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33 从援助到生意:中国与两个德国的故事(接受【中间地带】采访)

33 从援助到生意:中国与两个德国的故事(接受【中间地带】采访)

2024/8/8
logo of podcast 越向书

越向书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海博
作为《中间地带》播客的主播,深入探讨商业、文化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童欣
Topics
海博:大众汽车入华40周年,引发我对东德反应的疑问,以及对中德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间贸易的思考。 童欣:东德对西德产品入华的无奈,以及强调标准差异和零配件供应问题。东德载重卡车IFA因价格优势在中国市场销量较高,体现东德在特定领域的竞争力。 计划经济下,东德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影响力弱。两德分裂后,许多东德品牌被吞并,蔡司是例外,在光学领域保持创新,但最终也未能延续传统。东德Trabant汽车设计并不落后,但缺乏改进,成为笑柄。 两德分裂导致工业和品牌分散,类似中国两个清华的故事。苏联对东德的掠夺行为,以及东德人民企业的低效。东德人民企业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国企,自成体系。据80年代去东德考察的人说,东德的大型国企比中国管理更好,效率更高,福利更好,但东德人仍抱怨很多。东德继承的德国早期品牌较少,需要不断创新。 东德对中国的援助,例如蔡司援助中国光学仪器厂,是朱德元帅主动申请引进的援助项目。蔡司援助项目对中国军事有重要意义,例如北京玻璃厂、西安光学仪器厂和华北无线电厂。东德对中国的援助没有商业考量,完全是赤诚相待。东德后来反思对华援助是否亏损,但当时是坦诚相见的。 郑州第二砂轮厂是东德援助中国的典型项目,建设过程曲折。砂轮厂是工业核心,决定国家军工水平。中国希望引进先进砂轮技术,最初想从苏联引进,但苏联建议从东德引进。中国大跃进导致郑州第二砂轮厂工期延误。50年代初,东德参与156工程可能与中国与民主德国的早期友好互动有关。中国在1953年东德起义时提供农产品援助,支持东德政府。中国对东德的援助并非临时起义,而是结构性的,包括提供农产品和进口工业品。 中国拥有东北大豆等战略资源,与东德互惠互利。50年代中期是中德蜜月期,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出现“北京-潘科夫轴心”说法。“北京-潘科夫轴心”是西方媒体杜撰的概念,描述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东德与中国走近的现象。东德试图在政治上追随苏联,经济上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但中国对此不满。中国批评东德在贸易上捞取好处,政治上却追随苏联。西方媒体观察到东德与中国的亲密关系,编造了“北京-潘科夫轴心”的概念。现在的潘科夫区比较普通。现在的潘科夫区是普通的住宅区,没有政治色彩。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如何进行贸易?经互会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进行贸易联系的机构,中国未参加,但其他国家参考其模式。经互会试图构建社会主义阵营的计划经济体系,但实践中遇到问题。中国的大跃进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中国大跃进期间不断催促增加产量,后又取消订单,对其他国家造成巨大打击。中国大跃进导致东欧国家追随苏联,因为苏联有驻军,且中国对东欧国家造成伤害。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大跃进意外,双方缺乏现代商业语言沟通,导致矛盾加剧。中苏关系恶化,贸易关系从互相帮助变成互相伤害。中国无法完成对东欧国家的出口订单,东欧国家也收不到中国农产品,互相影响。中东欧贸易以货易货为主,但以卢布结算,人民币汇率被压低。人民币汇率被压低,中国在对东欧贸易中处于劣势。中国知道人民币汇率被压低,但当时以互相帮助为名,没有计较。中苏政治分歧加剧了经济矛盾,互相不信任导致伤害加倍。1960年代,东德面临危机,中国也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大豆危机出现。东德向中国索要大豆,双方发生冲突,关系恶化。周总理在困难时期给予东德援助,但东德不承认是援助,双方关系紧张。1961年后,中德关系恶化,开始按商业规则解决问题。中国向东德提出索赔,双方按商业规则达成协议。1962年,中国拒绝参加莱比锡春季展览会,是特殊事件。1961年秋季展览会,西方国家抵制,中国因三年困难时期也未能参加。 1965年之后的中德关系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多方档案对照的重要性。中国与东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一些基本规范。1965年之后,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的档案未公开,限制了学术研究。中国与东德的关系,以及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一些基本规范。 60年代中期,中德关系僵化,实际上已经断交。80年代初,许多德国品牌进入中国,并非中国有意选择,而是全球化趋势的结果。中国在引进外资时,没有明确的政治或意识形态考量,而是注重经济效益。80年代初,西德和日本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则落后。80年代,东德产品竞争力下降,与西德的贸易关系也处于弱势地位。东德与西德之间的贸易,以及两德统一后东德经济的衰落。东德与西德之间的固定贸易系统,以及80年代东德贸易逆差的扩大。东德经济困境,以及咖啡和黄油等必需品的短缺。东德寻求越南种植咖啡豆,但未能及时供应。咖啡和黄油对东德民众的重要性,以及对政府不满的表达。 中国与东德关系在1965年停滞的原因,以及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局限性。中国与东德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多方因素的互动。80年代,中国与西德的关系改善,以及洋厂长格里希的故事。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的管理经验,以及对中国工业的影响。格里希的管理方法,以及对中国工业管理模式的启示。格里希在武汉的贡献,以及对中国工人生活条件的改善。 80年代,东德对中德关系改善感到焦虑,因为中国优先考虑西方国家。中国与东德的关系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仍存在芥蒂。中国与东德的贸易关系在60年代中期停滞,并最终走向断交。80年代,中国与西德和日本的贸易关系迅速发展,而与美国的关系则相对滞后。中国与西德和日本的贸易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东德对大众汽车进入中国市场感到无奈?

东德与中国的关系在1984年大众汽车入华时并不友好,主要由于中苏分裂的影响。东德只能无奈地劝说中国,强调他们的产品更便宜且与苏东国家的工业标准配套,但中国更关注产品质量。东德的产品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在质量和标准上无法与西德竞争。

东德与西德的蔡司品牌有何不同?

蔡司品牌在1949年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西德的蔡司继承了原厂的人才,成立了蔡司阿基股份有限公司;东德的蔡司则保留了厂房和部分传统,改名为耶拿蔡司人民企业,成为国有企业。东德的蔡司在创新方面也有成就,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五棱镜单反相机,但在1990年两德统一后,东德的蔡司品牌被吞并,传统未能延续。

东德对中国提供了哪些援助?

东德在1950年代对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特别是在光学和军事技术领域。例如,蔡司帮助中国建立了类似的光学仪器厂,朱德元帅亲自申请引进这些技术。东德还援助了中国的基础工业项目,如郑州第二砂轮厂,这些项目对中国的军工和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东德的援助是无私的,没有商业考量,但后来东德内部对此有所反思,认为中国实现了进口替代后,东德的出口受到了影响。

中国与东德的贸易关系为何在1960年代出现危机?

中国与东德的贸易关系在1960年代出现危机,主要由于中国的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原有的贸易计划。中国在大跃进期间不断要求增加订单,但随后因经济困难取消了大量订单,导致东德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此外,中苏关系的恶化也加剧了贸易危机,东德等国家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增加,最终导致贸易关系破裂。

中国在1960年代为何转向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

中国在1960年代转向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主要是由于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破裂。中国在大跃进后经济困难,无法履行对东欧国家的出口承诺,导致这些国家对中国的不满。同时,中国需要从西方国家进口粮食和其他物资,因此开始通过广交会等平台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1961年后,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量首次超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量,标志着中国外贸的重大转向。

东德在1980年代为何对中国的经济开放感到焦虑?

东德在1980年代对中国的经济开放感到焦虑,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西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而东德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无法与之竞争。东德希望尽快恢复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但由于中苏关系的紧张,中国优先与西方国家合作,东德被边缘化。东德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其经济困境加剧。

东德与西德之间的贸易关系如何演变?

东德与西德之间的贸易关系在1972年基础条约签订后被称为“德国内部贸易”,但实际上仍是一种国际贸易。初期双方贸易相对平衡,但到了1980年代,东德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下降,无法与西德竞争,导致贸易逆差扩大。东德主要依赖西德的进口,尤其是消费品和奢侈品,而出口能力有限,最终导致外债激增,经济上严重依赖西德。

Chapters
This chapter explores East Germany's reaction to Volkswagen's entry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in 1984. Despite strained relations due to the Sino-Soviet split, East Germany could only issue warnings about the compatibility of West German equipment and spare parts with existing East German standards.
  • East Germany's reaction to Volkswagen entering China in 1984
  • Strained relations between East Germany and China due to the Sino-Soviet split
  • Concerns over equipment standards and spare parts compatibility

Shownotes Transcript

【越向案:我也跟大家一样,第一次听到这个剪辑后的版本。还望大家指正其中的错误或口误,谢谢!感谢海博的邀请,很享受共同做节目的过程。】

  • 主播 -

海博

  • 嘉宾 -

童欣,冷战史研究者,播客「越向书」主播

  • 时间轴 -

01:25  大众汽车入华,东德怎么看

04:18  一分为二:两个蔡司与两个柏林大学

10:19  东德的援助,蔡司厂来到中国  

17:21  西方媒体造势,北京-潘科夫轴心

20:11  社会主义国家间做生意:经互会

22:36  跃进的意外

23:47  大豆危机与柏林墙的修建

29:14  东德的排面,莱比锡博览会

31:03  60年代,贸易大转向

36:18  西德与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39:05  洋厂长的武汉故事

43:28  焦虑的东德

47:09  两个德国之间的贸易

50:54  咖啡与黄油,最后的稻草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高海博

声音设计:孙称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