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Margaret MacMillan,她所写的《Peace Makers:Six Months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中文书名是《巴黎和会》,副标题是“缔造和平还是重启战争,重塑世界新秩序的关键100天”。巴黎和会在1919年召开,为的是要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之后的合约问题,这场会议核心最重要的时间就长达半年,虽然感觉上180天很长,不过如果读这本书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最适合用来形容巴黎和会的是“匆忙”这两个字! 因为有那么多人参与在当中,有这么多的事情,他们彼此互相推起激荡,以至于到最后每一个决定都无法得到像样的、充分的、周详的安排。包括跟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山东利权,究竟应该要怎么处理?德国所占有的山东利权,究竟应该怎么样处理?然后所以本来呢,和会是希望要能够赢得和平,要能够创造和平。每一个来参加这个和会的人,依照Margaret MacMillan给他们的形容,他们都是Peace Makers。他们本来是要来创造和平的,但是这样的一场历史大戏,最后为什么它只换来了20多年的停战?这是中文副标题所要凸显的——“缔造和平,还是重启战争”?最后这些Peace Makers,他们所得到的结果没有真正创造和平。 1919年巴黎和会之后,到1939年,20年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如果看亚洲的情况的话,那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就爆发了,甚至时间不到20年。我们必须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想要创造和平,最后只是换来20年左右的停战。有一部分也正就是,因为这场会议太麻烦、太棘手、太复杂,以至于最后其实是匆匆得到的这些结果。因为是匆忙得到的结果,所以他有太多当时与会者,尤其是Woodrow Wilson,他自己没有办法预见的、其他的后遗症跟后果。所以想要创造和平,最后却只能够换来停战。 MacMillan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第一个呢,是不顾现代的、当代历史学界的流行的风潮。她要写的就不是非常专注的小题目,她要写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描述。她要综合写巴黎和会,明知道这个工作多难。因为参与在巴黎和会的那么多个国家,有那么多个不同的政府,有那么多不一样的社会,她也知道说——过去已经累积了很多,对于巴黎和会的各种不同的理论,还有细节的研究。你要把它全部综合在一起,不管你如何的努力,这种综合叙述性的著作,一定很容易被挑出来,说“你缺了这个国家”,“你少了这个人物了”,“你弄错了这个国家”,“你弄错了这个人物”,“你忽略了这个细节了”,“你没有想到有人提这个理论”......一定有这种批评的。 所以要做这种综合性论述的著作,它有它一定的难度,它需要一定的勇气。我们非常感谢MacMillan愿意写这样对一般读者来说,你可以借由这本书就掌握整个巴黎和会的、这样的一本历史的著作。还不止如此,另外一个贡献是,她不止体认了历史综述的需要,还刻意选择了,我称之为叫做“老派”的叙述的风格——以人为中心。所以讲的是Peace Makers,是这些人,还有把和会相关的人事时地物,非常耐心地娓娓道来。这里面没有非常高妙的解释,没有炫学的材料的堆积,但是却换来的是,让一般读者都可以读来津津有味的阅读的效果。让我们好像跟着她去游逛外交的大场面,进一步,我们才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形成了对于历史的理解以及反思。MacMillan她的这种风格,她的这种写法,我可以举个例子说——来看,这本书在讲完了理论之后,它的第1章开头,它的主角是美国总统Woodrow Wilson。 所以第1章,它的描述的方式,“1918年12月4号,华盛顿号载着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团离开纽约。”她先从美国代表团怎么离开纽约开始写起。“为了表达对此行的祝福,现场礼炮隆隆,人群欢呼,拖船长鸣,路军的飞机和飞艇也在空中盘旋。美国国务卿蓝辛放出了信鸽,在写给亲友的纸条中深切表达了,对于长久和平的渴望。”这是一次性的,当时当然已经有非常完整的邮政,可是,要放鸽子,因为代表和平。然后呢,“华盛顿号从纽约出港缓缓地驶过了自由女神像,朝着大西洋前进。在那里等候它的是一支由多艘驱逐舰跟战舰所组成的护航舰队,他们会跟这艘船一同前往欧洲。华盛顿号原来是一艘德国的客轮,现在却承载了沉甸甸的希望。” 先讲出航,接下来看船上载了一些什么样的人。 “船上有从大学和政治机构里层层筛选出来的专家,另外有法国跟意大利的驻美大使,当然核心关键的人物是Woodrow Wilson。在Woodrow Wilson之前,美国总统在任内从未到访欧洲”,光是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又点出美国历史这件事情的、特殊的、划时代的意义。美国因为从19世纪就有那么明确的门罗主义,所以它们跟欧洲是刻意保持距离的。在这个之前我们也很难想象说,原来那个时代的美国是如此的封闭,到Woodrow Wilson,20世纪前——到20世纪之前,美国总统从来没有在任内去欧洲访问。 美国当时的确是一个非常自我封闭的国家,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对于美国,也就是开展美国新世纪的一个重要的转捩点。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积极地介入世界的事务。还有,因为欧洲的残破,美国才取代了欧洲的这些国家,变成了世界的强权。可是因为这件事Woodrow Wilson,他在国内的政治对手就指责他违背了美国的宪法,就连他的支持者也对于他跑到欧洲去参加巴黎和会这件事情,感觉到不太对劲,担心这种他去参与这种谈判是自降身价,会损害他的道德权威。 不过Woodrow Wilson,他有自己非常明确的看法,对他来说,缔造和平跟赢得战争是同等的重要。他知道或他认为,欧洲人民迫切需要一个更好的世界。Woodrow Wilson觉得他们理应得到和平,他也觉得美国的军人应该要得到和平。在出发之前,他对于怀抱着怀疑态度的这些国会议员明白地表示,我们的军人献出了鲜血,我现在的责任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这些鲜血白流。一个愤世忌俗的英国外交官评论说:“Woodrow Wilson他要去巴黎的心态,跟初次参加社交舞会的少女并无二致。” 光是这么短短的描述,也就另外让我们了解了,在那个时代,欧洲人其实对于美国是有一种轻蔑,是有一种不屑的。一直觉得美国人像是在边缘的乡巴佬一样,他们不了解欧洲的热闹,他们没有参与欧洲的文明。但是这个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件事情,世界改变了,欧洲自己把自己给搞毁了,欧洲人把自己的欧洲给搞砸了,以至于残破的欧洲,这个时候必须要不只是接受美国,而且可能必须要在美国的协助,乃至于美国的领导底下,才能够重建自己的秩序。 MacMillan的文笔,刚刚讲到了,因为她的写法是以人为主,所以她对于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的着墨。像是她的第2章,它的标题是“第一印象”。她就讲了人跟人之间,这些原来不认识的人,要在这个外交场合,去进行各种不同的折中跟协商他们彼此的关系。所以,她就描述Woodrow Wilson到达了巴黎的那天的下午,他跟他最信任的顾问重逢,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是Edward House(爱德华·豪斯)。豪斯上校他是一个德州人,不过从外表上一点也看不出来他德州人的样子,因为他身材矮小,面色苍白,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很有礼貌。这个的确跟我们对于Texans,这个德州人的印象很不一样。他不是一个牛仔型的人,甚至他的身体还有一点点虚弱。因为怕冷,他坐着的时候还要在他的膝盖上搭一条毯子。在巴黎和会即将展开的时候,更倒霉的是他得了流感,差点要了他的命。他讲起话来柔声细语,观察过他的人还说,这个人说话的时候喜欢摆弄他自己很柔软的手,就好像他手里面真的握着什么样东西一样。他讲起事情来总是一副平静、理性、高兴的样子。豪斯并不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上校,那只是一个荣誉的头衔,他从来没有打过仗。不过他对于冲突却很了解,在他的童年的时候,德州人还仍然是经常一言不合,就拔枪相向。他三岁的时候就学会了骑马开枪。在一次小孩之间的枪战游戏,他的一个兄弟被轰掉了半张脸,他的另外一个兄弟,是在玩高空秋千的时候掉下来死掉的。后来,豪斯也遇到了意外,在绳索上掉下来撞了头,留下了后遗症。 这一段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说,这叫做MacMillan写巴黎和会的风格。她不只是要写这个历史事件,她要让我们真正具体地去认识参与和会的人。所以读起来非常的精彩,非常的过瘾。我们不只是了解了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这个事件,更重要的是,她让我们知道学历史的另外好处,让我们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了解了人的多样性以及多样的可能性。 介绍给大家,推荐大家来读MacMillan她的这本书——《巴黎和会》。 注1: 音频内讲者使用书籍为中国台湾版译名《巴黎和会》;内地版书名为《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注2: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