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书名叫做《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它的作者河合隼雄先生,他早在2007年就已经去世了。这本书原来日文本是1982年出版的,这本书已经变成了,一方面是了解日本人跟日本文化,另外一方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索什么叫做自我,非常重要的一本经典的作品。 河合隼雄先生,他出生在日本的兵库县,在京大的数学系毕业。不过到后来,他在做了几年的高中老师之后,他得到了Fulbright 奖学金(富布赖特奖学金)去美国,他就改念了心理学。在美国念了一阵之后,他又转到瑞士的苏黎世荣格研究所。这是他跟荣格精神分析的深入探索的来历。后来,他就成为第一位取得了荣格分析师资格的日本人。 等到他回到了日本之后,当然他就变成了主要在日本推广精神分析的一位重要的学者跟作家。不过他的经历也很有意思,因为为什么他是第一位荣格派的分析师,表示在这个之前,日本跟荣格派的精神分析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所以他必须要面对他所学到的东西如何运用在日本。回到日本之后,他很快地就发现日本人不像欧洲人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事。 我们知道精神分析的源头——弗洛伊德所奠定下来的最重要的分析跟治疗的工具就是Talk cure(谈话治疗),意思是说要让人讲话,在讲话的过程当中发现你的自我的心理,然后引导你去发现潜意识。被压抑的潜意识的解放,得到了处理心理问题的一种途径。 所以如果不会说话,那怎么办呢?这就是河合隼雄他作为一个不太一样的学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他意识到这件事情,日本人跟美国人跟欧洲人不一样。所以他回到日本之后,他主要是透过叫做“沙游疗法”,这是在沙箱里面自由摆放各种大大小小的工具,包括了很多的公仔。 然后,让你在那里摆放,摆放的同时讲故事,用这种方式诱引有精神问题的人,他/她可以说话,他/她可以表达,甚至可以不用透过语言来表达。 然后他也开始写作,在讲到写作的时候,河合隼雄他也曾经特别提到,他在1959年以富布赖特奖学金留学生的身份前往美国留学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因为他在一路从小求学,包括到了京都大学,他念的是数学,都是理科。 所以他一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跟感受——尤其他是在1928年出生,他经历了战争时期,战争结束1945年的时候,他17岁——所以在那样的一个战争的时期,他强烈地感觉到他自己比同年龄的小孩更加地理性,更讲究逻辑。所以他经常因为日本大人——那时候他是小孩,尤其在战争时期,觉得——日本的大人太不理性,太不讲理。 因此,他常常为了这个非常地生气,日本战败让他的这种倾向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会认为日本之所以战败,日本之所以给自己搞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悲剧跟灾难,就是因为不理性,就是因为在思考上面不讲究逻辑。因此他就更加地信奉,甚至崇拜西方近代的科学思考,认为那才是唯一的正确的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去想一下这样的一个学数学的人,这样一个在日本社会里面觉得自己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为他自己太科学、太理性或者是说太西化的一个人,可是到了1959年,那年他已经三十一岁了,他才去到了美国。结果他发现的是,“我原来以为自己是一个西化的人,但实际到了美国之后,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仍让我惊讶。”真正到了西方之后,他发现他没有那么西方,或者是他不得不特别地意识到跟西方之间的关键的差异,所以他就必须要有他的转变。 早期的河合隼雄,他基本上仍然是用西方的观点来批评日本文化的落伍性。对他来说,西方科学才是对的。然后,日本尤其是军国主义,他在军国主义时代所度过的青年期,他就认为缺乏逻辑跟感情用事是日本社会上面到处可见的现象。可是当这种现象却是发生在指挥战争的国家领导人身上,那后果当然就非常非常地严重了。 所以他从瑞士回到日本之后,他写过一本最早期的著作,叫做《童话心理学》。从荣格心理学看《格林童话》里的真实人性。然后他多年之后,他自己回想,他自己检讨这本书,他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获得一般人的广泛接受,而事实上我自己觉得《童话心理学》采用《格林童话》作为骨架有点可惜。” “毕竟我身为日本人,明明知道日本有很多的民间故事,写作的时候,却仍然以《格林童话》这个来自于德国,来自于黑森林的这个传统跟环境。以《格林童话》作为它的题材,不管怎么说都是不自然的。但另外一方面,如果要以荣格心理学为基础探讨民间故事,《格林童话》运用起来远比日本民间故事容易,这是一个事实。我当时心里想,先第一步用《格林童话》写成容易理解的形式吧,接下来再来挑战日本的民间故事。” 那挑战日本的民间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 这本书在1982年问世出版,当时在日本的知识界,荣格派的心理学刚刚好在一个特别受到欢迎的一种状态。连大学生都热衷于荣格式的解梦分析,那时候大家流行写“梦日记”,而且对自己的梦有一套解释的方式,运用荣格的架构在里面会有animus(阿尼姆斯),会有anima(阿尼玛),会有老智者,会有各式各样的原型。利用追溯原型的方式来了解梦,用这种方法来了解自己,这是一个流行的现象。 正逢其时,河合隼雄就出版了用这种荣格的方法来分析日本传说故事的的专述,让大家大开眼界。所以这本书,一时就变成了流行,变成了大畅销书。先是获得了大佛次郎奖,然后确立了河合隼雄的评价。在之前发行过精装本,然后呢后来又发行了文库本,一直到2002年都还再度发行新的现代文库本,也印了十五刷。另外翻译成为英文、德文、中文,在日本以外的国家也都广为人知,这是这本书特殊的意义。 在这本《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当中,河合隼雄他分析的是日本的传说,这些传说对大部分的日本人来说都非常地熟悉。可是他分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从这种荣格分析所得到的结论,让许多熟悉这些传说的日本人都吓了一跳。 例如说,他特别关注的对象是旧有的这些传说故事里面的女性角色。要知道1982年,当时日本的女性主义都还没有正式的发展。然后,在一般的这种传统故事当中,日本女性的处境也都是低下,甚至有点悲惨的,竟然被被河合隼雄抬上了荣格派分析心理学当作主要的内容。 然后更进一步地,更重要的是,他还解读出日本的一个心理的深层的结构,意味着代表女性的“阿尼玛”其实主宰着日本人的集体潜意识——这就是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在外表跟内在的一个最大的冲突,最大的矛盾。 因为外表上面来看,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充斥着大男人主义。可是问题就在这里,日本为什么会有这种大男人主义?因为这些大男人们偏偏缺乏他们自己都知道大男人应该要有的男子气概,或者是荣格派所说的一种“父性原理”。他们是不称职的父亲,或者是他们是撑不起“父性原则”的一群男人。 在过去打仗的时代,日本军队经常做出很不合理的决定,导致国家接近灭亡。但是这些领导阶层,他们不合逻辑的决定,如果在西方社会是不可能能够成立的。但是同样的错误判断在日本却被用各种不同的宣传的语言,或者是我们可以说那样的一种特殊的美学的解释,把它当作是大核心,当作是一种宗教、当作是一种信仰,用这种方式把它糊弄过去。 正就是因为日本的男性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日本的男性有这样的外表,但是在内在他们却是跟这个外表有着绝大的落差跟冲突。以至于产生了日本文化的特色,也因此产生了日本社会的种种的问题。1982年,河合隼雄在这本书里面提出了这个特别的看法,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当我们想要接近日本的文化,尤其是日本人的思考的时候,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有用的参考。 注: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