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聯合國的生物多樣性國際日。生物多樣性議題關注物種平衡、維持生態系統多樣性,因為氣候變遷或人類經濟發展,很多生物棲地被破壞,越來越多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是什麼?為什麼維護生物多樣性重要?位在台北士林的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2022年新的「找家HOMING: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常設展」是適合「所有人」參觀的好地方,本集特別邀請到找家特展策展人林怡萱組長為我們導覽。
林怡萱組長大學學景觀設計,研究所唸建築,現又在土木研究所博士班攻讀電腦輔助工程。曾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擔任駐館設計師(in house designer),10年前轉到科教館擔任展場策展人,林怡萱說「當代科博館不是只展出傳統教科書當中的知識,而是在講能感動人的故事,有很多切入點,和科學家,也與藝術家,甚至也可能和很多社群合作」。
展場由藝術家蕭聖健的作品「夏夜」拉開序幕,機械做出來的聲音,很多成年人聽到以為是真實現場錄製的蟲鳴蛙叫,小孩則多半回答不出來是什麼,若問孩子們夏夜聽到什麼聲音?他們的回答是冷氣、車子聲等等,驗證一位藝術家的反思,「隨著工業化,很多兒時記憶的聲音都消失了」。
「希望大家意識到人類並非物種主宰,人類對物種如何平衡認知有限,在找家的過程中,我們需去更認識他們,發現有什麼正在消失,有什麼應該要留住的」。
四展場各有特色: 第一區「療癒的居所」想創造奇幻的家的想像,人在家園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們喜歡家裹陳設木頭家具、壓花標本等等,「自然素材美學抉擇也影響到環境,若我們創造的花園不是只為人,也為生物、野鳥的棲地而設計,那會是完全不同的觀點」。
第二區「藍星俱樂部」有大量動植物標本,從不同角度談生物多樣性,生命史、尺寸大小、顏色外觀、如何進食、運動方式的多樣性…,「用真實物件展出,幫助大家理解家園家人們還有很多值得認識的地方」。
第三區「共享一場盛宴」談糧食議題,農業綠色改革,農業變得更有效率,但物種多樣性降低,原住民看待食物有不同的傳統,可看到食物作為生存生命的來源,它的抉擇產生的影響與當代觀點。 第四區「建造家園的風景」,邀請私人機構、社群,包括主婦聯盟合作社參展,「每個人都可藉由個人的力量來改變家園的面貌,反思我們想要的家園是什麼樣的,和家園的地景、有什麼樣的棲地提供什麼食物、為誰而建造都息息相關」。
「不逛科學博物館是全球成年人普遍的現象,大家刻板印象,科博館好像只是校外教學才會去的地方」,全世界的科學教育展場都在努力讓知識傳播更有趣,林怡萱介紹一些國外展場,以藝術為媒介,多元媒材結合對當代議題的關懷,透過感動,引發人們的好奇與行動。
主持人林邦文以《小王子》當中「Tender your planet」來呼應我們對環境的關照,林怡萱建議我們「從觀察環境開始,要溫柔對待星球,觀察環境,還有食物從哪裹來,甚至如何清潔都可影響到生物多樣性!」
更多詳情,請上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官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