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本重要的经典作品,E.M.福斯特这位英国重要的现代小说家,他最关键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作品《A Passage to India》,《印度之旅》(内版译名:《印度之行》)。 E.M.福斯特他是1879年出生,然后到1970年去世。他是英国小说家,生于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加入红十字会,被派往埃及。作品多刻画英国社会的阶级与差异,知名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印度之旅》、《窗外有蓝天》(内版译名:《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此情可问天》(《霍华德庄园》的旧译名)和《莫里斯的情人》(又译《莫瑞斯》)都曾经改编成为电影。 这是E.M.福斯特的介绍,不过E.M.福斯特值得我们从文学史上面好好地稍微理解、稍微探究一下。E.M.福斯特他除了刚刚念到的这些重要的小说作品之外,他有一部也对于小说的写作跟小说的认知具有经典地位的一本解释小说的书。这本解释小说的书,英文的书名叫做《Aspects of the Novel》,那一般我们中文把它翻译叫做《小说面面观》。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E.M.福斯特这个人以及他的小说有非常重要的关键的地位,先说其实《Aspects of the Novel》这里面讲的是Novel,如果我们要忠实的翻译,不应该翻译叫做小说,而应该翻译叫做长篇小说。他要讲的“Aspects of the Novel”他要讲的是:到底长篇小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文类。当我们在写作或者是在阅读欣赏长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我们应该要看重什么? 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文学史,尤其是小说史的看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忽略或者是没有意识到的。Novel,长篇小说,并不是在西方的文学传统当中,在历史开端的时候就有的。Novel,长篇小说是一个新鲜的现象。回到欧洲西方的文学史上,我们看到文学的开端在希腊是史诗、是悲剧,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有历史的叙述,我们看到的有各种不同的故事,但是这些都不是小说。 小说真正开始出现、开始崛起,在欧洲是要到十七世纪。而且最早的时候,例如说塞万提斯的现代小说,或者是到了英国英国像简·奥斯汀这样的小说作者,他们开始开发了长篇小说的这样的一个文类。为什么到了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开始有了小说呢?这就是E.M.福斯特他特别告诉我们,长篇小说它的这个文类,它有特殊的作用,他为什么是——在中文里面我们翻译叫做长篇——因为它需要比较长的篇幅来完成这个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一个重要的任务:它要让我们借由这个小说去理解不一样人的生活。 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中产阶级的读者,中产阶级他们兴起了之后,他们所产生的一个非常强烈的跟过去的贵族阶级、跟过去的读者非常不一样的一种冲动。也就是他们试图,他们对于这个世界充满着一个新兴阶级的一种好奇心,他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他们想要了解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究竟是谁?他们用什么样方式过生活? 在这上面,中产阶级有一种焦虑,这是过去的读者也就是站在贵族阶级的读者他们不会有的焦虑。贵族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他们的理所当然的态度,他们知道自己的生活,而且他们认定除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之外,其他人的生活——其他人是谁呢?是他们的属下、是他们的仆役,是那些庸众、是那些绕在他们旁边不值得被一一单一认识的这些群众们。 对于贵族来说,这些贵族读者他们对其他人的生活没有好奇心。为什么要让我知道我的仆役、我的仆人或者是我在路上经过的这些农夫、这些佃农们,他们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干我什么事,他们跟我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关联。 然而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学会了阅读,他们不可能像贵族阶级一样理所当然。首先他们就必须要面对贵族阶级,虽然这个时候贵族已经开始没落,但是没落的贵族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如此的神秘。新兴的中产阶级,另外对其他的中产阶级他们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思想跟感受,他们也是同样没有办法充分掌握的。因为中产阶级的兴起的过程当中是如此的快速,同时又如此的多元。 因而长篇小说它就有了一个任务、它有了一个功能,它要借由一个作者,这个作者他扮演上帝。什么叫做他扮演上帝?意味着他用一种虚构的眼光进入到一个家庭或进入到一群人、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的生活里面,把这个人或这个这群人的生活借由虚构的方法彻彻底底地、里里外外地把它记录跟呈现出来。 为什么长篇小说需要虚构?因为真实的人,我们只知道自己的生活,我们只能从外表去观察别人的生活。我们甚至离开了自己的家门,我们进不了别人的家门;我们就算偶尔有机会进到别人的家里面,我们也是作为一个客人去参加人家的宴会,在那个宴会当中,我们看到表面的行为、我们听到主人表面所说的话,但没有人不意识到,所有的这些表面都不是全部的故事,甚至都不是内在最真实的。 一个人他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一个人他说这个话他内在心里面所想的,这些是我们没有办法透过光是观察行为跟听语言,我们就能够掌握。可是我们怎么可能不好奇呢?尤其是当时的这些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好奇、他们想要知道进入到关在别人的家门里面,这些人他们到底都在想什么、都在做什么,他们做的跟我做的是一样的吗?他们想的是跟我一样的吗? 因为这样,所以必须要诉诸于虚构。这个虚构里面最大最重要的虚构,就是要探入到人的行为跟语言的背后,去了解他的动机、以及去挖掘出他心里面、自我内在、不会表白出来的那种感受跟思想。 有了这样的一个虚构的工具,接下来长篇小说要有足够的长度。为什么长篇小说要足够的长度?因为它要把这些人的内在的生活,把它呈现出来。它让你看到这些人,而且了解这些人他们过什么样的日子。这个时候就不能用以前那种anecdote(趣闻轶事)——这里告诉你他们一个故事、这里他们做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样的人。 借由这么短的篇幅,你没有办法真正彻底地里里外外去了解小说里面的人物。所以小说、长篇小说因为这样而崛起,E.M.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更进一步,也就从这里建立了长篇小说的基本的价值。 所以好的长篇小说应该怎么写?首先既然长篇小说是这样的功能,好的长篇小说用E.M.福斯特的话,他必须要给我们元的人物,什么叫做元的人物,就是像是真实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不是像故事或者是传奇里面。故事或者是传奇我们去读《罗兰之歌》,甚至我们读那个暧昧的《堂吉诃德传》。那里面的许许多多的故事都指向——之所以它会被记录下来,会被叙说,是因为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不是正常人。我们会以为只有非正常人、非一般人,他们的非常、非一般的行为跟遭遇才值得被述说。这是故事、这是传奇,小说不是这样。 小说要讲的就是真实的人,可是这个真实的人也不是任何一个人或一般人,E.M.福斯特,当他在讲元的人物,同时要告诉我们:这个人他必须要有代表性。意味着为什么让小说作者用虚构的?因为他要创造出来的这个角色不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单一个别的人,他是代表着“这种人”,每一个小说里面的角色都是一种人。我们要把这种人的共同的特性,借由虚构装到这个人的身上,也借由虚构给予这个人在小说里面的种种的遭遇。这个遭遇让他一分一分、一寸一寸把这种人他们的心态、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周围人的一些根本的素质,在小说里面让我们能够读到。 于是我们读了小说之后,我们就不需要一一地去认识同样的这一类人。读一本小说,我们就认识了一类人,在这个角色当中。用这种方式,我们一一地读不一样的小说,我们对这个世界关在门后面的各种不同的人,我们就有了认识、我们就有理解。因而中产阶级的读者们累积了这样的经验,累积了这样的认识。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不一样的人,他们就有了安全感。 非常非常特殊的对于长篇小说历史的整理,但又非常精确的指出这种小说为谁而写、如何写,这是E.M.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当中揭露给我们的。 注1: 音频内讲者使用书籍为中国台湾版译名《印度之旅》;内地版书名为《印度之行》。 注2: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