都在凸显他个人,都要表现他比别人厉害,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难免也在世间的各种不同的环境里面,替他塑造了很多的敌人。   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也会觉得,相对也是可惜,因为有很多读者,是因为受不了龚鹏程的他的这种口气跟他的这种行文的方式。所以,他也因此而损失、少了很多的读者。这些惹恼读者的部分,其实如果把它摆在一边,我们还是必须承认,从小到大,龚鹏程在这几十年的学问的追求上面,其实他是具有非常扎实的一些成就的。这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大剌剌的行文的风格,所以有的时候,反而使得他没有办法得到这个社会上面更多的读者,本来可以从他的书里面,可以接受到的一些重要的讯息以及体会,乃至于成就。   龚鹏程这种非常特殊的风格,当然也就呈现跟反映在他的这本《龚鹏程述学》上。书名直接就是用自己的名字作为书名,而且他写了一个序言,序言里面解释为什么有这一本书。   二十年前,他模仿胡适所用的这个书名,写过一本叫做《四十自述》。这个《四十自述》呢,有一个副标题叫做“鹏程问道”。所以换句话说,前四十年,对于自己四十年,四十岁的时候,他要记录的是“问道”的过程。当时就已经预拟了,到了六十岁要做“述学”,就是记录自己在学问上的追求。八十岁要做“阅世”,那就是要记录自己在各种不同的事业行为上面,有些什么样的经历。而且想的很远喽,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这样想喽。他说:“若能苟全性命于乱世。然后呢,到了一百岁要来写‘寄言’。”“寄言”呢,那个时候呢,就要干嘛呢?就要写对于未来,对于未来的各种不同的提示或者是预言吧。所以用这种方式,他二十年前写了《四十自述》。二十年后,的确他超过了六十岁,所以他就真的交出了,这样厚厚的一本《龚鹏程述学》。 不过,他还要再找一个典故,来让自己这本书是有一个来历的。他用的典故是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考试。因为那一年的考试呢,这个它的结果,在历史上面本来就是有独特的意义。这个时候参加考试,其中的一个人是秦桧的孙子,叫做秦埙。然后呢,考官为了巴结秦桧,就把他的孙子呢,拔擢成为榜首。第二名是张孝祥。而这个时候绍中,是绍兴(绍兴为年号)年间,这个是宋高宗南渡之后。高宗亲自呢就把这个次序给改了。拔擢张孝祥当做第一,然后呢,把秦埙排到第三名去。   另外更重要的是,同榜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的这一榜,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这些人。虞允文后来是抗金重要的名将;范成大跟杨万里都是南宋的重要的诗人。所以那一年有着这些故事。不过龚鹏程还要告诉我们,那就是这一年进士考试考了什么题目?问:师友之渊源,志念之所欣慕,行何修而无伪?心何治而克诚?意味着要他们写、回答:你的师友渊源。你老师是谁?你跟谁教培?你跟谁来往?渊源是哪里?你想要做什么事情?你的志念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到底在人生的修养上面,曾经做过一些什么事情,去除掉所有的这些虚伪的,能够找到愿意心之所向往,真心真诚之所在。他用这个来解释说,自己的“六十述学”是站在像是要回答这整本书,就在回答这个大问题,是一份非常厚重的答卷。   他是真的要述学。述学所以呢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从小到大在学问上面的接触,以及学问上的追求。开头跟我们讲之前,他也又要在序言里面,先把自己的特色跟特性就标记出来。他说:“一个人的学问如果值得叙述,要有他的特点,那龚鹏程的特点是什么呢?”这又是大剌剌的,直接自己说自己哪里了不起。他说:“做学问的人形态各异,或尊德行、或道问学、或循理趣、或重实用,我却是合一的。”意味着,这些东西他都有。听起来当然是个大话,意味着别人都是各自一篇,只有我龚鹏程,我做学问的时候,我是什么都有。但是就像我刚刚已经提醒了,有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愿意放下,看到这种大剌剌的语词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的这种抗拒或者是不高兴、不愉快的心情。我们回头还真的必须要承认,龚鹏程他自己一个人,他所做的学问,那个范围之广,的的确确在同代当中是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找不到的。只是他喜欢自己就这样标榜说:此古人之所难,当世亦无同类者。   不能说他不是个事实,只是一般我们不会自己作证,或做学问的人自己来说,自己把自己标榜出来。更重要的是,他不在乎得罪他的同代的这些其他做学问的人。他看起来有的时候,他也不在乎得罪可能的读者。所以他说:“我写自述也与一般自传不同,属于自我反省的作业。要把奔走过的蹄痕仔细地勘察一番,以便能够再走的更远。所以自述呢,是我一己之学的一部分,非宣传、非猎名、非讨骂,亦不求知音。”   哪儿有人写书一开始就说不求知音?根本看不懂就算了,我们没有要求找到人,任何人看得懂。我自己看到这段的时候,以及看到后面的内容,其实我忍不住会有一点点觉得好笑。当然,我也不觉得我是龚鹏程的知音。但是我还是欣赏,或还是认为,这本书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其实是不应该被龚鹏程自己用这种方式,而排除掉可能可以来帮他、来读他这本书,然后从书里面得到一些收获的知音。所以相对的,他的这个书,用这种方式开端,包括在书里面充满了许许多多看起来就是自吹自擂的文字,反而让人家觉得,好像这本书是为了宣传、是为了猎名、是为了讨骂。这是龚鹏程他在写作上面,自己非常非常大的矛盾。   不过这个书的确有特殊之处。第一个,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思想跟学术的自传。他把自己从小的时候如何因为家里的关系,所以如何读诗;如何学文;如何作诗乃至于如何练武。从这个时候从小开始,然后,一路遇到了哪一些老师;读了哪一些书;自己有些什么样的所得;跟老师或者是朋友之间有些什么样的互动,钜细靡遗地做了非常非常详细的描述。所以这有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龚鹏程他的读书的过程。但是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还留下了很多时代的描述。   这个时代包括那个曾经逝去了的时代,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对于包括中文系教诗,或者是学诗是为了什么?这就是他特别提醒我们,那个时代,学诗不是用一种文学欣赏的态度来学的,而学诗是为了要教学生作诗,是为了要作诗而学诗。跟为了要读诗而学诗,或为了要论诗而学诗,那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所以他从1973年进入淡江文理学院的这一段,开始写的学诗纪事,其实真的就是呈现了,差不多也就是在他做学生的时候,就淡出、消失了的非常不一样的,另外台湾曾经有过的学问的世界——诗的世界。这才是这个书里面,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成就跟重要的内容。   另外,为了要表达他自己在做学问上面叫做“合一”,所以《龚鹏程述学》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非常特别。他用的框架、他的结构是孔门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是非常非常古老的一个架构。可是他的架构,重点就是他要把他自己在学问上面、知识上面,曾经做过的,各种不同的经历跟成就,用这种中国古典经书的架构来予以分类。所以他的第一卷,讲的就是诗,说他怎么学诗,后来他怎么发展出他自己的诗学。尤其在他的诗学的这个范围里面,他如何重建中国的文论,如何提出他自己的文学理论等等等等这些。接下来是书、礼、乐,然后呢,到易和春秋。龚鹏程带有狂妄的态度在告诉我们,中国的传统,所有的学问,尽在他的人生的经历当中,没有遗漏,完整的合一,用这种方式追求他述学之路。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