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39: 作者与文本

39: 作者与文本

2021/12/16
logo of podcast  不可理论

不可理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宝婷
Topics
宝婷:我最近读了埃里奇·冯·丹尼肯的《历史的谬误》,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文本的概念。冯·丹尼肯认为,历史上著名的弗尼契手稿是外星人留给人类的文明证据,各种宗教文本实际上是对外星人来到地球的记录。他认为文字、语言和书写并非人类自身发明,而是外来智慧传授给人类的。我个人觉得,冯·丹尼肯的观点虽然听起来很神棍,但引发了我对人类如何学会书写的思考,以及对文字起源的重新审视。

Deep Dive

Chapters
这章从埃里奇·冯·丹尼肯的伪科学畅销书《历史的谬误》出发,探讨了书中关于外星文明与人类书写起源的观点,并分析了柏拉图《斐德罗篇》中关于托特神传授文字的故事以及其他宗教文本中关于天使传授书写的记载。
  • 埃里奇·冯·丹尼肯认为人类的文字和书写并非人类自身发明,而是外星文明传授的。
  • 《历史的谬误》中提到了伏尼契手稿、柏拉图《斐德罗篇》、以诺书等文本作为证据。
  • 柏拉图的观点暗示他对书写文字的重视程度不如面对面的对话。

Shownotes Transcript

您正在收听不可理论,我是宝婷以前我做过一期节目,也就是第 34 期,叫做《诺兰作为文本》我是一个很羞于去听自己过去节目的人所以其实一年多过去了我基本上已经忘了在那期节目里自己都说了什么但是今天我想重新讨论文本这个话题

我唯一确定的是今天想讨论的文本和当时相比是一个很不一样的概念和角度我最近读了一本很神奇的伪科学神秘学畅销书叫 History is Wrong 历史的谬误这个是中文版的名字这位作者埃利奇冯·丹尼肯

他用了一个噱头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弗尼契手稿这份手稿里面有非常多神秘的符号然后有非常多专业的解码专家去破解但是都没有成功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然后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然后这个作者冯丹尼肯他就认为这份手稿其实是外星人留给人类的它是一份外星文明的证据

除了这份神秘的 200 多页的弗尼契手稿之外呢作者还试图证明历史上的各种宗教文本包括基督教的犹太教的等等正统的经文或者是一些伪经

里面的记录都是对外星人来到地球的记录只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实在太落后然后当时的人们根本无法理解外星人先进的科技所以他们只能以非常质朴的方式把它们形容成天使或者是诺亚方舟或者是有一些巨大的火焰等等当然了我并不是想去辩论这个宗教文本里面描述的到底是不是外星人和宇宙飞船

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个冯丹尼肯他的一整套论述背后其实是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支撑的就是他认为文字语言或者书写这样的记忆或者这样的智慧其实是人类文明所没有的也不是人类所发明的而是一种外来的智慧它是被传授给了人类

比如对于冯丹尼肯来说,他引用的一些证据有像柏拉图的《菲德罗篇》里面记录了苏格拉底给菲德罗讲埃及古神托特的故事这个埃及古神呢发明了许多的记忆,比如说像算术,几何,跳棋,他也发明了文字

这位古神托特他就想把文字和书写的技术传授给埃及国王就是埃及法老他说文字有治疗的功效让人们可以记忆力更好可以博文抢记更有智慧但是埃及国王却认为说如果说人们学会了这种书写学会了书面的文字他就不再会去用自己的灵魂去记忆所以这个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一种智慧的赝品

他还引用了圣经文典《以诺书》里面关于堕天使的记录里面写了非常多这些被驱逐出天堂的天使的一些事迹然后其中第四位堕天使佩莱缪他除了教会小孩子以外还教会了人类用纸笔写字

还有一个宗教文本里面记录了大天使拉杰尔这位大天使呢他传给亚当一本书就是天使拉杰尔之书亚当接过书的同时天使乘着火焰飞上天空

当然根据冯丹尼肯的观点看来这个其实就是外星人坐宇宙飞船离开的一个场景那么亚当接过的这本书里面有 670 种高等符号记载了 72 种科学知识藏着 1500 把秘密的钥匙

不仅如此拉杰尔还告诉了亚当语言文字的力量告诉他在希伯来语的 22 个字母里面隐藏着多大的能量

通过列举这些历史记录呢冯丹尼肯显然是想表达说你看历史是多么相似这些故事是多么相似人类文明是借由古神天使也就是外星的文明才得到了像弗尼奇手稿这样的书然后学会了文字和书写当然这听上去非常的神棍但是我对这三个关于人类学会了书写的故事非常的感兴趣

比如在柏拉图写的这个苏格拉底讲的埃及国王拒绝文字认为文字是一种智慧的赝品是在我们灵魂之外的一种对人没有什么益处的东西通过这个故事柏拉图或许是想表达自己或者苏格拉底的一种态度

就是那些用墨水写下来的东西或许他不是那么的重视因为它只是一种影像一种倒影柏拉图对写作的理解或许是他更重视那些活生生的话语有智慧的谈话就像在文字的花园里面播撒种子一样以一种消遣的方式去写作

让我们从柏拉图来跳跃到一篇来自于 2021 年的文文

它是来自庆山也就是安妮宝贝的新书《一切静》在这本书里面庆山他通过随笔散文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写作的一些感想然后其中有这么一小段去总结他说写作意味着存活当人写出文字它们在时间里生长当读者阅读并记在心里文字在流动的载体之中实现能量的呈现它不会熄灭

写作行为是在他人的心识中实现一种不死我读到这段话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德里达恰恰说过相反的话在 The Last Interview Series 就是最后的采访系列书里面德里达的这一本叫 Larning to Live Finally 终于去学习如何活但是他在回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其实去回答的是与其说学习如何活

不如说所谓的哲学就是学习如何死而关于写作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I live my death in writing 也就是他的每一次书写都是死亡或至少是幸存

当然了这个也没有谁错谁对我不能苛刻地去用后结构的理论框架去硬套安妮宝贝的一些想法我其实非常理解安妮宝贝她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你书写下来的东西是超越你生命周期的它是可以长久地活在读者心中的那为什么德丽达说每次书写就是体验一次死亡呢

德里达在采访中是这样说的,他说不管是我们说出来的还是写下来的,这些说和写的行为都会让我们留下一些踪迹,然后这些踪迹把我们抛在了后面。这些踪迹它独立运行,就像机器和牵线木偶一样,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注定的结果,比如我留下了一张纸,

这张纸就是我生命的一种固定的不变的形态每当我留下一些痕迹这些痕迹就会把我抛在后面无法再被修改和挪用这个当然是德利达以及他同代的一些思想家非常常见的一种作者已死的论调但是柏拉图其实把作者已死视作是一种缺点书写的缺陷

因为已经写下来的文字它会被人随意地曲解而这篇文字的作者也没有办法为自己自辩无独有偶早一些的时候在 1967 年作家三岛尤提夫发表了一篇论艺术的文章叫做《如何永生》这篇文章并不长有一个豆瓣的网友把它翻译成了中文我把他翻译的链接会放在 shownotes 里面

在这篇文章里面,三道游记夫发表了他关于写作的一些想法他说文学作品当然是一种非常容易保存、流传、复制的一种介质即使是肉体性和观能性再强的作品因为是通过想象和抽象传达给读者的所以其本质是抽象的因此作者死后,作者肉体的消亡也不会给作品带来任何影响

但是如果说写作者带着这种就是想着自己的文学有不死性自己通过文学去永生的这种意识的话是被三岛游记夫瞧不起的他在文章中批判了永景和风的断肠停迹他觉得永景和风就是一个这样相信自己的日记将获得永生的人而很有意思的是永景和风写断肠停迹的写法非常像安妮宝贝

不应该反过来说就是安妮宝威的路数有点像她三道游记夫在文章中说用文字写东西本身已经意味着将自己的现存在现存在是日语的词移交语言保管将自己的生命本身出卖给语言了如果写东西时连这一点都意识不到那可以说本来就配不上文学者这一称呼了

正因我一直这么觉得,才会感到一种严峻的义务,要把自己的一定时间奉献给一宿的肉体,给必死的东西,这对文学而言虽然完全无用,但从明白文学和生命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开始之时,这样的义务就在逻辑上变得必要。

然后三道游记夫还从读者的角度去谈他说一部文学作品带来的感动也好一名演员的演技带来的感动也好作为艺术的感动应当是等质的而这种等质的感动不论如何由于成了享用者的生命体验都会进入享用者自身的人生里必死的那一部分里去

最后他说文学作品的永生其实只是作为书籍纸张 活字 复制品这些散布在时间和空间里的证物获得了永生而已这大概就是德里达说的作者留下的那些痕迹而这些证物这些痕迹并不能被称为人生生命体验本身就是短暂的有限的

否则就是三道游击符在最后所说的飞翔的荷兰人就是瓦格纳写的那部歌剧一艘因为受到了诅咒永远行驶在海上的幽灵船这艘幽灵船或许是永生的但是它绝对不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不是人生关于去研究作者留下来的文本在文学研究的历史上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种是最古老的文本批判也就是圣经的经本学它结合了古地理学语言学 诠释学等等对各种首朝版的经文进行鉴定来判别到底哪句话才是上帝真正的旨意后来呢就是到了 20 世纪中期美国学院派兴起的这个强调文本分析和细读的新批评主义

他把文学作品看作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一个有机复合体所以人们可以去分析里面的一些象征啊讽刺等等各种修辞手段北京大学的申谭老师有一本书叫《叙事文体与浅文本》

这其实是一本很适合大众去阅读的书它用很简单明了的语言去介绍了在新批评这样的框架下叙事学和文体学都针对文本是干什么的文体学研究的是文本对形式的选择或者是写作以及口语当中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它是一个偏向语言学的学科叙事学则是强调叙事的结构和叙书的技巧

比如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是用了直书胸翼的方式还是用了很多隐喻他是用了倒序的方式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这个都是趋势学的范畴深谭老师在概述这两个学科的分野的时候其实希望这两个学科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互补以及互相借鉴深谭老师提到的一篇论文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李蒙凯南 1989 年的这篇论文

李蒙凯南在这篇论文里面忧心忡忡地为叙事学感到了 a sense of ending 一种终结的感觉他说叙事学遇到了危机因为叙事学忽略了语言

李蒙凯南所谓的语言它有两个含义一种呢是语言作为媒介也就是说一篇故事它是由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而不是用画面电影镜头一些人的肢体动作等等那么第二个含义是说语言作为动作它是由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叙述的它是有一种这种思维的方向性

虽然申丹老师说李蒙凯南没有真正的让叙事学结合到文体学的层面上但是我觉得他说的这个语言作为一种媒介的特性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媒介它有线性数字性区分性任意性不确定性可重复性和抽象性等等的特性

这个层面其实是在我看来在叙事学传统的讨论比如修辞方法叙事手段这种方向之外其实是一个确实被大家忽视的层面甚至有点后结构的倾向关于后结构主义的文本我想稍后再谈我想先把就是申丹老师这本书里面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些点先说完

然后申丹老师这本书里面还谈了一个概念叫做隐含作者隐含作者是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里面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概念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他是进行了一个编码的过程产生了文本这个产品然后到了读者那里读者再进行一次解码而所谓的隐含作者他说的是故事的作者

隐含作者不同于或者说高于日常生活中的那个作者本人他是一个在创作状态下的作者或者说他是一个就是带着一定的理念去写出了这个故事的人隐含作者是作品中隐含的作者形象也是作品的生产者

作者有意无意地去选择了写什么不写什么选择了我们能读到的东西所以它其实是自己选择的总和深圳老师当然也指出隐含作者这个词其实很多时候被大家用的尤其误解或者是造成了一些混乱比如说有些人认为隐含作者是真实生活中的真人的作者他创造出的或想象出的一种自己在文本中的形象

但是深谈老师他是认为说这个隐含作者他其实既存在于文本之内也存在于文本之外就文本之外的这个隐含作者他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他是在特殊的状态下就是在创作的状态下的作者

深圳老师引用了詹姆斯·费伦对隐含作者的一个重新界定这个定义是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精简了的遍体是真实作者的一小套实际或传说的能力、特点、态度、信念、价值和其他特征这些特征在特定文本的建构中起积极作用

在布斯看来隐含作者它其实是作者非常需要的一种面具般的存在

比如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如果事无巨细地把自己一切的情感,想法,日常生活都记录下来,他的作品也不会是一个伟大的作品。另外呢,在读者这一侧,读者也会建构出不同的隐含作者,或者说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他都会建构出不同的隐含作者。

有一些文学研究者呢他可能会非常重视去研究真实作者他的生平啊背景生活的环境时代或者参考很多他的书信自传等等这些史实性的资料当然了真实作者他的真实经历影响了他的创作这个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是布斯呢他就认为说

现在误读太多了,误读泛滥成灾,读者还是应该尽力按照隐含作者的立场来重新建构作品也就是说他强调要把握作者创作的时候和平时的区分,要综合考虑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然后去保持隐含作者的主体性

但这并不是说要割裂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现在其实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费兰特她会有意地隐藏自己的真实作者身份然后比如之前获了女性文学奖的作品实际写作者是三个男性这些当然是很有意思的一些现象包括也有多人共同创作等等

深丹老师想说的应该是就是不应该把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彻底的割裂开来实际上文学批评应该把他们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后结构意义下的文本就很有意思了它当然听上去可能有点虚

他回到了 text 这个词本身的拉丁词源也就是编织纤维布料机理这样的意思对于罗兰巴特来说法语的 text 就是从织物而来是一个编织中生成的概念也就是说在编织之中主体隐没于纹理之内自我消融了这种像蜘蛛网一样的结构没有中心也没有基点

所以它指向的是无政府主义去中心和游牧如果我们去寻找 text 这个词在中文里面的对应其实也会非常有意思张晓红教授在《文本张爱玲》这本书的序言里面对文本这个词进行了分析

在黄锦树的文云野这篇论文里面他也做了类似的分析两位学者把文这个汉字都追溯到了他最早的历史源流上面在甲骨文里面文表现的是一个人的身体的图案然后身体上有一个叉所以说他其实是以皮肤为载具刻画其身以为文就是文身的这个意思

但是从说文解字以及张太炎的一些论述来看他们是不承认甲骨文的这个文身的意思的张太炎在《文史虚意》里面写苍结之初作书,待一类象形,故未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就他的意思是苍结最初造文字是按照物品的类别画出它们的形状这个就是所谓的文,也就是象形字

在说文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文错话也周易里面则说物相杂故曰文说文的解释呢就是文这个字它的本意是花纹纹理也就是跟现在的角丝旁那个文是相通的文错话也说的就是各种色彩线条交错在一起这个就是文所描绘的一种状态

汉语第一部解释事物命名的专书是东汉刘熙写的《世名》这本书里面对文的记录是这样的在《文心雕龙》里面就有这样的描述

一词雅意 福彩相胜如祖之之贫诸子化惠之柱玄黄文虽杂而有志色虽柔而有本此力复之大体也

所以从这样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来文最早是指各种各样的花纹文理然后它也是指经线纬线的香蕉然后这种经纬线香蕉它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一些织物它的这种编织方法而这样的编织和交错又被拿来和写文章做了一个联系

就像刚才那两段话说的一样自然的纹理以及编织它可以变成锦绣文章也是一样通过对生字形的组织排列可以形成文采

所以文的意象是这种纤维缠绕穿梭编织的感觉张小红就把这样的意象和德勒兹的快进跟进去作比因为德勒兹的这个 rhythm 这个概念就是一种跟节交错丝线交缠网状开放的这么一种形态

而本这个字呢它最早也是一个象形就是从树木的这个象形而来的然后也是树木下面又有一横来指木之根底所在之处表示基础根本始点中心的意思

张晓红呢就把本这个字跟德勒兹的竖形这个概念去连接在了一起竖形呢就是根本中心的包括谱系本源本宗本家的所以根据张晓红的说法如果文中有本本中有文那么文在本中穿梭它在实时松动离散然后有一种去中心的可能

黄锦树则没有去谈本这个字她遵从了涂友祥对罗兰巴特的 text 这个词的翻译就只有一个文因为罗兰巴特的一本书叫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当然原文是法文的就这本书一般在台湾是译成文本的愉悦但是涂友祥把它翻译成了文之悦

图有翔这样做当然是有理由的就其实图有翔的一些翻译在国内也是比较有争论的大家容易说他的这个译文太难懂就有点太过于正式化甚至有点那种文言文的感觉了

但是陀友祥他是在这里面下了很多功夫他为什么把 text 翻译成文而不是文本当然有他的理由陀友祥在他的《易后记》《学术的进展与易鸣的重定》中有这样的一番解释

他说 text 虽然一般一座文本但是罗兰巴特的 text 不能一座文本因为罗兰巴特乃是取 text 的原本就是词原的意思叫知品编织是这种生成编织延展不已的状态

它是一种生成的观念也就是说在不停的编织之中文本写旧被加工出来主体隐没于这个织物中隐没于这个纹理之中它是一个无中心无基点的一个过程它有着组织的组合的无穷变换的空间

而中文的这个本这个字它蕴含着范围 界域 原本 依据之类的意思跟罗兰巴特的这个 text 这个词是不符合的而恰恰文这个字在汉语内的含义最早就是编织交错的意思所以他选择把 text 意味文而不是文本

但是在黄锦树看来其实汉字的文和英文的或者法文的 text 那个词源的意思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对应因为汉语里面的文它后面还包含着一些宇宙观的一些行而上学的含义并且包含了一些圣人以及天地人的关系这种教化性的含义

但是这里我就不再展开说了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黄锦树的那篇文章在罗兰巴特的《文之乐》这本书里面书如其名他讲了什么样的文会给人带来 pleasure 给人带来愉悦然后他还讲了另外一种体验就是文的 jouissance 英文的翻译是 bliss

图又翔翻译成了醉文之醉就是沉醉喝醉酒的这个醉这两种体验呢罗兰巴特自己也不是分得特别清晰他说月和醉的区分摇曳不定罗兰巴特把文之月和人的性欲欲望还有性感联系在一起就像衣衫的开裂处肌肤的若隐若现

衣服布料的边线互相碰触的这个地方才是最诱人的他就说故事的叙事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一种像脱衣舞那种剑刺的播露情节然后把兴奋寄托于知晓故事的终局里面那这些是没有裂缝没有边线也就没有文之月

而卢兰巴特在另外一本书的序言中说如果我们把文想象作一种知识之物用来沉思用来分析那就没有什么比这令人更沮丧的了文是乐之物文之最通常只有风格性质存在着表达之乐他其实还是觉得文之乐是高于文之最的

文之乐还在什么时候实现呢就是当文学之文转生在我们自己的生命里他者的写作能够写下我们日常生活的片段当我们去读萨德 傅利叶他们当然也有自己的风格有文之最让你读得很有快感

然后他读萨德的快感在于说萨德的文字里面有某种突破就是 breaks 然后有一些水火不相容的符号符码比如说崇高与平凡的这种对立

然后他就会在萨德里面感到文之悦并且他会觉得他与萨德弗里叶共存作为文的读者罗兰巴特享受的并不是直接的文的内容或者它的结构他享受的是在文的精致外壳上所划的一些裂痕

所以它也不是一字一句的阅读,可能会跳略一些内容,也可能读着读着抬起头沉思,然后又重新沉浸回去。说了这么多最近我读到的一些关于作者和文本,让我觉得很有启发的东西,我就在想,我这个真正的启发到底是什么呢?

这期节目其实是一期挺难产的节目一般来说我录节目有一个习惯就是可能需要沉淀很久很久但是一旦想清楚了一个事情之后可能真正录节目也就一天最多两天时间就可以把它搞好

但是这期节目就是断断续续的我本来以为第一个晚上就能录好但是结果录一天录了几分钟第二天录了几分钟第三天录了几分钟然后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快一周时间了所以大家可能会发现这期节目前后的音质都很参差不齐

我甚至想要不要最后就是把前面说过的话就我整体重新录一遍这样至少做到音量上是统一的听起来好像是一次性录完的就因为这个事情其实这些天就睡得非常不好然后有一天晚上也是弄到凌晨四五点结果发现一晚上最后反反复复录出来的纯粹录出来增加的时间只有三分钟

然后我不知道是因为太过焦虑还是什么然后有一天睡觉的时候有一件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当时我就是因为弄这个节目弄到非常晚然后就很困就去睡觉了就在迷迷糊糊当中我感觉我好像是失眠了

但是呢我的意识一直在告诉我说不要睁开眼睛不要睁开眼睛因为我知道一睁开眼睛我这一次入睡的尝试就算失败了

但是当我睁开眼睛之后,我发现距离我睡觉的时间其实已经过去大概三个小时了,也就是说其实那个我意识里叫我不要睁开眼睛的声音,它其实是一场梦,而不是我正在尝试入睡还没有睡着的状态。

这件事让我感到的神奇之处是在于如果说做梦只是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那么这一次体验让我感到我的意识甚至可能有一定的自主性会反过来欺骗我然后还有一天也是在接近早上的时间关上这个录音软件躺到床上然后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

突然就所有的思绪就开始活跃起来就文字从四面八方涌来然后告诉我一些想法就是那些想法在我正襟危坐在电脑前翻开那些书本和文献的时候都没有想到但是我的身体又已经没有力气起来再把它记录下来

或者说我甚至可能有点担心,如果我现在就起来回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把它记录下来,刚刚的思绪可能立刻就会溜走。我相信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状态,比如说在你失眠或者是意识特别不清醒,然后特别含魂的一些迷糊的时刻,你反而会有非常非常多灵感。

就让我想到说文或者文本它到底是什么时候被创造的如果说只是在灵感涌现的这些时刻创造的那它真的是属于我是它的作者吗因为似乎意识并不受我的控制

但是如果只是它停留在我的这些含魂不清的意识里我没有一种方式比如说写或者是录音或者是任何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那它永远不会成为文或文本

这个是我想的一个问题然后我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所有这些比如说德里达的文本德勒兹的文本罗兰巴特的文本抛去这些理论大家还有一些其他的所谓的小人物的一些文本看起来他们是那么的零散琐碎就是跟那种系统性的教科书的写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他们的观点似乎是真正的已经传达到了包括一些文学作品里面你没有办法说它的情节是什么但是它想给你传达的感受已经透过文本传达到了就是为什么这是如何做到的文作为一种编织的动作可能我们无法用理性去分析的方式比如说像叙事学试图想去做的那样去分析支出了一幅图景

而这幅图景它是有一定的内在属性在里面的什么是内在属性这个是我想问的第三个问题比如说这期节目里面谈到的一些作者黄锦树作为小说家的黄锦树和作为学者教授的黄锦树他写出来的文本有相通的内在属性吗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者的张晓红

以及为社会运动发声的张小红她的不同的文章里面有统一的内在属性吗三岛游记夫所批判的永景和风和安妮宝贝的内在属性在我看来确实就是相同的哪怕这两个人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一点却被三岛游记夫和安妮宝贝他们在叙述一些创作观创作价值的时候被一语道破了

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你可能有一个非常聊得来的朋友不管你说什么彼此都能理解你也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哪怕你们讨论的是同一个主题你们有相似的专业背景但是他说的话永远无法让你认同对方也是一样的想法

甚至是当你在玩一个游戏的时候这个游戏所有人都说它好玩但是你就是从第一关就上不了手比如对我来说死亡搁浅就是这样一个游戏在玩死亡搁浅的时候我体验到了和罗兰巴特说的文之月截然相反的感受当我在看短剧开始这个日剧的时候我体验到我和角色生命共存在一起

我认为这并不是形式体裁风格等等就我们所讨论的叙事学或文体学层面上的问题造成这样的结果我也不是完全相信这是因为我跟作品的作者或者说隐含作者有非常多共通的方面所以我才能够跟他的作品感到共通我宁愿相信作者哪怕是他创作了非常非常多的作品

他真正能留下的关于他自己的东西依然是非常有限的在德里达的纪录片里面他在讲座上去说亚里士多德他说亚里士多德的传记用三句话就可以写完他出生了他进行了折丝他死了除了这三句话以外的任何的描述都只是关于他的意识而已

甚至德里达在自己的纪录片里面也不太去讨论跟自己相关的事情比如说采访者在问到他和他妻子的故事的时候他能给出的只有一些事实比如说他们在哪一年相遇在哪一年结婚甚至可能不是出于保护隐私这方面的考虑而是说不清的他就宁愿不说

所以我其实相信文本留下的不是作者不是所谓的作者的精神作者的灵魂它其实留下的只是它可能会跟不同的人相遇去产生不同的共通的生命体验而已但这个东西也不是留下只是创造出来就是创造一种发生的可能让它发生很多次但这些发生永远都是在一些瞬间

它不能被永远地留下我不知道文字或者语言是外星人传授给人类还是人类自己学会的我当然也不知道宇宙中是不是还有一些其他的生物或者甚至是非生物它们是否有一种 inner voice 然后把这种 inner voice 传达出去记录下来的媒介并不是由语言和文字来完成的

那那样的媒介又是什么对于人类来说这样的过程被赋予了编织交错纹路激励的意向而我作为一个人类也可能只能以这样的意向来回答刚刚我所提出的三个问题以上就是本期节目内容不可理论带你用理论理解生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