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黑洞史话 01:“隐身”的星星

黑洞史话 01:“隐身”的星星

2025/5/7
logo of podcast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主持人: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人们对宇宙的认知还停留在牛顿经典力学的框架内。然而,即使在那个时代,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就已经开始思考宇宙中可能存在一些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奇特天体。 在1783年,英国牧师约翰·米歇尔基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一个逃逸速度公式。他大胆设想,如果一个天体的逃逸速度超过光速,那么即使该天体自身发光,光也无法逃逸出来,因此我们将无法观测到它。他将这种天体称为“暗星”。米歇尔还进行了计算,推测出一颗与太阳质量相近的恒星,如果其半径压缩到大约三公里,就能成为一颗“暗星”。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科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在其著作《天体力学》中,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推测出宇宙中可能存在密度极大、引力极强的天体,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逃逸。 米歇尔和拉普拉斯的“暗星”概念,虽然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上,与现代物理学中基于广义相对论的黑洞概念存在本质区别,但他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们体现了科学探索中一种宝贵的精神,即敢于将理论推向极致,进行大胆的思想实验,探索理论可能导向的各种极端结论,即使这些结论看起来非常奇怪。 他们的工作也提醒我们,科学理论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定量计算,更需要有可以被实验或观测验证的证据。米歇尔和拉普拉斯的“暗星”概念,由于缺乏观测证据,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这并不影响其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的工作为后来的黑洞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们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有趣,也更出人意料。你可能想不到,就在爱因斯坦还没出生前一百多年,甚至在人们连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都还没吵明白的时候,就有人,而且还不止一个,已经模模糊糊地“预见”到了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特别怪异的天体,叫看不见的发光体,这种天体发光,但是却“看不见”。听着好像不合逻辑对吧,你继续听我给你往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