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欢迎回到卓健好久没更新了一时也不好说是因为自己贪玩而更新速度确实慢了本期的主题是聊一聊特稿录制是在小红书外人节的活动上地点在西藏的林芝海拔 3400 米也算是很独特的一次录制体验这期播客得益于叛乱的组织首发在他的播客节目《乱翻书》上关于特稿这个话题我其实一直不太想聊
第一是我已经离开这个行业大概有七年了
不能代表一线从业者第二是我并不算是很好的特稿作者有太多前辈更有资格去分享这个话题第三我始终觉得特稿是一个很小众的话题不会有太多人关注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期播客发布之后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一些好久不联系我的朋友会跟我重新讨论起特稿这样我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
如果特稿有需求和受众那为什么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呢 OK 那就带着这个话题我们进入这期播客吧有关于特稿的任何问题也欢迎给我留言
OK 那我们就准备开始就是今天我们几个都从北京飞过来参加小熊猪的外人节对 然后在西藏林芝的松赞酒店我们刚好碰到了几位曾经现在依然在做曾经的调查记者现在在做特告记者或者说依然还在做内容的朋友大家一起来聊一聊特告记者和调查记者这些年要么先稍微简短的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大家好 我叫王鹏 是魔龙东产的创始人在之前呢 也算是一名特务记者和调查记者吧刚才潘老师这个画风呢就有点像在公园里遇到野牦牛那种感觉 是吧哎 带着几个野生的调查记者 是吧对对对所以呢 我们今晚就聊到这个话题吧希望大家能有兴趣啊
大家好我叫张卓最早在人物做特稿记者我其实没有做过调查记者然后后来去了三十六课然后后来去了大厂可能只能代表在人物的那段经历师姐大家好我叫威师姐然后我先后在人物 GQ 做过人物报道和特稿记者虽然我不太喜欢用特稿这个词后来我去了大厂自己跳动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在极客公园负责内容
我想先从一个问题开始吧就是特稿记者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记得最初就只有一些报告文学就是什么时候特稿记者作为一个专门的门类在中国成为显学他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要么就是你年纪最大跟大家科普一下
潘老师我听您的播客比较少你的流程都是这么专业的吗问题就随便聊我这个不代表任何新闻史和不代表今天没有个人观点
我觉得是这样中国特稿现在有点被神化了它其实只是一种写稿的方式而已就在最很早之前其实只有消息甚至我们报纸也没有都市报只有档媒就各地的比如说茶茶日报长春日报沈阳日报哈尔滨日报然后只有报社的记者报社记者他其实文体很简单只有消息和通讯然后后来出现了一种东西叫报告文学
有可能会得罪人啊就是他可能会有一些遍体比如说知音是吧他就把人的丰富的内心的心理活动以及他的幻想和想象然后加上他对这个裁判人物复杂的情感都投入其中好
反正怎么开心怎么来呗就写呗但是后来呢直到南风周末以及为代表的吧一系列包括华西都市报这种都市报开始诞生之后然后我们其实媒体开始要约规范了规范之后呢在南州我觉得其实就开始有了特稿的一个雏形和萌芽以李爱鹏老师为代表吧因为他本身是我们记错是聊大中文系的
本身在严谨的保证新闻的专业性的同时就一时寄养就是我空有一身屠龙记但你偏偏让我洗碗做菜对吧我没有办法这个秀我这厨艺综于他在保证事实的基础上写了那篇著名的叫举重观众之死对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它只是一种写稿的记法它把所有的事实然后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出来这是当下的特稿然后后来就会有很多误区比如说第一种误区是特稿越写越长我恨不得写五万字谁敢说我不是特稿难道砍他对吧这搞笑你知道吗第二种就是细节越来越多所以就是细节派或者是偏腐派这其实都不对最关键是你这个东西有没有更深度的一个价值
而且你用没有一个合理的技法把它表达出来而最核心的它一定要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是所有的基石我觉得是啊我说的有多少让两个妹子都说对那你们就譬如说张卓你补充一下就是怎么着就是从最初是狼狂周末就包括李海鹏这些人其实最初都是从兰州开始的
不是我可以补充一下吗你刚才那个问题因为其实我大学是学新闻的然后我毕业的论文是就是特稿相关的所以刚好梳理过就是中国特稿发展的这个历史就问两位老师这个半门弄斧了就其实刚才提到就是李爱鹏老师的举重冠军之死是一篇标志性的作品但是还有就是几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和人物首先一个是中青报的这个冰点特稿
冰点特稿其实也是最早甚至比举重冠军之死更早开启了中国特稿李大同他们是不是是的 李大同时代然后那时候有非常我印象特别深就我上学的时候非常喜欢一篇报道是他们最早的一篇特稿是写一个就是北京城里面的倒马桶的一个工人掏粪工人掏粪工对 就写他的变迁通过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去构成整个时代
对所以就是在 90 年代一直到 2000 年初就是冰点特稿其实是业界非常有代表性和高度的那我就继续这个问题来问就是为什么从南方周末冰点周刊然后后来到人物再后来到 GQ 是这样的一个我自己的感受上我相信就是普通人感受到的也是这样的一个原创主力它迁移的这样的一个趋势就是为什么到了人物为什么到了 GQ
我觉得其实就是当时的比如我就特别想问师姐一个问题就是你大学的时候为什么会以特稿作为你的论文的一个 topic 就那个时候特稿在整个新闻行业还是我觉得还是一个明珠一样的存在然后绝对不会像今天那个像那个张雪峰
说到新闻这个东西什么那个时候新闻行业还是一个很好的行业比如说我记得那个时候南方周末一个记者跟我说他是特稿部的具体谁我就不说了他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在北京买差不多五平米的房也就是他一年基本上能在北京就买下房所以当时特稿记者无论是收入还是报社的经营情况都非常好然后在这种经营情况下当时我记得 2008 年的时候有大批的杂志诞生
《一财周刊》然后《看天下》然后《博雅旗下的人物》然后这个时候就从报纸溢出了很多的生产力和优秀的编辑记者去那个杂志去做特稿这个题材然后那个时候市场也好然后供应
的这个量也足够然后就比如大学生啊包括年轻人啊包括知识分子也非常喜欢看特稿所以我觉得那个时候是一个特稿的高潮它是一个市场决定的我觉得最早在报纸是因为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比如说像南方周末其实那个时候的报业是房地产的钱养起来的他们营收非常好所以他可以去支持这些非常优质的内容而且那是一个其实图文为主的时代就你
那个时候去做优质内容它的 ROI 非常高就你的一篇好稿件能够在社会上获得的反响能够推动的进步能够获得的这种舆论的支持品牌的曝光其实是非常理想的一种状态杂志是卖钱的呀那时候很挣钱然后对到后来的杂志但那是因为当年呢就是传播媒介不够发达以及就是能够发声的人也不够多呀
是的所以就我们今天也会看到其实现在其实优秀的报道我觉得还是有的对刚才问题还没回到人物这一派还能理解就是涌出了一堆杂志但为什么后来是时尚杂志把特稿这件题给借过去了
其实 GQ 有几个选题特别值得说比如蔡崇达的风格当年的风格对我就要说到后面我会说到我为什么会大学毕业就想进 GQ 就我自己觉得其实是据我所知其实时尚杂志在那几年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当中其实在中国就是营收非常非常的好所以他们本身就是每年会有大量的品牌预算然后他只不过是养了一个内容部门作为一个品牌的功能对
我是这么理解但我不知道对不对同意同意就是我觉得你们两个都太严肃了就我老想说一些不太正经的靠你靠你虎爷气氛了不是虎爷气氛我觉得这个东西呢其实我说的他不必认同因为大家年龄不一样就是从业的时间和所经历的那个环境是不一样的就觉得
新闻啊尤其是特尔这一块呢他其实跟德威圣很像最早期的时候他都是有一点像这个社团甚至是这个叫班主制然后比如说这个我们其实还那个时候还有一点讲师承但讲师承呢这个东西并不是说把它就是变成说封建主义啊就是像曹云青和郭德纲那样闹得不可开交是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呢首先
特稿它有一点像它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它需要有老师来教你守一活对守一活大盘守一活总会出现失诚这种东西因为要有引路人第二呢它要足够有闲和足够有钱就是你可以理解为说一个报社能养特稿部了就证明它确实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就是它要舍得让一个记者出去把它扔到欢商业领里然后扔个一个月两个月然后甚至它又可能稿子没写出来你还不能把它开了你还得向大爷爷供着它
还得求他说要不回来看看吧没有没有肯定如果他老是这样的话肯定会被优化掉那是你们经历的时代在我们那个时候其实每个特效记者是仅次于社长的存在是超越总编的存在就是他其实有很强的一个特权但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啊就你说是师徒制但我这几年这其实是刚才我们还聊到就不管是王天庭写那个北京历练后像是金书他那个写庞麦郎对对你可以问他们谁没老师啊不是
这些人好像都是在实习生的情况下就已经写出了很受欢迎的那种有特稿的作品我觉得其实是因为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的一个基点你现在把一个年轻的小朋友把它扔到人物可能他培养一段时间也能写出来还不错的在编辑的加持之下也可以
就是我觉得是个生态的问题早期的时候比如说报纸的生态就是大家拼命在养头部的几个记者还得怕人家跳槽跳到三连去当个主笔对不对被南方周末挖走了都市报很惨的然后呢到后期的时候刚才回答为什么有 JQ 因为 JQ 有钱 JQ 可以补给效益其实包括 JQ 特小部你说能带来的 LI 是不是其实不搞是对吧我要是就是时尚集团老大我肯定要把这东西砍掉但是呢不
那是我的门面工程甚至是我的一点价值观工程所以呢刚才说呢一方面呢他一定是要求有一个雄厚的财力和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以及耐心和信心才能培育出来一个东西然后同时还有师承同时还有一个氛围同时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就认为做这事值其实呢早期的调查界有和特效基金很像我们那个时候的口号叫新闻是种理想就是你可以认为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你现在跟小朋友谈理想主义者他会觉得你是在 PUA 我吗嗯
所以时代不一样了所以好的特小记者觉得他们很多时候是带着一个这是我的乐趣爱好甚至是我信仰来的但是和我们那时候是理想是两个概念这只是我和那个不愿意出名字的老师我们那个年代人共同的一个想法
到后面可能慢慢的像魏老师包括张卓他们会觉得说那是皇冠上的明珠说能去南州工作能去 GK 工作能写特稿结果做新闻就做到头了那是荣誉但早期的时候我们不认为那是荣誉那是一种理想大概是这样
但理想肯定会消亡就是你不能拿这东西绑架我说荣誉跟理想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我们这一代我仅代表我自己我自己其实并没有特别把这个东西用理想的那个词去包裹起来我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职业的事情而且它有作品感可能这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很强的讨论这个很简单啊
动力是什么刚才你说写一篇特感能在北京买五平米的房子很快就不可能了你相信我其实在同等的时候优惠很多我们以南昂周末某一个记者为例他现在在阿里当高管他的工资是多少你可以问问他写某一篇得了骑士奖的报道的时候他的收入是多少我跟他关系还不错也可以瞧看一下也可以用下扬起冰棒都一样就是
就是你说诱惑很多如果想挣钱那就别干特稿这一行那你最后到底是什么支撑你呢就是热爱和热情那再往上那就是理想没有支撑的话是做不下去的就是最后大家会觉得说每个人会找论自己的价值观我人生到了一个阶段了我干别的也不行干这个呢我起码我能在这个领域中找着我自己的对找着自己的毛其实做特稿记者我说一句特别政治不正确的话
就是是小镇青年最快成名的办法特别正直不正确但是确实是就是刚才提到就是好像实习生也可以写出很惊艳的作品是我们如果就是把特稿的元素拆开看的话它有一些必备的要素首先就是它有就是丰富的有感知力的细节这件事情其实是无关
就是那些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你把它扔到那儿去它一定能够给你带来这些最基础的要素一定是就是比较有天资悟性比较强比较有天分的然后但是它背后需要有一个非常专业的编辑支撑这个编辑出什么样的能力呢就是出对于选题的判断能力对于议题的消解能力以及整个对于稿件的统筹能力两者相加起来它其实是可以有一个合作成品的所以选题的判断能力
实际上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个特稿作品其实它在一个团队当中它其实是一个团队作品但是在我在行业里的那些年我觉得出现了一种我不认为是不正常但是其实也并不一定就正常的一种现象就是所有的这个作品的光环都会加持到可能这个作者的身上大家忽略了这是一个首先金钱构建出来的团队出现的一个成果感觉你意有所指啊
没有我就说嘛这个节目这个节目这个节目全最后全是我来说我来说刚才还在跟张卓说呢就是编辑这个行当这个工种在我们这种怎么说科技媒体这个行当基本消失了只剩下跑口的记者没有啊我们极客公园编辑就有很重要的作用
你们的量还是比较少吧我觉得有些科技媒体的量比较大就基本上编辑编辑肯定没有消亡前段还有个说法是希望每一个互联网企业都请个总编辑那有一个道理吗就是咱们现在小叔的活动都有副总编辑对啊都有副总编辑对不对
但互联网公司的总编辑指的其实是承担某个部分家的职能对我接着世界刚才话说其实就那种误解和公众对特稿的一个就是陌生或者说光环聚焦于人其实伤害挺大的因为在传统的时候每一个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记者就跟重新上一次学一样他其实需要一个漫长培养最开始你在都市报里可能要精力先跑
突发从最基础的对去现场一个很小的事情你要学会怎么样询问甚至你还要正真和正伪然后慢慢你可以能做一点小的调查报道小的维权报道然后在编辑对你有信任之后你可能开始允许你出差了你要到一个陌生城市去闯入一些不同的故事到最后你当有足够的积淀然后甚至你还有一定的天分还有老师点拨然后你可能某一
某一刻开悟然后你会有一个自己的代表作然后出自己的特感但是现在江湖水干涸了报社都已经没了你看那个年轻小朋友去哪实习呢去哪跑突发呢都没有对非常可怕的一点是比如说最近三年的新记者他入行是没有现场可以跑的然后我也不点名了反正有一个企业的 PR 就直接跟我说就是他们在招人的时候是不会考虑三年工作经验以内的年轻人的因为他们这三年没有跑过现场没有基本实力的这个
就是扎实对跟年轻人也没关系老师父也全都跑了也不是你看我们虽然跑出了传统新闻但也还在自媒体或者各类的方式还依旧存活然后我这些年面试的小朋友非常多提校接飞说我要写特稿
对吧张嘴就是我尊重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然后但是呢你让他采访他给人微博留了一个私信人家没回他告诉我采访失败了这个题就 close 下一个我说不能这么浪费选题后来发现他几乎突破能力为零然后打电话还紧张然后
问一个人可能连基本的五要速度都问不清楚你会觉得很失望但是你又不能他很认真很努力然后呢很想写特稿那怎么可能我从我现身的经验来说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非常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想做特稿的年轻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挺自大的就是
你会觉得就是我毕业了我就应该去写那样的稿子然后我写出来就应该是那么那么好看的可能像 GQ 那个时候的特稿一样南州那样的特稿写不出来我觉得那可能是编辑的能力没有到位但是实际上就是后来当我真正比如说写作的是有一些进步之后我会意识到我头两年可能比如说在人物我不停的被派去热点现场去采访就这些
就是应该是几年前吧郑州暴雨
我当时就是久违的肾上腺素又动了然后派了我的四个我们的不能叫记者因为自媒体人嘛就我们的四个作者开始采访拉开架势准备通宵作战
踩了个寂寞什么都没踩到为什么就是他们技术不行我们只能说技术和经验不行这变成土台大会了对这不能现在土台大会了这不是说一夜之间我突然间开悟了这是沉淀出来的东西所以呢我认为我们那个稿子的文本架构甚至我的经验以及观察角度全没问题但是最核心的
没有肉没有肉对就没细节嘛其实他们俩聊的就是我感觉王老师聊的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记者不能这么说现在小朋友非常年轻和优秀对一代不如一代
这个故事还有个后续后来到这个空难应该是东航空难东航空难然后呢我又拍了一次拍了一次之后呢没拿回来但是人物每人物拿出了很多就是一方星他们就采了很多嘛我们也写了然后那篇单篇阅读大概有三百多万但是呢我那些朋友就说能看出一个老特小记者的悲愤说朋友你这把架势拉的好多没有东西哈哈哈哈
我也觉得很丢人你知道吗他们拿这个说这个流量很好我说这完全只有情绪我是最就是一个特好记者其实是最失落的就是在你没有拿到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一个故事擦身而过的时候然后你就感觉一个时代轰隆隆的从你身边连延而过那你无可奈何那你说现在有没有好的特好记者有啊比如说我喜欢看的号像什么正面链接什么的肯定是写的非常好那是传承的特感但是呢能支撑多久呢
都在勉励支撑因为这个环境之下因为刚才说了需要一定的财力最关键的是需要一定的系统就是它有一个生态
而且所有人要有理想还能借焦借道这其实很难我没写过特稿我试着聊一下特稿本身就是操作这些事情就比如说你刚才说其实特稿的细节故事比较重要我不靠看林亚本说他也有点说就是把写新闻加入一点小说的那种的概念用小说的写法来写新闻那种就比如说我之前看过南州做过一期百度的报道就是好多人在全球好多地方去他老家羊泉在日本东京在北京在广东
就十来个人操作很久写的一篇稿子但从我一个商业作者的维度来看没有任何东西能用啊就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就是背诵过秦洛就一篇著名的正论文嘛但我后来想想就是他有气势不是你想想他的那个其实是非常文学性的他不是一篇严谨的正论文他到最后为什么就是秦王仁义不失而攻守之是义也
这有半毛钱关系就是直接用一个韩老师你说这个和咱这个主题有半毛钱关系我说的就是测稿这个东西就是他在写就比如在商业这个领域的时候我感觉他并没有真的提供就是多高的做行业的信息增加我觉得要分作品比如说你刚刚 cue 到的那篇作品其实你 cue 到了一个专业问题就是特稿里面讲求有效细节和无效细节说明你看的那篇报道我没看过说明你看的那
这篇报道里面可能大量的无效细节首先一篇好的特稿里面不可能有任何一个无效细节我真正喜欢的认可的特稿好的稿子没有一个无效细节而且这件事情是一个业内的懂门道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这个细节是好还是坏有效还是无效这是一个我真的认为是个专业能力
所以回到就是你刚才讲的说在商业报道里面有没有好的特稿那他有了我现在我自己是很喜欢张俊和晚点的一些作品吧我觉得他们里面还是有非常多好的商业有增量的这种有效细节而且是有突破性的就一个好的特稿我会定义有一几个必要的元素首先就是他的议题是确实是重要的
然后其次的话就是它真的有就是信息增量就是突破性的信息增量是靠可能你采访和记者的努力或者是案头工作获得的然后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这个故事的推进一个就是励志
成型的架构再有就是动人的细节然后能够传递给你一些情绪或者是思考要都满足这些元素它才能够够得上是一个好的特稿那么在商业领域里面比如说我自己很喜欢的就是三十六科早期刚刚创立的时候杨轩老师写过一系列的这种创投故事我觉得这些本身就是一个挺好的商业特稿的例子
晚点能够化为特稿吗就是它是提供非常多信息增量我叫潘老师我打断一下我们得回到定义上来我还是坚持我的定义特稿只是一种写作的方式所以它跟领域没关系对 我就是觉得你如果按照这样说的话我自己我譬如说我 18 年 19 年我写商业分析的时候我也秉持这些原则我也就是秉持不写非法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增量
普利策特稿讲的在最初设立之初对特稿是有定义的如果我没有太多年了我今天是临时被乱从抓来的就是他的定义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还原跟公众有紧密相关的公众议题所以我就说调查分析特稿如果在商业里面它是不是其实不同的门类
我觉得是结合的比如说晚点那种你说它单纯算特稿吗我觉得不算但是它算成单纯的商业分析吗也不算我给它起个名叫自媒体特稿那你说叫单纯的就是一篇什么样的像三十六课那样的商业的文章也不算所以现在就是经常我们会说这类稿叫什么叫深度
我看到了就是你们几个人那个跨湖都是深度没接深度然后我们想还不知道怎么分类的话但大家觉得用户读完觉得感受很深这文章大家觉得很长很好就叫深度你很难划分你说的特感划分不了
我理解了所以我开始开场我其实有说一句话我不喜欢特稿这个词其实我觉得特稿本身它应该是一个具有调查性的深度报道我觉得首先就是刚才你说有一个定义我觉得是现在这五年我觉得大家都基本上不再聊了就是特稿它一定是跟公众议题相关的而且是重要的公众议题但是这个东西没法说深了
对对对然后我感觉就是比如说就从举重观众之死就是包括从系统里面感觉都是想从一个小的切面去写一个尽可能大的社会议题这种就李海鹏因为我李海鹏应该是我的主编嘛他的操作逻辑就是他是会有他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几个主议题
然后他会通过新闻或者通过一些他自己的分析然后他去把这些东西拿过来他其实那些主义他自己想得很清楚哪些是这个时代的主义比如贫富差距或者系统性的崩溃就是这个也不能具体说所以他并不是说我拿到一个素材我才去拔高的而是他
本身脑子里它有它自己的那个一套价值观体系就南方周末是用母题这个词对然后这个也是我可以 cue 一下我自己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我离开了媒体去了字节跳动因为我当时其实我当时在 GQ 也做了一些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就所谓商业特稿
但是我当时有种很明显的感受我那时候是一个 26 岁的年轻人我很明显的感受到我所有对这个选题的认知和消解和建立就是在采访对象对我讲述的基础上
我觉得我缺乏能力去分辨和解构这个议题更深层次的部分因为我也没在商业机构里待过我不理解底层的逻辑所以当时我就去了字节跳动因为我想感受一下这个时代可能最成功大家认为最成功的组织一个巨型组织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就我觉得可能就是这个议题的建设能力跟
我以前很不服气比如说我第一任老板张涵老师他当时会说这个题不能给年轻记者写要给年纪比较大的记者写我当时就觉得很不服气为什么我们也不差呀但现在我真的意识到就是随着你的知识面的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的系统的架构然后社会的阅历接触面这些真的会影响到这个稿件最核心的内核就这个内核有多深
有多成决定了你这个稿子的高度当然你具体能不能抵达那个高度取决于你的实操有没有达到就能不能达到我也插个显比你也不用抱怨当年张涵跟你我一样抱怨说凭什么不让我就因为我年轻嘛我现在已经反省了自己了愤愤不平跟我说了
但就其实像你刚才说的这点就如果在行业里面我觉得如果是在商业分析啊报道的理论它其实还是很吃积累的但我跳过来你说字节你说字节我其实想到一个东西叫金字节讲这个东西它跟特稿其实应该来算还是有一些渊源或者关联在里面的因为那几年就是评讲的几乎全都是特稿哦
或者全都是深度他自己他就是想评深度吧我觉得那个奖项就是评深度这是不是一龙发起来的奖我记得好像是武达杨明阳武达一龙就是他们那个就是运营团队吧对金手头条的所以他还是想对抗一种趋势他不想让大家变得独自的东西都是碎片化的都是都是那个他希望逆潮流吧但失败了其实也是对他来说也是个品牌的也是个品牌的建设嘛因为希望头条有一些心智上的这种
深度的认知那个时候其实说到这个金字节其实那时候所有的科技媒体都想拿那个奖奖金很丰厚啊一篇我记得一等奖十万吧对然后真是切切实实 36 会会把它发到记者手里不是不是
拿到机构真是发所以那时候记者写稿写特稿动力还挺强的因为传统杂志包括报纸的那个渠道已经消亡了然后你写东西它也没有任何声音然后也没有任何影响力然后都是都是短视频什么的但是对当时来说的话其实我觉得头条那个奖金字节奖还是续了点科技媒体的这个命儿
但是很快不知道为啥也不行了我知道为啥首先没有十万就是但是确实不菲因为我当时十万我绝对不信你没有十万我拿了五万对我拿了五万不是一等奖是吗不是就是我们是年度的年度的东南五万就是因为我印象特别深那个应该是我当记者以来拿的最丰厚的一笔奖金当
当然也很开心很有激励性的我知道那个奖为什么办不下去因为因为有次不让评奖啊就是你们都是谁跟谁啊这个不让评新闻奖项对我以为是 RY 算过来了不是不是没有其实你算一下如果就是说一个人奖金五万然后可能一年有一个这样的统计的一笔支出这个对于自己这样的一家公司来说完全不是一个大支出
所以他其实只是因为四姐那个时候围绕那个金字节讲他还会做讲座我不知道你他会请这个请这些有名的记者或者行业里的老师去给那时候是有点传帮带的感觉对他会讲我还去给他们讲过课讲当时人物特效怎么写然后他也会请老编辑总感觉靠那五万块钱催生不出优秀的特效但是虚命了虚命了虚了一年多的命你想每个月要评一次
就然后都把那些就是就其实我们有时候并不知道那个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啊就反正是我我感觉就是每个月都告诉大家就是过去这一个月这个行当里面出现的一些好的作品对然后我们就是也同时告诉一个作者告诉机构我们看见了并且愿意给他一些物质上的激励同时呢他也通过他的投资 APP 愿意推给更多人看我跟你说很多公司的公关老板就看那个名单开始挖人了
这个当时真的是我写完那篇稿子之后没多久就被挖到字节对就是当时我记得还可以这样就像一个记者很快被一个 VC 机构挖走了做总裁秘书啊什么就全是这种事有印象三十多个有好几个对啊对啊都是拿了字节那个奖之后就连拿三次之后就消失了转行了哎
那你说这个为什么 36 克一开始那么雄心壮志要投入原创报道然后又建深度部就是这个 RY 真算得过来吗就是在今天其实记者算不过来我觉得 36 克如果你光说这个机构的话那它早期太算得过来了因为据我现在的我怕说错但是我觉得就是至今 36 克的影响力以及就是它相当一部分变现能力就是建立在最早的那个时代它
用内容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对因为当时我们我们刚去的时候三十六课还是一个偏资讯的一个这我太懂了我当年干苦修的三十六课这个有啥内容能力啊对然后所以
就是大纲过去之后就把一才人物的记者全部挖过去之后他其实是想做商业化嘛因为当时 36 号还完全没有商业化那你商业化的第一步就是要证明你的内容是有影响力的有价值的那再往下推倒就是你必须得有特稿部你必须得有深度部你必须得有好记者过来所以那个是当时确实发力了两年去做这个事后面果真就说白了吧就是你的公众号的价格也卖上去了啊
然后你的外撒会的价格也卖上去了然后就是那两年大概做了 60 多篇稿子我觉得 40 到 60 篇吧因为本质上我觉得可能前些年在移动互联网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些头部媒体它的成功效应其实跟房地产养媒体养纸媒的那个逻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一直来到了今天房地产的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那些广告主他依赖媒体这些平台去为他做影响力的释放
今天媒体不再是聚焦影响力的平台然后有更有影响力的平台全部投给潘乱了对都投给像潘乱老师这样子的这个个体户对但是我觉得就是他是因为媒体不再具有那个就是绝对的影响力的出口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他冲击了底层的投放逻辑而且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
就真正如果你现在去经营一家媒体的话你会知道其实从去年开始整个市场上游的钱就来自于企业的这些钱他的预算被大幅砍掉现在掌握预算的权利其实并不在就是传统的可能 PR 部门而是在市场部而是在业务的 BP 的手上然后业务来定义该怎么花钱这钱花的值不值所以整体就是整个投放的逻辑都变了再加上创作者经济这几年发展的非常好所以大量的这种优质的创作者他
本身也会挑战媒体的这种权威性你们我问想问极客公园现在你们深度是怎么规划的然后再可以问一下王鹏老师你们我们已经既不特感也不深度了可以分别说一下吗因为我就好奇对因为我是 21 年加入极客公园的就是刚好我的工作中心的转变其实就体现了这一层思考和无奈吧就我刚刚
我们是
更渴望理解创新的对所以那个时候做了很多比如说上海疫情保供互联网是怎么去支持的就是到底在那里发生了一些什么再比如说这个 SaaS 行业就是为什么微软这样的软件就一直就是盛行敲诈会敲诈企业就一些可能也有热点的话题也有相对冷门的选题的挖掘就叫 Geek Insight 特稿系列就是确实有一段时间维持更新了
后面呢到第二年是我主动把我的编辑中心转到了笛稿对话 CEO 系列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其实大家做过的你是觉得特港产度太低了是吗对就是大家都做过的都知道就一篇好的报道你可能至少至少要花两个月的一两个月的时间甚至三四个月的时间去打磨嗯
你看这个就是我们一直没有讨论的问题其实特稿它是一个奢侈品它是一个奢侈品它的产出的人效比特别低比如说人物它其实说白了我们当时做人物的时候一本刊一个月大稿的只有八篇就是
就是封面加上六到七篇的小稿子封面是一篇嘛六到七篇小稿子但是我们要当时要养差不多 12 个记者 12 个记者的话也就是一个记者我们当时是三个月两篇的一个量但这个现在来说我不知道极客公园你们对就首先是我觉得不是我得说一下首先不是成本问题的考量因为真的就我觉得我公司还挺好的就是没有任何成本的压力
我觉得真正的压力是在于就是真正这种深度稿件在微信后来机制改变之后就是这种影响力的示威是让我不是觉得这件事情没有意义而是我觉得做这件事情不够聪明因为我的身份变了我不只是一个记者了我还得要考虑我们整个品牌的影响力可能你怎么样去释放如果你靠两个月一篇甚至三个月一篇的稿件的话你其实在整个行业的这个存在感和频率是不够的
所以你要你需要更高频的东西那我就想到了一个方式就是去对话 CEO 创始人因为这也更符合极客公园在这个生态的立场就是陪伴创新者成长并且我们用我们的角度去解构创新理解创新对所以就然后这个的效率就起来了可能它可以有一个月一篇对
然后再到后来就我们也向这个潘乐老师学习就我们现在每周也会做商业对谈的直播对就可能再把这个评次再提起来我非常他等于还是把要把评次给对就我很无奈因为我会觉得说如果我作为一个作者的话我肯定还是愿意去写就是真正值得的报道因为那个东西是可以留很久的对
又聊回钱了这个我自己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我才做出这种选择就是在微信那个机制里面在公众号这些机制里面其实是你涨粉的关键就是高频更新对对
就没别的对所以就是当我洞悉了这个底层逻辑之后我不得不去做这样的转变因为这个转变才是对机构来说对的王鹏老师你们现在还有深度或者特稿这个产品吗其实是这样的就是稍微聊得远一点其实我觉得其实特稿记者呢和足球运营员挺像的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也有自己运动技能的巅峰期当你呢但最后呢会有一种就我什么荣誉都拿过了就是说我
用方方的话说就美好的战友都已经打过了那你的肾上腺素会不足那你最后就会有一点心灰意冷就有点像这个这个岂有豪情胜救时尤其当你年龄到一定程度就是你不愿意在左边千山万水啊或者今天塞北江南这么来回我们当时当特有机会有时候会有一个错觉我相信那个人一定也有就是呢你早上起来的时候会想
我在哪会扔三连因为天天出差有时候就总把异乡当他就当故乡了那你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也跑不动了身上的天赋也走不动了你开始要想转型当你想转型的时候你干了一辈子手艺那这手艺怎么办呢后来等我创业的时候我就觉得说其实内容就是一个产品你要回归到它是一个互联网产品
那么你要产品的话你必须得考虑到商业模式不考虑商业模式你就耍流氓对不对又说到钱了对不可能它底层逻辑变了就是我现在在拿特稿和我不干特稿最后呢它对我的商业模式有伤害的我连团队都无法养我拿什么来坚持呢
但你说特搞的商业模式这一块其实曾经像李海鹏他们做过探索就是太平洋大逃杀然后还卖了版权然后他们就要卖给谁了吗乐视真的是喜欢特搞吗因为我很了解这内幕他是为了炒作为了炒作但也是因为这篇稿子然后他们去了哈汗那边做停动营业但好像结果也不是如他们所想的我是说如果从特搞本身来说它的价值
它还有更多可以被拓展的吗可以其实在美国好莱坞是这套已经打通了但是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个尝试因为我们公司加了影视创作板块然后接触了很多制片人就是牛鬼蛇神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见解说他们现在都愿意找记者出身的因为是特好记者出身的说因为你们看见了事项而且就是有逻辑懂叙事
但你们缺点就是你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科 CP 啊就是那些商业化的新元素他说的互相来磨合但是磨合磨合你就发现那你看孟姆还做过影业吗当时把一堆特搞记者过去当编剧你们肯定我知道对但我想说这个可能没有在国内的这个
可能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成功咱们有很成功的那个叫什么叫白日追凶就是咱们圈里人做的吧对吧我先说一说我觉得首先要纠偏一下其实今天的很多看到的很多还能算得上是特稿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当中就是投入周期那么长因为比如说就我们这边结婚园的操作包括我观察晚点这个深刻杨轩老师那边的很多操作
其实今天很多流量好的大家也觉得就是提供信息增量的东西都是基于一个热点之后团队的快速反应编辑的主刀然后迅速的在一周之内把这个选题完结掉发出去它反而效果比你可能在那磨了几个月的要好因为就是和算法有关系这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关于影视什么版权改编这些之类的
我说一个我知道的情况现在爱奇艺这样的头部公司就是各大这种影视的头部公司他用大模型去做这个剧本的筛选故事原型的筛选各方面是真的就是他因为好莱坞就是那个编剧罢工潮嘛中国就是没有工会这个东西有工会的话一定会也罢工就是主要的好事
核心诉求就是排除拆 JBT 对我想说的是绝对不可能说我们说作品改编版权然后变现或者是我个人不太相信但是我觉得好莱坞它的虚构和非虚构的电影是 50%我觉得是应该用我们特搞的技法去讲虚构的故事去变现
而不是你们已有的非虚构的作品去变现我觉得这个路就怎么走好来我现在大量的剧本都是非虚构的他们现在主要因为虚构的东西太难查了其实你看典型的像 VWOK 就是苹果他头拍的那个剧其实就基于播客改编来的对播客然后还有基于商业调查报道基于书坏血对啊他们大量的是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的电影他们发现虚构比如 IP 比如漫威这种你很难一年有好多那你非虚构里面有很多值得挖的题材
我觉得这真的是商业环境不一样就是说在商业成为作品那个角度但我坦白说就今天大家写的特稿挺快没到作品的维度但美国那些也不能够认为他们就到作品那个维度但他们会往作品有更大的几率往作品就是类似于长导书类似于就是影视改编就是那个方向去发展我觉得还有个路数其实他们在欧美可以做付费阅读
对吧在国内这个没做起来像杨洋上他们做的小鸟文学我很喜欢我觉得是一个路数我也挺喜欢的但是呢它综合是小众的就
比如说人物的微信公众号变成五块钱十块钱付费度我相信会有人够但是他慢慢会越来越小众我觉得这个事跟做播客一样就他可以带来一些收入他如果你的内容做得好他一定是会有收入的但是如果你期待这个收入有多高那我觉得可能在中国目前的状态里面会失望就你还是要凭兴趣热爱甚至是理想去做
那我问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做特稿写作尤其是在今天其实很多的特稿它也有点就是像因为科技和商业这一块起得非常快有很多人在写这种跟商业跟科技相关的报道那么在这个时候需要他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吗就当特稿记者他去写一个行业命题的时候一个非社会议题的时候他要到一个什么样的知识储备他才可以去动笔呢
我觉得是这样啊就是记者呢以前过去有个说法叫砸家砸家不是撒家啊他也不是说是太监的意思其实是指说他见中病序吧或者说阅读东西很杂我们每次其实都逼迫自己的我记得奥运会的时候我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采访一个气象专家他非常怪皮很怪的一个类似于院士吧这么一个人我复习了好几天的这些气候的知识就是为了来跟他聊天的时候能有拉近距离那
同理我觉得这是基本功你现在问我迹象我肯定不会了但当时我肯定很懂然后比如说我有一段时间写一篇郭乐刚特稿我真的是把他的所有的生平甚至包括项上的历史我都要看包括现在谢梦瑶写赵本山写江昆我相信都对一个他也许不是那么爱的行业付出了太多的一个投入和努力就是和研究我觉得你说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个东西没有止境
我们有时候会作为编辑会管着记者差不多就得了因为你要放他去他可能他越走越远最后他搞的都不行他投身到那个行业中去也存在这可能性我看谢梦瑶说他那个速记 50 多万字很正常对 这很正常一个特稿的速记真的很正常我有时候会觉得这是不是也是另外一个问题所在就是我有个朋友叫张玉泉也是南方系的他们寿爷寿爷我最喜欢的报道其实是疫苗之王因为作为我们记者来说
不是在于你写过什么得过什么解啊或者什么而是要推动一个社会世界的一个对一个进程比如说孙志刚事件他让我对难度肃然起敬就没有人能超过无论说我们现在回头看他可能报道会存在很多瑕疵文本也不好但是呢那就是一个丰碑作为自媒体来说我觉得寿爷的一苗之王就是对我们来说能惊动总理来下一个批示就是干这行也就干到这了
对吧所以我觉得你说从技术的角度它有好多瑕疵甚至它资料引用也有很多争议但是我觉得它的价值在那里就对了所以你说现在有一种说我一定要把它专业的很深我要把它写的很美它像个完美的艺术品但它对社会名声的价值很低所以我觉得这个特效只是字语或者是圈内的大家在语的我不喜欢我可以我称它为艺术品
我称他为犯特感但我觉得不是真正现在社会需要的特感我需要的特感就是应该是我觉得如果一个小朋友真的有这些特感他每次做一个题目之前要先考虑一下他的社会价值然后再考虑一下我这个专业到底能对这个东西是于了我自己还是要满足我想要的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的一个标准和尺度呃
我觉得审美可以很多价值可以很多元就我们当然是新闻就是去推动社会议题的进程这是一个它永远都要存在的一个价值但是与此同时就是它给人以美的感受享受或者是启迪人们思考它其实也是一种价值只不过现在我们只是看到后者的比重比较多前者几乎已经销声匿迹所以我们会怀念
我说点干货就是他俩说的还是比较抽象就是比如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就是说要到什么程度他能去操作这个选题我觉得第一呢就是你一定要去学会找到这个行业里面最关键的人这个能力是一定要有的哪怕你不懂这个行业但你通过你自己的这个准备工作你要知道这个行业里最关键的那几个人是谁你不能永远
比如说我不是对庄明浩有意见就是永远一说谁踩知乎踩游戏就先找庄明浩我觉得这是一种懒惰就这个行业里面一定是有比他更关键更懂业务然后更有这个发言权的人但是很多记者就是到这个步骤就止了那就不要往下操作我觉得如果你不懂这个行业你要去找到这个行业最关键的那一两个人就够了然后完了
能跟他产生对话我觉得这个是基础能力第二就是当时人物一直规定就是每签字一个信息源嘛这个东西他是有道理的是因为人物并不相信记者在这个行业是专家所以他用的方式就是那我用量的这个采访去堆砌成
你在这个比如说我要写个一万字的稿子那我至少有十个人除了主人公之外我要有十个人去采那他会我们会有一个模板就是什么样的人值得你采第一是第一是就是需要就是你的采他的父母然后人物会给你列的非常明确就除非你找不到他的父母就剩下是你的那个能力问题嘛采他的父母采他的同事
踩他的敌人就是对立面还要踩他的每一件事情跟他的亲历者不能说我知道比如说魏士杰曾经干过什么但这件事我没跟他共事过但是最好找魏士杰这件事的合作者然后还要踩一些长期研究他的人就是这种评论家所以他当时给我们列了一个很详细的东西就如果你说你找不到十个人绝对是你偷懒他就会把很多东西变成一个 SOP
然后呢当一个比如说一个实习生或者一年级记者他采到采完十个人之后他一定不能说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他起码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然后编辑会干一件事就是看采访素材看完之后可能有些部分再要跟记者说你这个再给我补一下这个人的什么什么你还是在缺一个什么什么最终在这个通力的合作下这篇稿子就像模像样了它是一个基础但这个稿子能不能达
但只是像模像样像模像样但这稿子是不是你能达成比如说像海鹏他们写的那样那全是你的经验天赋了但是人物只能保证你的基本面 60 分对 60 分就是这些东西你达到了我们就能上榜 60 分但是你能不能成名你能不能是个好稿子剩下 40 分就是你的经验你的天赋你的更多的你的东西就这干货说一下吧其实你刚才讲的这一系列的人物关系突破可以一个
你会用待会吗
当然我在人物带过对就比如说会找这个采访对象他给你推荐一二三四五个人你把这五个人全踩了你觉得你对他特别了解或者是你又自己去找了谁谁你觉得对他特别了解但我觉得这些都是二手的史料二手的心源我觉得史料不史料二手不二手这个其实没那么就是就是核心关键我想讲的是准确性我就接这个二手史料来讲一点好
就是因为我现在做的已经严厉上根本不是互联网调查也不是互联网特稿也不是新媒体特稿朋友调侃说我们号写的是新媒体散文然后我说好吧其实我们更多时候是为了考虑它的效率我们做的是资料整合性的一个报道但是即便是新人来我们这儿他也有非常严苛的一个训练
我举例子我们写一篇姜文的整整报道他最后成稿大概三九个字但他资料文档有十万字那十万字不是简单的把所有的报道复制粘贴而是把它拆分为了起一个单位叫词条才能把每一个不同时期的按照时间脉络按照他的就是新闻素材以及他对主题的帮助
然后分明别类的来做这个事情同时你还要交叉合正就开始的时候我们非常喜欢像人物三年生活周刊男朋友周刊男朋友周末这样的纸媒因为起码我们知道我纸媒出身我知道他有严苛训练这些素材一定是准确的
那后来呢实在没办法你也只能捏着笔子用一些公众号了最后呢到百家号的那个时候你已经有强烈的厌恶感然后那天我写日本我们写日本写的比较多我写东京嘛这个素材挺好我没见过上面写着来源文东东产
你说这怎么可能呢对不对后来发现呢就是别人洗我的稿他要加上想象又变了个体我又搜到之后我又想引用到我心的一篇里就有点像扭的那个反虫或猪其实我给你我再给你提供一个特别好的搜索渠道就是你我现在买了一个得到的那个会员你在得到里面搜关键词他有好多书书的这个书就是一手的对就是
更准确的一个对我们现在用很多这样的书就是给大家提个技巧比如说你微信读书然后呢你可能没有时间看这本书但你可以看华县对对对有很多就是精华的地方大家热议的地方都是精要所以我们每一个文章其实打磨时间都很久
所以就是你说更新焦虑因为我们也脱更所以也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跟这些老师的采访肯定比不了然后但是最后能想补一点就是我们可能还坚守一点新闻伦理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有一次写这个写完姜文姜文很满意后来他老婆过来说给我写一篇我们写了一篇叫姜文的世界周运的规则后来周运又推荐了王宝强王宝强说我也来一篇那写了一个王宝强无字无相王宝强很满意说这是写他他最满意的报道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
跟谁都这么说对不对写那篇报道的时候收尾我就看了南方人物中的一个收尾我不知道是在座是张卓写的还是师姐写的然后呢写的是他有一天他回到少林寺都成名以后
他师兄推他说起床起床快快快来不及了他马上就跑因为那个陈宗目古早晨那个宗已经敲响了跑着跑着他想我跑干嘛我已经长大了我成明星了但是挺开心的那个细节我觉得真好它和我的主题完美契合但我不能用我用的话我跟记者说我说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你要写据南方周末什么什么文章报道中是这样收尾的我说丢人吗咱们收尾跟人收尾一样对不对第二就是你去采访王茂强他跟你讲你跟别人细节不一样他
他说用就用啊咱一个自媒体我说不行后来我们用了道士下山另外的一个差不多的就弱点意思
我后来写贴吧我给我一个好朋友叫曾鸣我给他发我有很多年没跟他说过任何话有微信我说我引用一下这个报道这么坏字讲究我说这是我们后来我给我们写过一次引用系统的我跟曹景武说曹景武说没问题你随便用你这你都问我你知道吗我说不行我该问我还是要问对吧得争取人当时的同情还是少数不是因为咱们自己出身因为我被洗稿特别特别多所以就是会洗的你就是叫
叫五内俱焚甚至是双目喷火很多人根本无所谓这个事对对对你后来会觉得说你要组织一些传译的话我还能传承一下什么呢就是你对这个东西的一个认真度以及它还是有一点方法论这是我们唯一能保留下的东西你甭管我做的是不是特稿但是我觉得你最基础的你的结构是什么对吧你的脉络是什么
你对素材的判断你的准确性因为你当你把素材都切开就是把它变成无数的切片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媒体一定是被忽悠了因为他这个时候他说我爱我老婆那个时候发现他明明在和别人在一起对不对对这我说的就是我其实没那么相信就是所谓的一手心源就是我没有认为客观中立是摆在第一位的我认为是清晰系统有条理提供新增量我认为这些唯独太有力量就因为我写的其实是分析嘛都他不是报道
我会把这些权重排得更高一点就我自己我写的最出名的那篇文章叫腾讯没有梦想我没有采过一个人但是我几乎我在这行业里面我因为在那个阶段我在创业我面了就是那 17 年是我面了好多好多人我面试了很多人然后我自己也是从那时候我会跟行业里面不同的人去沟通但我没有采访腾讯公司在职的人
对我说这个意思但最后他不妨我写出一个就是得出一个跟他们所有人不同的观点然后他们必须要去认我觉得是不是特搞采不采访都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搞点好坏的对对对我对报道一点没关系我更关心就是类似于显论文谁能够提出一个更新的东西然后给别人展示一个更新的路径你刚才说分享干货我觉得我可以分享我自己觉得很受用的四个元素吧就是横向纵向空间感和感性
很像纵向是指尤其是我们去做商业报道我会要求就像刚才王鹏老师说的我会要求就是说我们大家一定是把这个纵向的时间的发展的时间线给捋清楚因为这样的话能帮助你建立准确的逻辑这是第一点然后很像是你必须要不要用单一的维度去理解这个议题或者这个人你可能要找多个信源或者是找到所有的 stakeholders 为他建立一个坐标系这是很像
然后空间感是你尤其是想要把一个稿子写得就是能够更动人的话你是需要一些空间感的建立的最后是感性就是你当你得到了很多信息之后最后请你回到自己的作为一个人一个个体的最真实的感受你到底得到了
那么多信息之后什么是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什么是对你冲击最大的你抓住这些感受去分析你自己和分析重新分析这些素材这样的话可能会把你的这个讲述带到一个脱离你原先得到信息的这样的一个高度就是说这四点
我觉得挺好的我也说点干货免得这期播出之后被骂说对对对就是我这个干货呢是南方系的就不是我总结的就是在很多年很多年以前讲个故事吧南方有一个杀人狂魔叫张军他呢我记不太清这个新闻的主体事实了大概就是他是一个农村人他到城里受尽了欺负他当南保姆直到有一天他搞了一把枪
于是他就出发了变成了杀人狂魔也就是从这开始媒体养成的习惯但凡出现了杀人魔就寻找他的童年人生成长轨迹认为他的后来的变态一定是跟他遭遇的事件是有原因的后来呢各路媒体得出了结论说张军为什么会成为杀人狂魔是因为这个社会病到这就停了就走了只有南方周末问了第二个为什么这社会为什么病了
就是不断追问因此被停刊了挺长时间当时三人生活中的李洪武老师写了这篇报道
他没有采访任何一个人但是呢因为各家的报道很多他把所有的报道摊开就能看到更深层的脉络所以我特别相信潘老师没有采访任何人也能写出腾讯没有梦想这个没问题因为当年我们打的是富裕账用李永乐话说就是我做媒体的时候你想想有肖像晨报对吧有南方都市报有天福早报有华商报同题新闻竞争非常多因为
一个新闻有很多种角度但是呢最后我整合我就可以把大家精华集于我一身有看天下这种杂志吗对对对我也在看天下工作过看天下就是对啊就是这种整合所有的好的精华然后成一篇虎秀的操作就是 follow 看天下
但等到了四百米时代你看现在这个样子你就发现大家摘来摘去大家都等着那几片出来然后互相洗一洗尤其我感触对神是从 2014 年左右之后就没有好素材了就是你的素材都不扎实东北话叫水汤尿裤你知道吧就是之前都很舒服
对我给你举一个附和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快手是 20 年还是 20 年上市反正就是在 19 年 20 年 21 年的时候你去看那些券商写的那些关于短视频的关于快手和字节的报道其中就是绝大部分都是在洗我的稿子是吧能理解那你看那个你前两天我不是分享一本书写字也跳动那个一个英国人写的不也是吸引的吸引的很多稿吗是是是
对啊然后你看里面很多都是你的那个文章习高者最缺的是什么其实是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就我欢迎习高你可以在我的稿件里洗除你自己的观念我更开心那
那还能怎样呢你又不能把它怎么办所以回头来我现在训练新人他们会很崩溃就他会觉得说鹏哥为什么来这儿你教我一夜之间成为文好的办法我就想学你这个意境的写法我就想学这个修辞包我说不我要学会你思考问题的方法你先告诉我主题是什么每天就是我说因为我前老板王兴曾经说的话就是人类会
用你所有的努力逃避思考就是你只要不让我想事情让我干什么都行所以呢就是我会说我说你要询问多层为什么就为什么之为什么深度就出来了很多人只停在表层就是因为这个但他不愿意往深入想一步所以我是觉得如果一个记者具有这种深度思考能力我就说道歉了那他就可以干投资去了呀他可以干券商啊他可以干更
符合他这个能力的但你搞错了今天就是内容的杠杆绝对要比你去干就是 VCA 抢的太多了内容杠杆指什么呢就是你今天基于做内容你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就你同样的你会发现就比如说抖音里面你看就是之前
红杉的投资人王成做 IP 你看多少人都非常羡慕成为王成看不上然后理解成为他大概都经历这样的一过程你看之前你如果真的回头想一下我 14 年从媒体跑去干 VC 在那个阶段里面媒体然后做媒体做 FA 最后都是为了去干 VC 但你看现在完全反过来了 VC
不挣钱然后你看 VC 都跑去当网红了 VC 跑去当爱飞了还有你能深入思考就当 VC 这个命题肯定不成立的你上哪去能骗到 LP 呢是在那个时间点就是在一时之间就是行业大爆发确认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你们到最后就是从自己来说有没有就是会给自己
划定一个写作领域就跟刚才说你要了解你写稿要了解多深才去写是一脉相承的问题就当你其实一个人他不可能了解非常非常多的文类就譬如我自己我可能我真的敢说了解的就譬如说就是在内容啊产品啊平台啊这些层面其他东西我是真不懂啊
我觉得好像正好相反恰恰是不愿意给自己换门类就再不新鲜点不会让我换点新鲜的因为我更不想干了是是但我就说就是有没有那种就是说我觉得不是懂不懂来区分是区分什么让你真正的兴奋因为记者本身是快速学习能力对对对也可以对你怎么找到那个就是兴奋我就相信你找到一个让你更兴奋的那个领域
就相比就比如你今天再去写气象就让你今天去写人物吧肯定比让你去写气象你来的会更更得心应手也好或者怎么样怎么找到这个领域你比如说现在是北京暴雨他告诉我说因为城市的热道以及气压导致的悲剧我会对气象非常感兴趣对就是因为他某一时刻都是一期一会的就不存在说我对谁就特别喜欢我就想一辈子扎根研究于此我们不想做垂直
这个行业一直有一句话说好的记者他必须要有好奇心那个好奇心以及就是可能这种利益相关性在驱使你去一直不停地进入你不知道的领域世界去求索我觉得我现在都没那么多有让我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这就是我现在的问题首先我必须说在我还做记者的那几年其实也不是行业特别好的那几年但我印象特别深我当时去采张扣扣杀人案调查我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除夕夜陕西一个人对 报母仇把另外一家人全杀光了当时在哪个媒体我当时在人物就是去 GQ 之前对 但是马上就删掉了马上就被和谐了我印象特别深
特别深的是那个稿子出了之后很多可能业界我认识的不认识的前辈他们第一都在转那个稿子第二他们转那个稿子的转发语非常高频的提到说他们现在已经都在公关啊或者是在别的行业了然后他们看到那个选题看到那篇报道他转发语就是这一刻我真的好想回来做记者
所以我真不是觉得说没有什么让我们兴奋了只是那些事情没有就是被暴露在公众面前当他比如说因为做新闻的人他其实都是心里面是有公益在的当你发现在公益这个层面
有一些事情是需要被求索有些议题需要被讨论有些事情需要被推动的时候你其实就是会有好奇心的就是做这一行的人大部分的合格的记者他就是天然的会有好奇心他会再度兴奋只不过现在这些事情根本就到不到比如说去年
暴雨水灾死了多少人疫情这些事情大家能看到吗如果你看到了你不会好奇吗我现在告诉你一个就是说大学生的自杀率在疫情期间就是达到了过去 30 年以来最高据说初中生自杀率很高对然后这些是为什么你不好奇吗对不起这些都不能说好奇啊海淀已经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跳楼了对啊就是小学生大学初中生的自杀率非常高
所以第一不是我们的好奇心变弱了第二也不是拥有好奇心的人变少了我能回答你这个问题了我们也许啊
仅代表个人但我猜你们也许会赞同我我们有一个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就是对人性的幽暗复杂最感兴趣是是是就越到最后对人性迷宫你是最感兴趣的对就是他说这个张扣扣就是这样吧张豆豆张扣扣张扣扣我再回答一下我现在对什么感兴趣我觉得我现在就是对于创新是如何发生的这件事情非常非常的感兴趣因为当然也因为我刚才讲的那些现在也都不能做了嘛
你知道有点像什么吗我这个比喻可能也欠作就是在左手枪已经普及的时代我们在演教书当年那个神鞭看我那个辫子看这个辫勺他家的辫勺有讲究有传承大清都没了
就那么多就是你们的同行都去投身别的行业会不会也心生寂寞呢就像刚才提到的就是那些名那些著名的报道我也在别的行业对我跑得还比他们也挺快的我觉得会为还在场的人鼓掌这是就是最大的感受
今天还在做特稿意义是什么因为他不那么素朽我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是这样我前两天面试个小朋友他说他是新闻爱好者我说你下了哪个新闻扣子他说什么叫新闻扣子我说那咋看新闻他说在抖音上后来补充去我看微博热搜我说好我说特稿看吧
特不敢我说新来爱好者是吧嗯那怎么说呢就是我觉得我特别喜欢魏老师刚才说的我现在已经不在一线但我为所有还在前方坚守的兄弟们鼓掌
但是呢这个掌声有点悲凉因为呢我们正经历一个时代一个巨大的一个变革这个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层面和科技层面更多是一个人类的我觉得是生理层面就是新一代的小朋友就是不爱看长文这个东西不以你文字的魅力为转移不以说你们看嘛是好东西啊不以这个转移他们就是活在短视频上你有什么办法吗
就是你无法改变这个潮流但是我们会消亡吗我不认为也不会书籍这么多年还在传承就我们会变成一个爱好而且呢会变成一项艺术这是我最希望它能变成这样我不知道这什么时候说特稿不易所以这句话其实是最早是南湘红说的她讲的是会有对抗时间的力量当年还说我们是圣徒呢我确实因为我
我自己个人没有特别多想创作的题材了所以我还是会觉得这个东西我就不想碰了这个东西就没法说就是有些我感兴趣的可能写不了有些我觉得比如现在我看很多自媒体他说深度我觉得那个东西就根本不是深度然后我觉得我再写一个我自己有一个公众号我再写一遍
我觉得对我来说这个这个就是兴奋值特别低所以我就没有那么多想去分享或者想去再去说再创作一个特感我就没有那么强的动力主要是这个倒没有觉得公关我 40 岁我的梦想是就是我的 40 岁之后我可以进入全职写作状态所以我觉得我不认同刚才曾老师说的不兴奋我觉得我从进入这行的第一年一直到现在还在兴奋不要不要买 A 股对
全职选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就是什么是贯穿你一生的 topic 你要选择一个 topic 就是这个 topic 很难很难选好最后我想问潘老师你听我们聊了一晚上你对特尔的认识有变化吗说实话没有失败啊不太好旅行继续你忘了迷路
中文字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