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6 【串台乱翻书】:聊特稿行业为什么就衰败了?

#6 【串台乱翻书】:聊特稿行业为什么就衰败了?

2023/11/6
logo of podcast 卓见

卓见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卫诗婕
独立商业作者,曾任极客公园执行总编,专注于商业、科技和人文领域的深度报道和分析。
张卓
潘乱
主播潘乱,主持“乱翻书”节目,深入探讨商业、科技和互联网相关话题。
王鹏
Topics
张卓:我离开特稿行业已久,认为特稿是一个小众话题,但对其商业模式的缺失感到困惑。我一直在思考,如果特稿真的有需求和受众,为什么我们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支撑它的发展?这不仅关系到特稿行业的生存,也关系到优质内容能否持续产出,为社会带来价值。 王鹏:特稿记者如同足球运动员,有黄金时代和巅峰期,最终可能心灰意冷。我认为特稿记者需要像德云社一样,有师承和班主制,需要有老师教导和引路人。同时,特稿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不能只谈理想,不考虑实际的经济效益。我深感特稿的没落与商业模式的缺失息息相关,没有经济支持,理想难以长久。 卫诗婕:我认为特稿的必备要素是有丰富的、有感知力的细节,背后需要专业的编辑支撑,包括选题判断、议题消解和稿件统筹能力。现在,特稿的光环都加持到作者身上,忽略了团队的成果。我观察到,微信机制改变后,深度稿件的影响力不够聪明,需要更高频的内容输出。我感到特稿行业正在经历转型,需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商业模式。 潘乱:我认为中国特稿有点被神化了,它只是一种写作的方式而已,核心是真实,并用合理的技法表达出来。从商业作者的维度来看,特稿并没有真的提供多高的行业信息增量。我始终认为,特稿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社会议题的深度挖掘,但如何在商业领域找到平衡点,是特稿行业面临的挑战。

Deep Dive

Chapters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n China, tracing its journey from its early forms in publications like Southern Weekend and China Youth Daily's Bingdian Weekly to its later presence in magazines like People and GQ. It discusses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shift in motivations among journalists.
  • Evolution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n China
  • Shift from newspapers to magazines
  • Changing motivations of journalists
  • Role of influential publications like Southern Weekend and GQ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嘉宾】**潘乱、王鹏、卫诗婕

王鹏(摩登中产创始人)

卫诗婕(极客公园执行主编&非虚构作者,曾任职于《人物》、GQ报道、字节跳动)

潘乱(「乱翻书」主理人)

【主要话题】

1、从南方周末、中青报冰点周刊——人物杂志——时尚先生、智族GQ,中国特稿的脉络

2、特稿的有效细节和无效细节

3、现在还有好的商业特稿吗?从36氪、虎嗅聊到今日头条的金字节

4、特稿的商业模式:影视化和其他商业化的尝试?

【关于卓见】

主理人张卓、前《人物》副主编、36氪副总裁

「其他」

关注「卓见」视频号:定期直播

关注「卓见」公众号: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