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68.“展讲第四人”许知远来了!尬聊、真人秀与情感阻塞

68.“展讲第四人”许知远来了!尬聊、真人秀与情感阻塞

2024/11/13
logo of podcast 展开讲讲

展开讲讲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康迪
汪老师
洞姐
许知远
Topics
洞姐:许知远是《展开讲讲》节目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嘉宾,其出现频率之高,引发了对他在舆论场生存方式的好奇。 康迪:许知远在《展开讲讲》节目中被提及的次数高达9次以上,这引发了对他在舆论场生存方式的好奇。 汪老师: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100期之际,节目组希望探讨节目本身、许知远个人以及一些节目观察。 许知远:《十三邀》的精神源起在于探索个人,并通过个人的视角理解历史与时代。 许知远:《十三邀》迫使他更开放,并让他意识到行为本身的重要性,也使他变得更“赖皮”,更少顾忌。 许知远: 他在与陌生人交流时,虽然比过去更熟练,但也担心失去过去那种因不安带来的敏锐。 许知远: 《十三邀》的关注视角发生了变化,从早期关注个人感兴趣的话题,转向更关注具有公共性的议题,以及对人情感世界的关注。这与他个人的变化、制片人的更换以及时代情绪的变化有关。 许知远:《十三邀》早期以批评性视角呈现,试图对抗娱乐化话语;如今则更侧重于理解他人,这与时代情绪的变化有关。 许知远:他对人与时代关系的关注没有改变,但关注点更细微,更着迷于人本身的内在宇宙和状态。 许知远:他认为体育运动等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过程,并非与思想家身份相悖。 许知远:他更注重体验自我,而非证明自己是谁。 许知远:他对《十三邀》在生活和人生中的位置的看法逐渐转变,从最初的逃避和抗拒,到如今的接受,甚至悲哀地发现它可能成为他最被记住的作品。 许知远:他意识到自己更擅长建立广泛的联系,而非深入钻研某个领域。 许知远:他在《十三邀》中开始更多地采访男性受访者身边的女性,这源于对这些女性的关注和好奇,以及希望从更多角度刻画人物的意愿。 许知远:观众对他的评价变化,源于他们逐渐习惯了他的表达方式,并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思考方式。节目本身并没有太大变化。 许知远:他认为自己表达方式的直白和挑衅性是其一贯风格,并非刻意为之。 许知远:他认为自己使用书面语并非装腔作势,而是其个人习惯和表达方式。 许知远:他抗拒“艺人”身份,更希望被视为深沉的思想者。 许知远:他逐渐接受自己并非深思熟虑的思想者,而是更擅长即兴思考的人。 许知远:他参加《向往的生活》的初衷是为了逃离北京,去海边放松,而非刻意融入节目规则。 许知远:他参加《很高兴认识你》的目的是为了回家乡,节目组的参与成为他回家的借口。 许知远:他将父亲的信搁置,是因为无法面对信中可能引发的情感冲击。 许知远:他承认自己存在情感阻塞,而非情感回避。 许知远:他过去认为旁观者心态是保持冷静的好方式,但现在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问题,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许知远:他认为《十三邀》是一场打开自我的旅程,甚至有点心理治疗的感觉。 许知远:他长期被写作上的浅薄感困扰,这与他擅长建立广泛的联系而非深入钻研某个领域有关。 许知远:他能够快速切换不同身份和媒介之间的状态,这是一种天赋,也需要训练。 许知远:他享受在不同状态之间切换的自由,这与他回避性人格有关。 许知远:他希望过一种周游世界、写作和体验不同文化的生活。 许知远:他希望生活在先秦、唐代或其他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中。 许知远:他对历史和人物关系的关注,体现了他对情感连续性的关注。 许知远:他认为不能否认历史叙事的存在,虽然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理解和意识,但过去不会完全消失。 许知远:女性主义思潮对他的节目选题和视角有一定的影响,但他更注重理解和对话。 许知远:他认为男性需要重新证明自己的可爱之处,这并非有特定的方法论,而是需要真心和欣赏。 许知远:他认为好奇心、开放性和良善之心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许知远:他认为保护自己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开放才能让人更强大。 许知远:他的写作、书店和朋友都是他的“基地”。 许知远:他认为每个人的绽放时刻不同,需要做好准备,并找到自己的火苗。 许知远:他认为人生中的偶然性很重要,它可以解放人,让人更放松,并找到自己的声音。 许知远:他认为在受困的时代,自我发现是最好的事情,找到自己的火苗,即使很小,也依然美好。 许知远:他认为自己第一次绽放时刻是在经济观察报工作期间。 许知远:他认为自己一以贯之的特质是对光辉伟大事物的渴望。 许知远:他希望《游荡集》播客能成为一个个人化的日记,分享他当时的感受和想法。 许知远:他认为播客是适合他的媒介,因为它散漫、即兴,且没有深入的压力。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数了一下,在《展开讲讲》过往的节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许知远(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十三邀》主创,《向往的生活》等综艺嘉宾,排名有身份认同先后)。他在多达9期节目中被提及。有听众说,这样的出现频率那就是《康熙来了》里的林志玲吧!

我们当时似乎有一种好奇,一个看上去严肃、高姿态、又没有网感的男性知识分子要怎么在舆论场中生存呢?这种好奇转化成一种长期的系列观察,于是就成了:许知远的真人秀。

许知远本人轻微不认可“真人秀的参演者”的身份,试图顽强地守住“深思熟虑的思想者”这个形象。但不可否认,他本人就是《十三邀》最为知名的参演者,观众们想看的不仅是嘉宾的答案,而是许知远提问下的答案,不仅是嘉宾会做什么,而是许知远会一起和嘉宾做什么——比如说和李景亮一起打拳,和谭元元跳舞摔个屁股蹲,或者是有些局促地拍着张赞英的肩膀,试图安慰正在哭泣的人,沉默不语。

最开始,这种提问和表达产生了尴尬、错位和不合时宜。对,如果那时候问许知远,“如何看待你与时代的关系?”答案可能是:不合时宜。可是时间一旦拉长,2024年《十三邀》来到了第八季,观众的感受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那就是,大家看多了精心设计的、丝滑的说辞,就又发现了磕磕绊绊的好——不太和谐但是很真实。好像有一个人还会至少看上去很关心地替年轻人提问,比如问许倬云:在不断受限的情况下,年轻人怎么创造自己的空间?

我们为什么在节目中谈了如此多次许知远?可能是因为他身上的矛盾性。他希望自己以严肃作家的身份被记住,但却以出演真人秀广为人知;他追求智性的表达,但社交媒体上都是他身体搞笑的切片。求而不得,不求而得,这就是生活的意外,而意外最好看。这种矛盾和别扭在他身上也一直存在,他很想回故乡看看,但又不知道怎么面对。他必须找一个借口,比如专门参加节目《很高兴认识你》,有了这个借口,节目组这么多人在,他就不能开车开到村口然后掉头回去了。

这种不自洽的,“需要有人在游泳池边上有人踹你一脚”的生存方式不仅没让人讨厌,好像还收获了很多善意,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地羡慕。不管怎么说,一直做事,不间断地做事,对许知远来说,好像不仅是工作的旅程,也成了一趟他了解自我的旅程。

最后,也欢迎你收听许知远的播客《游荡集》),很像古早电台的碎碎念,里面有一个不太一样,但又一以贯之的许知远。

感谢许老师选定的片尾曲,我们建议你晚上收听。也感谢翻翻为我们画的老许封面图~(真是一期大制作啊!

shownotes

00:34 关于许知远老师为什么是「蘸酱第四人」

第一部分 《十三邀》100期,节目与许知远的变与不变

02:46《十三邀》100期,回到它的思想缘起

06:50 节目逼迫我变得更开放,让我意识到行为本身的重要性

07:29《十三邀》的时代语境变化:早期刺破娱乐话语,如今充分理解他人

12:18 以前太想把人作为时代的折射,但其实每个人都有TA的宇宙

16:02 关于芭蕾/探戈/打拳等节目体验:“我就不能特积极向上,我就得睡懒觉!”;“我又不是007,什么都会!”

21:49 我总希望自己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思想者,但其实我是个即兴的思考者

23:01《十三邀》在人生里的位置:心情复杂地发现,它成为了我最被记住的作品

25:08 开始专访男性采访对象身旁的女性,书霞女士、张赞英女士、曼丽女士等,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28:59 如果放开限制,还想和哪些人录节目?

第二部分 外部评价的变化,与许知远的真人秀

29:47 舆论场评价的变化,大家越来越接受了“许知远”的样子

38:24 再次聊到了许老师的体验真人秀,即将去体验攀岩

40:41 许老师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是E人?“我的天赋可能根本就不在于深思熟虑”

45:14 展讲和许老师复盘了他参与的两档真人秀:《向往的生活》&《很高兴认识你》

50:56 关于父亲的信,“我不是情感回避,我是情感阻塞”

58:34 做《十三邀》对许老师也是一场“打开自我”的旅程

1:00:55 期待自己有原创深入的能力,但似乎结网能力才是天赋

01:07:07 如果可以选,你最想在生活什么时代?如果回到那个时代你是一名女性,会怎么样?

01:15:38 男性急需要重新证明是可爱物种

第三部分 与蘸酱等年轻人聊聊

两个曾问过许倬云先生的问题

01:19:55 问题1: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要坚持什么?

01:22:38 问题2:年轻人在不断受限的情况下,怎么创造空间?

01:27:20 找到自己的火苗🔥,许老师的绽放时刻

01:29:52 关于许老师的播客《游荡集》:“播客可能是最适合我的媒介”

本期音乐

APT. by ROSÉ / Bruno Mars

Danse Avec Moi by Franz Gordon

Long Black Train by Richard Hawley

Young Man’s Dream by Marcus King

今宵多珍重 by 陈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