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173 善意的魔力|每天一個小改變,用善意成就更好的你

EP173 善意的魔力|每天一個小改變,用善意成就更好的你

2025/3/9
logo of podcast 每日9分鐘正能量

每日9分鐘正能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主持人:我阅读了《善意的魔力》这本书,它让我开始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善事,并深刻体会到善良的力量。这并非一本心灵鸡汤式的书籍,而是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揭示了一个被许多人遗忘的事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善良。 书中指出,即使我们不做善事,仅仅是关注并记录他人做出的善举,也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人生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这并非简单的号召,而是有研究数据支持的结论。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分享善意的群组,在这个群组里,我们分享看到的善良的事情,积极美好的事物,而不是负面新闻和抱怨,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身心健康,减少焦虑。 书中还总结了人们最容易做出善举的五个场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帮助朋友、主动为他人开门、帮助陌生人捡起掉落物品、同情不如自己幸运的人。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最近一次做善举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场景。 研究表明,两岁的儿童就已具备善良的天性,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分享和帮助他人,这被称为“无差别利他主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善良,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愿意为他人付出努力,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这被称为“温情效应”。 负面新闻的传播和我们对负面情绪的敏感性,让我们误解了世界,但实际上,合作、关怀和理解是人的天性,善良具有传染性。善意的行为会传递下去,反之,恶意也会传递。弗兰克林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借钱给一个朋友,但要求这个朋友把钱借给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并提出同样的条件,以此传递善意。 成为善举的观察者本身就能够让我们感到更健康和幸福。塞里格曼的研究表明,每天记录三件快乐的事情,可以显著提升身心健康和自我满意度。分享知识也是一种美德,当我们分享知识时,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Deep Dive

Chapters
本书探讨善良的力量,并以心理学研究结果指出世界比我们想像的更善良。两岁孩童已具备善良天性,他们会分享弹珠,即使在竞争环境中。研究显示,人们最容易在五个场景中展现善意,包括帮助他人、为朋友提供帮助、主动为他人开门等。
  • 世界比你想像中更善良
  • 两岁儿童已具备善良天性
  • 人们最容易在五个场景中展现善意

Shownotes Transcript

今天我们来讲一本非常美好的小书叫做《善意的魔力》这本书我在读过了之后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我开始每天关注我身边所发生的美好的善良的事情这绝对不是一本心灵鸡汤的书它是一个心理学的研究

而且这里边最好的一个消息是什么呢你甚至都不用日行一善你都不需要每天做好事你只需要能够看到能够记录别人做的一些好事对你的身心健康以及人生的这种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用研究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号召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成为一个号召

也就是说当这本书被广泛的更多的人听到以后大家可以组成一个类似这样的群组我们不要在这个群组里边天天去发布那些糟糕的消息那些可怕的新闻那些歇斯底里的表达我们就在这个群里边发我们所看到的善良的事情那些让我们美好的东西这个不会激发我们焦虑的情绪但是会让我们的身心变得越来越健康

这个作者做了大量的关于善良的调查其中有一个结论特别有意思就是我们最容易出现善举的五个地方就是人们最常随手就能够做的善举有五个场景第一我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吧有人需要你帮助你帮了他第二我不介意为朋友提供帮助就是你身边的朋友需要帮助你帮了他第三我常常主动为他人开门

就是我现在经常走过一扇门的时候,我会用手扶着,哪怕后边那个人还有三四米,你等他一下,他会很高兴,他甚至会感激的跑过去,对吧?然后第四,我帮助陌生人捡起他们掉落的东西,我们在大街上,在地铁站里边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五,我对不如自己幸运的人感到同情。

这五个是我们最容易做善事的五个场景所以我在这想问问大家你最近一次做善举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场景还记得吗回忆一下那么第一张叫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善良就是我们由于整天看很多糟糕的新闻所以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糟糕或者换一个角度讲

你的内心对于糟糕的事也更容易有深刻的印象美好的事常常从我们面前划过我们不注意但实际上如果你认真的研究关于善良这件事你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首先两岁的儿童就已经具备了善良的天性

就是我们过去讲两三岁的孩子是小魔鬼对吧这个小神兽喜欢捣乱喜欢闹实际上心理学家刻意的研究了他们对于他人的这种感觉你会发现心理学家将两岁的孩童分成两人一组

给每组一袋弹珠然后就拿出一个装着木琴的箱子箱子表面有一个孔这样的话呢你只要把这个弹珠放在这个孔里边就会叮响一声这个声音对于小孩来讲是非常喜欢的特别喜欢听那个木琴的声音所以大家就想看这些弹珠发给这些孩子以后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那根据我们对两三岁的孩子的判断我们会觉得他们会争抢他们会抢这个弹珠尤其是身高体壮的就会把那个弹珠全部抢走在 19%的实验小组中的确其中一个孩子抢走了所有的弹珠而另一个孩子只能哭喊或者发脾气请注意 19%事实上几乎在一半的实验小组里孩子们都评分了弹珠

这太不可思议了就是小孩子们竟然会照顾对方说咱们大家平分给一个孩子发的弹珠比另一个孩子多的时候有时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把自己的弹珠分给了弹珠较少的孩子就是两岁多的小孩就已经开始有了帮助别人的想法有心理学家把学不齐的儿童称作无差别利他主义者

就是他们肯定不会出于功利主义的角度就是天生愿意帮助别人所以在孩童的时期我们就是很善良的人然后成长的过程当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那大家说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呢青少年的大脑仍在发育过程当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学会从他人角度来看待问题青少年大脑的奖赏系统比前额叶皮质发育的更快

用简单的话讲就是欲望成熟的更快控制欲望的能力成熟的更慢所以他有时候会体现出自私不能够理解其他人等等前额叶皮质是脑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有时更可能做出看似自私的行为但是这个

心理学家在 UBC 就是温哥华的那所学校中文名字叫做布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 UBC 做了一个实验要求 14 到 15 岁的加拿大高中生计划在一周内完成五个善举

并且对自己完成的这个善举进行记录就是这些十四五岁的 teenager 就是我们说最难相处的这些小孩绝大部分都完成了这个要求 94%的学生成功的完成了至少三个计划中的善举 191 名学生一共完成了 943 个善举

随着人年龄不断的增长我们慢慢的到成年人到中老年你会发现总体趋势是人会越来越善良

这个简而言之他们发现老年人会表现出更多善意更确切的说 55 到 84 岁的老年人在为自己和他人赢得奖励时愿意付出同等努力而 18 到 36 岁的青壮年在为他人赢得奖励时则不会付出同等努力这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给这些人发握力气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发握力气你握的时间越长

自己得奖越多这是一种第二种呢你握的时间越长别人得奖越多他考察的是谁愿意为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最后发现老年人愿意为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为帮助他人赢得奖励而拼命握紧这个握力机以后老年人感受到了更强烈的温情效应什么叫温情效应就是你做了一件好事之后

感受最好的是你自己这叫温情效应这件好事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的快乐而且在所有的实验当中女性在善良方面的表现通常优于男性就是会比男性更容易关怀和理解别人这个刚才我解释了就是由于负面新闻的传播力度以及我们对负面感受的敏感程度才让我们误以为这个世界很糟糕

实际上这个世界当中合作是人的天性我们充满着大量的合作关怀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而且善良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如果你被善待了你也会更容易善待他人这就是我们说善意的传染性如果你今天被一个司机善待你就更有可能帮别人扶门

然后那个被你扶门的人对那个快递小哥的态度就会更好那个快递小哥可能就会更开心的对待下一件物品和对象这就是一个善意整个传递的过程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放大了恶意你就会发现恶意同样可以传递叫踢猫效应对吧心情不好的人传递给下一个人这是用实验来证明的弗兰克林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

有一个他的破产的朋友逃亡了破产了找他借钱弗兰克林比较有钱了然后说可以我借给你但是他有条件他说这个钱你不用还给我我不我不缺你这点钱对吧这个钱你不用还给我但是你得承诺把这个钱借给另外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而且提出同样的条件就是这钱你不能要你借给另外一个人然后也要把这个东西告诉他让那个人用同样的方式借给下一个人弗兰克林当年所发起的就是这么一个爱心传递的借钱方式成为善举的观察者本身就能够让我们感到更健康和幸福

这个这是塞里格曼的一个研究塞里格曼是非常著名的积极心理学的专家他就说只要你每天能够记录三件快乐的事每天晚上睡觉前记录三件今天令你快乐的事你的身心健康和自我满意度都会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所以这个书的作者也开始写善举日记就是他自己每天记录每天的善举在这个书里边每一章背后

都有一些小小的善举我会给大家念一下我相信能够温暖到你比如说

分享知识是一种美德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分享知识给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如果您喜欢这本书的内容把它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当中或者给到您指定的某一个人都可以您关心谁就把知识分享给他谢谢本音档是由凡登读书小潮远志提供解锁本书精华解读全集请搜寻 www.dush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