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1 杨照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二)

21 杨照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缔造和平”(二)

2020/4/22
logo of podcast 杨照书话

杨照书话

Shownotes Transcript

  今天所介绍的这本书是Margaret MacMillan,她所写的《巴黎和会》。为什么会有巴黎和会?巴黎和会在历史上面的重要性是什么?   我们光是看这一段,MacMillan她所写的话,就可以让我们体会,在1919年,巴黎所发生的这件事情,多么样的重要。她说这些人他们齐聚在巴黎的原因是:骄傲、自信、富庶的欧洲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1914年发生在巴尔干地区的权力角逐,将所有的大国拉入了战争的泥沼,这就是欧战。欧战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结束了19世纪欧洲的进步,包括欧洲的对于进步的这件事情的乐观的期待。那样的一场可怕、破坏性如此巨大的、可怕的战争结束了之后,对于欧洲人来说,他们再也没办法回到原来19世纪的那种乐观的情境底下。   而且这场战争把所有的大国全部都拉了进来。从东方的俄罗斯帝国到西方的英国,甚至小国也都无法幸免,勉强只有西班牙、瑞士、荷兰、还有北欧的几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更进一步的,为什么从欧战到后来变成了世界大战?亚洲、非洲、太平洋群岛、中东地区,也因为帝国主义,因为属于这些国家的殖民地的关系,都被牵扯进来。   在欧洲的土地上面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战壕,这些战壕疯狂的延伸,从北边的比利时,延伸到南边的阿尔卑斯山,然后在德国,还有他的盟国——当时最后一个欧洲的大帝国,是奥匈帝国,还有包括东线战场上面,跟俄国接壤的地带,战火连绵,更不要讲巴尔干地区。而且这场战争真的就是在战场上面,有来自于全世界各地的战士、士兵,包括Australia——澳洲、加拿大、纽西兰、印度、甚至纽芬兰,这些人为什么他会上战场?因为他们属于大英帝国。有越南人,有摩洛哥人,有阿尔及利亚人,有塞内加尔人——来自于亚洲,来自于非洲。为什么他们要打仗?因为他们是为了法国,他们是法国的殖民地,为法国打仗。   另外一个非常奇特的角色,是来自于美洲的美国人。美国人是在一直到1917年才参战,那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政策,攻击美国人的商船,所以他们加入了战争。这个时候欧洲非常可怕的损失,那就是人。4年的时间当中,我们来看一下统计数字——德国损失阵亡了180万人,俄罗斯170万人,法国138万人,奥匈帝国129万人,英国74万人,这74万人还不包括,另外有将近20万人来自于大英帝国的,其他的属地。这还是,只是讲这几个大国。清单继续列下去,可以一直列到面积很小的蒙地卡罗,蒙地卡罗都死了3000人。所以孩子失去了父亲,妻子失去了丈夫,青年女子失去了未婚夫,欧洲则失去了那一代——本来可以变成科学家、变成诗人、变成领袖的,这些青年们。然后,这个死亡的人数还不能够完全说明战事的惨烈,以及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   有些人虽然不在我们刚刚念的这个数字里面,可是他们活下来,但没有好好地活下来。他们剩下来一条腿,剩下来一只胳膊,剩下一只眼睛......另外有一些人,在战壕当中被毒气损害了他的肺叶,还有一些人被毒气损害了他们的神经......这都是终其一生,无法复原的。所以在4年的时间当中,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为了打这场战争,他们已经倾尽了人力、财富,还有他们工业、科学,还有技术的成果。   这场战争开端莫名其妙,但是一开打就无法结束。正就是因为双方势均力敌,所以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很可怕的人力上面的消耗战。所以一直要到1918年,为什么会有逆转?一方面,因为德国变成了强弩之末,更重要的就是美国参战。美国的新兵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到了战场。所以协约国才终于打破了平衡,占了上风。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疲惫不堪。大家都急着想要结束战争,期盼未来。而且这个时候对于未来的想象就是,任何未来都好,只要不要再重复战争的这个状况。但也因为这样的状况,所以巴黎和会就有一个很奇怪的不平衡的状态。这个不平衡是战争主要是在欧洲打的,主要的代价是这些欧洲国家付出来的。但是正因为这些欧洲国家,他们分成了这样的两个势均力敌的阵营,打到两败俱伤,以至于最后决定战争胜败的不是一个欧洲的国家,而是美国。所以等到,要来收拾局面的时候,美国变成了整个和会当中最强大的力量,最强大的声音。而偏偏这个时候美国的总统是一个抱持着高度世界和平理想的 Woodrow Wilson。   所以Wilson他就带着他自己14条基本的原则,带着他民族自觉的、高蹈的理想跟信念,包括建立一个类似像世界政府的、国际联盟的这种想法来到了和会。所以和会从一开始的时候就产生了各国彼此之间目的的不同。在占有主导地位的Woodrow Wilson跟美国,他们想要在这里,开展一个未来世界和平的秩序。   但是对于真正精疲力竭,只是想要解决战争的,像是地主国——法国来说,他们关切的是:到底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签订跟对德国的合约,同时在对德国的合约当中,确保德国再也不会招惹法国。这两者他们所想象,他们所要达成的目标如此得不同。   另外在心态上面也很不一样。四年的大战,从根本上面动摇了欧洲的、绝对的自信。在西线,欧洲人再也不可能高谈阔论什么文明散播到全世界的使命。这是19世纪欧洲人乐观的一种看法。战争把政府给倾覆了,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感到最明显的一个最突出的、戏剧性的例子,是俄罗斯。俄罗斯是在大战的过程当中,1917年发生的共产革命,沙皇制度被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消失了。但是,到了1919年巴黎和会开会的时候,其实没有人真的能够搞清楚,俄罗斯的新的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另外一个很明确也很戏剧性的例子,是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当1914年战争爆发的时候,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的大公被Serbian——塞尔维亚人暗杀,才爆发的整个战争。奥匈帝国是战争的主角。可是等到1918年,这场战争结束的时候,这个帝国不在了。奥匈帝国已经不存在,让欧洲版图——就在中欧,它最中间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没有人知道,在奥匈帝国之后会发生——这块土地,要如何安排?要如何处理?   然后呢,原来战争的另外一个主角——德意志帝国,到了1918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也在自己的国家里面掀起了革命,革命就推翻了帝国,原来的德意志帝国现在变成了一个共和国。   然后另外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这些原来消失了的国家,被欧洲强权并吞跟瓜分了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它们复活了。另外又出现了新的国家,像是南斯拉夫,像是捷克斯洛伐克,它们挣扎着要诞生。所以这是那个时代空前惊人的,非常非常奇特的,一个复杂的局面。这个复杂的局面,大家有着各种不同的要求,有着各种不同的预期。所以Margaret MacMillan她另外用这种方式跟我们,为我们形容巴黎和会有多难开。   就在1918年,战争结束之前,就已经有了各式各样悲哀、苛求或者是愤怒的声音,在全世界各地出现。例如说,中国要求,中国要有属于中国人的主权;库尔德人要求他们可以有自由;波兰希望能够摆脱被瓜分、被分裂的局面,能够重生。操着不同语言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然后有人认为美国必须要当全世界的警察;有人说美国必须滚出欧洲,回到他们美洲去;有人认为俄罗斯需要参与在这个和会上面,表达他们新的政府的立场;有人说俄罗斯既然原来沙皇的政府已经不存在了,他们自己解决自己问题就要跟我们无关。然后呢,这里面存在着多少的、彼此之间的不满:斯洛伐克人讨厌捷克人;克罗埃西亚人讨厌塞尔维亚人;阿拉伯人厌恶犹太人;中国人跟日本人的仇恨越来越深。所有的这些声音里面充满了担忧,怀疑新秩序,有没有可能比旧秩序更为完善?   在西方,人们私下谈论的、东方传来的危险的思想;在东方,人们害怕西方现实主义的威胁。欧洲人想要知道究竟能不能恢复元气,想要知道如何能够控管他们的新的盟国——那就是趾高气扬的美国;非洲又害怕,在整个局势当中,彻底被世界遗忘;亚洲则希望,尤其是日本人认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只是必须先解决当下的问题。用这种方式,MacMillan帮我们铺陈了巴黎和会的复杂性。   然后MacMillan在这个书里面,她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把这么复杂的一场和会可以讲清楚,而且讲得引人入胜。这就牵涉到这本书,原来的英文的书名叫做《Peace Makers》。它指的是这些人,他们来到巴黎,他们要做创造和平的人。所以这本书是以这些人作为主角写的,主要是人,而不是会议,而不是制度。所以我们会认识参与在巴黎和会上面,所有这些重要的角色,因为讲的都是人的故事,所以格外得好看。   这是Margaret MacMillan的《巴黎和会》。介绍给大家,推荐给大家。   注1: 音频内讲者使用书籍为中国台湾版译名《巴黎和会》;内地版书名为《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注2: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