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科学有故事比科学故事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从今天开始我斗胆来给大家做一些法律普及的节目那我肯定不是什么法律专家对法律也没有什么很高深的见解我只不过像一个爱分享的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一点点基础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仅此而已注意我把我这些法普节目的受众是设定为青少年的
所以有一些轰动全国的案例或者故事我们这些成年人可能早就耳熟能详了但是很可能案件发生的时候青少年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可能很陌生所以我也会详细的讲我这些系列节目其实并没有规划也没有大纲我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写到哪里算哪里每期的长度也是不一定的有时间我就多写几个字没时间就少写几个字总之我的目的就是不要让大家觉得我失联了就好
前两天我看到我谈 AGI 的那期节目下面有听众留言说爷爷您关注的节目更新了这个看得我好扎心啊停更一个月对于一些听众来说可能就跟一个世纪一样漫长好吧那再忙我也经常出个声让你们知道我还在好了废话说完咱们开始上今天的菜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一道选择题是这样的你觉得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打击犯罪优先还是应该保障好人不受冤枉优先呢如果你一下子觉得这个题目有点不好选择或者觉得这两者应该并重不分彼此那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些具体的情境比如说假如你现在是一个有深杀大权的法官面对一个故意杀人的嫌疑犯
根据现有的证据你觉得还不能百分百证明就是他杀的人存在某种比较小概率的可能性比如说只有 5%他是被冤枉的但因为杀人手段比较恶劣名分很大老百姓都认为就是他杀的如果不赶紧正法会对当地的民心有很大的影响这时候你给他判一个死刑立即执行不会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但你也可以给他判一个死刑缓期执行但这么判一定会遭到民众的批评请问如果你是法官这时候你会怎么判案呢是顺从民意判他个死刑立即执行呢还是判个死缓留他一条性命呢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判死缓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假如我顺从民意把人给毙了短期来看皆大欢喜
但长期来看我可能会一辈子活在阴影中因为万一有一天新的证据出现这个杀人犯确实是被冤枉的那人死不能复生连纠错的机会都没有了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4 年的 8 月在石家庄西郊的一片玉米地中被农民意外地挖出了一具女尸
死者是被强奸后再埋尸荒野的这个手段是极其的残忍性质也极其的恶劣更可怕的是这起案件更是弄得当地人心惶惶民愤极大于是石家庄的警方就迅速组成了专案组破案没过几天在玉米地附近上班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工人聂树斌被锁定为嫌疑人
他的身材和嫌疑人相符有作案的时间和动机并且他的自行车和现场发现的痕迹也相符刚开始聂书斌不承认自己的罪行但是在警方加大审讯力度后聂书斌还是招供了他承认自己奸杀了死者玉米地埋尸案就这样告破短短的十个月后聂书斌就被押赴刑场
在临行前聂书斌对着自己的母亲哭喊着妈我没有杀人我是被他们屈打成招的你救救我救救我然而他的母亲没能救得了他一声枪响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这个叫聂书斌的 21 岁年轻小伙年轻的母亲始终不相信老实巴交的儿子会强奸杀人她发誓要为儿子讨回公道
十年后的 2005 年,河北广平县的警察在审讯一个叫王淑金的连环杀人嫌疑犯的时候,他竟然主动供出了十年前石家庄的玉米地杀人案是他做的。
王淑金不仅详细描述了作案细节还准确指认了埋藏医物的地点而这些信息警方从未对外公开过事关重大案情最终被层层上报当年办理聂淑冰案的公检法的工作人员很多都已经升任更高级别的领导了如果这真的是一起冤假错案那必然会影响到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无数人的前途
因此这个案件的复审进展得非常缓慢在这个期间聂树斌的母亲带着一摞摞的申诉材料从宪法院到最高法跑了上百趟案件被媒体报道后更是引发了全国的轰动舆论哗然我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聂树斌在临刑前该对这个世界抱有怎样的绝望在网上无数人怒吼着人民有权知道真相
九年后的 2014 年最高人民法院终于决定正式复审该案经过两年多的重新调查审理 2016 年的 12 月 2 号最高人民法院宣告聂淑冰无罪 72 岁的老父亲在聂淑冰的坟前痛哭流涕儿啊你清白了
在最高法当年的工作报告中写着这样的文字,聂书斌案不仅是个人冤屈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对人命关天四个字的深刻反省。
其实像这样的真实故事还有很多 1996 年 18 岁的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强奸杀人的凶手案发 62 天后就被执行了死刑但 2005 年他被改判无罪可呼格吉勒图的生命已经永远定格在了 18 岁
1998 年河南青年李中喜被以强奸罪执行死刑 2016 年被改判无罪我刚才用了 98 个字又讲了两个真实的案例但你知道这 98 个字背后的故事可能 98 万字都不够写听完这些故事你有没有感到内心无法平静呢冤杀一个人对我们的内心造成的冲击有多大我想此刻你可能有了很不一样的感受
好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对有疑点的案件到底是该判死缓呢还是该判死刑呢判了死刑万一错了那可就无法纠错了而如果判了死缓就算啊他不是被冤枉的确实是杀人犯那他至少也是在监狱中度过余生再也不会出来危害社会了
那至于汹涌的民愤我作为法官来说只要能扛住几个月很快也就会平息下去的毕竟人们的怒火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平息的那你可能会说死者的家属怎么办杀人不偿命正义得不到伸张对死者的家属是不公平的是的如果这个杀人犯真该死但没有杀对死者的家属肯定是不公平的
但别忘了我们这个案例的前提假设那是这样的如果判死刑我们有 5%的可能性杀错人而且人死不能复生没法纠错但如果判死缓我们有 95%的可能性是对家属的二次伤害
让家属觉得正义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伸张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请你想一想你会选择 5%的错杀可能性还是选择 95%的二次伤害死者家属的可能性呢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宁愿二次伤害家属也不能冤杀一个人别说 5%了就是 1%那也不行啊
刚才我设想的是杀人和死刑这种最极端的情况那我们还可以设想一种不是那么极端的情境我们再来想想到底是该打击犯罪优先还是不冤枉好人优先的假如现在你又是法官了好那假如你是法官现在遇到一个棘手的案件有一个老太太指控一个纹身青年为了抢夺自己身上的财物把自己推倒在地受了重伤
老太太的证词是这样的我在无人的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有人从背后拉我脖子上的金项链我本能的护住项链结果被拉倒重重的摔在地上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人经过但那个小年轻就假装把我从地上扶了起来而那个一脸流氓像的纹身青年则是这么说的我经过老太太身边的时候发现她倒在地上我是想扶她起来没想到这个老太太为了讹诈我医药费竟然诬陷我
好了现在棘手的是除了双方的证词其他证据一概没有既没有监控也没有目击证人总之就是没有任何其他的证据请问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呢
如果是我的话,尽管这个青年长得真不像是好人,而那个老太太看着确实是非常善良可怜,我也不会判这个纹身青年有罪。这是因为法院的判决对社会行为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判青年有罪,那造成的后果很可能是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在没有人的时候去帮助一个倒地的人。
而如果我判青年无罪即便青年真的撒了谎老太太没有说谎我判错了但这个错判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远不如错判青年有罪来得大毕竟其他人想要效仿这样的犯罪那需要有很多的好运气的并不是那么容易附现这样的犯罪的你不要以为这是我想象出来的情境啊我再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联合东京大学的两位食品学博士为你们带来《吃货科学指南》在这个专辑中我们将一起跨越食物的表象深入到分子的世界揭示食物与健康的密切联系我会帮你摆脱鱼龙混杂的饮食谣言告别盲目的保健品陷阱我们将用科学的力量带你认识每一口食物的真相
在这里美味与健康不再是两难选择而是每一次舌尖上的智慧决策欢迎收听吃货科学指南 2006 年的 11 月 20 号在南京水西门广场公交站有一位老太太摔倒在地 26 岁的南京青年彭宇将老太太送到了医院还垫付了 200 元的医疗费
听上去像是一起好人好事对吧但很快反转就来了这个老太太的儿子是一名警察老太太就对儿子说我根本不是自己摔倒的是彭宇把我撞倒的你可要替我主持公道于是在警察儿子的协助下老太太将彭宇告上了法庭索赔 13.6 万元的医药费 2007 年的 9 月法院认定彭宇有过错需要赔偿老太太 4.6 万元
在判决书上是这么写的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彭宇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这个案件实在找不到明确的证据但法官认为彭宇说谎的可能性要大于老太太说谎所以法官就判定老太太胜诉
没想到这个案件的判决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彭宇案的判决让 85%的受访民众表示以后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了在彭宇案之后全国至少又发生了 18 起见死不救的案件与彭宇案的判决有关联你想做彭宇吗成了网络上一个著名的梗意思就是你想当好人美好报的主角吗
而这个案件的所有当事人也都很不幸彭宇是被迫辞职改名换姓老太太 2011 年病逝前遭到邻居的唾弃她的警察儿子也被降职调离岗位而当事法官则被调离审判岗位终身背负道德杀手的污名
可以说这个案件的判决让所有人都成了输家那么到底是彭宇说谎了还是老太太说谎了呢其实这件事情一直到现在也并没有真相但如果我们回到最初审理这个案件的法庭作为法官来说有两种可能性在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的情况下你认为最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什么呢
显然我觉得应该是选择判彭宇无过错即便这真的是一个错判但他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远远没有判彭宇有过错来的大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法官并不是上帝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能水落石出看清真相的这个时候秉持不冤枉好人优先的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好
好听我讲到这里我继续来问你下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部法律叫刑法里面规定了 483 个罪名现在我想请问你我国制定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打击犯罪呢还是为了约束公权力对人民的惩戒范围呢
如果没有前面那个问题的铺垫我猜大多数人很可能会想当然的选择为了更有效的打击犯罪但有了前面的铺垫很多人或许就会犹豫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告诉你一个可能会令你感到吃惊的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 30 年是没有刑法的,我国的刑法是 1979 年 7 月 1 号通过,1980 年 1 月 1 号开始正式实施的,到今天也就只有 45 年的历史。
那么 1980 年以前的中国治安很乱犯罪得不到有效打击吗当然不是如果你去问一下自己的爷爷他应该会告诉你他们小时候的治安很不错社会秩序也是很稳定的警察也会抓小偷杀人当然也是要偿命的
所以你看啊,能不能打击犯罪和有没有刑法似乎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我可以说在没有刑法的年代,打击犯罪的效率更高,那个时候一个人犯了什么罪是由法院的法官自己在判决书上手工填写的,也就是说法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罪名,速度又快,效率又高。
除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什么盗窃罪杀人罪放火罪流氓罪等等那个时候时不时还会冒出五花八鸣的罪名比如历史反革命罪资产阶级自由化罪否定大跃进罪乱用马克思术语罪等等
我看到过的最离奇的一个罪名是啊吹捧刘少奇罪总之呢国家公权力要打击犯罪有的是手段和方法有没有刑法真的不是必须的我再告诉你一个超过 40 岁的大人都知道的事情可能也会让你感到大吃一惊
1979 年开始在邓小平主席的主持下全国有 300 多万人被改判无罪也就是说曾经有 300 多万人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被法院判决有罪但后来人们意识到这些事情其实根本不能算是犯罪打击力度太大过优不及了太多的罪犯反而让全社会变得不和谐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定了刑法
虽然在这部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有多少种罪名但用法理原则的方式阐明了哪些事情算是犯罪哪些事情不算犯罪到了 1997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修正案在结构理念内容上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现在很多法律工作者还习惯性的把 1997 年颁布的这版刑法称为新刑法在这一版刑法中我们明确规定了 445 个罪名换句话说有了这部法律人民终于可以清晰的知道我只要做了以下这 445 种事情就是犯罪除此之外都不是犯罪国家公权力机关就不能把我抓起来
而现在最新一版的刑法中一共有 483 个罪名好了讲到这里我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你有答案了吗是的我国制定刑法的目的除了打击犯罪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限制公权力对人民的惩罚范围是为了再不出现 300 多万人被随意定罪的悲剧重演
刑法既是为了每一个老百姓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也是为了让警察知道只有因为哪些事情才可以抓人,更是要让法官知道你不能随便编织罪名把老百姓扔到监狱中。
那么是不是有了刑法老百姓就可以不用担心被随意抓起来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不是每个警察检察官法官都是好人他们中也有坏人也有腐败分子所以我们还需要另外一部很重要的法律来防止坏人利用刑法来作恶而这部法律叫做刑事诉讼法好下一期我们就来讲这部法律科学声音
我想再次说明一下关于法律我还是个小学生我只是斗胆把学习心得分享出来如果我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也请专家出来指正不过我也清楚的知道法律问题并不像自然科学问题那样有答案唯一性很多法律上的理念观点都不具备唯一性各派有各派的观点在我看来所有成体系的学科知识中
法律或许是争议点最多的一种知识体系因此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都是很正常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平和的讨论多听取不同的意见好了那就聊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