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和张秋子老师聊一聊文学。这是「保湿森林」第一次进行线下录制。
文学在Ziwei&阿绿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经历中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它是一个非常宽阔、自由的空间。决定聊文学之后,我们马上想到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张秋子。去年年底,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阿秋老师的新书《堂吉诃德的眼镜》,它以课堂讲稿的形式进行整理编录。全篇共分为十二讲,每一讲由一篇小说的文本细读引入,其后还涉及到或关文学、或关世界的广阔天地。
本期节目从小小的脚注谈起。在张秋子老师眼里,经过改装的脚注是对「正统」文学评论框架的一点戏谑,空白的边页容纳了思维的跳跃。当批评者面对手中的书页时,小说家和批评者便捏紧绳索,以纸为界,开始拔河较量。在带领读者进行小说细读时,如何在避免过度介入的情况下把握好「牵线搭桥」的角色?或许在小说家与批评者的一番博弈后,绳索的中心又回到了原点。一场没有胜负的较量,也是好的结局。
由于教育模式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普通人和文学之间存在距离。但若要求每个人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必要的。不是每个人都要钻到小说内部与其肉搏。对于普通读者,阅读本身给人带来的「脊椎过电,手心出汗」的感觉,是我们在不自由里寻求自由的一种出路。而一位合格的读者要「入乎其内,出乎其中」,要知道「狼来了」是一个谎言,一场骗局,是由阅读经验累积构成的文学坐标系中的一个节点,是一种可能性的呈现。
在我们与文学的间隙里,往往插塞着诸多意义。意义往往是自我赋予的,是事后追加的。读书或许被附加了太多的意义,甚至意义过载。剥离意义,文字组合本身呈现出的技术之美也能像钻石切面那样发出的璀璨光芒,其本身就是意义。
【你将在本期节目中听到】
02:34 《堂吉诃德的眼镜》是一部小说细读的讲稿、一堂生动的文学课
03:59 小小脚注引发出对「正统」的戏谑
07:52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后,阿秋老师思考「为谁写?」
10:52 所读永远有限
14:44 读者与读者不必相互说服
17:17 过度介入V.S.牵线搭桥
27:30 应该读什么?「应该」是一个应该受到诅咒的词
33:35 普通读者与文学的距离
39:55 文学作为自由的阵地
45:56 普通读者有必要成为专业读者吗?
48:20 合格的读者要意识到「狼来了」是一个骗局
58:20 意义都是人附加的,沉浸其中时,人便难以思考
01:02:22 从对技术美的追求到对观念的需求
01:07:20 文学不只关乎字和纸,更延伸到光与影
01:08:38 《平原上的摩西》:张大磊镜头中旁逸斜出的时刻
01:09:43 《狂飙》:剪掉了日常中的枝蔓,留下了戏剧化的冲突
01:11:36 影视作品或许是人们理解文学更取巧的方式
01:37:55 阿秋老师推荐的一部电视剧和一本书
【节目中提到的书文影音】
《堂吉诃德的眼镜》 张秋子 著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 著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张秋子 著
《独抒己见》[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
《与父亲的奥德赛》[美] 丹尼尔·门德尔松 著
《西游记》[明] 吴承恩 著
《奉献·白日梦》[美] 帕蒂·史密斯 著
《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
《冬泳》班宇 著
《三国演义》[明] 罗贯中 著
《红楼梦》[清] 曹雪芹 著
「那不勒斯四部曲」[意] 埃莱娜·费兰特 著
《狂飙》徐纪周 导演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 J. D. 塞林格 著
《远东平原上的猫头鹰》[美] 乔纳森·斯拉特 著
《寻找灯塔》[英] 汤姆·南科拉斯 著
《风格练习》[法] 雷蒙·格诺 著
《平原上的摩西》张大磊 导演
《慢》[法] 米兰·昆德拉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