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之前我们谈了几种爱情的概念,倡导了几种爱情的理想。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最末的一大部分,进入2019年。也就是说,我们想立足当下来谈。
今天我们先来谈谈二十世纪里,爱情的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什么样的普遍变化,最后两节,我们去谈中国的社会问题。
今天我会先简要谈一下世界范围内的趋势,再详细讨论⻄方的变革。
要谈爱的变化,也就涉及到婚姻形态、爱情观的变化。所以我们来谈谈世界范围内,“围绕着”爱情,发生了哪些普遍变化。
首先,简单地说,一对一的配偶制度普及。
几个世纪以来,在⻄方对第三世界的殖⺠和所谓“征服”后,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在二十世纪独立,追求新的政治经济制度,那在这个过程中,⻄方主流的爱情话语和婚姻形态也向全世界普及。什么爱情话语和婚姻形态?简单地说,浪漫爱情观,以及一对一的配偶制度。
你可能会有点纳闷,干嘛老说“一对一的配偶制度”呀?说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不就好了吗?这就涉及到二十世纪以来的另一个变革:一边是一夫一妻制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另一边是同性婚姻或⻓期同居形式,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法律或社会认可。同性的爱情,更有可能转化为婚姻或者类似于婚姻的形式了。
大家平时读到的比较多的视⻆,可能是从公⺠权利的⻆度、大众文化的⻆度来理解同性婚姻合法化,把它看作一种进步。那我们这里是想强调,同性婚姻合法化,也可以理解为一对一配偶制度普及了,把同性恋人也逐步纳入到这种保守的生活方式中。所以有些人并不太赞成同性婚姻合法化,会觉得这反而让同性恋者丧失政治激进性。
那同性婚姻中发生的这个变化,也说明,爱情在婚姻中的位置更加核心了。现在的婚姻,不是为了直接由性行为带来育儿,而是对爱情的肯定,有爱,想要共同生活,就可以结婚。之后才是如果想要育儿,那么从哪里获得这个孩子的问题。同性恋人可以使用辅助生殖技术,也可以代孕,收养。抚育孩子仍然可能是婚姻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这不一定需要婚姻双方直接的性行为了。婚姻可能有育的功能,但未必有生的功能。
那第二个世界范围内的变化,是让我们来谈谈单身。
独身这种生活状态,越来越在男女两性中普及。国家也开始将独身生活视为一个家庭,也就是一户一个人的家庭,纳入到统计的视野。在社会态度上,独身者不再是“未婚”者。我们看未婚这个词,它是指婚前状态,等待结婚,是种暂时状态,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想结婚而不能,那未婚总是种过渡或者不足的状态。现在出现了“不婚”的概念,独身可以是一种自治的、完满的状态,一种自主选择,此外,它还常是一种政治文化意义上的身份。
在18世纪,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的开头第一句就说,“凡是有钱的单身汉,必定要找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现在不是这样了,大家都熟悉的王思聪就是个例子,他主张不婚。
第三个变化是,同居形式更受到承认,也进一步成为趋势。
在北欧一些国家,甚至社会惯例已经是同居生育,不结婚。中国以前把同居称为是“婚前同居”,把它当做一种过渡状态、暂时状态、对婚姻的试验。但它自身可以是一种⻓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形态。
那最后说说关于离婚。一方面是离婚率攀升。另一方面在道德上,在大众文化上,也普遍越来越认可离婚了,有离婚史的人可以成为国家领袖,王室成员也可以离婚。这个变化对我们爱情课的意义在于,浪漫爱中,爱情对象的唯一性受到挑战。虽然“Mr. Right”“一生真爱”这种提法也仍然流行。同时,复合家庭,比如和前夫共同抚养子女,又和下一任丈夫生出子女,新的家庭形态,也会让关于爱的问题更复杂多样。
所以总结起来,在二十世纪,同时出现的变化是,一方面婚姻制度更开放了,婚姻中几方未必是丈夫妻子,男人女人。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更保守,一夫一妻制度更坚实了,表现为不同形态的一对一配偶制,比如同性婚姻,⻓期同居。把浪漫爱当作是婚姻基础的概念也更坚实了。离婚与再婚不是对浪漫爱的挑战,恰恰常常是在追求浪漫爱,是在坚守以浪漫爱为基础去结构婚姻的理念。我们在富豪和名人的离婚声明之中也会看到这一点,他们在离婚后也深深爱着对方。
刚才谈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总趋势。现在来谈谈在⻄方,二十世纪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的巨大变革。
大家知道,和男性不同,女性的性快感十分复杂,往往带着巨大恐惧。恐惧什么呢?在现代医疗技术普及之前,无论是孕妇、产妇还是新生儿,都有比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对女性而言,从孕产到育儿都是一种劳役,有很高的危险可能性。所以人类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了各种防止怀孕或是促进流产的巫术。
但到了二十世纪,⻄方逐步出现了一整套现代避孕技术,从安全套,到五十年代发明,六十年代传播开来的口服避孕药和注射针剂。而且越来越价格低廉,安全有效。这带来的结果是,避孕技术让二十世纪的人能够充分地区分性与育儿。
一直以来,怎么把爱落实为性,什么时候落实,怎么在性中追求快感,怎么充分地把握和实践自己的欲望,总是女性在爱情中面对的难题之一。避孕药这项变革不仅影响到女性对性快感的获取形式,对于快感的新的感受与定义,也影响了家庭关系、两性关系,影响到了性别关系中的权力政治。
我们谈过,古代人曾经认为,男性之间的性才是最纯粹的,不像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和性,总包含婚姻、育儿这种实用的目的。现在到了二十世纪,男女两性之间因为安全措施也有了所谓“纯粹的性”了。
现在我们来引入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对这项技术的分析。他认为,**在二十世纪,女性是逐渐获得了性领域内对自己身体、感受、快感、欲望的主权。**核心的转折点,就在于避孕技术的发明。女性更有可能和男性达成纯粹的关系(pure relationship)。双方因为更加自由,而更加平等了。
他还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可塑可变的性”**(plasticsexuality)。他认为这是二十世纪的新事物。
这种“可塑可变的性”有几个特点:
第一,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种性与生育不直接相关,其目的是为了性自身,它是为了性的性。对于两性而言都是如此,不过对于女性追求性快感和性中的平等可能更为重要。
第二,另外,“可塑可变的性”还对同性之爱有意义。这种流动的性、往往脱离育儿的性,很集中地在同性的爱中体现出来。那这会促进爱情观进一步地趋近于多样化。这也是我们之前课程谈到的古典爱情的一种复归,同性之爱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中,也又一次被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是更好、更纯粹、也更自由的爱的形式。
那我们现在整体来回顾一下历史。⻄方近代以来,有关爱情有两次比较大的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浪漫爱这种话语的出现,它从诗人和骑士文学的歌咏,逐渐变成了一整套社会实践,它先是歌颂婚姻之外的爱,但逐渐又出现了历史的悖谬,浪漫爱观念主宰了婚姻制度,人们认为爱应该是婚姻的基础,而不是经济、⻔当户对等等。逐渐地,爱和性又捆绑到了一起,以至于在⻄方主流社会中,爱、性、育儿这三者三位一体,婚姻这种社会制度,成为爱、性、育儿共同的社会单位。
那我们今天讲的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关于爱情的变革:在战后⻄方,避孕药发明和普及,使得性从育儿中分离出来,有了更自由的性,也有了更自由的爱。
很多人把这次变革理解为一种“解放”。因为,关于爱情和性观念的变化,往往也带来激进的文化理念重塑。这场变革,是与平等主义、反战主义、⺠主化进程密切结合的,比如出现了性解放革命、⺠权运动这一套相互关联的政治文化运动。
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二十世纪这次变革是种“解放”呢?
研究“性”的历史的法国哲学家福柯,和吉登斯的立场就不一样。
福柯对现代社会是批判、省思的态度,认为现代人其实是处在“性解放”的阴影和压力之下。现代人想象古代人是缺乏快感的、性压抑的状态,而现代人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解放。
那福柯认为,古代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压抑,而现代人也没那么自由。追求快感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重负,就比如,性冷淡是错,是一种异常,人人都必须是快感和愉悦的主体,如果不会自慰,人就好像是“不文明”、“不现代”,如果没有体会到性快感,就好像是一种不足的、缺乏的、不健康的状态——这种话语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会很熟悉。人们从拥抱更自由的快感,到进入了一种“快感崇拜”、被迫一定要去追求快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