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书影004:《花月杀手》书评

书影004:《花月杀手》书评

2025/5/12
logo of podcast 五花肉肉

五花肉肉

Shownotes Transcript

蒋方舟:7.8分;波米:7.5分;总分:约7.7分;

时长:1:42:47 开场&结束曲:(Robbie Robertson)

音频涉及话题有:

  1. 书籍、作者与译本信息介绍;
  2. 主播打分;

优点环节涉及如下话题(含剧透):

  1. 记者专业素养对非虚构写作的深刻影响;
  2. 极富叙事技巧的真实感搭建与悬念营造;
  3. 古典推理小说般的伏笔铺设;
  4. 时空观的重要性与时间跨度对情感纵深的呈现;
  5. 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建构文学性的良方;
  6. 夹缝之人——叙事中心人物的巧妙选择;
  7. 副标题“FBI的诞生”背后的两次时代更迭;
  8. 恐惧的延续——胡佛与黑尔的同构;
  9. 对媒体议程设置及立场问题的再反思;
  10. 以小见大,对文明变迁的敏锐捕捉;
  11. 引言——解读作者表意的密码;
  12. 非虚构作品中文笔的重要性辨析;
  13. 怀特探员的执迷与作者的自我投射;

缺点环节涉及如下话题(含剧透):

  1. 外部视角的局限性与有意规避的敏感问题;
  2. 胡弗办公室章节是否冗长而偏移主线;
  3. 白人有罪论?原住民文化与白人文化的粗暴对立;
  4. 作者过强的存在感对表达与叙事节奏的破坏;
  5. 预设立场后难以自圆其说的“巨大阴谋”;
  6. 坚守客观——警惕非虚构作者的移情滤镜;
  7. 缺乏对印第安保留地与原住民现状的深入分析;
  8. 对“俄克拉何马州禁止课堂教授本书”一事的讨论;

外延涉及如下话题:

  1. “文二代” 大卫·格兰的家境与其地位成就;
  2. 当代作家与影视艺术的互动关系;
  3. 回顾大卫·格兰长篇首作《迷失Z城》;
  4. 非虚构影视改编热潮与西方成熟的产业模式;
  5. 国内非虚构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6. 时下非虚构文学的热门题材;
  7. 虚构与非虚构,文学巨匠们的非虚构作品;
  8. 非虚构写作是否将逐渐占据主流;
  9. 报告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10. 非虚构写作的创作伦理困境;
  11. “太平洋大逃杀”会成为非虚构改编的里程碑吗?

本期书目 《萨哈林旅行记》(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95) 《竹林中》(芥川龙之介,1922) 《了不起的盖茨比》(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1925) 《日落》(约翰·约瑟夫·马修斯,1934) 《草原上的小木屋》(罗兰·英格尔斯·怀德,1935) 《押沙龙,押沙龙!》(威廉·福克纳,1936) 《冷血》(杜鲁门·贾西亚·卡波特,1966)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70) 《战争中没有女人》(阿列克谢耶维奇,1984) 《天秤星座》(唐·德里罗,1988) 《温故1942》(刘震云,1993)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阿列克谢耶维奇,1997) 《地下》(村上春树,1997) 《在约定的场所:地下 2》(村上春树,1997) 《老人和枪》(大卫·格兰,2003) 《夹边沟记事》(杨显惠,2003) 《厌女简史:世界上最古老的偏见》(杰克·霍兰,2006) 《定西孤儿院纪事》(杨显惠,2007) 《迷失Z城》(大卫·格兰,2009) 《史蒂夫·乔布斯传》(沃尔特·艾萨克森,2011)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2011)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彼得·海斯勒(又名何伟),2011) 《二手时间》(阿列克谢耶维奇,2013) 《乡下人的悲歌》(JD万斯,2016) 《无依之地:21世纪在美国生存下去》(杰西卡·布鲁德,2017) 《白色黑暗》(大卫·格兰,2018) 《人类新史》(大卫·格雷伯&大卫·温格罗,2021) 《埃隆·马斯克传》(沃尔特·艾萨克森,2023)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大卫·格兰,2023)

其他提及 《公民凯恩》(1941) 《罗生门》(1950) 《好家伙》(1990) 《跛豪》(1991) 《等候董建华发落》(2001) 《杀人回忆》(2003) 《社交网络》(2010) 《逃离德黑兰》(2012) 《猎凶风河谷》(2017) 《利奥波德城》(2022,戏剧)

封面设计:@画电影; 音频剪辑:出雲; 书籍信息收集&文案:立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