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我是刑警》实时弹幕(03-04)| 老警察讲故事

《我是刑警》实时弹幕(03-04)| 老警察讲故事

2024/12/12
logo of podcast 曳尾于涂|南方小城罪案纪实

曳尾于涂|南方小城罪案纪实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闻道
Topics
闻道:该剧对公安办案细节的真实性存疑,例如协查通报的发放时间、办案过程中的保密措施、并案侦查的依据以及抓捕嫌疑人的规范性等方面均存在与实际公安工作流程不符之处。剧中多次出现违反保密纪律的情节,例如在公开场合讨论案件细节,当着嫌疑人相关人员的面透露关键信息等,这些在实际办案中都是不允许的。此外,剧中对案件并案侦查的判断过于草率,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且抓捕嫌疑人的过程也存在多处不专业之处,违反了公安机关的规范操作流程。例如,抓捕过程中民警的站位、持枪方式、控制嫌疑人手法以及对现场的搜查等方面都与实际操作存在差异。这些不专业的细节可能会误导观众对公安工作的认知。 闻道:剧中对“干警”一词的使用也反映了公安机关历史演变中的称谓变化,体现了时代背景。但剧中对抓捕过程的展现不专业,存在多处违反公安机关规范操作流程的地方,例如室内抓捕的规范流程、民警的持枪方式、控制嫌疑人手法以及对现场的搜查等方面都与实际操作存在差异。这些不专业的细节可能会误导观众对公安工作的认知,也体现了公安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在特大案件中,协查通报应该早就发出去了?

协查通报是公安机关内部流转的传统做法,不涉及公开泄密,且在特大案件中,协查通报应在统一协调下尽早发到全国各地,而非仅限于附近市县。

为什么秦川在向领导汇报时提到嫌疑人的关键信息是违反纪律的?

在刑事案件侦办中,公开嫌疑人的关键信息会违反保密纪律,可能导致案件信息泄露,影响案件的侦破。

为什么在抓捕宋小军的过程中,民警用枪指着嫌疑人是不合适的?

在室内抓捕中,用枪指着嫌疑人可能导致误伤,尤其是在嫌疑人与民警扭打在一起时,开枪风险极高,且可能引发跳弹等危险情况。

为什么在抓捕行动结束后,应该立即搜查房间?

搜查房间是为了防止嫌疑人身上藏有危险物品,如枪支或其他凶器,确保安全。法律规定,在现场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员时,可以立即进行搜查。

为什么在审讯过程中,民警不应在司机在场时提及案件关键信息?

在司机在场时提及案件关键信息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影响案件的侦破,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为什么“干警”这个称谓在90年代被广泛使用?

“干警”是“干部警察”的合称,源于解放初期公安机关由解放军和旧政府警察合并而成,沿用至90年代,后逐渐被“警察”或“民警”取代。

为什么在抓捕行动中,民警不应轻易用手指指点对象?

用手指指点对象可能导致民警被控制,尤其是在近距离接触时,对象可能通过拧关节等擒拿动作制服民警,增加危险性。

Chapters
本章节讨论了电视剧中关于发布悬赏通告和协查通报的桥段,引发了对公开案情利弊、公安机关保密制度和协查通报历史的探讨。
  • 悬赏通告公开案情的利弊权衡
  • 协查通报在公安机关中的历史和作用
  • 不同地区公安机关在公开案情方面的差异

Shownotes Transcript

《我是刑警》第3、4集,主要讲了西山矿案发后,警方找到嫌疑人宋小军,以及审讯相关人员、抓捕嫌疑人的过程。 【时间轴】 02:02 在发悬赏通告找嫌疑人的时候,局长要求向附近市县发协查通报,在现实的公安工作中,像这样的特大案件,协查通报应该早就发出去了

03:41 秦川向领导汇报时,背景里出现了记者和摄像机镜头;当着出租车司机的面,秦川和同事提到了嫌疑人的关键信息;这些在现实中都是违反刑事案件侦办保密纪律的

08:40 小知识:韩局长提到的“干警”一词,由来是什么 (更多故事,请听我们的往期节目:1951年的一起情杀案&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的司法制度)

11:31 秦川等民警抓捕宋小军的过程,在公安兼职教官看来有多处问题

22:45 抓捕行动结束后,应该要搜查房间 (关于搜查的故事,可听我们往期节目:抓捕在逃人犯&关于搜查的两则小故事) 主播:闻道 制作: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