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62「合作大小事」國際小米年,反思支持原生種雜糧復興的重要 ft. 劉南英

EP62「合作大小事」國際小米年,反思支持原生種雜糧復興的重要 ft. 劉南英

2023/8/14
logo of podcast 一籃菜·真心話

一籃菜·真心話

Shownotes Transcript

面對極端氣候、烏俄戰爭,外在因素造成國際糧食供應與價格變動,加上台灣糧食自給率不到32%,適逢2023年國際小米年,我們有必要重新省思如何面對未來的生存風險。 嘉義茶山部落的「茶山雜糧產銷班」,2009年八八風災重建後成立,他們以部落共享精神,復耕原生種雜糧,曾經在部落生活十年的班員劉南英分享糧食產銷落差及糧食安全問題必須未雨綢繆。 劉南英說,國內農業現場最大困境在產銷。盤商低價收購,很多食物因不符成本,農民甚至不採收,形成另一種「食物浪費」,務農生計難維持,年輕人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流失,荒地增加。 茶山部落在安啟信長老的努力下,召集10戶家庭恢復共耕、共做、共同銷售,除持續阿里山區原有的大宗作物麻竹筍,有鑑於八八風災後,有一個月時間部落與外界完全失聯,感受到一定要先種植能「餵飽自己的食物」,未考慮種植一般的高經濟作物,像咖啡。 原生種雜糧像香糯米,是鄒族傳家之寶,「長輩有交待,若自己不種,一定要交給別人種」,這麼多年,安長老可能是當地唯一仍有種植的人。產銷班成立時,便從安長老留有的種子復耕,白薏仁、糯小米也是類似情況,復耕原本只是自用的雜糧。紅糙米、紅糯米則是嘉義大學老師和農改場曾在鄒族收集的種子,因雜糧產銷班成立,把種子再送回部落,是「回故鄉的米」,意義不凡。 這些原生種雜糧營養值值高,也更有韌性,過去流行病害、風災,改良種全軍覆沒,原生種雜糧仍堅強地又站起來,展現原住民的毅力。 過去我們說支持小農,都似乎帶著「同情弱勢」心態,劉南英認為,其實應該是「合作共生,互助共好」比較貼切。消費者應該更深思熟慮,用消費力支持台灣農民,讓他們不擔心銷售,下一代才會願意回來。「台灣不是沒有土地、沒有農民,而是這些農民都在都市求生存,何不給他們一條可回去耕作的路?」 我們的消費選擇,決定著農村發展、農民生計與農業的韌性。 【延伸閱讀】 尋回祖先的作物) 【我們的夥伴】茶山雜糧產銷班) 茶山良食 從土地上重新站起) 八八風災毀了觀光客的來路,鄒族「茶山部落」卻打開了找回傳統農作的門)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