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古史春秋】(11)崇祯的最后两道选择题

【古史春秋】(11)崇祯的最后两道选择题

2024/11/1
logo of podcast 馒头说·历史的温度

馒头说·历史的温度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馒头大师
Topics
馒头大师:本期节目探讨了崇祯皇帝在明朝覆亡之际面临的两大抉择:是否南迁和是否调动秦王军队。首先,南迁是当时摆脱困境的一种方案,但由于皇后反对和大臣的个人利益考量,最终未能实施。崇祯皇帝最初支持南迁,但后来转变态度,决定死守北京,体现了他对责任和道义的坚持,但也反映了他决策的犹豫和缺乏决断力。 其次,关于是否调动秦王军队,崇祯皇帝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调动军队意味着放弃关外领土,这在当时的大臣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他们为了避免日后承担责任,不断拖延时间,最终导致时机错过。崇祯皇帝最终决定放弃宁远,调动吴三桂入关,但为时已晚,北京城最终被攻破。 崇祯皇帝的这两大抉择,以及大臣们的消极态度和缺乏担当,共同导致了明朝的覆亡。崇祯皇帝的死,也象征着明朝的彻底终结。节目最后还探讨了如果崇祯皇帝选择南迁,历史可能会有不同发展,但南明朝廷的内斗也预示着明朝难以复兴。崇祯皇帝的失败,既有自身决策失误的原因,也有大臣们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的因素。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崇祯皇帝在面临李自成的威胁时没有选择南迁?

崇祯皇帝最初支持南迁,但由于担心南迁被视为不战而降,且明朝列祖列宗的陵寝都在北京,他最终决定死守北京。此外,内阁大臣们反对南迁,尤其是内阁首辅陈衍,他担心南迁后自己的财产会受损,且不愿为南迁的决定背锅。崇祯在群臣的压力下,最终放弃了南迁的念头。

崇祯皇帝在面临李自成的进攻时,为什么没有选择调吴三桂入关?

崇祯皇帝曾提出调吴三桂入关保卫北京,但内阁大臣们担心调吴三桂入关意味着放弃关外领土,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因此不愿表态支持。最终,崇祯在拖延多日后亲自拍板调吴三桂入关,但为时已晚,李自成已经攻陷了北京。

崇祯皇帝在自杀前做了哪些最后的安排?

崇祯皇帝在自杀前要求皇后和嫔妃自杀殉国,并亲自砍杀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他还留下遗书,要求百官前往太子的东宫辅佐太子,但实际上太子和其他皇子都成了俘虏。崇祯的遗体被发现后,被李自成妥善埋葬。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如何?

崇祯皇帝死后,大多数明朝大臣并未表现出忠诚,只有少数人下拜哭泣,其他人则忙于向李自成效忠。一些曾反对南迁和调吴三桂入关的大臣,如陈衍和光石亨,迅速投降了李自成。内阁首辅魏早德在被俘后甚至表示愿意为李自成效力。

如果崇祯皇帝选择南迁,明朝的命运会如何?

如果崇祯皇帝选择南迁,明朝可能会在南京延续一段时间,依靠长江天险和南方的兵力,暂时摆脱困境。然而,南明时期的内斗和权力斗争依然可能导致明朝的灭亡,但至少可以避免崇祯自杀后南明迅速陷入混乱的局面。

Chapters
本章节回顾了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称王,以及随后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面临的严峻形势。重点讲述了崇祯皇帝在收到李自成战书后,召集群臣,表达决心,最终却未能御驾亲征,寄希望于臣下能够扭转局势,然而最终以失败告终。
  • 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 大顺军兵分两路直扑北京,明朝军队望风披靡
  • 崇祯皇帝面临内忧外患,最终放弃御驾亲征
  • 李建泰出征,最终投降李自成

Shownotes Transcript

历史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年份历史也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历史不仅有深度有厚度其实也有温度形式有态度做人有温度我是馒头大师欢迎来到历史的温度让我们读懂过去活好当下谈面未来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我是馒头大师那今天呢我们继续古史春秋这个专辑

上一篇讲了九千岁魏忠贤那也说了这个崇祯皇帝是高开低走那既然说了这个皇帝的开头那今天这一篇就来说说他的人生结局吧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称王的同时李自成把国号定为大顺年号定为永昌

换句话说在李自成和他的起义军眼里已经不承认什么重征纪念了因为他们已经正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要推翻大明王朝改朝换代三天之后李自成就把自己的麾下大军兵分两路直扑北京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明朝最后的残存精锐是望风披靡一战即溃崩溃速度简直到了让人咋舌的地步

闯王正月初三正式发兵到了正月初九就已经可以非常有把握的下战书给朱由检那就是三月初十咱们北京城下决战李自成非常有自信只要给我两个月时间直接打到你家门口面对李自成的战书之前还有资格在仙壤外还是仙安内两条道路之间徘徊犹豫的崇祯皇帝倒也省心了

没得选了因为内患李自成已经是兵临北京城下要革掉自己的命了怎么办呢无论如何姿态还是要表一下的就在收到李自成战书后不久崇祯皇帝召集群臣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他说朕非王国之君世事乃王国之相祖宗治风暮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将和面目建于地下

政愿都失以绝一战即生死沙场一所不顾但死不瞑目当然当时间到了 1644 年的时候农民军和官军的强弱之势早已逆转在匪军如此强大的情况下皇帝他是不可能御驾亲征的那崇祯这么开口还是希望臣下能够表个态果然内阁里一批人争先恐后的站了出来拍胸脯嚷着要带地出征

最终一个叫李建泰的人光荣入选要带兵替皇帝去和李自成决一死战可以想象崇祯皇帝当时内心的激动在李建泰出征那天崇祯皇帝亲自为他践行亲自手书四个字带政清征然后亲手把象征权力的节约和上方宝剑交到李建泰手里

之后那个带着大红花披着红斗篷在古月声中带队浩浩荡荡带地出征的李建泰一路上一直在观察战机始终徘徊在北京的南面不敢亲临前线一步两个月后栗子城的部队包围了保定城内的李建泰当即宣布投降他投降后还当到过大顺朝的丞相然后在清军入关后又迅速降清成了内院学士

但事实上御驾轻征从来就没有成为过崇祯面前的选择体他从心里面就没有打算过亲自出马只是还寄望关键时刻有一位忠臣良将驾着七彩祥云前来救驾然而大明王朝走到这个地步派得上用场的人不是已经战场阵亡就是被崇祯自己折腾死了别说是孙悟空连赤铐马猴或通璧猿猴都已经找不出一只了

在所谓的带地出征的闹剧收场之后崇祯一张牌也打不出了接下来是真的要做选择题了第一道重要的选择题就是是否要在李自成的军队打进来之前率先离开北京前往南京也就是所谓的南迁虽然说南迁是最后的无奈之举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不失为一种摆脱困境的方案

当时的北京虽然已经岌岌可危东北又有满清的铁骑虎视眈眈但在长江中游有左梁豫率领的十万大军在长江下游还有淮安、扬州、芦州、四州这四个重镇有黄德公、刘良左、高杰以及刘泽清这批将领扼守长江天迁而明朝一直施行的就是北京和南京的两京制度

南京一直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行行政班底所以如果崇祯帝决定及时迁都南京依靠长江天险像南宋一样再维持半壁江山先不敢说但是缓一口气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事实上率先有南迁想法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崇祯自己

那年崇祯的内阁首辅还是周延如面对内忧外患尤其满清在东北屡屡得手崇祯就找周延如商量是不是就把首都迁到南京算了结果消息走漏出去被崇祯的嫂子也就是明熙宗的皇后易安皇后知道了易安皇后坚决反对南迁崇祯弟非常敬重这位嫂子再加上自己确实当时也在犹豫所以这件事就做罢了

而到了 1644 年形势比当初更加危急崇祯自然而然再次想起了南迁这件事但是崇祯自己不肯先提毕竟南迁这件事有点像是不战而降望风而逃而且明朝列祖列宗的临寝都在北京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放弃北京去南京都绝非是一件光彩的事那么就需要由手下人来提

率先爆出这个提案的就是太子身边的官员左忠云李明锐李明锐是强烈支持南迁的之前崇祯就召见了李明锐两人一直聊到深夜二更十分两人聊完后不久李明锐就在朝堂上公开上书建议南迁而他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如果皇帝决定南迁御林军可以护驾而沿途以皇帝的威望还能招募数十万秦王的士兵

到了南京由南京兵部尚书石科法坐镇大局可以稳住阵脚再图中心崇祯皇帝非常满意这份奏疏但他还是不愿意顶在前面就把这份奏疏交给了内阁让他们讨论后给出意见那这件事到了这个环节就出了问题内阁首辅陈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陈衍这个人外界公认他没有什么大才能但是呢猜崇祯心思和拍马屁功夫一流

当初他也是靠着这个上位的那陈衍反对其实也很正常因为他贪污腐败是出名的所以有大量的田产和财富都在北京城一旦南迁那就珠兰打水一场空了而在大明朝的朝堂之上有陈衍这点小心思的绝不止他一个人但陈衍并不明着出头反对而是授意一个叫光石亨的宾客己事中出头

这个光石亨心领神会一上来就骂李明锐的一件事邪说并且还扬言不杀李明锐不足以安民心崇祯皇帝对光石亨的说法非常反感甚至愤怒他当场就呵斥了光石亨说光石亨祖政难迁本应处斩孤饶且遭

崇祯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心意其实已经很明白了但是呢群臣就是不接这个话茬内阁大臣们都不表态那南迁这件事情就陷入了一个僵局到了 2 月 27 日李自成的军队已经离北京越来越近时间拖不起了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开御前会议再一次讨论南迁的可行性李明锐还是坚持皇帝赶紧南迁

而督察院左督御史李邦华这次也站出来支持南迁而且他提的方案似乎听上去更能接受一些就是如果皇帝您先不走那么让太子先肩负南京就是把种子先留到南京去万一北京守不住南京还能保住一个核心但是以陈衍为首的一批身居要职的重臣还是都坚决反对南迁

那时候陈衍已经卸任内阁首辅了担任的是吏部尚书但官职虽变观点不变陈衍还故意向外界走漏消息让大家一起猛烈抨击南迁的主张面对主要官员尤其是自己信任的这批官员的反对崇祯是毫无办法乃至非常痛苦他其实很希望陈衍能够领头支持南迁在这件事情上担一担责任但是陈衍是坚决不肯

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财产都在北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提出南迁就是逃跑以后是要秋后算账的那是要背锅的陈衍太了解崇祯皇帝的性格了有事拜托你的时候说的花好道好一旦出了事情第一个甩锅的就是他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你的头上而且还一查到底一点情念都不讲与其帮皇帝背锅不如自己保命保生育

所以崇祯皇帝后来对陈衍说过一句话说正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正要做先生偏不要做这句话里的正要做的事指的其实就是南迁但也并非陈衍一个人看出了其中厉害接任陈衍内阁首辅位置的是魏早德他没有陈衍那么激进坚决反对而是更老奸俱华一些

每当有人提南迁建议而崇祯问他意见如何时他就装哑巴一言不发崇祯同样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崇祯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 180 度的大逆转他由最初自己支持南迁变为反对南迁了他当中表态要死守北京为何要死守呢崇祯又拿出了新的一套理由

他说如果朕单独离开北京那在北京的宗庙社稷怎么办列祖列宗的灵情怎么办金氏的百万生灵怎么办国君与社稷同生死是道义的正统

那么让太子先去南京呢崇祯也不同意理由是以我的才能经纬天下十几年尚无济于事像我儿子这样的小孩子人家他又能做得了什么事去了也是白去所以关于南迁的第一道选择题崇祯几经犹豫做出了自己的最终抉择那就是于死网破

而在做南迁选择帝的同时崇祯当时其实还面临另一道选择题要做那就是秦王所谓秦王当时也只能调动北方的边防军来保卫北京了但秦王同样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因为一旦要把北方的边防军调回京师也就意味着要把山海关外的大片领土让给满清

这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崇祯面临的那道是先让外还是先安内的大选择题上了但事已至此崇祯自己也知道两头只能顾一头崇祯 17 年正月 19 日皇帝提出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带兵入关包围北京而和南迁一样他把这个想法也抛给了内阁要内阁来给出意见

以内阁首辅陈衍为首这一次虽然不是明确反对但是全都不吭声因为大家知道一旦同意皇帝这个意见就意味着关外的大片国土要沦丧这是要在历史上留骂名的他们不肯担这个责任两天后恼火的崇祯再次给内阁施加压力一定要他们拿出一个明确意见陈衍看是避无可避他只能表态说了一句话叫一寸善和一寸金

换句话说陈衍终于明确表态是反对真掉乌三桂但问题是一寸山河一寸金的道理难道有谁不懂吗但如果不掉乌三桂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陈衍自己也拿不出来接下来兵部尚书张经验的表态更绝他说三桂之掉不掉是宁远之气不气两言两绝什么意思呢就是

调不调武三桂就要看要不要放弃宁远城这件事其实也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了谁的一句话当然是崇祯皇帝的一句话张敬严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这种事情只要您皇帝拍板就行想找我们背锅没门崇祯看到事已至此不做决断也不可能于是思虑再三还是拍了板那就是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

命吴三桂率军入关秦王吴三桂等边防军将领接到命令后都表态愿意接受调令即刻入关秦王但内阁大臣们又站出来说话了这次他们不反对但是抛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问题呢放弃宁远之后山海关如何防守呢撤退的军民如何安置呢现在立刻执行是不是太仓促了呢是不是等拿出细则之后再操作这样比较稳妥呀

毫无疑问这些内阁大臣们说的问题都有道理但这样的道理谁都明白只是时间来不及了但眼看已经火烧煤这些大臣为何还要反复纠缠于这些大家都知道弊端但是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呢因为他们都知道现在他们说的一言一行都是要留党的

以后万一有人问责谁应该为放弃关外领土负责他们就能说这锅我不背你去查查就知道了当初我是反对的我还把问题都提出来了那在这样的反复斟酌过程中秦王这件事情就拖到了二月初八连太原都已经陷落了京师震动危机时刻纪辽总督王永吉顺天巡抚杨鄂联名上书主动请求调吴三桂入关保卫京师

崇祯直接把这份奏折拿给陈衍和魏早德看都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我就差跪在你们面前了两位你们就点个头好不好这两位崇祯最衣中的大臣对视之后还是一言不发却在离开后碰头商议说尚有疾古行奇迹既是定而以弃地杀我辈且奈何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皇帝是着急啊所以他有这个放弃关外之地的想法等接下来事情搞定了他反过来说是我们主张放弃失地的要砍我们的头怎么办说到底还是不肯担责任到了这个地步朝当之上其实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大臣越怕皇帝以后让他们背锅就越不肯表态而大臣越不肯表态皇帝就越要大臣表态

皇帝越要大臣表态大臣们就越害怕你看就是要我们以后背锅呀不然自己拿住一步就行了于是就越不肯表态皮球最终还是被踢回了崇祯的脚下而这个时候他已经耽误了太多时间了

三月初四忍无可忍的崇祯皇帝终于亲自拍板驾奉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两天后又明确下旨放弃宁远征调吴三桂王永吉唐通等人率兵保卫北京吴三桂接到调令后三月上旬才从宁远率五十万军民启程每天走几十里十六日进入山海关二十日抵达今天的唐山附近

而就在他抵达唐山的前一天李自成已经是率军攻陷了北京城崇祯 17 年 3 月 17 日这一天李自成的西路部队抵达了北京西直门外开始炮轰北京城墙此时此刻的紫禁城内崇祯还在进行早朝皇帝和大臣们是相对哭泣受诸无措

这时候那群大臣倒开始积极提意见了有的说要么把当初受到魏忠贤牵连的所谓阉党一派重新启用换回大局吧有的说要么再给带兵的总兵加官进爵激励他们赶紧亲王啊那这时候可能是崇祯皇帝最清醒的时刻他知道一切都已经完了中午时分李自成的部队开始攻打平泽门张义门和西直门

这时候明军守卫着三处城门的还有所谓的三大营但已经是一些老弱残兵和太监了面对李自成的精锐部队守城军队只是放一些空炮进行敷衍不久之后守城的太监曹化纯按照约定首先打开张义门投降之后其他几道门也依次打开李自成的军队如潮水一般的涌入北京的外城已经是被攻破了

这时候崇祯和他的内阁大臣们开了最后一次会大臣们的话置地有声陛下洪福齐天不必顾虑万一不测臣等决心向战誓死不负国家那么所谓的向战有没有发生呢当李自成的农民军开始向内城发动进攻的时候负责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敬彦就是那个要皇帝自己说放弃宁愿的那位他是率先开门投降

然后负责守卫宣武门奇化门的这些大臣们和太监们也纷纷开门投降从头到尾巷战就从来没有发生过 3 月 18 日晚农民起义军已经控制了整个的北京内城将紫禁城团团为主这天晚上崇祯皇帝在自己最信任的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了梅山瞭望在看到内城确实已经陷落之后他返回了乾清宫

崇祯把皇后和嫔妃聚集在一起,和他们吃了一顿酒宴,然后要求他们全部自杀殉国。尤其是对自己的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崇祯是亲自挥剑砍杀的。昭仁公主当场毙命,长平公主被砍断了一条手臂,因此后来还给金庸先生留下了足够的遐想空间。

到了 3 月 19 日的凌晨光景崇祯皇帝带着王承恩来到了景山寿兴亭附近的大树下他最后忘了忘自己的吉里江山上吊自尽 3 月 20 日北京全城投降李自成的人发现崇祯的遗体后还发现了他留下的遗书其中有一句是认贼分裂阵师误伤百姓一人

这句悲壮的话后来被证明是崇祯自己有点加戏了李自成并没有为难他的遗体他让人埋了两口柳木棺材把他和周皇后安置好后好好埋葬了崇祯还留了一句话叫百官拒父东宫行在可见崇祯在自杀前他还想到了太子要求百官都到太子的东宫去在 3 月 18 日崇祯曾写下手谕要求陈国公朱成纯辅佐太子

但他的想法又太天真了朱成纯那个时候早就开门投降了而且太监把崇祯的手谕送到内阁的时候那些号称要以死殉国的内阁大臣们早就跑的影子都没有一个了太监回去复命却也找不到崇祯了所以崇祯到死都还以为大家都去辅佐太子了

但事实上他之前拒绝太子先南迁所以北京城一破包括太子在内的他的所有儿子都成了俘虏还有一句话写的是四个字诸臣勿振可见崇祯临死之前是有怨念的但还好他是死了如果他知道他死后的那些大臣的表现怕是要气得再从棺材里跳出来的

崇祯死后和周皇后的遗体一起被放在东华门外接受大家祭拜从头到尾在他棺材前下拜哭泣的大臣不过就 30 多个人下拜行礼但没有哭的大概有 60 个人其他大臣经过时都像没事人一样看都没看棺材一眼 4 月 3 日崇祯和皇后的遗体被葬入墓地沿途给他们送葬的除了太监就只有老百姓了一个大明的大臣都没有

崇祯自杀的时候北京城有大明朝的大小官员三千人但是为皇帝自杀殉国的加上他自己的皇室亲戚在内一共也就三十多个人其中有一位就是一直苦劝崇祯皇帝南迁或者至少让太子南迁的那个督察院卓都御史李邦华那么其他大臣呢他们其实还真挺忙的忙于向李自成效忠劝李自成赶紧登基

那个在反对南迁和秦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陈衍李自成一进城就献上四万两白银作为自己投降的筹码那个说谁提南迁就应该杀头应该誓死保卫北京的光石亨也是在呈现之时就投降了李自成还有那个一直装傻充愣反对南迁的内阁首辅魏早德被俘虏之后李自成问他说你作为内阁首辅为什么不自杀殉国呀

而魏早德的回答是我正准备为您效力呢哪敢去死呀后来他被关在一间小屋子里急得通过窗户对外面人大喊你们只要用我给我什么关都可以何必把我关起来呢在 3 月 17 日的那最后一次的早朝时面对百官出的各种馊主意和放的各种马后炮崇祯曾经在桌子上写下 12 个字让站在旁边的私立太监王之兴看了一下随后抹去

据说其中有六个字是文臣各个可杀好下面进入馒头说时间历史啊它没有如果但总是让人忍不住讨论如果比如如果当初崇祯选择了南迁事态会怎样发展呢

从当时的局面来看李自成的军队是 3 月 19 日彻底控制北京了但是一直到 4 月初由于消息断绝在南明留守的明朝势力还不知道北京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 4 月初期南京的兵部尚书石刻法还在到处张罗准备率兵北上秦王几天之后南京的大小官员都喜新于色因为他们听到了一个消息

消息说皇帝已经从北京逃出正从海上返回南京而太子也逃了出来当时大家都觉得士气大振因为认为还是可以收拾旧山河的而第二天就传来了皇帝已经上吊自杀的消息南京城顿时乱成一团从大臣到显贵到太监到手握重兵的将帅立刻就陷入了一场勾心斗角的内斗之中

到底用力哪个藩王成为正统来延续大明王朝的命脉呢在这场内斗中各方势力根本没心思管其他事情主要精力全都放在未来立的那个皇帝是否和自己有关自己是否能够立功分道一杯羹而南明时期的核心人物石刻法也在这场重新确立继承者的斗争中犯了不小的失误导致后来处处受到牵制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如果当时崇祯皇帝决定南迁或者至少让太子先南迁那么后来这种情况很难发生不是说后面的南明小朝廷就一定能够崇祯旗鼓光复河山但是必须要承认南明后来那种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的风气根源崇祯是要负责任的按照他当时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颇有点法国卢伊十五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味道

清朝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张旦曾经感慨崇祯这个皇帝确实是用功的但是呢他也用 16 个字来形容他的缺点哪 16 个字呢叫教于求智可于用人克于理财咒于刑法他还有其他几个四字诀来形容崇祯说他政策是三藩四富西改朝庚说他用人是黑白屡变节如一棋就像下棋一样

读了名史你就会发现这几个形容词其实还是颇为精准的甚至是有点毒就像上一篇所说的那样从诛杀魏忠贤开始崇祯其实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头的但是一副牌最终打成了这样一副烂样子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当然在崇祯的心目中大明的江山最终是坏在这帮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臣手里的但那一刻他是否检讨过自己呢

今天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是曼谭大师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