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与中国的关系在1984年大众汽车入华时并不友好,主要由于中苏分裂的影响。东德只能无奈地劝说中国,强调他们的产品更便宜且与苏东国家的工业标准配套,但中国更关注产品质量。东德的产品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在质量和标准上无法与西德竞争。
蔡司品牌在1949年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西德的蔡司继承了原厂的人才,成立了蔡司阿基股份有限公司;东德的蔡司则保留了厂房和部分传统,改名为耶拿蔡司人民企业,成为国有企业。东德的蔡司在创新方面也有成就,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五棱镜单反相机,但在1990年两德统一后,东德的蔡司品牌被吞并,传统未能延续。
东德在1950年代对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特别是在光学和军事技术领域。例如,蔡司帮助中国建立了类似的光学仪器厂,朱德元帅亲自申请引进这些技术。东德还援助了中国的基础工业项目,如郑州第二砂轮厂,这些项目对中国的军工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东德的援助是无私的,没有商业考量,但后来东德内部对此有所反思,认为中国实现了进口替代后,东德的出口受到了影响。
中国与东德的贸易关系在1960年代出现危机,主要由于中国的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原有的贸易计划。中国在大跃进期间不断要求增加订单,但随后因经济困难取消了大量订单,导致东德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此外,中苏关系的恶化也加剧了贸易危机,东德等国家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增加,最终导致贸易关系破裂。
中国在1960年代转向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主要是由于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破裂。中国在大跃进后经济困难,无法履行对东欧国家的出口承诺,导致这些国家对中国的不满。同时,中国需要从西方国家进口粮食和其他物资,因此开始通过广交会等平台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1961年后,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量首次超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量,标志着中国外贸的重大转向。
东德在1980年代对中国的经济开放感到焦虑,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西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而东德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无法与之竞争。东德希望尽快恢复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但由于中苏关系的紧张,中国优先与西方国家合作,东德被边缘化。东德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其经济困境加剧。
东德与西德之间的贸易关系在1972年基础条约签订后被称为“德国内部贸易”,但实际上仍是一种国际贸易。初期双方贸易相对平衡,但到了1980年代,东德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下降,无法与西德竞争,导致贸易逆差扩大。东德主要依赖西德的进口,尤其是消费品和奢侈品,而出口能力有限,最终导致外债激增,经济上严重依赖西德。
【越向案:我也跟大家一样,第一次听到这个剪辑后的版本。还望大家指正其中的错误或口误,谢谢!感谢海博的邀请,很享受共同做节目的过程。】
海博
童欣,冷战史研究者,播客「越向书」主播
01:25 大众汽车入华,东德怎么看
04:18 一分为二:两个蔡司与两个柏林大学
10:19 东德的援助,蔡司厂来到中国
17:21 西方媒体造势,北京-潘科夫轴心
20:11 社会主义国家间做生意:经互会
22:36 跃进的意外
23:47 大豆危机与柏林墙的修建
29:14 东德的排面,莱比锡博览会
31:03 60年代,贸易大转向
36:18 西德与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39:05 洋厂长的武汉故事
43:28 焦虑的东德
47:09 两个德国之间的贸易
50:54 咖啡与黄油,最后的稻草
制作人:高海博
声音设计:孙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