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阿尔比的动物人间 (下):孤独带不来自由,你我都是被隔离的笼中人

阿尔比的动物人间 (下):孤独带不来自由,你我都是被隔离的笼中人

2024/6/25
logo of podcast 莎士比亚听我侃|英语文学播客

莎士比亚听我侃|英语文学播客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巨大的困境。受到阶级、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被无形地隔离开来,难以建立真正的连接。《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彼得和杰瑞就是这种困境的缩影。彼得代表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安稳富足,但内心却封闭,不愿与外界交流。我满足于自己舒适的生活,不希望被任何陌生人打扰。而杰瑞则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渴望与人交流,却始终无法融入。我的家庭背景很不幸,成长过程中缺乏爱与温暖,这让我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现实却总是让我失望。我们都生活在如同动物园般的社会里,彼此隔离,无法理解。即使我努力尝试,最终也只能以悲剧收场。 我认为,现代社会给予了我们独立生活的可能性,但也让我们陷入了孤独和隔绝。我们常常将这种状态视为理所当然,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多么重要。我们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认识自己,否则就会迷失在虚幻的完美中。就像设计师Samuel Yoss所说,我们需要借助外部事物来反思自己。我试图通过与彼得的交流来打破这种隔绝,但最终却失败了。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社会中人际沟通的困境是多么难以逾越。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节首先介绍了荒诞派戏剧的起源和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并引出阿尔比这位代表性作家。随后,详细分析了阿尔比的代表作《动物园的故事》的剧情梗概,以及剧中两位主要人物彼得和杰瑞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状态。
  • 荒诞派戏剧的起源和存在主义哲学基础
  • 《动物园的故事》剧情梗概
  • 剧中人物彼得和杰瑞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状态

Shownotes Transcript

让我们回顾一下荒诞的定义。荒诞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它展现了世界和人类存在的荒谬性,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主题是世界是荒谬的,生活是痛苦的。具体来说,你可以阅读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我大学时读过这本书,做了很多笔记,但现在都忘了。

作为一位著名的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一直致力于创作荒诞作品。《动物园的故事》便是他的出发点。该剧的情节非常简单,全剧只有两个角色:彼得和杰瑞。

故事发生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彼得坐在中央公园的长凳上看书。这时,一个无家可归的男子杰瑞主动与他搭讪,先是告诉他去过动物园,然后问路,还问彼得的婚姻、孩子和其他家庭情况。杰瑞试图进行交流,但彼得始终很冷漠。然而,杰瑞不顾对方是否愿意倾听,仍然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迫使彼得做出反应。

谈话接近尾声时,杰瑞故意与彼得发生碰撞,想把他赶下长凳,以此激怒他并让他与自己交谈。但所有尝试都失败后,杰瑞掏出匕首想与彼得搏斗。在对方不愿的情况下,他故意把匕首放在彼得手里,自己扑上去刺向匕首,倒在彼得怀里自杀。

之前的几年里,《钢琴的声音》版本并没有引起注意。而这一次,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这部具有强烈阶级意识的《动物园的故事》。只有两个角色,彼得和杰瑞,他们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彼得。阿尔比是这样描写他的:

彼得40岁,中等身材,相貌普通,穿着花衬衫,戴着一副磨损的眼镜。虽然已到中年,但他穿着打扮却让人感觉比实际年龄年轻。从他和杰瑞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彼得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一家出版公司担任主管,年薪18000美元。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和两个女儿。通常,他下午有空的时候,喜欢来到这个公园,坐在长椅上看《时代》杂志。哇,这个细节太酷了。《时代》杂志在美国真的是同等级的时尚单品。

阿尔比笔下的彼得,是一位非常标准的中产阶级美国人。当他对杰瑞感兴趣,询问对方住在哪里时,潜意识里是想以此判断对方属于哪个阶级,对话中的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当杰瑞再次提到自己去过动物园时,“你知道我在去动物园之前做了什么吗?我沿着华盛顿广场走……”

彼得很敏锐,从这句话中他抓住了关键词:“华盛顿广场,第五大道”。然后他联想到一个尖锐的居住地点,灵光一闪地说:“哦,所以你住在格林尼治村?”这个村庄指的是纽约市西区的一个地方,格林尼治村。那里住着各种艺术家和理想主义者,甚至公众人物。格林尼治村代表着另一种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反美国的。

换句话说,在彼得心里,仅仅因为这句话,他就给杰瑞贴上了两个标签。首先,这个在这里自言自语的杰瑞,太像那些住在格林尼治村,为大众所知的怪人。其次,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一定和穷人关系不好。

但实际上,杰瑞只是住在纽约西北部一栋四层楼顶楼的一间小屋。在他看来,这间屋子又小又荒谬,同样又小又荒谬的房间被一块非常薄的木板隔开。他所谓的“家产”就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唯一的情感寄托是他小时候找到的石头和几封旧情书。

在这个下午的公园里,这两个进行着奇特对话的人,在任何时间框架内可能都不会有深入的互动。因为他们各自的生活注定如此。那么,这两个人真的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吗?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每个人对人际关系和沟通都有不同的渴望,它们在不同个体的心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

在《动物园的故事》中,彼得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收入不错,家庭和睦。他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成功的现代人。

但有时,安全也意味着失去一些东西。他生活中那种安全感给他筑起了一个与外界不同的牢笼。他甘愿独处,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就像他满意地告诉杰瑞的那样:“我几乎每个星期天下午都坐在这个椅子上。它就在这里,没有人会坐在上面。所以我独自一人。”他对外部世界毫无兴趣,也不渴望与他人沟通。

面对杰瑞主动的试探,彼得非常在意,根本无法产生热情的回应,甚至想尽快结束。在阿尔比给出的剧中提示中,有“我急于继续阅读”、“我觉得不舒服”、“我急于摆脱他”之类的词语。很明显,彼得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根本不想被外人打扰。

对他来说,杰瑞是一个破坏他平静生活、构成某种威胁的局外人。彼得只关心自己的生活,甚至不愿尝试去了解别人的处境。虽然现在看来,彼得的行为和心理很容易让我们理解,但阿尔比的描写和影片的批判,让我联想到了著名设计师塞缪尔·约瑟夫森。

我们无法看到自己,我们需要撞击其他的东西来反思自己。虽然现代社会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理性生活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与社会互动。坦白说,自我是一个非常虚幻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与他人互动,我们的自我会越来越模糊,我们会逐渐失去最真实的感觉,生活在完美的幻象中。

与彼得相比,杰瑞的生活就没那么容易了。通过他简短的言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家庭悲剧的影子。他的母亲与许多男人有染,杰瑞10岁时,她与老情人私奔。一年后,她被情人抛弃,死于深渊,尸体由父亲运回。不久后,杰瑞的父亲也死于车祸。此后,他一直和姑姑生活在一起。但在高中毕业的那天,整天愁眉苦脸的姑姑突然去世了。

就这样,父母的相继离世使他成为孤儿,母亲的死使他失去家园。不幸的家庭生活使他缺乏爱。他短暂地做过猎手,这段经历几乎摧毁了他爱别人的能力。在他看来,女人之间只有性没有爱,而且只能持续一个多小时。

此外,杰瑞在他居住的地方也没有感受到任何温暖。在他居住的公寓里,房间非常拥挤,仿佛是一条直线,实际上却是死胡同。杰瑞对邻居的描述非常典型:有大门紧闭的已婚妇女,喜欢穿和服去浴室的同性恋情侣,还有一个被遗弃的家庭。这里没有任何最基本的接触,更不用说深刻的交流和理解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另外那间住着一个人,我不知道是谁,我从来没见过,从来没有,至今一直没有见过。”如果放到更大的背景下,纽约,这座拥有800万人口的城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繁华喧闹,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难以接近。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杰瑞对沟通和人际关系的需求远大于彼得。但由于两人之间的差异,杰瑞理想中的深度沟通注定会失败。表面上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彼得的不愿意。但根本原因是人们被现代生活所诱惑和扭曲,导致个体之间的隔阂和冷漠。

当彼得和杰瑞互相询问彼此的情况并进行自我介绍时,他们并没有说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是指出了自己的属性。他们所说的,是他们定义为自身拥有的东西。彼得年薪18000美元,妻子,两个女儿,两台电视机,其中一台是给孩子们用的。可惜现在还没有儿子。

而“杰瑞”拥有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财产:几件衣服,一个电源,一支钢笔,一把刀,两把叉子,一把大一把小,两把勺子,两个形状像空气的相框,八九本书,一副彩色扑克牌等等。仿佛在这个巨大畸形的社会里,我们不再关心自己的灵魂和本质,物质成为了最终的宿主。

这里,杰瑞直到死都没有提及的动物园故事,也同样鲜为人知。在这个剧中,动物园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一样,明明有着无数个体,却被迫分离,彼此不理解,无法解读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并不存在。虽然有像杰瑞这样试图拯救的人,但结局却是死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彼得对他自己产生一丝同情,让彼得有机会从麻木中醒来。

好吧,谢谢你,彼得。我是认真的,不是非常感谢你。哦,我的上帝。彼得,把你的书拿到我旁边的长凳上,彼得,快点。快点,拿你的书。彼得!好,现在赶快走开。赶快走开,彼得。猫们正在吃晚饭,你的鹦鹉们正在摆桌子。哦,我的上帝。

哦,我的上帝!哦,我的上帝!我的上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