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读了村上春树的《品川猴》,恐怕早已忘了我从来不大喜欢自己名字这回事。
即便在使用了它三十多年之后,仍然无法将自我与这三个字紧密地联结起来。如果你在人群中呼喊这三个声调,兴许我还会觉得是在叫同名同姓的谁呢。
幸好互联网时代,给予每个人“重塑自我”的机会。当你为自己取下一个出离家族、性别、语法、格式种种规定的名字之时,或许也是认知自我、定义自我的发端。
现实生活里,对亲近的人都会称其昵称。名字一说出口,似乎就蕴含着一种关系、感情甚或憧憬。
剪辑本期节目时,我们又想起许多关于名字的故事。
听完这期,期待下期吧!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以下内容:
00:51 大家发现了吗,我们上周没更新
02:10《品川猴》:丢下名字其实是一种放弃自我
11:56 为什么咖啡师的名牌都是英文?
14:11 名字和人,哪一个主导了你对他人的认知
18:40 从“二狗”到“偷狗”,充微博会员的路有多远
23:14 自己的名字是学中文最早认识的字
41:27 名字最终沦为一种被社会管理的代码
节目中提及书目:
村上春树《东京奇谭集》
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张悦然《顿悟的时刻》
玛格丽特·爱特伍《使女的故事》
坂元裕二《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
主播
阿柴
小盐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