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县,秦时为长安乡,汉高帝五年(前202年)长安置县,汉高帝七年,以为国都。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因原汉代长安城年久失修,地下水污染严重,乃于龙首原)南面兴建大兴城(李渊)即位后又改名长安城),长安县治所因而迁于大兴城内,自此成为大兴城附郭县)。民国元年(1912年),长安城设西安市。1949年,长安县迁于韦曲)。2002年,长安县撤县,原辖有区域并入西安市,设为长安区)。
长安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东临蓝田县,南接宁陕、柞水县,西与户县)接壤,北和雁塔区)、灞桥区)为邻,从东、南、西三面拱围西安。县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北跨度55公里,东西跨度52公里。地貌多样,山、川、塬皆俱。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城区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长安县,七年(公元前200年)从栎阳)迁都长安。长安县初属渭南郡,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属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属京兆尹。
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撤长安县,置常安县,并置首都于常安城。常安县属京兆尹。
刘玄)更始元年(23年)撤常安县)置长安县。
东汉)置长安县、杜陵县,并属京兆尹。建武六年(30年)将奉明县(汉宣帝置,故城在长安县城北4公里)、渭城县(汉高帝置,故城在今咸阳市东)划归长安县。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强迫献帝迁都长安。
三国)时,魏置长安县,属京兆郡。
西晋)置长安县,属京兆郡。晋将长陵县(汉高帝置,新莽时曰长平,故城在今咸阳市东北20公里)、安陵县(汉惠帝置,莽时曰嘉平,故城在今咸阳市东)并入长安县。愍帝(313年317年)建都长安。
南北朝)前赵、前秦、后秦皆置长安县,均属京兆郡(尹)。前赵刘曜建都长安。前秦苻健亦都长安。后秦姚苌撤长安县,置常安县,并以常安为首都。北魏置长安县,属京兆郡。太武帝神三年(430年)改常安县为长安县,四年划杜县(秦武公置杜县,汉宣帝元康元年改杜陵县,新莽曰饶安县,晋曰杜城县,后魏曰杜县)、长安、蓝田三县毗邻地置山北县。西魏(535556年)置长安县,属京兆郡,建都长安。北周(557~581年)置长安县,属京兆郡,建都长安。明帝二年(558年)划长安、灞城(秦襄王时芷阳县,西汉时灞陵县,新莽时水章县,晋时霸城县)、山北三县部分地区置万年县,属冯翊郡;建德二年(573年)撤杜县、灞城县,归入万年县。
隋置长安县,并撤万年县,置大兴县,置首都于大兴城。文帝时两县属雍州,炀帝改雍州为京兆郡,两县属之。
唐置长安县,并撤大兴县,置万年县,改大兴城为长安城,置首都于长安城。长安、大兴两县属京兆尹。武德二年(619年)分万年县置芷阳县。七年(624年)废芷阳县入万年县。总章元年(668年)分长安地置乾封县,分万年地置明堂县。永昌元年(689年)析长安地置永昌县。长安二年(702年)废乾封县入长安县,废明堂县入万年县。神龙元年(705年)废永昌县。天宝七年(748年)改万年县为咸宁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万年县。
五代)皆置长安县、万年县,并属京兆府。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撤长安县,置大安县,撤万年县,置大年县,皆属大安府。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撤大安县,置长安县,撤大年县,置万年县。
宋置长安县、万年县。宣和七年(1125年)撤万年县,置樊川县。长安、樊川两县都属永兴军路京兆府京兆郡。
金置长安县、樊川县。皇统六年(1146年)废乾佑县(唐置安业县,曾改乾元县,后复乾佑县,故城在今镇安县北40公里)入樊川县。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撤樊川县,置咸宁县。泰和四年(1204年)并咸宁县入长安县,后复置咸宁县。长、咸两县属京兆路京兆府。
元代置长安县、咸宁县),均属奉元路。
明代置长安县、咸宁县,均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
清代置长安县、咸宁县。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分长安县南部置宁陕厅,分咸宁县南部置孝义厅。长、咸两县属西安府。
中华民国)时长安县存。初属都督府民政厅辖,1912年7月后属陕西都督府辖。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1914年民国军政府秦省都督府撤咸宁县并入长安县。后属关中道。1927年改属陕西省政府。
1949年解放后,长安县1953年前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后属陕西省人民政府,1958年12月后属西安市人民政府。
折叠)编辑本段)县城变迁
长安素无县城,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至中华民国28年(1939年),县署一直在古长安城中。28年(1939年)5月14日,县政府迁至大兆镇洪福寺,至38年(1949年)。初,仅占有土木结构旧庙房20余间,当年7月增建土坯墙、麦草顶的简易房舍60余间,大兆荒僻村落之状略有改观,饮食、百杂店铺渐增至20余家,从业约百人。民国间,曾在韦曲设立县城筹建委员会,但无实举。
1949年7月16日,长安县人民政府迁至韦曲。韦曲原为一古老村落,秦汉时已有相当人口。唐代达官显宦在这里广建庄园、宅第,以唐中宗韦皇后之母及宰相韦安石等人为代表的韦氏家族庄园尤为著名。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之诗句,道尽当时韦曲之迷人景色。民国末年,韦曲仅有商号9家,私人诊所1个,除国民党陆大参谋班有几十间公房外,其余建筑多为私人房舍,且绝大多数为土木结构,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街道为土质路面,狭窄弯曲,高低不平,晴扬风尘雨泥泞,惟一的一条简易公路(西安至汤峪)从中通过。人口仅千余,油灯照明。中共长安县委、长安县人民政府迁驻后,市镇建设迅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1987年底,城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建筑总面积88.62万平方米;人口315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485人;年工业总产值3327.1万元。驻有机关、部队、学校、工厂、商店等单位205家,其办公、营业、住宿绝大多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一个新型的市郊型城镇及其经济形态已经形成,成为西安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的卫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