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今年极端天气为什么这么多?解读《气候变化2023》

今年极端天气为什么这么多?解读《气候变化2023》

2024/12/12
logo of podcast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汪诘:科学有故事(主打)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本期节目通过对IPCC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3》的解读,以及对巴斯夫等企业减排措施的介绍,探讨了今年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节目首先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展现了极端高温、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例如庄稼枯萎、房屋被淹、渔业减产等。然后,节目介绍了IPCC报告的主要内容,指出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逐年增高,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剧烈的主要原因。节目还回顾了全球变暖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关于二氧化碳来源的争议及其解决过程,解释了科学家如何通过分析碳同位素比例来确定新增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节目深入探讨了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淡水资源短缺等,并分析了不同升温幅度下海平面上升的程度及后果。此外,节目还介绍了气候模型在研究气候变暖影响中的作用,以及首次通过气候模型明确建立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节目指出,虽然对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因果关系的完整理论尚未建立,但计算机模拟和历史数据都表明,快速的气温上升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节目还解释了碳中和的概念,以及减排并非仅仅是不燃烧化石能源那么简单,需要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节目以巴斯夫为例,详细介绍了化工企业在进行全产业链碳足迹追踪管理的复杂性,以及通过循环经济(包括化学循环和生物质平衡)、生产工艺创新(例如使用电加热替代油气燃烧加热)、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等多种方法来减少碳排放。节目还介绍了巴斯夫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减排案例,例如与汉萨航空合作开发飞机贴膜以减少空气阻力,以及为其他行业提供减排相关的方案。最后,节目介绍了巴斯夫在2030年和2050年的减排目标,以及目前已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节目呼吁每个人和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

根据IPCC的《气候变化2023》报告,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高温、干旱、暴雨和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全球变暖对海平面上升有什么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正以每年3.9毫米的速度上升。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5摄氏度,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0.26到0.77米。

为什么冰川融化对全球水循环有重要影响?

冰川占地球淡水储量的近70%,它们像巨大的水库,持续存储大气中的水分并稳定释放到河流中。冰川消融加剧了全球淡水分布的失衡,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巴斯夫如何通过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

巴斯夫采用化学循环和生物质平衡方案,将废弃物转化为原料,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废弃物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成就?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如光伏和风力发电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积极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和消费市场,显著减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

IPCC是什么组织?

IPCC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于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设立,旨在为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为什么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全球变暖通过改变大气和海洋的温度,影响气候系统,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暴雨和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巴斯夫计划到2030年实现什么减排目标?

巴斯夫计划到2030年将其碳排放总量相比2018年减少25%,并计划到2050年实现涵盖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的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Chapters
本期节目从三个极端天气案例入手,引出IPCC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3》的结论: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均显著增加,这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深远影响。
  • 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出现频率逐年增高
  • IPCC报告指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更频繁剧烈
  • 极端天气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深远影响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科学有故事》比科学故事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 2024 年 8 月 10 号在河北省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老李坐在田间的窝棚里双眼是呆呆地望着天空连续几周的高温让地里的庄稼几乎都枯萎了烈日下的空气扭曲着背后的景物仿佛在燃烧

去年,干旱就让他家的收成损失大半,今年的情况看起来只会更加严峻。9 月 8 日傍晚,在广州,刚刚下班的小林一走出办公室,便被毫无征兆的狂风卷得睁不开眼睛。他一路小跑,想要进入不远处的地铁站躲避,不料天空就仿佛被撕裂了一般,倾盆大雨如注而下,街道也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

进入地铁站的时候,乔林全身已经湿透,但他根本来不及为自己的近况担忧,因为他知道在农村的父母很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暴雨再次失去家园。而到了 9 月 15 号,浙江省的一个沿海渔村正在台风被逼家的肆虐下摇曳,张师傅和他的船员们冒着暴雨再次检查那些拴着渔船的懒神是否结实。

渔船在海浪中摇晃颠簸发出巨大的吱呀声似乎随时都会挣脱揽绳的束缚虽然老张早已经收到台风预警而没有出海但今年频繁的台风让他们焦虑不已台风不仅直接影响了出海作业还干扰了渔类的活动即便台风过去渔获也必然会锐减

刚才我讲的这几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其实并不是孤立的个案根据 IPCC 最新的报告《气候变化 2023》中的数据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到今天高温、干旱、暴雨、台风、严寒等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大趋势

这份报告明确指出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各种类型的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这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可能你是第一次听到 IPCC 这个词那么 IPCC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为什么它的报告这么重要而它这份气候变化 2023 上又写了一些什么样的重要结论需要我专门做一期节目来告诉大家呢熟悉我的听众可能知道我对环保问题一向是比较关注的

我之前还拍过纪录片就着物种灭绝这个话题专门来谈环保问题最近仔细读了一遍 IPCC 的最新报告有挺多话想跟大家说所以今天我想就着这份报告把全球变暖和减排的这件事再跟大家彻底盘点一下看看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节能减排人类到底完成了一些什么以及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多少挑战

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 IPCC,它的全称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88 年世界气象组织就是 WMO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一起成立了这个组织,1988 年就成立了,时间是非常的长了。

它成立的目的就是为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现在全世界已经有 195 个成员国加入到了 IPCC 代表中国参加的是中国气象局请大家注意 IPCC 并不是一个科研机构它主要是通过分析大量的科学文献来编制报告在我的信源金字塔上 IPCC 是属于一级信源

因为它代表的并不是某个个人和某一个单一的机构它的报告往往是综合了大量可靠的论文的数据和结论可信度是最高的 IPCC 的报告汇集了全球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前主流科学界对气候变化最全面和最权威的科学理解这就是我经常说的科学共同体对某一个问题的当下最新理解

IPCC 的工作小组由三组独立的专家团组成第一组专注于自然科学第二个工作组则专注于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而第三工作组则专注于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自古以来我们就知道人类活动会对自然资源产生破坏但是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们的活动竟然可以对地球环境造成如此长远的影响

1896 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伦尼乌斯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的概念他计算了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温度的影响但是他除了计算和猜想并没有提出有效的证据

直到 1937 年英国有一名叫做盖伊·卡伦德的业余气象学家在他的论文《二氧化碳的人工生产及其对温度的影响中首次提出了全球变暖的概念》

他收集并且分析了多个气象站的温度记录并从中提取了二氧化碳的浓度数据但是他的结论在当时是遭到了广泛的质疑的有人评价说想靠几个气象站的数据就想判断地球气温变化的趋势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是他的工作却成功引起了很多其他科学家的注意

1958 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大卫·基林开始在夏威夷的莫纳罗亚天文台进行二氧化碳浓度的连续测量他积累了第一份关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宝贵数据这些数据就是后来著名的基林曲线基林曲线非常明确地支持了全球正在变暖这一结论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收集起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升高就成为了科学共识但当时主要争议的是这些新增的二氧化碳真的是由我们人类活动产生的吗难道就不可能是动植物产生的吗比如说牛羊这些反芻类的动物它们每年放出来的屁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非常可观的还有像一场森林大火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那更是非常可观了

那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是这样 1960 年代植物学家发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会偏向于吸收碳 12 就是碳的一种同位素这就导致最终形成的化石燃料中碳 13 的比例是比较低的

然后他们就通过分析大气中碳 13 和碳 12 的比例变化就能测算出新增的这些二氧化碳中到底多少是植物自己产生的而有多少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因为这两种活动释放出来的碳 13 和碳 12 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虽然当时受到了测量精度的限制但是科学家们还是得出了一个比较模糊的结论那就是绝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到了 1977 年争议几乎就平息了为什么那一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一份报告给出了大量的证据明确指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结果就这样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成了科学共识那么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到底让地球平均气温升高了多少呢在 IPCC 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大约 1.1 摄氏度听到这里肯定会有很多人想什么节能减排了这么多年感情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只不过才上升了 1.1 摄氏度我们是不是反应过度了

没错如果就个人的体会来说 1.1 摄氏度确实好像不太奇艳一个城市任意两天之间的平均气温变化都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果遭遇寒流一夜之间降温个 10 摄氏度那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对吧

但是啊这份报告却告诉我们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就如同我们用热水泡脚的时候皮肤温度超过 45 摄氏度也毫无问题但如果人体平均体温提升个 1.1 摄氏度那你想想看会是什么后果那可是要人命的

全球变暖引发的最直观的灾难就是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这也是人类最早意识到的严重问题之一根据 IPCC 报告提供的数据全球海平面目前正以每年 3.9 毫米的速度上升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1.5 摄氏度那么海平面将在 2100 年左右的时候上升 0.26 到 0.77 米

如果升温达到两摄氏度那么海平面上升范围则会提高到 0.32 到 0.98 米你可千万不要小看看上去这个数字不多的一点台深这点高度足以把地球上大多数沿海城市给淹了

可能你会有点奇怪海平面上升为什么要加上 2100 年这个限制条件这是因为冰川的融化是需要时间的即便气温立即上升冰川也不会立即融化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到千年这个尺度那么即便现在的气温不再升高海平面也会有几米的上升幅度计算结果表明如果格陵兰的冰盖完全融化将会导致全球海面上升 7 米

而南极冰盖的完全融化则会导致我们地球的海平面上升约 58 米的高度如果真的上升 58 米那么大量的海岛和沿海城市都会被海水彻底淹没我所住的上海肯定是不能幸免于难的因为上海的平均海拔只有 4 米

除了海平面上升以外冰川融化对全球环境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冰川是地球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水循环的驱动力量

报告数据就指出在过去的 120 年间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体积减少了大约 60%也正因为这样欧洲的滑雪场已经连续数年出现延迟开放的问题 2024 年的 10 月份已经有多篇报道指出由于全球变暖趋势冬天来得越来越晚缺乏足够的冰雪使得欧洲传统的冬季旅游业陷入困境

例如瑞典中部的一个户外俱乐部将天然滑冰场的开放时间从往年的 11 月 4 号推迟到了今年的 12 月 4 日推迟了整整一个月此外法国的两家滑雪度假村也宣布不再对外开放因为没有雪了从上世纪 70 年代到现在法国已经有 180 个滑雪度假村关门倒闭都是因为没有雪了

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影响给科学圈以外的普通人敲响了全球变暖的警钟

而在全球范围内,降水是集不均匀的,冰川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它们会把大气中的水分持续存储起来,然后再稳定地释放到河流当中。冰川占地球淡水储量的比例接近 70%,冰川的消融必然会加剧地球淡水分布的失衡,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刚才提到的这些生态灾害大多数都是一种长期效应但是在深入研究中科学家们很快又发现了一些更加可怕的短期效应 1988 年德国物理海洋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通过气候模型将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为影响区分开来这为人类深入评估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还因此获得了 2021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以后人类对全球变暖问题的研究就进入到了计算机模拟时代 2004 年英国气象局的一些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首次使用气候模型进行归因研究证明了 2003 年欧洲热浪的发生概率因为全球变暖而显著增加

这项研究就被认为是第一次通过气候模型明确建立了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气候变化 2023 报告中 IPCC 提供了大量与极端天气事件相关的具体数据和趋势分析报告就认为自 1950 年以来大多数陆地区域都能观察到暴雨和极端高温天气的增加在干湿交替的季风地区我们可以观察到旱季的时间变得更长而雨季则暴雨变得更多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能把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之间的因果关系给彻底说清楚但是在计算机模拟的未来中气温升高确实会导致更多极端天气的出现对此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反对的声音比如说他们就说在侏罗纪和白厄纪气温曾经比现在要高 6 到 10 摄氏度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比现在要高出 5 倍以上

但是谁都知道侏罗纪和白厄纪那曾经是生命的天堂那个时候的地球可不是生命的地狱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侏罗纪和白厄纪的生命繁荣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忘了那个时代的高温天气是在数千万到上亿年的漫长地质过程中逐渐提升的

地球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气温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在一个短的令地质学家们感到荒谬的时间段中快速的上涨要知道我们现在的上涨速度那是恐龙时代的一万倍以上而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也比人类进入历史舞台前快了至少一千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是人类让灭绝成了生物圈的主旋律

现在我们有很多策略来应对气候变化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碳中和碳中和的意思就是通过植树照灵节能减排等形式让绿色植物消耗的二氧化碳与我们排出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只要用电能取代煤炭和燃油只要不燃烧化石能源那就等同于减排

但实际上减排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就拿我们熟悉的光伏发电为例虽然太阳能被视为一种清洁能源但是别忘了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过程却可能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硅而要把硅生产出来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包括电力和热能

在提炼硅的过程中需要将石英砂等原材料加热到极高的温度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另外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还需要使用一些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

不仅如此太阳能电池板往往都是装在比较偏远的地区而要把太阳能电池板运送到这些偏远的地区那就需要用到汽车来运输对吧这就会产生碳排放并且你想想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也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大型机械设备和工具这些设备和工具的制造和运行也会产生碳排放

太阳能是这样那其他一些新能源其实也差不多像风能水力还有原子能发电都一样这些案例就告诉我们减排并非仅仅是不燃烧化石能源那么简单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着碳排放我们必须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寻找更加有效的减排措施围绕着碳排放有一组非常重要的名词我需要跟大家讲解一下

为了清晰地跟踪碳排放的逐纪专门有一套系统来负责定义碳的来源那么这套系统简单来说就叫做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当我们提到范围一的时候指的就是来自企业自身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如果提到范围二指的是企业通过购买的外部电力蒸汽热水等能源在生产这些能源的过程中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而范围三则是企业价值链中所有其他的间接谈判方

而范围三还会进一步的细分成 15 个小类别其中范围 3.1 指的是企业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这个范围三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的认定只有范围 3.1 会算到企业头上企业的供应链和生产工艺越复杂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追踪就会变得越困难你想啊要从生产原料开采一直跟踪到产品的废弃处理这件事情得有多困难

而各种各样的行业中碳追踪最困难的应该就非化工企业莫属了因为化工企业不仅产业链复杂生产的过程中还有非常多的中间产品都会产生碳排放为了把这个事讲明白今天咱们就迎难而上我抓一个化工企业当例子来举例说明全产业链的减排要做哪些复杂的工作今天被我拿来举例的这个企业就是全球知名的一家化工企业叫巴斯夫

这是德国的一家企业你可能听说过也可能没听说过但它在化工圈子里头确实是非常的出名这一家公司就生产了大约 4.5 万种化工产品它的上下游产业链非常的复杂想要减排它就必须进行全产业链的碳足迹追踪管理

你可以想象 4.5 万种化工产品这个难度得有多高比如说乙烯是化工行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也是下游产业链的重要原料乙烯生产不仅能耗高而且反应路径特别的复杂有很多生产乙烯的途径各个不同的途径产生的排放都不一样而每种生产途径的各个步骤也都会产生不同的碳排放

有些是加热能源消耗造成的有些则是处理废气造成的而有些则是冷却物料造成的甚至有些是产品少量泄漏造成的这个时候要实现减排就必须重新审视整个生产工艺链条找出隐藏的高排放环节然后再设计改进方案如果改进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需要对整个生产工艺进行重构

听到这里可能有一些敏感的听众已经发现了会不会是巴斯夫给这期节目充值了跟大家说还真给大家猜对了确实巴斯夫给我充值了不过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充值我也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在面对节能减排问题时的各种创新策略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是真心佩服这家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责任感的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继续往下听

循环经济是解决碳排放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它能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废弃物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来实施减排

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的经济模式就像是一条单行道从大自然中开采资源制造产品消费者用完之后就会扔掉变成垃圾然后再使用焚烧和填埋为主的方式处理这些垃圾

这种方式我们把它叫做线性经济简单直接但是放在现在的情景下就需要不断的开采新的资源同时在不断的焚烧和填埋新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这个过程就显得非常的浪费和低效

现在巴斯夫开始转向另一种模式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循环经济在循环经济中不再依赖开采化石燃料作为主要原材料来源也尽量不使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来处理废弃物这样就能将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生的温室气体和焚烧填埋废弃物产生的温室气体降到最低

因为人类的正常生活不能没有原料也不可能不处理垃圾因此这两部分的碳排放采用其他方式是很难降低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巴斯夫目前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就是化学循环和生物质平衡这两种方案把这两种方案有效的结合起来使用就能有效的解决原料开采和废弃物处理的问题

比如说焚烧是我们目前处理塑料废物最常用的方法一烧了之干干净净其实并不那么干净因为焚烧塑料的最主要产物就是二氧化碳但是如果用热裂解和催化裂解的方式取代焚烧就可以把常炼的高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短炼的小分子单体

这些小分子就可以用来合成全新的化学品了这样一来原本要被烧掉的塑料废物现在反而变成了宝贵的原料可以再重新被投入到生产全新化学品的过程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废为宝垃圾变材料

而那些原本要被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这样继续固定在我们的日常用品中了这个过程虽然也需要加热但是我们可以用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电力来完成这样就进一步减少了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这种方法就特别适合处理那些混合塑料和报废的轮胎

把它们作为传统物理回收的一个重要补充因为物理回收不仅需要严格分类用它们重新加工生产的产品的品质还会逐步下降而化学回收则可以生产全新的化学品所以把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减排效果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更好

另一种方式叫生物质平衡方案什么意思呢因为总有一些废弃物是不能用化学或物理方式回收而只能焚烧或者填埋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种原料在形成的过程中它会吸收二氧化碳那么就算废弃的时候把这些产品给烧掉也不过是把它们吸收到二氧化碳释放出来而已总体来说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依然是零排放的

你可能心里说还有这种好事其实我告诉你这种材料到处都是比如说木材就是其中的一种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木材当中所以木材的使用本身是不增加额外碳排放的即便木材最终被焚烧释放的碳也会与之前吸收的碳互相抵消

那除了木材之外其实这类材料到处都是像农业废料食物残渣厨房废油甚至农业和林业废弃物和菊杆等等

它们的原理都差不多大家稍微想想就能明白这些废弃物其实与木材一样固定了大量的碳用这类生物基废弃物作为可再生原料进行加工把它们转换成生物基材料或者生物甲烷甲醇酒精等基础化工原料然后再生产出我们需要的日常用品

比如说巴斯夫和汉高公司就共同推出过使用生物甲烷为原材料生产的洗涤剂这些洗涤剂可以用在洗碗机中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对化石资源的依赖还能变废为宝可谓是一举多得通过不断的探索巴斯夫和全世界的科学家将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品纳入到了循环经济之中

他们在扩大循环经济规模的同时还逐步减少了开采资源和处理废弃物产生的温室气体即便是难以完全循环的产品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延长他们的使用寿命

这其实就是通过减少生产总量的方法来达到减排的目的可能有些听众还注意到我们这里只谈到了资源开采和废弃物处理那么在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又该如何减少呢这就是我们接下去要说的科学家们的另一个主攻方向了

比如说蒸汽裂解炉就是化工工业最重要的设备它主要是用于将石油中的可以加工为化学品的那部分成分转化成乙烯、丙烯、丁烯、苯和甲苯等这些基础的化学用品

这些基础用品它们就是后续各种产品的原材料可以继续用它们深度加工当然这也是碳排放量最大的一种工艺这是因为裂解需要加热到 850 摄氏度的高温这就需要燃烧大量的天然气或者燃料油而巴斯夫就开创性的使用电加热来替代油气燃烧加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使用绿电就是绿色电能就可以将原有的蒸汽裂解工艺的碳排放降低 90%这项技术如果推广开来的话就能够大幅度的减少化工行业的碳排放

但是这类技术的难度也非常的高单是合适的耐高温材料就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煞费苦心同时还需要和上下游的其他工艺设备配套偶合采用直接加热还是间接加热方式更有效也是摆在工程师面前的选择题

但生产工艺的创新能带来巨大的回报事实上包括巴斯夫在内的全球各大化工企业都在包括制氢 合成氨 合成气等生产工艺上进行技术革新以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甚至消除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其他难以减少的排放的工艺巴斯夫则计划采用碳补给 封存和利用的方式

刚才说的补极啊就是把它们捕捉集中起来的意思捕捉的捕集中的集这些方式呢就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给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和海底岩层中或者呢我们可以寻找方法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用于生产其实二氧化碳的用途是很多的啊

在碳中和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明白不是所有的生产过程都能做到零排放或者被低排放技术替代的很多行业难以依靠目前的技术和自身的能力完成减排的目标

这就需要其他行业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方案这里我可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汽车可以用电来替代燃油但飞机是很难做到的巴斯夫就曾经和汉萨航空一起开发过一种贴膜可以在贴膜上形成鲨鱼皮的表面结构通过在飞机上贴膜就可以减少飞机在飞行时 1%的空气阻力这样就可以大幅降低燃油的消耗

这样一来不但节省了能源还为汉沙航空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说远洋轮船那也很难用电来驱动科学家们现在就在尝试用氨能来驱动船舶因为氨燃烧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氨也比较易于生产和储存

另外将碳补给装置搬上轮船也是一个解决方案建筑物的空调和暖气也需要消耗巨大的能源而为建筑行业提供保温材料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建筑物隔热保温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化工行业还通过提供各种新材料比如说轻巧坚固的风机叶片高效轻便的光伏板等用这些新型材料来构建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基础

所以化工行业的碳减排是一个全方位多路径的综合方式我们现在可以借助科技的进步不仅能做到行业自身的减排还能帮助其他行业和全社会的减排事业好了刚才介绍了那么多减排的方法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现在的成果如何呢根据巴斯夫官方提供的资料

他们计划到 2030 年把包含范围一和范围二在内的碳排放总量相比 2018 年减少 25%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有望提前达成在循环经济领域他们的目标是到 2025 年加工至少 25 万吨再生原料

这个目标现在基本已经接近达成了而巴斯夫的长远目标是到 2050 年实现涵盖了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 3.1 的全部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这个目标可以说是雄心勃勃我是真心祝愿他们能早日达成目标

在阅读 IPCC 气候变化 2023 的报告过程中我的心情比较复杂一方面这份报告再次提醒我们人类目前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另一方面它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

中国正在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变成为主导者比如说在新能源领域无论是光伏产业还是风力发电技术我国现在都处在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同时我们正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和消费市场这极大的减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

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对全球的碳减排事业那是功不可没我国还承诺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并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可以说是相当的伟大

它体现了我们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大国担当也为包括巴斯夫在内的相关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只要是那些致力于碳减排的企业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他们都是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好了本期节目讲到这里就差不多该结束了我打内心觉得全球气候变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重视的话题所以隔一段时间我就要把这个问题再拿出来说一次

如果你们以前看过我的《寻觅自然物种灭绝》这一集,也应该知道,我对人类的未来其实是充满了忧虑。然而在充满忧虑的同时,我也见证了很多像巴斯夫这样的企业在减排和循环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这也让我看到了一线希望。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每个企业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我们就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出一个值得他们期待的美好未来好了这就是本期的科学故事我们下期再聊

今天还有一点结尾废话要说就在我录完本期节目的时候我们那个摄影箱终于拿回来了最终我们又支付了 2260.91 元的关税能争取到这样的结果我们很高兴也实属不易上周我还派大圣专门去了一趟海关在浦东的仓库陪着海关的工作人员开箱验货并且一一解释

再加上我们翻箱倒柜找出来的各种票据和使用记录最终我们成功博得了海关的同情他们全部按照最低标准向我们收取关税今天在拿到摄影箱和关税清单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我们吃饭的家伙终于回来了终于又可以开工干活了我们已经停工一个多月没法拍摄了

我相信上帝不会让心怀坦荡的人憋屈而死阳光总在风雨后阴霾也总会散去悲剧总会变成喜剧墨西哥你等着我我还要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